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

作者:曾镇南 来源:文艺报  2019-11-21 661

曾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在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时,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作为这一部分工作要求的第一个根本点来展开论述。作为长期在文艺领域(它当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工作的文学评论工作者,我对此感到亲切和振奋。这一思想的闪电,照亮了我学习和思考的前路。我感到这个根本点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建设中分量很重,也许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吧,很需要认真地反复研习,以期弄通弄懂,解惑求真。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党的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国家意识形态领域里有着指导地位。我们常常说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处理工作、研究学问、砥砺品质、发展思维,也就是践行这一信念。但这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似乎属于务虚的一面、铸魂的一面。党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领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漫长途程中,是一直教育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学懂弄通,结合中国的实际、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做到领悟、善思、能用。但是,要保持这种学习的自觉性,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当做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思想归宿,当做磨砺理论思维的哲理灵石,那是很不容易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初心,的确是需要我们不时地溯洄求之的。

这一次学习《决定》,看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一严肃而庄重的提法,我领会这是把属于务虚的思想理论方面的要求,落实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实践中去,变成必须自觉尊崇、严格执行、坚决维护的根本制度。精神性的观念在生活实践中生根、生成带物质性的制度和设施了。“经国序民,正其制度”。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必须用制度来强化、细化,使之具有规范和约束力。对于在意识形态领域生活和写作的文艺理论批评工作者,这一制度安排和要求的实践意义,那是再明确不过的了。这里我得到了一个提醒,要从强化制度意识的高度,来重新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存在着淡化、模糊化这种指导地位的倾向,那就要纠正它;如果出现了反对、挑战这种指导地位的言行,就要旗帜鲜明地批评它;如果出现了口头上赞成、遵循而实际上奉行理论上的两面人之实,那就要辨识之、揭露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斗争精神,现在还远没到过时的时候。

比如,对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文艺的社会本质问题,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的关系问题,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美学准则,文艺创作与作家的理想信念的关系,新中国文艺与民族优秀文学遗产的关系,文艺批评的标准和尺度问题,新中国文艺70年历史的评述与估量问题,决定文艺创作兴衰的艺术规律问题,催生优秀作品、文艺高峰问世的诸多复杂因素问题……凡此种种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果不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意识形态论这个根本上去探究其底蕴,那是很难求真存正、凝聚共识,获得直截明快的解决的。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当然也就包含极其重要的文艺领域)里真正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圭臬,通过学、思、践、悟,把它制度化到生活实践中去,使之入脑入心,这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是具有根本性的保障作用的。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把它贯彻、实行到包括社会价值观的确立、人民文化权益的保障、社会舆论导向的引领、文化创作及艺术生产机制的生成等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全领域中去,实现各文化领域制度建设的全覆盖和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全面提升,才能最终繁荣、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广泛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我们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起来。

 曾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教科书里的教条,不是刻板僵化的戒律,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的提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创新。这个“生命体”是有它特定的社会生活内涵的,也是有它不断内生出来的、不断创新、不断重塑、定型的存在形式的。它是对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创造的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一个描述。这个带着感性的诗意的光辉的描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根植在大地厚土之中,开枝散叶在人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溶化到全体人民的血液中,熔铸到中华民族的灵魂里。它是现在业已形成并成熟起来、制度化了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伦理、生活样态、风习风尚等等的总和。如果说历史是已经过往的生活形态积淀而成的结体,那么生活就是鲜活、运动着的历史结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生活发展到新的历史方位上自然生成的社会主义生活潮流的写照,是中国人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在更深的改革、更大的开放中创建的奋斗新篇,又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谱写的思想华章。它是蓬勃、磅礡地簇拥在中华大地上的活生生的制度体系。这一社会主义的生命体在现实中运动、升腾、勃发,迸射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洪流,把现在所有的中国人都润泽于其中,熏染于其气息里。洪流漫卷、激荡,所到之处,回黄转绿、摧枯拉朽,可谓沛然莫之能御。

曾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

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尤其在作为时代的晴雨表、民魂的摄像仪的文学领域里,坚固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一定会引导、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潮流,贴近、汇入新时代的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的生命体,辐射出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底蕴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永恒的魅力。

恩格斯把“思维着的精神”,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活洪流中,从中国社会主义生命体中,生成、升华出来的形象思维的结晶——新时代已经涌现和行将涌现的文艺作品,会是更加斑斓的人类精神之花,它将被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长青林高高托举起来,惊艳于世界民族之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17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