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转基因商业化背后的利益共谋

作者:陈莎莎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13-06-24 492

  你吃的食物有多少是转基因?仅从食品一方面来看,中国的转基因商业化颇具规模。

  “进口大豆中,80%-90%都是转基因的,它们绝大多数用来榨油供人食用,油渣用来做饲料,生产鸡蛋再供人食用。进口油菜的70%、玉米的80%-90%也是转基因,而进口木瓜等食品,市面上应该几乎找不到非转基因的。”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基因工程与转基因安全研究室主任、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常务副主任卢长明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

  调查:躲闪的转基因标识

  奇怪的是,一个已经如此商业化的转基因规模,经营的商家却有点羞于“说出口”。

  《国际金融报》记者通过网络调查和超市走访,调查了国内主流食用油的6个品牌的15个系列产品,发现“转基因”已经成为食用油的“忌讳”,生产和销售商避之唯恐不及。

  《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包括金龙鱼、福临门等占据中国食用油最大份额的品牌中,转基因的原料已经成为食用油原料的大头。其中,调和油、大豆油几乎100%都来自转基因原料。

  但是,“转基因”几个字却像见不得光一样,多用极小的字体隐藏在一大片的文字中间,《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仔细寻找的情况下,也要费不少劲才能看见。一般的消费者如果不仔细辨别很难辨识。

  相反,“非转基因”却成为各大品牌大力宣传的卖点,用大号字体、特别高亮来突出其“天然”的特色,“福临门”品牌旗下甚至特别推出多个非转基因的系列产品,作为明星和贵族系列推广。

  安全:难有定论是否有害

  “转基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证明对人体无害,”卢长明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将某个能杀死害虫的基因转过来,而这个能杀死害虫的转基因方法对人体无害,不需要担心。”

  此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抨击转基因技术能杀死虫子,也能杀死人。但卢长明并不认同,“转基因之所以能杀死虫子,是因为针对虫子的蛋白受体和碱性环境而研发的技术,而人体没有这种毒蛋白的受体,也没有毒素发挥作用的碱性环境,因此这些毒蛋白对人体无害。”

  但转基因并没有如愿杀死虫子。“例如许多转基因技术被引进,是出于可以防虫,减少农药用量等环保考虑。但以美国为例,转基因作物区农药用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度上升,这与许多转基因专家宣称的背道而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那么转基因专家宣称的其他利益,是否也可能被最终证明是错误的呢?因此,民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担忧也可以理解。”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称:“我依据自身在粮食行业20年的工作经历,发现致癌原因可能与转基因大豆油消费有极大相关性。”

  “我们协会的结论是,食用转基因大豆油的消费者更容易患肿瘤、不孕不育病。所以,转基因大豆油不宜在没有获得安全定论前用于商业消费。”王小语说。今年4月,他将这个报告交至黑龙江省农委,希望引起重视,但至今没收到回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则表示,转基因大豆油中甚至不存在转基因成分。“转基因大豆油是能吃到的最常见的转基因食品。严格来讲,转基因大豆油里不应该检测出任何转基因成分,因为基因是蛋白质,蛋白质在大豆精炼成油中,已经剔除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检测方法很高明,哪怕极微量蛋白质从大豆进入油里都能检出来。”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也表示,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消费比中国多,那美国的癌症发病率应高于中国,而事实上,吃转基因大豆前后,癌症发病率并没有显著提高。

  利益:多方纠结链条复杂

  针对转基因背后的利益链条,是怀疑者对转基因技术真相的争论焦点。

  中国人民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周立曾分析转基因技术进入我国,并大规模商业化的利益链条,他分析:转基因商业化,是一个多方获利的格局。包括“跨国粮商得利润,外国政府得战略,地方政府得政绩,中资公司得好处,科研院所得经费,国家政府得租金,种粮农民得利益。”正是因为利益巨大,就容易使得各方都在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进行大规模的转基因技术商业化。

  同样,对于普通大众,价格也是转基因原料食用油的一大诱惑。《国际金融报》记者将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食用油进行对比发现非转基因产品普遍要比转基因产品价格超出约50%。以大豆油为例,5升的转基因大豆油只需50元左右,而非转基因大豆油至少要七十多元,一些品牌甚至超过百元。这样,转基因似乎成为了对各方都“百利无一害”的技术。

  许多消费者对转基因并不了解。几位买油的消费者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询问哪些品牌比较好,当记者问其是否知道许多油来自转基因原料时,几位不同年龄性别的消费者均表示对转基因并不知情,从来不知道自己平日吃的都是转基因原料生产的油品。上海浦东一家农工商超市的销售人员也对记者询问转基因表示惊讶,因为平常消费者很少询问是否是转基因,只是关注是原生压榨还是化学合成。

  即使在听说了转基因后,一些消费者仍不了解其具体含义,只好选择默认。“就买大公司的,反正我也没法判断我吃的是不是转基因,我也不知道它对我到底有没有害。”其中一位上海老年消费者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自己的无奈。

  监督:信任来自真正了解

  “转基因技术因为大众的不理解,可能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我希望大家都能来真正了解转基因,而不是胡乱猜疑。”卢长明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达与各方沟通的愿望。

  转基因技术的利弊也许还需更多公众监督,同样,持反对意见的专家也希望更多了解转基因技术。“希望各方都能开诚布公,积极交流,针对粮食安全、利益链条、技术的归属国等,将问题解释清楚。”蒋高明表示。

  正反双方均发出沟通的呼吁,正是因为针对转基因的争论可能已经演化为相互的诋毁,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也是如此。

  6月22日,孟山都首席技术官罗布·弗雷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美国转基因作物外流事件“高度可疑”,最可能的解释是有人故意搞破坏,因为所发现的转基因小麦分布得非常不均,不像正常耕种行为。弗雷利怀疑有人进入这处农田撒下转基因小麦种子。他说:“有理由相信,有一些不喜欢生物技术的人利用这起事件制造问题”,这是一起“极不寻常、极为奇怪、极其罕见”的事件,应该进行调查。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对孟山都的怀疑给予支持。美国联邦调查局称,本月8日和11日晚上,有身份不明的人或组织在俄勒冈州南部破坏了两块转基因甜菜地,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美国联邦调查局认为这是一起“经济破坏”犯罪活动,违反了美国有关法律。俄勒冈州一个绿色农业组织已为此悬赏1万美元征求破案线索。

  这一未经批准的转基因小麦神秘现身农田的事件发生,引起欧洲、澳大利亚、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高度警惕,许多国家宣布暂停从美国进口小麦,其他进口产品也需经过严格检测。

  包括美国、中国政府在内的官方都对转基因技术和食品持支持态度,许多科学家也力挺转基因食品商业化,但不论在美国还是中国,民间反对的力量都不小。美国虽然是转基因作物种植第一大国,转基因棉花、大豆和玉米等的种植面积非常广阔,但至今未批准转基因小麦种植。

  (陈莎莎)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