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王海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05-13 25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推进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于5月11日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科研机构的1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时代的必然要求

  理论源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剑英认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资本主义危机和自我调整、中国经济发展从高增长进入新常态等构成创新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和时代背景。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理论创新性和制度有效性,以及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独特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以上方面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进入新的阶段。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文化与意识形态、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等问题,从而通过对问题的破解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在场性,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杨光斌提出,只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摆脱理论资源的不足,以其解释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能为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发展难题提供理论分析武器。

与中国道路的探索相结合

  30多年来,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创造了“中国奇迹”,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而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同样必须在这种探索中进行。对此,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问题研究,要通过研究中国道路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重大问题,激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从而进行理论创新;二是认真总结中国道路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丰富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是克服路径依赖,即在加强同西方理论对话的同时,要将中国问题的分析建立在中国的理论基础上,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孙麾提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能忽略在学术表达中的批判性反思方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需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延续性的学术轨迹;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中所形成的积淀性的学术范式;审视反映时代实际呼声的创新性问题域。在这个基础上深刻把握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化并确立主体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换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正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在于解决时代难题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在形成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因此,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是在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形成的。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韩庆祥认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必须在学术自觉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科学的学理阐释。其实质是对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道路作出一种理论范式上的诠释,掌握话语权,进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理论形态就是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因此,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首先就是透彻地领会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客观分析这一思想的哲学基础、理论范式、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价值意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金民卿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逐步展开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这是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飞跃,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都表明,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在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王海锋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