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不屈的精神,永远的记忆

作者:刘裕国 来源:人民日报 2016-10-04 478

刘玉贵,103岁的老红军战士,10年前记者曾采访过他,如今,他慈祥的脸上多了些岁月的痕迹,说话还是总带着微笑。

刘玉贵生于1914年,家住四川苍溪县云峰镇张王村,村后就是嘉陵江塔山湾渡口。这个渡口,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醒目的红色印记,被称为“红军长征第一渡”。

19353月,红四方面军就是在这里打响了“强渡嘉陵江”的著名战役。

刘玉贵当年是渡江大军中的一名机枪手,他和战友们一道,穿过枪林弹雨,穿越惊涛骇浪,英勇战斗……

 “没船咱们自己造!”

“强渡嘉陵江,是我亲身参与的大战役。”刘玉贵老人声音洪亮,讲起嘉陵江战役来,掩不住一脸的自豪光芒。

1935122日,党中央电令红四方面军挥师西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敌人为了阻止我军西渡,以53个团的兵力布防于约600公里的嘉陵江西岸一线。我军抓紧进行战斗准备。山弯的岩石上刻着醒目的标语口号:“强渡嘉陵江,迎接党中央”。

当时,嘉陵江上没有桥,红军最急需解决的就是渡江工具,而所有的船只不是被敌人拖到西岸,就是被敌人击沉、烧毁了。

“没有船,我们那时就自己动手造!”刘玉贵话语铿锵有力。

他说,部队在离塔子山30余里的王渡场造船。听说为红军造船,老百姓热情很高。造船的老船工、木匠、铁匠背着干粮,带着工具,从十里八乡赶到了王渡场。部队也和群众一起干,年轻力壮的战士从数百里外悄悄地肩扛背驮,运来了大批木材。工地上架起了炼铁炉,造船要用的钉子,来自老乡们到处搜集的废铜烂铁,老人和娃娃自发到处去捡破烂,就是为了多奉献几颗铁钉。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日夜不停的劳动,造出了100多条五板子船,每只可容纳一个班,工匠还用毛竹扎了3座浮桥和数十只竹筏,都悄悄抬到嘉陵江边隐藏好,就等着战役打响的一声令下。

“由偷袭改为强渡”

在“强渡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口号激励下,红四方面军于19353月至4月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渡江战役。

那时,刘玉贵已经当兵两年了,胆子不算小。328日,强渡嘉陵江战役前夕,刘玉贵和他的另外5个同乡,因为熟悉塔山湾渡口地形,被安排到了尖刀班,他们从老关场起身,那晚,天下起了小雨,路上滑溜溜的,走了半夜,大家走到烟峰才吃上晚饭。

328日晚9点左右,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发出了“急袭渡江”的战斗命令。

刘玉贵所在的渡江突击队,接到命令,便快速摸到塔山背后,把事先藏在那里的几十条船悄悄往江边抬,刚刚接近江边,却被敌人的探子发现,探子慌张喊:“快些,来哒!”听到敌人在通风报信,红军一边说着“来就来哒”,一边冲过去,将那个报信的国民党兵“咔嚓”一刀砍死了。

刘玉贵作为突击队的骨干,率先突破渡口。突击队开始渡江,尖刀班一个班八九个人坐一条船,人人都蹲着,双手抓住船沿,当地的民工划船。刘玉贵跟着大伙儿下了水,心情很激昂,3月的夜晚,还有点凉飕飕的,但和战友们挤在一起,却感觉一点都不冷,心跳得十分有力。

直到先头部队连续“摸掉”3个岗哨,进到敌人营部时,守兵才发觉江面有异。敌人发疯似的向江上开炮,巨浪冲天。于是,红军立即由奇袭转入强渡。塔山上我军20门迫击炮和几十挺机枪一起开火,掩护突击队向西岸进攻。后续的大部队还在江上。岸上敌人不准红军靠岸,对着小船疯狂射击,红军也开枪回击。刘玉贵自豪地说:“我是机枪手,那时真扫了个痛快,火力不猛,就压不住敌人嘛!”

“打不死的红军”

刘玉贵跟着大伙儿一口气冲到了杜家坝,遇到敌人碉堡阻挡,子弹从耳边嗖嗖飞过。他端起机枪还击,一阵猛烈的机枪扫射过去。有战士勇敢无畏地冲上去,把手榴弹使劲往碉堡里面扔,“轰隆轰隆”一阵乱响,炸得敌人鬼哭狼嚎。

尽管早已不算是“新兵蛋子”,但战斗的激烈程度,还是令刘玉贵永生难忘。他记得,一个旅的人都被打死了,坡上堆满了尸体,大家一个劲往前冲,顾不得害怕,也没人停下来捡枪。“那时山坡上就算滚落银圆都没空去捡的,捡了就会分心,会有生命危险。打仗就是不能分心,也不能怕死。”刘玉贵激动地回忆说。

刘玉贵所在的连队从杜家坝开始,打过杜家坝、禅师观那道梁,一直打到了剑阁。他们没日没夜地打,白天打,晚上就去趁黑摸敌人的武器,从敌人手中夺到了武器,第二天接着又打。

红军当年为啥能在强渡嘉陵江之后,迅速击退敌人的强大火力呢?这就要说起当年的一个“谣言”了,就是关于“红军打不死”的说法。

刘玉贵笑着说,打仗嘛,就是要反应快,听到喊“冲啊”,就抱着枪炮使劲往前冲,使劲朝敌人打。跑乏了,看见一条沟,一下子就躺到沟里,躺下去歇歇气,这是天然屏障,敌人就打不着你。等一口气缓过来,爬起来又接着打。敌人觉得奇怪,说红军打不死的嘛,眼见着打死了,一会儿又咕咚冒起来了!

强渡嘉陵江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战况十分惨烈,红四方面军死伤人员也不少,刘玉贵在战斗中负了伤,和刘玉贵一同参军的5名同乡全都壮烈牺牲。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2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