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于敏努力建设数字强国

作者:徐祖哲 来源:计算机六十年 2019-01-17 520

纪念于敏努力建设数字强国

徐祖哲

2018年1月16日,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先生在京去世,享年93岁。

昨天,我在国家会议中心的一个上千人参加的数字化大会上做计算机历史的报告,在展示一张1964年,华东计算所研制的J-501计算机照片时,解说当年于敏先生就在这台电子计算机上进行了三个月的计算,突破了氢弹理论。在会场的也有诸多曾经在东风、马兰基地工作过的老战士,他们都为“两弹一星”拼搏奋斗过,当年自然也都不知道于敏的名字。于敏则是隐身28年,同样默默地投入到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

纪念于敏努力建设数字强国

核科学家于敏先生

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5年10月,在于敏的亲自组织和部署下,在上海华东计算所上机工作,氢弹理论得以突破。那台J-501计算机的两位技术主持人是何育辽与虞浦帆,正好是在1964年10月16日鉴定,当天适逢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上世纪60年代,于敏负责研究热核材料燃烧,开始每周只分配到10多个小时的上机时间,要弄清规律谈何容易,他们全组持续4年,深思熟虑,重点计算,对每个结果都进行了由表及里理论研究与分析,是后来突破氢弹理论必不可少的基础。

纪念于敏努力建设数字强国

华东计算所的J-501计算机,于敏先生曾在此上机突破氢弹理论。

1964 年9 月,核科学家于敏带队到上海华东计算所进行计算和数值模拟结果的理论分析,开动脑筋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计算能力,反复论证。经过近三个月的持续努力,终于找到了造成自持热核反应条件的关键所在,产生了新的设想。一束光亮指点着可能通向氢弹的研制捷径,让人豪情激昂,参加这工作的每一个人都难以忘怀。

已经是年末了,于敏给邓稼先打电话说,我们几人打了一只“松鼠”。他又解释说,“松鼠”结构特别,要进一步解剖研究,留做标本,可是人手不够。第二天,邓稼先就急不可耐地带人飞过来看“松鼠”了。

在上海,邓稼先他们紧张连轴工作,晚上在机房地板上和衣而卧,有时通宵不眠。科学家知道这是关键时候,面对难关不要命地拼搏,这就是后来总结的“两弹一星”精神。

于敏等人在J-501 计算机上取得了“1100”任务的实现,设计出的核装置威力不小于百万吨TNT 炸药。经过彭恒武、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陈能宽、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反复论证终于突破了氢弹难关以及目标可行性方案的设想。

1966年12月28日12时,氢弹装置爆炸试验成功。

纪念于敏努力建设数字强国

1967年6月17日,百万吨级的空投氢弹试验成功进行,实现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

今天,于敏先生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世界,离开了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国家,他留下的是“国之重器”,留下的是科学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精神。

今天,计算机和网络成为社会的支柱,社会的数字化已经提上日程,我们要学习于敏的精神,学习老一辈计算机科学家的精神,为中国建成数字大国、数字强国而努力。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4
7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