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与政治的辩证法

作者:张 宇 来源:察网 2016-12-15 384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与政治的辩证法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也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揭示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但在不同社会形态下,二者的关系具有不同特点。

在资本主义之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资料占有权与政治统治权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经济统治主要是通过超经济强制实现的。因此,就形成了一种流行观点,认为是政治权力支配着经济生活。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成为支配经济生活的普遍原则,市场与国家、经济与政治出现了明显的分离。于是,又形成了另外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经济和政治是两个彼此独立、互不相干的领域。

这两种观点都割裂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政治,是指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内容、形式和任务,处理各阶级和各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经济则主要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经济与政治的基本关系是: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二者既有区别又存在密切联系,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也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

首先,社会的阶级划分或政治关系形成,是以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分化,导致了阶级的出现,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是分离的;但实际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民主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导下的政治游戏,是金钱政治,归根结底是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

其次,经济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有效运转,必须依靠国家政权。毛泽东同志曾对社会革命的规律作过精辟概括: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他还指出,这个一般规律,对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都是适用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无论在哪个社会,国家和政治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的作用如果发挥得好、如果与经济基础的要求相一致,就会推动生产力发展;相反,则会给生产力发展带来巨大损害。

第三,在现代社会,总有一部分国家职能属于经济职能,一部分国家行为属于经济行为,如财政税收、货币政策、收入调节、社会保障、市场监管、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教育卫生,乃至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建立国有企业等。国家的这些职能和活动既是政治性的,又是经济性的。这部分职能和活动越多,经济和政治重合的部分就越多。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国家承担的这部分职能和活动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

正是因为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一贯反对脱离政治的所谓“纯经济分析”。马克思明确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作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而把那些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称作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列宁深刻指出,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

经济与政治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所认识,也为一些西方学者所承认。美国著名学者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说,“不管是政治学或者是经济学,从一定程度上讲,由于它们各自孤立地研究问题,都已陷入了贫乏枯竭的状态,结果是两头空。”另一位著名学者乔姆斯基更是一针见血地说,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代表了极端富裕的投资者和不到1000家庞大公司的直接利益,只不过是少数富人为限制民众的权利而斗争的现代称谓而已。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与政治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有机统一,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同以往一切社会的情况都不同,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的。革命是如此,建设是如此,改革也是如此。由于这个原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就比以往一切社会都要大得多、深刻得多。

社会主义发展的自觉性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决定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存在着尖锐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因此难以形成共同的社会利益和统一的社会意志,社会发展总体上是自发的、盲目的。与资本主义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人格化代表。这样,在人类历史上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国家形式,即经济和政治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国家不仅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作为政权组织处理各阶级和阶层的关系,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正常经济秩序,从上层建筑角度保证和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且是经济基础的核心,作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代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内部,行使对生产资料的管理权,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的有机统一,为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阶级对立、贫富分化、经济危机、金钱政治和社会的盲目无政府状态等深刻弊端,创造了制度保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与政治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发挥,经济与政治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无疑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有了很大不同,但经济与政治有机统一的规律不会有根本变化。

正确认识和运用经济与政治有机统一规律,能够有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否则就会产生严重危害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但是,也有值得深刻记取的教训。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行政命令盛行、市场作用受到压抑,严重束缚了经济活力。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出现了脱离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中心而片面突出政治的错误,生产力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开辟了党和国家发展新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发挥党的领导、政府的作用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实现了经济与政治的良性互动。因而,它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必须注意克服另外一种片面倾向,即重经济而轻政治,甚至认为讲政治会影响经济建设、妨碍市场经济发展。其具体表现是: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重物质、轻精神,重市场、轻国家,重自发性、轻自觉性,等等。这种片面倾向,割裂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违反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与政治有机统一规律。如果任其蔓延而不加以防范,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破坏社会稳定,迷失发展方向,丧失前进动力,甚至使党和人民事业陷入失败。

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经济与政治相互促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良性互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始终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把经济和政治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着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取决于经济和政治有机统一这个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得好不好。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牢牢记住没有经济的政治是空头政治,没有政治的经济必然迷失方向和灵魂。要把经济与政治辩证统一发展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为此,必须着重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坚持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经济发展实践,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生搬硬套西方思想理论。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这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是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而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富裕。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是把握好经济与政治关系辩证法的枢纽。要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保持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不断提高国家经济治理能力。

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向和灵魂。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措施,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等,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步骤和具体行动,都是在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扎实迈进。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