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老兵王庆江:90昼夜的首次长航前,写下遗书的英雄

作者:杨连新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9-17 505

长航前的“遗书”

杨连新

作者按:根据王庆江之子王金成2021年所写“长航精神孕育了我”一文和王庆江口述整理。

核潜艇老兵王庆江:90昼夜的首次长航前,写下遗书的英雄

王庆江

1985年底至1986年初,中国核潜艇曾经秘密进行过一次90昼夜的长航考核。海军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在海上航行,而且具有试验性质,大部分时间又在水下,谁都不敢保证这次极限航行绝对安全,对全体艇员来说无异于是一次生死考验。

出航前,干部战士们心照不宣地纷纷在核潜艇前留影,有的艇员还写了“遗书”。每一位参加这次特殊航行的艇员为了中国核潜艇,都做好了“向死而行”的心里准备。舱段兵王庆江是1985年5月刚结婚的“新郎官”,他后来回忆说:“我当时也写了遗书,我想,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回不来了,对老婆和孩子要有个安排。”出发前,他把这封没有发出去的“信”和自己的私人物品悄悄放进艇员宿舍自己的床头壁柜里,以防万一。

核潜艇老兵王庆江:90昼夜的首次长航前,写下遗书的英雄

王庆江出航前给爱人孙静留下“遗书”的复制件。

王庆江给新婚妻子孙静留言的全文。

孙静好:

时间过的真快,我们结婚都半年了。在我的印象当中,你怀孕有五个月了吧?孩子出生时我还在海上,将不能陪伴在你身边,祝福爱妻和孩子健康平安、平安…… 我即将要出海了,这次出海时间比较长,可能要在水下航行90天,具体到什么地方我们也不清楚,应该说风险较大,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

假如我们在海上出现意外,我想说几点:

1.你年轻,才二十几岁,将来改嫁一定要找一个对你和孩子好的人。

2.苦点累点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3.如果我们不能回来,国家有补助的话,你可以给我爸爸妈妈一点,没有就算了。

4.每年春节你可带孩子去看看我爸爸妈妈,让孩子记住他有爷爷奶奶,孩子长大后能挣钱了,让孩子给他爷爷奶奶点钱。

5.我住在三楼,每人一个壁柜,壁柜上都有名字,我所有的东西都放在里面,军用背包里有200多元钱。

我保佑你和孩子健康、平安!

庆江

1985年11月14日

多么好的战士呀,他们为国家舍小家,时刻准备为国防献身。为了胜利完成这次长航任务,他们决心用生命托举使命,这是全体官兵们的共同信念。

核潜艇老兵王庆江:90昼夜的首次长航前,写下遗书的英雄

长航前王庆江与核潜艇合影

1985年11月,核潜艇悄然驶出港口,开始了我国核潜艇首次最大自持力考核试验。核潜艇一次装料可以航行几十万海里,决定续航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是人员的耐受力和设备的可靠性。水、阳光、空气,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可对于长航的官兵来说,这三样是最为昂贵的“奢侈品”。长时间水下生活,艇员们体质明显下降,许多人出现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血压降低、腰腿疼痛、溃疡……到第70天时,已经超过了法国核潜艇67天的远航纪录。

最终,以90昼夜、数万海里的业绩,打破美国“海神”号环球84天的时间纪录。这次长航,显示了中国核潜艇具备良好的机动性、隐蔽性、适航性、可靠性,艇员可以逐渐适应长期水下生活和工作,标志中国核潜艇作战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长航中,王庆江把对家人的思念藏在心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当航行到70天后,他兴奋地写了一首五绝诗:“光阴快似箭,弹指七十天,取经保康平,力获全胜天。”在艰苦枯燥的舱室里,他表现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用一幅对联鼓舞士气:“官兵一致同欢乐,舱室内外共笑声”。

当胜利完成了90昼夜航行即将返航时,他又激动地写出“乐渡万重艰难苦,喜看今日胜利还”的诗句。

在长航中,王庆江表现突出,特别是在抢修某关键设备故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返航后荣立三等功。

核潜艇老兵王庆江:90昼夜的首次长航前,写下遗书的英雄

长航中,王庆江用小型车床加工急需的零件

王庆江1960年出生在辽宁省东沟县(现东港市)农村,25岁结婚。他随核潜艇出航后的第81天,即将胜利完成任务时,他的儿子出生了,似乎准备迎接爸爸的凯旋。在儿子出生20天后的一个深夜,突然高烧40多度。他的妻子和老父亲带着孩子步行十几里路去看医生。老母亲在家里磕头求菩萨保佑小孙子平安无事。王庆江因部队需要,不能回家探望。

1986年6月他的儿子出生第100天时,日思夜想的他才风尘仆仆地回到老家,当他看到妻儿父母时,喜极而泣,任凭泪水流淌。为了纪念这次长航任务,他给儿子起小名“航航”。

王庆江在核潜艇上工作了三十七年,累计出海1900余天,多次执行重大任务并立功受奖。由于他经过生死之航的考验,对家庭和亲人更加珍爱,对国家更加忠诚。2013年9月,他和妻子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青岛电视台还把他们夫妇的事迹拍摄成电视专题片《余生为你守候》。

王庆江夫妇两地分居十余年,每年只能见一两次面,直到1994年,妻子才随军到青岛,全家得以团聚。儿子懂事的时候,看到了父亲多次立功的军功章。就问父亲:你打过仗么?负过伤么?王庆江告诉儿子,和平年代,中国潜艇还没打过仗。但是在海上执行任务时多次负过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抢修机械设备时,右小臂被一台900多斤重的电机砸成粉碎性骨折,一年半以后才长好。在治疗恢复期,还多次带伤出海。因为他是技术骨干,部队需要他的时候,就要冲得上去,这是军人的天职。儿子对父亲和军人的职业充满了崇敬之心,多次对父母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当兵,保家卫国!

子承父业的愿望终于实现了。2010年8月,儿子从武汉通信指挥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而且就在父亲曾经工作过的核潜艇部队服役。入伍以来,他始终以父亲为榜样,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并参与各种抢修任务近百次,两次荣立三等功,4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王庆江鼓励儿子要继续努力工作,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核潜艇精神,为部队建设再立新功。父子两代人属于不同的年代。但他们对党和军队的那颗赤诚之心是相同的。

(作者系原海军核安全局副局长、中国核潜艇精神研究工作委员会顾问)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4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