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东: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朱继东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2023-10-18 832

原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鲜明宣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希望共青团中央深入贯彻党中央要求,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赋予的使命任务,传承弘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更好把青年一代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接续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共青团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组织动员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青春的朝气锐气。

在探索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中国青年留下了自己的奋斗足迹,燃烧了青春激情——近代民族危机最先唤醒了不同阶层的青年群体。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际,他们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器物、制度、文化等层面,孜孜以求探寻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可行路径。现代化是常为新的,而今,从科研一线到田间地头,从雪域高原到大江南北,中国青年正秉承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面向未来,中国青年必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续写更加辉煌的青春篇章。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动员引领广大团员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中国青年》杂志推出专题《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中国青年》。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备受关注。而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代代中国人在经历了无数挫折、失败的探索之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接力奋斗的伟大创造。特别是在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从毛泽东同志到习近平同志,我们党的领袖带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以苏为师”到实现“以苏为师”“以苏为鉴”相统一,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到成功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凸显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展现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选择: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鸦片战争爆发后,曾经是天朝上国的中国在西方侵略下处于国家衰落、民族危亡的境地,一部分中国人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指导下开始向西方学习,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也试图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尝试来自我拯救。近代中国开始努力实现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转变,“中体西用论”“中西互补论”“全面西化论”等思潮开始兴起并影响了不少中国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化的概念,但通过实现工业化走向现代化的思路已较为明晰,但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仍是当时的主流思想。

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场中国究竟应该是以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方式搞现代化的大讨论。1933年7月,中国知识界在《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的《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上展开讨论后主要形成了三种结论:第一,主张要搞社会主义式的中国现代化;第二,主张要搞资本主义式的中国现代化;第三,主张要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结合起来的中国现代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经济政策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一问题时,16位明确作出回答的学者中有15位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可见社会主义在当时中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随着新中国即将成立,美国和苏联都在极力争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权加入到自己为首的阵营中来。从历史发展大势、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的前途命运出发,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而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旗帜鲜明地宣布了新中国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这里强调的“一边倒”绝不是倒向苏联这一具体国家,而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是指新中国坚定不移地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走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这是一个极其关键而重大的抉择,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富强,使新中国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1953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批准转发毛泽东同志两次修改的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发出“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的号召,并提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就可以保证逐步完成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改造。”这是新中国的重要文献中较早提出“现代化”的,并且是多次提到,主要理念、思路是向苏联学习。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为了摆脱落后和贫困,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经过修改、完善的“四个现代化”后来成为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从一开始便注意到了如何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并着手开启了探索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进程。1956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住处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时指出,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了。同年4月25日,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不仅特别提醒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而且进一步强调了“第二次结合”。坚持把“以苏为师”“以苏为鉴”很好地结合、统一起来,把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中国化,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努力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并且,毛泽东同志还为其确立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要原则。

探索:改革开放搞的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针对当时社会上关于中国搞现代化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的争论,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是他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被视为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在党内的最初由来。同年12月6日,他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是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确定的。”“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不仅强调了现在要搞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继续完成毛主席、周总理确定的目标,而且通过一次次强调“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告诉世界中国要搞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绝不是搞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要努力建成小康社会。后来,他针对党内外的思想混乱又一再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

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完善。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提法逐渐替代了“四个现代化”,已经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等各种提法不断出现。经过几代人的接力奋斗,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考验,但中国只能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为最终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造: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从毛泽东同志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领袖带领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接力奋斗,特别是在新时代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终于走出了一条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更好的选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时代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打压、围攻,紧紧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发展史上的奇迹,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而且提出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要求。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在进一步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揭示出其本质要求,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不仅极大地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更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盲信、盲从、迷信任何外来的理念、道路、模式,而是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努力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不少人对西方现代化的迷信,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生动展现出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胸怀天下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重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