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的科学思维方法

作者:孙慧明 杨卫军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4-02-25 753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深邃,贯穿和蕴涵着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战略思维要求从全局、长远和整体上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辩证思维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都贯彻辩证法的“两点论”“重点论”,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起来。系统思维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生态治理等领域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底线思维要求坚守自然生态底线,科学研判环境风险,做到居安思危。历史思维要求牢记生态兴衰历史教训,树立环保大历史眼光,坚定建设美丽中国历史自信。贯彻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一论断揭示了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与理论思维的深层关联。理论思维只有贯穿和渗透在人类认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不同方面,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着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贯彻和运用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基于全局视角、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习近平不仅强调了战略问题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性,而且在生态文明领域自觉运用战略思维方法,主张从全局、长远和整体上谋划生态文明建设。

(一)从全局谋划生态文明建设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从全局上进行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些战略部署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也明确了它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降碳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实现碳中和将是一次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习近平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是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实要求出发作出的全局性战略决策。

(二)从长远谋划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我们要以长远眼光来看待生态文明建设,要像保护眼睛一样来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来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要算大账、远账、整体账和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更不能为了一时或一地的眼前利益牺牲生态环境,要把环境保护看作重中之重,真正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要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旧经济增长模式。我们不仅要让当代人能够享受到绿水蓝天白云的现代化生活,也要让子孙后代生活在优美环境之中,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从整体上把握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反复强调:“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要求出发,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生态环境问题要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治理。自然界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各子系统之间要相互协调,才能发挥其整体作用。只有把山水林田湖草沙看作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性治理,才能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第二,对生态环境问题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决。不能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视角看待生态环境问题,要把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去谋划,把它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去分析和解决,才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发挥系统功能,合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过程中,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多措并举,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的作用,共同形成强大的合力,强化党的领导、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

二、统筹兼顾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领域中的运用,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了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运用辩证法的“两点论”

“两点论”概括地说就是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一方面,想问题、办事情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在事物的发展中,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差异和对立,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找到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从而促进事物的发展。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矛盾的“两点论”的运用比比皆是。如实现“双碳”目标就运用了矛盾的“两点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的发展,使发展和减排有机统一起来。又如在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强调一方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在降碳目标上达成共识,确保全社会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不能搞一刀切。又如在处理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上,一方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做好量的积累,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另一方面要把眼光放远,不能急于求成,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循序渐进,持续发力。再如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要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以上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辩证思维方法灵活运用的范例。

(二)运用辩证法的“重点论”

辩证法的“重点论”基于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强调在研究复杂事物时,面对多对矛盾,要重点把握主要矛盾;在研究一对矛盾时,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治理中,对辩证法“重点论”的运用随处可见。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对矛盾中,“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环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找到了。只有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人们的经济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有效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又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要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价值目标,矛盾的重点就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有力举措,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再如黄河治理的关键在水沙关系调节。习近平指出,“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只有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关键环节,才能有效治理黄河。这是辩证法“重点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具体运用。

(三)“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在诸多矛盾中找到主要矛盾,在一对矛盾中找出矛盾主要方面。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既要把握全局又要找准重点,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只有把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保障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涵着“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又要得到“金山银山”,这是看到了矛盾的两点;把保护绿水青山放在优先位置,突出了矛盾的重点;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是把矛盾的两点和重点统一起来,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协调共生、有机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整体谋划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就是运用系统观点对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结构、功能进行科学认识的思维方法,整体性是其核心原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着系统思维方法,其中的生态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治理观都体现了对系统思维方法的运用。

(一)生态发展观贯穿着系统思维方法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蕴涵着系统思维方法。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置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强调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统一起来。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就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把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境地转变为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实际上,就是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作为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对待,体现了系统思维方法的运用。

绿色发展观蕴涵着系统思维方法。作为发展观的革命,绿色发展实现了人类文明、科技和产业、治理模式的巨大变革,体现了系统思维方法的运用,具体表现在:第一,绿色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变革。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是在应对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过程中兴起的文明新范式,主张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们生活富裕,达到生态良好,是一条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想模式。第二,绿色发展是一次现代化的革命。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绿色发展正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能不说是一次现代化的革命。第三,绿色发展是一次重大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绿色发展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目标是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因此,绿色发展是一次巨大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第四,绿色发展实现了治理模式的重大变革。绿色发展在治理模式上既汲取了以往治理模式的优点,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形成了自然-政府-市场-社会模式,创造出了既能有效应对生态危机,又能建设美丽中国的治理模式。因此,绿色发展是治理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第五,绿色发展是一次空间革命。绿色发展观主张统筹国内国际空间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共建美丽中国和美丽地球家园。因此,绿色发展实现了空间革命。

(二)生态文明价值观贯穿着系统思维方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包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需求的价值旨归、全民共建共享的价值实践、生态兴则文明兴的价值反思,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体系,其中贯穿了系统思维方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需求的价值旨归,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保护目标,才能真正化解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克服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背离。全民共建共享的价值实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充分发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形成强大的合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生态兴则文明兴的价值反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镜子,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习近平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出现的生态与文明相生相长和相克相害的价值反思,作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判断。这体现了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深刻思考,彰显了高度的生态自觉、文明自觉和价值自觉。

(三)生态治理观贯穿着系统思维方法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方法,进行整体、全面、系统的部署。生态治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是我国生态治理的关键思路。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方法体现了系统思维方法。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的报告时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从5个字增加到7个字,表明系统治理理念一步步拓展深化。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思维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里的具体运用。

生态治理多元主体协同发力体现了系统思维方法。在新发展阶段,生态治理主体要多元化、体系化、整体化,而不是单一化、分散化,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使环境保护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在这个系统治理体系中,党委领导是关键、是核心。在党委领导下,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政府主导能够使这个治理系统发挥最大效用。政府通过搭建多元协同治理平台,不仅能把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治理主体协同起来,还能把国内与国外环境保护协同起来,建立一个环保共同体。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生态保护的主体,企业通过承担防污治污社会责任,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公众是生态治理的中坚力量,要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与参与积极性。党委、政府、企业、公众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发力,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社会方方面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简单等同于环境保护,实际上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属性,构成一个整体系统,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方面建设联系起来,整体谋划。

四、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和客观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指出,“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的底线思维方法,对于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自然生态底线划分为有形、无形的边界

习近平指出:“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这里既包括有形的边界,也包括无形的边界。”自然生态有形底线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明确标出的自然界限和社会界线。自然生态无形底线是指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明确标出的自然界限和社会界线。它包括心理上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建立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机制等。有形边界和无形边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无形的自然规律边界得到清晰的科学认识之后可以成为有形的管控底线,又如有形的规章制度边界在教育和宣传作用下内化为无形的社会行为规范。无论是有形底线还是无形底线,都要求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科学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无形边界,尊重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完善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形边界体系,明晰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的各种无形边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坚持原则,严守底线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质量底线这“三线”。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第一,明确管理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生态保护管理体系,党委负总责,环保部门统一管理,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环保管理监督的大格局。第二,把生态保护红线放在优先位置,突出其在空间规划中的地位。第三,实施严格管控措施,各类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严禁实施。第四,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及时制止、严厉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积极探索生态损害赔偿的有效措施。

严守环境质量底线要求:第一,严格要求项目建设单位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污染物排放达标。第二,项目建设单位要优化工程选址、选线,并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使之符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要求,避免对相关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严守资源利用上线要求:第一,利用资源要优先考虑生态安全,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功能为目标,考虑生态安全、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管控等要求,把握资源开发利用和能源消耗的总量、强度和效率。第二,坚持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的基本原则,利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强对自然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区域的自然资源开发管控,严守生态红线,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付出相应代价。

(三)积极研判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安全问题。他在谈及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时指出,“要健全长江水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建设安澜长江”。为了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指出:“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立足防大汛、抗大灾,针对防汛救灾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迅速查漏补缺,补好灾害预警监测短板,补好防灾基础设施短板。”习近平对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的重要指示,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

对于生态安全问题,要积极研判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生态环境问题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排查,不断提高识别重大生态安全风险的能力,摸清隐患存在的具体情况,确保有效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二是加强生态安全的制度建设,落实责任到人,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严守生态安全底线。三是强化生态安全应急基础建设和应急队伍建设,确保高质、高效的应急处置。四是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四)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我们要做到“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针对生态安全问题,习近平强调指出,“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做好应对生态领域“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预案,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我们要做到既有防范风险的先手,又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把握之战,也要打赢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战略主动战。

五、以史为鉴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着历史思维方法,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牢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经验教训

我们只有从历史深处走来,才能对一些问题看得更为深刻、更为长远、更为透彻,才能总结出更深刻的历史经验,才能把握住历史的发展规律,也才能认清楚历史的发展趋势。习近平指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自身,这是铁的法则。古今中外,因生态环境的衰退导致人类文明衰落的事例不在少数。例如,我国塞罕坝地区的历史变迁充分说明了生态与文明是密不可分的。塞罕坝在历史上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禽兽繁集的皇家狩猎场。后来因未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成了人烟稀少、沙尘漫天的不毛之地,文明也因此衰落。1962年,国家建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始对这里进行大规模的治理。60年来,三代护林员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生态治理奇迹。塞罕坝生态治理的成效不仅改变了当地的贫穷面貌,而且使这里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文明在这里再次兴起。历史反复证明了一个事实: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的历史眼光

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眼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环境保护,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进行谋划。习近平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正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置于“国之大者”的历史高度、政治高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取得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成就。

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眼光,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之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把建设美丽中国当作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部署和安排。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要对生态环境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流域的系统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总之,要在治理效果上见真章。

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眼光,深刻认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工业文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西方国家开辟的工业文明在带来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西方工业化道路的老路能否继续走下去?在全球性生态环境风险和挑战面前,人类必须对此作出正面回答。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绝不能重蹈西方现代化的覆辙。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三)坚定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自信

坚定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自信源于生态文明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从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十年间下降了12.5%,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到25.5%。十年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这些成就增强了我们对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

坚定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自信源于中华民族善于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人民一如既往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了一个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大格局,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斐然的重要原因之一。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意味着人们在砥砺奋进中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赢得历史主动,赢得美好未来。正是因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塞罕坝三代人用60年时间创造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工林,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坚定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自信源于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新时代十年,由于我们党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我们已经有条件并且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下去,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2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