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人民的发展答卷

作者:佚名 2023-02-26 30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不负人民的发展答卷

 

本报记者 胡 果 吴秋余 王 浩《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26日   第 01 版)

 
 

  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人民,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

  答卷,新时代赶考路上的厚重书写。

  我们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我们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团结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发展答卷。

  这份答卷有分量。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万美元,进出口规模超过40万亿元,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这份答卷有质量。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约34%,发明专利有效量位居世界第一,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这份答卷有温度。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建成,十年非凡成就,写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中。

  2012年11月15日,面对中外记者,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以一句真诚、质朴的话语为新时代答卷起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0年后,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始终如一:“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的一番肺腑之言,照见至深至厚的人民情怀。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新时代的发展答卷,写满赤诚,汇聚力量。

  发展初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藏着朴素而深刻的发展道理。

  2022年6月24日晚,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以视频方式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习近平主席选择从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起——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切身体会到了百姓的稼穑之难和衣食之苦,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半个世纪后,我重访故地,看到乡亲们吃穿不愁,衣食无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从国际舞台,到“两会时间”,一次次提起梁家河。“我深深感受到,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实现人民对生活安康、社会安宁的梦想。”

  从梁家河走来的人民领袖,深知乡亲们的苦,读得懂锅里的穷,也更加理解发展对于中国的意义。

  1932年底,上海的《东方杂志》征稿:“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数百回复,集中于“富强”“平等”“大同”。惜乎,“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近代中国,梦想只能在梦中。

  百年奋斗,百年牺牲,百年创造。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

  一路逐梦,“发展”与“人民”紧紧相连。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直面中国发展的重大和紧迫问题,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展”与“人民”紧紧相连,植根于中国具体实际的土壤,也承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2021年3月,春风拂面。武夷山九曲溪畔,总书记拾级而上,走进朱熹园。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园内墙上,朱熹民本思想的经典论述,引来久久凝视,深深思索。

  陕北打坝种地,吟诵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定走村入户,感悟郑板桥的心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宁德翻山越岭,体味寿宁县令冯梦龙的为民举措,还有“三言”中的警句箴言……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人民情怀,浸润煦暖底色。

  这是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为人民造福的执政应答,也是人民利益、人民心声、人民智慧的集中表达。这是接地气、有温度、得民心的科学论断,也是书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为什么人的问题,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性质。

  1944年,延安,普通战士张思德的牺牲,让一代伟人毛泽东悲伤、沉思。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发表讲话,这5个字,被中国共产党人写入党章,奉为宗旨,回响不绝。

  延安插队,青年习近平将《为人民服务》捧在手中,反复看,反复读。7年甘苦与共,铸就为民本色。“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回延安,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

  从黄土地到中南海,“为人民服务”一路同行,揣在心窝。

  来看两会即景。

  同广西代表团代表算脱贫账,问重庆武隆交通状况,嘱湖北恩施发展好富硒产业……面对面,商国是,千家万户的小事,就是共产党执政的大事。

  “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020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真挚话语,道出“发展为了人民”这个根本价值取向。

  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发展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现实反映。

  发展为了人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与“魂”。

  一句话,为了人民,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发展才有动力。

  “习书记从不在办公室闲坐。”

  上世纪80年代,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常带着工作人员,选在县城大集的时候,大街上摆上桌子,拉着来赶集的老百姓做调查。县委机关大门也总是敞开的,背着粪筐的老农径直进来,同习近平同志交谈。

  深知“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向人民问计、听人民心声,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2019年全国两会,一席话意味深长。

  2013年至2022年,十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53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听取约400位代表委员发言,深入交流,真情互动。

  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总书记主持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首次推动通过互联网,就五年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基层心声,顶层设计,相互激荡。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个月内,850多万条网民建言,民智民意,直达中央。

  “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

  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密码,也是写好新时代发展答卷的根本方法。

  发展理念——

  “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新的春天,生机勃勃。

  “最令人激动的经济增长故事来自中国”。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马科斯·特罗约感慨。

  发展答卷,来之不易。

  进入新时代,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压力与挑战前所未有。

  向内看,历经多年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

  向外看,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抗疫三年,中国经济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4.5%左右的年均增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

  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

  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更高历史起点上。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中国的发展,总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恢弘答卷,在接续奋斗中赢得胜利和荣光。

  从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考题,新的攻坚。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首次滑落至8%以下。国际上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成为摆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前的重大课题。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高质量的发展来破题。

  从深圳莲花山到凤阳小岗村,从陕北梁家河到长江经济带,从沈阳老工业基地到新疆帕米尔高原……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内陆边疆,谈改革创新、议生态保护、谋转型发展、商富民之策,新时代发展答卷精准落笔。

  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确立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理念应对新挑战,用大思路运筹大棋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几个节点,一组镜头,或可观察发展理念的深刻嬗变。

  2015年,“十二五”收官,新课题凸显:作为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如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首先要把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主持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总书记开宗明义。

  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到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中西部地区,再到加快振兴发展的东北地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谋。

  “在新常态下,必须彻底摒弃简单以GDP论英雄,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首次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次年春天,全国两会,一项重要议题就是审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2021年,“十四五”开局。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发展答卷坚定有力。

  这一年的全国两会上,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铆住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一主线,习近平总书记以系统思维谋划战略全局,深刻回答了未来5年乃至15年的中国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命题。

  当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6%以上,留有余地,把主要精力用在高质量发展上。“十四五”经济增速指标设定为“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在五年规划史上还是首次。

  摒弃“速度崇拜”,放下“数字包袱”,破除“换挡焦虑”。

  从拼数量到拼质量,从谋速度到谋效益,新发展理念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引。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新的理念引领,发展气象万千。

  创新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总书记的心目中,“创新”与“第一”连在一起。“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个重大判断,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复兴号”驰骋神州,C919翱翔蓝天,“太空之家”遨游苍穹……新时代十年,紧紧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稳步提升,中国经济动能澎湃。

  协调发展破解不平衡难题。

  国际经验表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诸多短板容易显现。“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短板”也可变身“跳板”。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3.1%升至65.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到2.45∶1;京津冀“一网通办专区”、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全国“县县通大电网”,行政村“村村通宽带”……新时代十年,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筑牢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石。

  绿色发展推动和谐共生。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山水林田湖草沙,时时牵挂,放心不下,新时代的发展答卷,绿色成为鲜明底色。

  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4%……新时代十年,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开放发展引领内外联动。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直面经济全球化的“存废之争”,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会议到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从发起成立亚投行到举办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新时代十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共创美好未来,注入中国动力。

  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

  “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问题导向,坚定方向:“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既要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新时代十年,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饭碗端得稳,底线兜得牢,日子有奔头。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关于我国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一系列重大原则和理论。

  实践—认识—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

  “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鲜明指出。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高质量发展奏出新美交响。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发展答卷——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路,意味着前行,预示着发展。凝望脱贫攻坚历史画卷,几条路,映入眼帘。

  四川昭觉县“悬崖村”,“天梯”当作路。

  2017年全国两会,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说:“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

  2022年,又逢两会。来自四川的益西达瓦委员,给总书记带来今昔对比两张照片:峭壁上摇摇欲坠的藤梯,换成了直入云霄的钢梯。

  揪心变放心,还不能止步。顺着山势,新的硬化路盘旋而上,脐橙、彝绣顺畅出山,穷乡僻壤借路脱贫。

  重庆巫山县下庄村,“锁”在深山中。

  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领村民,绝壁上凿路。“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

  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起这句话。鼓足信心加油干,勇摘穷帽的下庄村,农旅融合,红红火火。

  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挂”在峡谷上。

  “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农村公路建设,总书记念兹在兹。2014年,得知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总书记十分高兴,希望独龙族的乡亲们“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而今的独龙江,“一步跨千年”,日子节节高。

  山一程,水一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用脚步丈量从贫困到小康的进程。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人间奇迹,厚重答卷。

  脱贫攻坚,只是缩影。

  “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间的坐标,定格发展使命,延展发展路径。无论何时,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依归。

  行至今天,不难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是价值原点,也是实践落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建设成果,是为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力量、成就“人”的梦想。

  领袖来自人民,懂得人民盼什么,群众要什么。

  “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滚石上山,闯关夺隘。

  在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

  “光是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

  发展为了民生,抓民生就是抓发展。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急难愁盼,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非凡十年,伟大变革。

  “更好的教育”,改变无数命运。

  树高有根。1985年5月,去福建工作前,习近平同志专门到正定北贾村小学,看校舍改造进展。曾经,这里破败不堪,习近平同志要求连夜开会整改,各乡镇、各村都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时光流转。去看大山深处的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小学,嘱咐“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走进陕西延安市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细细询问教师待遇如何、孩子们营养午餐落实得怎么样……教育成为我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十年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建成。

  “更稳定的工作”,托举出彩人生。

  “都是学什么专业的?想去哪里工作?”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宜宾学院,关切地询问。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考察职业学校,鼓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强调“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十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

  “更满意的收入”,印证红火日子。

  “收入43000元、支出42000元,除了医疗和孩子上学,那日常生活的开销呢?”2017年1月,河北张北县德胜村,总书记和徐海成家一起,盘算柴米油盐“小日子”。

  如今的德胜村,设施农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齐头并进,徐海成家年收入超过20万元,农家账本,写下新纪录……政策发力,帮扶有力,城乡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比2012年实际增长78%。

  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兜牢稳稳幸福。织密保障网,人员广覆盖,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建成。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护佑全民健康。人均预期寿命从2019年的77.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6亿。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助力安居宜居。棚户区变新名片,老街道成风景线,十年来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更优美的环境”,夯实民生福祉。荒山染绿,流沙止步,水清岸阔,美丽中国大步向前。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的坐标,新的探索,新的奋斗。

  浙江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过去因穷出名。当地顺口溜:“土墙房、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

  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基层联系点。

  从淳安县城出发,60多公里“搓板路”,半小时轮渡,再绕100多个盘山道。走进下姜,习近平同志和村民一笔笔算账:“大家还有哪些发展困难?全讲出来。咱们一起商量对策。”

  补上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脏乱差”成“绿富美”,富了的下姜往前奔,“共富工坊”建起来,“大下姜”公用品牌亮起来。

  今日之江,处处下姜。以高质量发展为引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2022年正式授牌。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清醒坚定。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高的问题,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依靠科学谋划。

  “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

  “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持续推动,不断取得成效”。

  在陕北梁家河,最大心愿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在河北正定,甘冒风险也要甩掉“高产穷县”帽子;在福建宁德,大胆探寻生态扶贫、“弱鸟先飞”路子……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登高望远,积微成著。

  致广大而尽精微。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既要挥毫写意,也要精细工笔。

  发展新篇——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一颗苹果,融汇“两个百年”,映照为民初心。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辽宁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仁义之师”锦旗前,伫立良久。战役期间,锦州乡间苹果熟了,路过的解放军战士忍着饥渴,一个没摘。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首次外出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延安,一下火车就直奔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苹果园。听着果农唠“苹果经”,总书记称赞:“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面对陕北乡亲,总书记说:“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从革命到复兴,“两个百年”,一样初心。

  初心如一,发展前行。蓝图越宏伟,奋斗越艰辛。

  2023年立春刚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局之年“第一课”,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展开。

  放眼世界发展史,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回望民族奋斗史,现代化是几代人的深长夙愿。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渴盼“睡狮破浓梦,病国起沉疴”;孙中山《建国方略》,描绘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

  高铁飞驰领跑世界,公路纵横牵起城乡,世界大港十之有七,数字经济拔节生长。今日中国之景象,大大超越先辈设想。

  立足两个大局,放眼两个百年,结论格外清晰——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新征程上再出发,期待精准破题。

  把脉定向,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

  高屋建瓴,明晰“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道,方向明,气象新。

  2022年初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首次鲜明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

  2022年金秋,党的二十大召开,总书记再次要求全党牢记“五个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是有机统一的。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有总书记领导,人民真幸福!”

  2021年8月,河北承德市双滦区大贵口村,村民霍金和习近平总书记唠家常。

  “全面小康之后还要现代化,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望着聚拢过来的乡亲,总书记说。

  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道道“难题”变“奇迹”。越是深入了解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越能深刻理解“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犹记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三期叠加”。在党中央科学决策下,我们实事求是进行改革调整,“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果断转向高质量发展。

  犹记美方肆意加征中国输美商品关税,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勇开顶风船、无惧回头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犹记世纪疫情突如其来,全球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在党中央统一指挥下,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经历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感悟波澜壮阔、气势如虹,共识愈发坚实。

  砥柱立中流,风雨安如山。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中国式现代化就有坚强保障、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鹏城深圳,亭亭高山榕,诉说一以贯之的笃定意志。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深圳仙湖植物园,手植高山榕。东方风来满眼春。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登上深圳莲花山,向邓小平同志铜像敬献花篮,并在不远处亲手种下一株高山榕。

  2020年,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总书记再次来到这里,抚今追昔:“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从小渔村到大都市,一座城,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金沙江上,“白鹤”展翅。白鹤滩水电站是党的二十大后全面建成的大型水电工程。

  从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到世界最大水利枢纽三峡工程,再到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的白鹤滩水电站,半个世纪,中国水电完成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坚定走好自己的道路,做好自己的事情。

  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决心,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有过如此观察:中国共产党总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来到延安杨家岭,走进古柏苍松环抱的中央大礼堂。礼堂后墙上,是毛泽东同志为七大题写的主题词——“同心同德”。

  捧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大会主题鲜明坚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团结是最强的力量。14亿多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就一定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有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级”的现代化,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走资源消耗的老路行不通,必须坚持以创新发展引领动力之变。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断做大做好“蛋糕”,切好分好“蛋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持以共享发展加速福祉之变。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筑牢物质基础,涵养文化自信,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步增强,必须坚持以协调发展激发结构之变。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撬动效能之变。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必须坚持以开放发展助推格局之变。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还将续写新的更大奇迹。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郑重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2021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出号令:“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2022年10月,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再明心迹:“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    ***

  春的交响,激荡中国。

  四川通江县王坪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绿意盈盈。入口处,状若“山”字的巨石,静静矗立。

  这里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这块石头,当地群众唤作“江山石”。

  历史总是在承续中前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脚下,是欣欣向荣的土地。前方,是山水迢迢的征途。

  大道如砥,不负人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