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民: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

作者:王立民 来源:共产党员网 2017-01-15 617

       王立民: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展现了非凡的理论创新、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担当精神,特别是以“实”求“效”的效能思想在治党治国治军中得到了全面而充分地体现。2016年改革力度空前,领导小组共召开了12次会议,审议了146个重大改革文件;领导小组确定的97个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和128个其他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94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方案419个;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加大改革推进力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实践证明,中央确定的改革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是符合实际的,改革的战略战术是行之有效的。 

效能是达到系统目标的程度,是事物质和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统一,表现为事物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事物内部诸要素运行的合理性,以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科学合理的效能目标能够准确反映事物本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从陕西梁家河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中央,始终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而在落实过程中则十分注重效能,可以说效能思想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实现一个目标”、“提升三大能力”、“促进五方协调”。“实现一个目标”,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三大能力”,即通过全面从严提升治党能力、通过全面依法提升治国能力、通过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提升治军能力;“促进五方协调”,即管控好质和量,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的有机协调统一。 

一、效能思想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从政的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对效能建设理论和实践有着系统而深刻的研究,自从政以来总能结合实际把效能思想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并取得积极效果。《知之深爱之切》、《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等著作中都闪烁着效能思想的智慧光芒。特别是2000年《在全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和2004年《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确保完成“狠抓落实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在全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大会上的讲话》,更是系统地阐述了效能建设理论。 

注重探寻解决问题的积极效应。1974年,时任陕西省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习近平积极寻找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面对梁家河缺煤少柴的迫切现实,在看到《人民日报》报道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了沼气化的消息后,就决定搞沼气。很快,他扑下身子带领社员不分昼夜打坝淤地、大办沼气,使梁家河成为了陕西省第一个实现沼气化的村子。 

强调不讲效率改革不是真改革。1984年,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改革的目的在于出效率、出效益,改革本身也靠提高效率作保障。不讲效率,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效率是效能的集中反映,效能总是通过一定的效率表现出来。如果只是口头上喊“改革”,结果却总是止步不前,没有效率、看不到效益,那不是真正的改革,人民不会答应。为此,习近平指出要“把提高工作效率、办事效率、生产效率转化为各级干部、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变成经济工作、改革工作以及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果”。 

提出发挥最佳效益的正确途径。1989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谈到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时指出:“支持和帮助的意义主要在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要使自身生产力水平同外部支持力量相结合以发挥最佳效益。”只有通过自身发展与外部力量相协调相适应,才能实现效能的最大化。 

倡导“马上就办”精神效果明显。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提出“马上就办”,随后在主政福州期间又多次倡导这种精神。也就是从那时起,“马上就办”以其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狠抓落实的责任感、勤政为民的使命感,不仅在八闽大地悄然成风,更以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1991220日福州市委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第一次向全市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讲求工作时效,提高办事效率,使少讲空话、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规矩。” 

首次系统阐述“效能建设”思想。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大力倡导并推动效能建设,亲自担任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在全国率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并对效能建设的概念、总体思路等进行了系统地阐释。效能建设是以效能为基本目标,把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高层次管理活动。效能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有限政府”为目标,以机关效能建设为载体,以深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实施效能告诫等为重点,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效能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方面,效能建设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反腐倡廉是效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效能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标本兼治的一项综合性措施。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才能出实效。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再次指出,“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自我要求,也是对各级干部的谆谆教导,没有实何来效! 

深入调查自觉实践才会有收效。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善学善思 善作善成》中指出,“领导干部作决策、下指示,往往需要大量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这就需要向实践求知,善读社会这部书,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在耳闻、目睹、足践之中见微知著、管窥全豹,获得真知灼见,形成正确思路,作出科学判断。”这就明确,没有实践难出高效能。 

从细处入手落实才会日见成效。在担任国家副主席期间,习近平更是反复强调效能,在强调调查研究的同时,指出关键在于落实。2011年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专题讲解“关键在于落实”,他强调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抓落实的工作必须抓得很具体很细致很扎实,这也是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的必然要求。古人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抓落实的过程,也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的过程。从细处入手,落实才会日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强调要“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释放积极效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等关于效能建设的系列重要思想和论述,进一步丰富了治国理政效能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效能思想的新实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既需要理论的支撑,又需要在实践中推动和检验,同时也必然会在实现这个总目标的过程中发挥最大效能。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个动态的过程,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就是要不断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如,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加大人工造林力度,增强生态功能;发挥制度优势,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发挥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制度优势,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坚定改革信心,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精准施策,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工作在基层,推进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实、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也在基层,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县域治理最大的特点是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对上,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对下,要领导乡镇、社区,促进发展、服务民生;县一级工作做好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总书记多次强调“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也是立于此、发于此、成于此。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重大改革文件有《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关于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规定》、《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情况的报告》、《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等。 

三、提升治党治国治军三大能力是习近平效能思想的着力点 

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不作为”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削弱了为民服务宗旨的诚信力量,不断侵蚀着党和政府的执政根基。干部“不作为”现象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巨大障碍,已经造成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必须予以根治。习近平总书记十多年前就高瞻远瞩地提出并推行效能建设,这一开创性举措很好地解决了当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党治国治军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用战略眼光综合研判,丰富了其效能思想的内涵。 

以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目标,实施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系列重大举措都彰显了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意志,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都以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目标。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在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虽然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很多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得还不彻底,一些问题还可能再冒出来,必须继续努力,不断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防范和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内政治生活状况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特别是要看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要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要有效化解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危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完善规范、健全制度,扎紧制度的笼子,既使已经发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更加深入有效的解决,又有效防范新的矛盾和问题滋生蔓延、有效防范已经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反弹复发。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使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 

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为使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要实现党中央的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重大改革文件如《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等近40份之多,涉及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方面面。 

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强化现代管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军队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为此,要着眼于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要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军队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正是这种突出效能建设的思想,为新时期军事管理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既是强军之方,也是治军之要。具体说来,包括着眼于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要求,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着眼于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着眼于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着眼于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着眼于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各年度进度要求和推进重点,既牢牢把握“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原则,又抓住以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为重点,协调推进规模结构、政策制度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改革。目前军队改革正稳步推进,深得党心、民心、军心。 

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目标与效率中协调推进 

效能是有目标、有价值指向的社会实践活动。时效性贯穿了习近平效能思想的始终,脱贫攻坚有时效,社会治理有时效,环境治理更有时效。为此,党中央实事求是地提出各项改革目标,规定了节点和任务,并且有条不紊地推动。特别是在看到存在“关键环节突破不够、出台方案落实不力等问题”时,更是抓住切入点和契机,勇于突破,确保了整体效能的有效发挥。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实现经济稳中求进。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对经济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作出的重大调整,经受了实践检验,是符合实际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总结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时强调了三个方面:精准判断,即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政策框架,即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保持定力,即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可以说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正是基于精准判断的基础上,突出改革重点,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效率的统一,在复杂的环境和形势下更好地发挥效能。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诸多客观因素,但根源仍是重大结构性的“三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并加快推进关键性改革,如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稳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重点地推动对外开放等,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是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就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并强调指出,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方向,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以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为切入点,着力提升行政效能。执行力是加强效能建设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执行力建设,多次强调提高并增强“制度执行力”。可以说没有执行或执行不到位,不仅难有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效能监察是效能建设的关键环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在2016年初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20161027日,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各级党委应当支持和保证同级人大、政府、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对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监督,人民政协依章程进行民主监督,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2016117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明确设立监察委员会,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20161225日下午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强化了监察职能的独立性,有效破解“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等尴尬难题。当然,也可以在国家层面设立效能与廉洁建设办公室,通过并入法制办、督导局等职能,作为同级党委和政府的监督机构,负责党委和政府廉洁、效能建设以及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情况的监督,必将对执行力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加强对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中国方案的同时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立足于改善民生和激发社会活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完善”“创新”社会治理越来越强化,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治理思路越来越清晰,社会治理的内涵、外延、重点越来越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基本取向,强化责任担当,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坚决端正思想认识,坚持从改革大局出发,坚定抓好改革落实。 

组建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重大改革文件有数十个,涉及到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诸多方面,并强调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原则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面对近年来雾霾阴影挥之不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雾霾治理得怎样,既要看有没有开会动员表决心、看有没有治理方案,更要看有没有拿出实际行动,最终更要看有没有实际的效果。为了切实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根据《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设立中央环境保护督查组,作为部际间联合工作组,由环保部牵头成立,中纪委、中组部的相关领导参加,是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的环境保护督察。中央环境保护督查工作已全面启动,目前2批次15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已完成督察进驻,全面承担起负责对有关省区市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以20161124日陆续进驻的第二批7个中央督察组为例,一周时间内效果十分明显,7个督察组共受理群众来信来电举报4309个,累计向被督察地方交办有效举报问题2563件,督促地方整改办结497件,责令整改559家,立案处罚295家,拘留18人,约谈问责275人。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既有理论的系统性,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总书记十分注重工作落实,多次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将“实”贯穿于治国理政思想的全过程是其效能思想的显著特征,正是这种以“实”求“效”、以“实”促“效”、以“实”检“效”的思想,在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中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处变不惊、游刃有余,确保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党委书记、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
0
0
1
1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