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返回青岛 中国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学成果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社 2017-06-23 227

向阳红09号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全体科考队员23日顺利返回青岛,这标志着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顺利结束。

本航次三个航段历时138天,航行18302海里,蛟龙号累计下潜30次、常规调查75个站位,足迹遍布西北印度洋、中国南海、西北太平洋,作业地形涵盖海山、热液、海沟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共计23家单位156人参航。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介绍,本航次获得大量珍贵样品与数据,取得5大科学成果:

【成果一】实施大洋调查研究计划“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成矿潜力与环境评价”项目,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热液区成功发现了海底“黑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丘与黑暗生态系统,明确了海底热液活动的精确位置、特征与范围,为后续深入开展调查区岩浆作用及其演化、沉积作用、构造作用、硫化物成矿作用、硫化物资源和微生物基因资源潜力及生物连通性等方面的研究抢得了先机,为相关科学研究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基础。

【成果二】围绕我国2017年重点研发计划“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工程”项目的海上试验选址及评价工作,本航次第二航段利用蛟龙号技术优势基本圈定了我国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试采试验目标靶区,掌握了南海典型区域多金属结核分布特征,开展了海洋地质、海洋化学、物理海洋等多专业海洋环境基线调查,获得的高精度定位数据、高质量原位研究样品,为开展1000米级采矿试验环境影响评价奠定了基础。

【成果三】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南海潜次调查与研究”的下潜作业中,利用蛟龙号先进的技术优势获得了南海中部海山链珍贝海山一典型断面的玄武岩样品,直接观察到台湾峡谷现代浊流的地貌和沉积证据,极大地推进了南海中部海山岩石学及南海北部海底峡谷浊流的科学研究。

【成果四】作为国内超深渊海域研究的重点,中科院先导项目“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5次作业。采集了不同深度的气密海水样品,成功回收了1年前在6300米海沟底部布放的气密采样器,在海沟南坡发现了两处新的海底麻坑发育点,进一步认识了马里亚纳海沟特征性物种分布、基岩蚀变和沉积环境特征。

【成果五】973计划“超深渊生物群落及其与关键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在雅浦海沟开展5次作业,采集到大量巨型生物样品,首次获得2条雅浦海沟狮子鱼样品和2只未知物种,初步查明了雅浦海沟南段巨型底栖生物分布特点,发现雅浦海沟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对下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