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发:精彩的答卷

作者:徐宜发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1-03-12 832

精彩的答卷

徐宜发

20212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驻虞城县刘店乡丁河楼村工作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回望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丁河楼驻村工作队肩负重任,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发扬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精神,实现了全村脱贫,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向党和人民奉献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一)

丁河楼村位于黄河故道南岸,处于河南、山东、安徽三省交界处。谁也说不清楚这里是历史上哪朝哪代形成的村落,只知道是40多年前,这里是由三个不大点儿的自然村合并而成的行政村。村子很穷,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

丁河楼村穷就穷在人多地少没有资源,全村6612036人守着2200亩地生活,人多地少靠天吃饭,仅靠在地里刨食很难走出贫困的怪圈。改革开放之后,村里不少人外出打工,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2012年国家全面实施重点帮扶脱困措施,丁河楼村虽然有些起色,但是依然没有甩掉帽子。2015年国家全面启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河南省委、省政府实施对口帮扶落实责任,直接从央企、大型国有企业和国家主流媒体等单位选派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能吃苦有担当的党员干部,出任驻村第一书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582日,郑州铁路局工会干部葛明涛正在基层一线调研,一个电话他匆忙回到路局办公室,领导谈话他被选派到虞城县刘店乡丁河楼村出任驻村第一书记。接到这个命令,葛明涛的第一反应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作为一个有2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不能说,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葛明涛接受了任务心里却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这个城里生、城里长的大学毕业生,出了学校门参加工作就进了铁路,从未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生活没有一点感性认识,扪心自问能胜任“第一书记”的岗位吗?葛明涛心里非常明白,“第一书记”不是荣誉,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能否干好,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在他心里的确是个未知数。他没有一点把握,没有一点自信,但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去干,学中干,干中学,只要用心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接下来的几天葛明涛可忙乎了。他先是在网上查阅农村扶贫资料,了解政策,做好驻村前的铺垫;然后,登门求教早年曾在农村插队的老一代人,听取他们的经验之谈;岗前培训,他更是认真听认真记,尽可能地把上岗前的“功课”做足,不打无准备之仗。他认准了一件事,抓工作必须紧紧依靠村支部书记,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否则将会一事无成。出任驻村第一书记如同一次赶考,摆在面前的是一份特殊的答卷,各种问题要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827日,初秋的中原大地气温依然居高不下,葛明涛一行驱车前来丁河楼村上任报到。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村里横七竖八没有一条像样的路,3间破旧不堪的村委会平房孤零零地坐落在村东头,一把门锁看上去多日没有动过。他心凉了,怎么会是这样?他们来到村支部书记的家,经介绍满脸疑惑光着膀子的老支书袁钦传,才勉强说了几句客套话……葛明涛走马上任了。

万事开头难。葛明涛从老支书手里接过钥匙,俩人边走边聊向村委会走去,这儿就是葛明涛在丁河楼村的新家。中午,一包“康师傅”是葛明涛来到丁河楼村的第一顿午餐。稍作休息后,他先在村里转了一圈,转身又到了老支书家里。袁书记正对着麦克风,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布置近期工作。他也不管有人听没有,只管扯着嗓子喊。葛明涛听他讲完关机了,才进到屋和老支书拉起了家常说明来意,意思是给老书记交个底儿,讲清驻村第一书记是来帮助村里工作的,不是来“夺权”取代村支书的,让他打消顾虑,一百个放心。村支书还是村支书,有事大家一起商量着干,把村里的事情干好,把任务完成好,让村民们都满意是咱们的最终目标。话说到这儿,老支书似乎有些明白了,话也多了,脸上的表情大不一样,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这样,一来二往袁支书有事直接就找葛明涛商量,一块想办法解决。他还主动联系村支部委员和村委会成员与葛明涛见面聊天,相互认识交流沟通,便于开展工作。

几天过后,葛明涛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主动找袁支书商定召开一次村“两委”会,把自己的想法通报给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共识,脚踏实地齐抓共干。会上,葛明涛开诚布公提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明确当前村“两委”的主要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必须坚定不移如期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一是摸清底数,按政策到户、到人建档立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二是确定发展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组织实施,抓好落实;三是先易后难,从改变村容村貌入手,彻底解决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遇到刮风天塑料袋满天飞的状况,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葛明涛走马上任的“施政演说”,大家听了句句在理,说到了大家心里,心服口服。

趁热打铁,说干就干。第二天,葛明涛领着大家在全村先确定了修建55个垃圾池的位置,分工负责组织施工,所需费用从扶贫专项资金中列支。这一招儿还真灵,很快见到了成效,55个垃圾池全部建成,彻底清理了沉积多年的垃圾、污泥,还铺设了污水管道,疏通污水排放渠道。这样一来,垃圾乱倒的问题解决了,污水横流的现象消失了,村容村貌大有改观。

初战告捷,葛明涛抓工作有了底气。他也从中受到启示,不是大家不干,而是人们不知道怎么干,只要指明方向拿出具体措施,没有办不成的事!

如何巩固垃圾定点存放的成果?有一件事儿让葛明涛记忆犹新。周边有的村庄家家户户都配有手推四轮垃圾桶,村民使用十分方便,他动了心思也想给每家每户都配上。一打听,这种轻便垃圾桶市场上售价80元钱一个。他和袁支书商量如果能直接从厂家进货,再从扶贫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给每一家也配上一个,这事准能办成。葛明涛找到厂家一点点砍价到60元钱一个,用扶贫专项资金再补贴一半,个人只需出30元钱就可以拿到一个垃圾桶。袁支书大喇叭一吆喝,村民们竞相到村委会登记订购。领到新桶之后,村民们都夸村里给大家办了件实事。

环境整治,垃圾定点存放,说起来是件小事,可它从此改变了村民以往的旧习惯,有了良好的开端。2016年夏天,商丘市领导来丁河楼村检查工作,看到一个刚懂事儿的小男孩儿,穿着背心光着屁股,提着一个小桶去往垃圾池里倒垃圾,很有感触地说: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垃圾不乱扔,对农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葛明涛来到丁河楼村要干的事太多了,件件都与脱贫攻坚紧密挂钩。他看准了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刻不容缓,能让大家吃上自来水也是减少疾病、减少贫困的有效途径。他摸清了丁河楼村没有实现家家户户通自来水的原因,是当年自来水公司铺设通水管道,要产生一大笔工程费用,村民若要用水接通管路,每户必须缴纳800元的初装费。经济条件好的农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贫困家庭无力支付初装费只能继续饮用井水。葛明涛想找有关部门做工作,争取一些优惠政策,让没有用上自来水的村民,少出点钱也能用上自来水。这个想法无疑得到了村班子的全力支持,几经周折这事还真的跑成了。有关部门特批丁河楼村的自来水初装费每户按600元收取。村委会决定从扶贫资金里再出一半,这样每户只需出资300元就可以用上自来水。很快全村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解决了村民们生活用水的大问题。

葛明涛是干实事的人。他来到丁河楼村第二年的“清明”节过后,正值速生杨树吐絮的高峰期,杨絮飘飘洒洒漫天飞舞,很容易被人吸入呼吸道引起过敏造成不适。更严重的是飘洒在地的杨絮扎堆易燃,一旦遇上明火还会引发火灾,村民有不少议论却没有引起重视。葛明涛来到丁河楼村,第一次“领教”了杨絮的烦恼。他认真分析了群众的反映,在村委会上提出了改良种植的建议,并得到与会人员一致同意。他几次跑到县林业局争取政策,无偿拿到3000多株泡桐树苗,村干部积极带头换种,整改措施很快落地。既解决速生杨树春季带来的大气污染和火灾隐患问题,又改善了自然环境很得民心。

葛明涛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扶贫仅靠“输血”不行,关键是要培育村里的“造血”功能,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脱贫成果,让大家共同富裕奔小康。

成立扶贫车间承揽外委加工。虞城县有一个出口阿拉伯国家的服装承包商,十里八乡都有他的服装加工业务,生意很红火。葛明涛托人联系到这位承包商,愿意加入他旗下的外委加工团队,贴牌生产一种阿拉伯人喜爱的帽子。根据生产需要,村里规划了产业用地并争取资金,建起了一个扶贫加工车间,招收本村50余名缝纫工人,按计件支付工资,利润归集体所有,慢慢实现村集体经济的积累。

葛明涛带领村“两委”,挨家挨户耐心细致的调查了解,对145家贫困户304位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列入重点帮扶对象。他们坚持实事求是确立了全村的发展规划,为丁河楼村的未来描绘出一幅脱贫攻坚壮丽的发展美景……

(二)

201710月,葛明涛接受新的任务离任,由李明接替出任丁河楼村驻村第一书记。这是责任的传承,这是爱心的传递。

李明1972年出生于河南延津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1989年夏天,李明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是学习开火车。1993年,他走出校门来到郑州机务段,后来成了一名火车司机,实现了多年的梦想。他任劳任怨踏实肯干,1999·前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增长才干,不久又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次,他来到丁河楼村出任驻村第一书记,对李明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一切从头再来。

李明从葛明涛手里接过了扶贫攻坚的“接力棒”,深感肩上的担子重若千斤,好在有葛明涛留下的经验、铺好的路心里踏实多了。他详细了解了全村扶贫攻坚的进展,全力推进“发展规划”的实施,扩大示范效应的成果。

木条加工是葛明涛任职期间创办起来的集体企业,当时受相邻的山东曹县木材加工产业影响,丁河楼村有几户村民有了新的想法。葛书记听到后认为大有文章可做,便带了几个人实地考察,回来不几天村里就出现了木条加工手工作坊。村“两委”因势利导,选定曾在浙江打工、带着一股子闯劲回到家乡创业的袁海鸥、袁雷松两个年轻人,负责筹建、管理丁河楼村木材加工厂。海鸥和雷松不负众望,从筹措资金、选址、搭建简易生产工棚,到工商注册登记、招收工人、购买安装机械设备等,不到半年的时间,丁河楼村的“开源木业公司”挂牌开业啦!

李明上任后,以推进开源木业公司扩大再生产为抓手,吸纳村里剩余劳动力,新购进一批生产设备,木业加工能力很快实现翻番,生产的木业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山东曹县再做深加工,成了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重要一环。2017年底,丁河楼村的开源木业公司已有50个家庭作坊和3家粘板厂,独立生产胶合板的终端产品上市经营,工人收入和集体经营效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又有一批穷困户摆脱了贫困开始了新的生活。2018年,李明建议村委会利用自有资金,又向开源木业公司注入资金30万元,把这个惠及广大村民的蛋糕做得更好更大,让大家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光伏发电是近几年国家积极推广的新能源产业,也是国家又一项扶贫政策。李明深入了解政策规定,村里不用投入资金,只需提供光照充足的空间和便于设备安装的条件,即可组织实施获得收益。他把自己的设想在村委会上做了具体阐明,大家一致认为这么好的事何乐而不为?于是,他先与虞城县光伏扶贫有限公司联系,又与河南通信电力公司签约,光伏发电项目很快在丁河楼村落地。先前安装的光伏发电设备已并网发电,新近确定的开发区域正在组织施工。光伏发电是近些年造福人类的清洁能源,前景十分广阔深受人们的青睐,而且收益十分可观。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农村教育十分落后,丁河楼村没有小学校,孩子上学只能入学外村,不但有许多不便,家境贫寒的孩子竟然与上学无缘。村里有些有远见卓识的长者,深知没有文化的痛苦,经常在一起议论,再难再苦也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上学读书,不然就把孩子们的一生给耽误了。这是负责任的老一辈人,他们不为自己所想,而是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着想。他们的话很让人动容,全村的人都动了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座三间平房的校舍建成了,这就是最初的丁河楼村小学。1975年秋季,学校招生。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先是一个老师兼校长,语文、数学一人教。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增多了,老师也多了,教学设施紧张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村里又发动新一轮捐款进行学校扩容,村里的基础文化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学校还专门立碑,铭记那些为学校增容扩建、换装捐款功德无量的人们。

进入21世纪,不知何因丁河楼村小学每况愈下,老师调走不能及时补充,生源也越来越少,校舍破旧无力修缮,不得不关门停办又回到了原点,村民议论纷纷寄予期望。2015年,驻村第一书记葛明涛刚一到任,听到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想办法解决孩子们上学难。他到学校察看,空无一人,教室门窗上挂满了蜘蛛网,显然这个地方早已无人问津了。他在村里问了不少人,都显得很无奈,明说这不是花点小钱就能解决的问题。晚上,他躺到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到哪儿弄钱呢?丁河楼村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上面给的扶贫专项资金也所剩无几,这事只能求助于县教育局了。

《关于丁河楼村小学复课的请示报告》很快得到了虞城县教育局的批复。县教育局从教育经费中拨付9万元,解决丁河楼村小学基础设施整治。批复确定中心小学代管丁河楼村小学,要求抓紧组织生源、安排任课教师,做好各项准备并于2017年秋季复课。这又是丁河楼村的一件大事。

丁河楼村小学如期复课,郎朗的读书声充满了希望……

李明接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交接时葛明涛还特意提出关于办学的下一步设想。李明,这个在农村生活、一直读到高中毕业的“第一书记”感同身受。接下来他全面了解了学校的现状和办学政策,认为只有扩大办学规模,才能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李明有了新的设想,他要动用社会资源增强学校的吸引力。他回到郑州,发动机务段的职工,把家里孩子们存放的儿童读物和书籍捐献出来,又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部分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新书,捐赠给学校阅览室,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量,丰富知识培养兴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想办法联系到22名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校生,来到丁河楼村开展支教活动。这样一来,有条件的学生都要来丁河楼村读书,每个教室座无虚席,引发出一个丁河楼村现象,引起媒体和各级组织的重视。

李明经常到学校察看了解情况。一方面,他深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听取师生办学建议,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解决发现的问题。201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他带着一个设想与学校领导沟通,打算利用儿童节组织优秀学生,坐高铁到郑州机务段参观学习,上一堂有意义的实践课,有助于孩子们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这一建议无疑赢得一致赞同,并将这次活动作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

61日那天,校长李正兴带领来自贫困家庭不同年级的张睛睛、袁紫涵和袁林洁等12名少先队员,乘坐中巴车一大早来到商丘高铁站,会同先前到达的李明书记,一起登上了开往郑州东站的高铁列车。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个个兴奋不已,按捺不住童年的好奇心。他们这儿看看,那儿瞧瞧,很想知道这高铁车是咋开的?李明告诉大家不用着急,开高铁车和开飞机一样要求严格,行车途中驾驶舱是不准其他人员进入的。到了郑州,不仅让你们看高铁车是怎么开的,还让你们亲手开上一把亲身体验……孩子们甭提多高兴了。

转眼功夫郑州东站到了,孩子们下了高铁车上了中巴汽车,向郑州机务段驶去。郑州好漂亮啊!孩子们异口同声。这是他们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农村与城市的差异,这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

郑州机务段到了。孩子们来到二七大罢工塑像前,李明向他们生动地讲述发生在95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高举争人权,争自由的大旗,向反动势力作斗争的英勇故事,使孩子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

郑州机务段已有110多年的历史,从蒸汽机车时代一路走来,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承担着中原大地客货运输的重要任务。在新建成的高铁列车模拟驾驶训练基地,孩子们登上不同型号的高铁列车驾驶舱,先是观摩司机师傅驾驶演练,然后师傅们再手把手地教给他们驾驶技术,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开火车的快乐,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意识。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儿童节日活动,这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在采访中我们来到村民丁庆伟的家,我一眼看出他身上那件防寒棉衣,是火车司机的冬装。丁庆伟,个子不高,岁月的磨难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更显得老成。两年前他还是一个牢骚满腹的农夫,抱怨自己命苦运气不佳,心灰意冷。他家境不好长期贫困,媳妇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好在一双儿女特别懂事儿,在外学习靠放假打工挣钱顾住自己花销,为这个多难的家分忧。李明也常到他家推心置腹拉拉家常,还把开火车那会儿穿的衣服送给他穿。这些不经意的小事无意中拉近了俩人之间的距离,李明也摸清了丁庆伟养羊是一把好手。丁庆伟把李书记看成自家人,有啥掏心窝子的话都给李明说。慢慢地李明弄清了丁庆伟长期脱不了贫的原因,是他多年处于贫困看不到希望而产生怨气,干脆“破罐破摔”混日子。李明耐心说服他,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人要往高处走,“破罐破摔”到头来自己受苦谁也看不起。李明帮助他拿到了一笔低息扶贫贷款,买了两只小羊羔用心喂养,很快挖到了第一桶“金”。现在,他的羊群发展到20多只,也实现了脱贫。丁庆伟知恩懂得感恩,逢人就说是李书记把他引上了脱贫路。

经过重点帮扶帮困,到2019年上半年,丁河楼村的贫困户减少了一大半,扶贫成效十分显著。

20195月,李明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接力棒传给了郑州局集团公司团委副书记李文博。

(三)

李文博是1983年初出生的小伙子。他的父母亲都是原新乡铁路医院的医护人员,或许是父母遗传基因的作用,李文博从小干什么都很认真,18岁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科技大学,是一名优秀的学子。他助人为乐,施善好学,崇尚英雄,积极向上。2005年,他在大学四年级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5年秋天他毕业参加铁路工作,先是在郑州北车辆段从事设备技术管理,表现出色,后来到郑州局集团公司任团委副书记。他来到丁河楼村接过扶贫攻坚的接力棒,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接受新的考验和锻炼。

有人说,人世间什么事都害怕认真,共产党员最讲认真。李文博来到丁河楼村,在认真请教前任李明书记帮扶工作经验的同时,也摸清了底数。在全村建档立卡的145个贫困户304个贫困人员中,还有9户、21人没有脱贫,这是扶贫攻坚的老大难。李文博知难而进,一户户深入走访弄清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精准帮扶他们脱离贫困。

袁统战是一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身高一米八还多,是3个孩子的父亲。前些年日子过得一直很不错,双亲二老特别能干,他和媳妇常年在昆山打工,收入颇丰引人羡慕。

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正在昆山打工的袁统战突然感到浑身无力,没有食欲,难受得彻夜难眠,找了几家医院求治没有一点儿效果。折腾了几个月才被确诊是肝豆状核变性病,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他们无力也无心在外打工,夫妻俩不得不回到家乡,到处寻求治疗,成效也不明显,全家人陷入了痛苦之中。李文博了解到这种情况,就把袁统战的病情告诉了从医的老爸老妈。从他们那得知,目前医学界对这种病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从饮食上加以注意,避免食用含铜微量元素过多的食物,减少铜元素的吸收,延缓病情的恶化。

袁统战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他患病把全家人拖累得不轻,生活急转直下,愁得爹娘想不出一点办法。在这关键时刻,李文博来到他家,了解到袁统战的父母早些年养过猪,也尝受过养猪的喜悦。就是有一年,他们家养的两头猪,头两天还活蹦乱跳的说不行就不行了,损失不小。打那以后,他们再也不提养猪的事。

得到这个信息,李文博心里有数了。他旧事重提,还说养猪。于是,他把袁统战全家人叫到一起,给足政策,动员他们“重操旧业”逐步发展成规模养殖专业户。

袁家也想过这个事儿,可养猪风险太大,防不胜防,没有太大的把握不敢轻易动手。这次李书记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一个小型养猪场问世了。

袁统战的父母真是养猪的一把好手,猪圈里从来都是干干净净的,该换水的换水,该打药的打药,该防疫的防疫。每天都像计算机编好的程序一样,井井有条轻松有序。到了出栏的时候,一个电话客户上门交易,收益特好。袁统战家的生猪养殖逐步在增多,今年已发展到近70头,小日子过得又红火起来。现在,他们全家人又有了新的梦想,要把养殖规模扩大到100头。

时代的发展也带来了人们生活上的变化。这几年,市场上的牛肉需求量猛增,导致价格翻倍,真应了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1982谁有远见谁养牛的预言。牛肉市场火了,拉动了菜牛的养殖。

有一天,村民袁文固见到李书记,主动要求承办一个养牛场。李文博一听乐了,袁文固就把脑海里翻动了几天的养牛设想,一股脑地倒了出来。李文博把这件事在村“两委”会上一说,全力支持。大家商量在确保不动用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划出12亩作为精准扶贫养殖场用地,村集体经济又有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那些日子,李文博可够忙乎了。村里筹措75万元自有资金先搞规划设计,并完成了三通一平,又赶快跑市场采购建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养殖场建成了,袁文固心里十分满意。他天天到市场转悠,寻求时机趁市场牛犊价格回落的那一刹那,赶快把牛犊牵过来,若是错过时机准得多花钱,他开始算经济账了。

还好,一切按计划推进。

养牛的草料进来了,几经讨价还价,袁文固原计划要买10头小牛犊的钱牵回来11头,饲养人员全部到位。精准扶贫养殖场挂牌开业啦!

这次采访我们特意到了养殖场,袁文固又外出跑市场了。他这个专业户把市场盯得紧紧的,春节前刚出栏了30头成牛,拿到手里的就有60多万元。这几天,他急着寻找合适价格,再进上一批膘肥体壮的小牛犊,底线是50头,力争来年收益翻一番。

养殖为丁河楼村带来了“真金白银”,果树种植也造福了一部分人。说到果树种植,大家异口同声首先说到了丁庆彩。

今年已是67岁的丁庆彩是个老复转军人。40多年前,青春靓丽的丁庆彩参军入伍,在解放军大学校锻炼成长,复员转业后又回到故乡参加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他十分珍惜军人这个称号,退伍不褪色,干事样样走在前。他有胆识,有思路,10多年前就利用土地流转政策,流转了20多亩沙土地种植苹果,聘用的果农全是本村农民。这么多年他坚持初心不变,要富大家一起富,大家挣钱大家花。这个共赢的思想赢得了信任,赢得了赞誉。

脱贫攻坚进入决战时期,丁庆彩主动请缨接受病、残贫困人员打理果园。他的理念是有点病、残不打紧,重活干不了干轻活,自食其力不拖累他人就是好样的。他十分理解那些体弱身残人员的难处,他本人身体也不太好,就是怕落个“贫困户”失去尊严,才创建了这个果园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他接收了十几个体弱的村民,帮助他们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尽了一份力。

脱贫攻坚催人奋进。在丁河楼村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示范效应,自打丁庆伟养羊脱贫,村民们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干就会有出路,只要干就能创造幸福!

袁文固的养殖场建成之后,又有一个养鸡场跟随其后,丁河楼村成了脱贫攻坚的大舞台。村民丁向飞有点坐不住了,他看邻村的沙发生产一天比一天红火,思来想去凭着他的缝纫技术也许会挣个盆满钵满。没过几天,丁河楼村的一家“亿盛沙发厂”开业了,十几台缝纫机不停地转动,丁向飞的“布艺”沙发也“飞”向了各地。在工厂的大门处有一句醒目的广告语:常年招收缝纫工。简短的一句话,蕴藏着无限商机。丁向飞的亿盛沙发厂为村里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缝纫成了年轻人学习的热门技术,一批又一批的新人在这里成长,“亿盛”的沙发制造业像滚雪球一样乘着“东风”稳步发展。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丁河楼村在兴办特色产业的同时,不断壮大集体经济。201910月,属于丁河楼村集体所有的丁河楼股份经济有限公司挂牌亮相,开展多种经营为日后更大的发展积攒后劲。

在采访中,李文博又讲到他与前任李明办理交接时的一件事。自从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校生,来到丁河楼村开展支教活动之后,这所原来并不起眼的村小学名声大震,生源迅速膨胀,当年李明一个《关于扩大丁河楼村教学规模的报告》报送到县教育局。教育局十分重视,指派专人深入调研,统筹安排资金合理使用。这批170万元的专项资金终于拨付到位,一座三层3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个焕然一新的丁河楼村小学校展现在人们面前。2020年新学年开学,学校新增一个学前班,一到六年级把周边学龄儿童都吸纳进来,14名国家教师任课,一代新人在成长……

在扶贫攻坚战打响之后,郑州局集团公司的丁河楼村扶贫工作队,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既要抓好物质生活上的脱贫,又要抓好精神文明上的脱贫。三任驻村第一书记都深深懂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相互推动作用,二者有机结合会产生无形的巨大力量。他们一手抓扶贫脱贫,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助推扶贫攻坚取得新进展。

20158月,葛明涛出任丁河楼村第一书记,发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凝聚力。他建议并实施了在村里杂乱无章的中心地带,修建了丁河楼村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广场,搭建了一座颇为时尚的群众大舞台,为喜爱音乐舞蹈的村民定制服装、配上音响,让大家休闲时间跳起来、唱起来、乐起来,丰富文化生活,凝聚人心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他们年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乡贤孝子美丽庭院等推选评比活动,还请抗日英雄杨靖宇的孙子马继志为大家颁奖。崇尚美德,弘扬正气,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在文化广场左右两旁,矗立着两座富有民族建筑风格、十分引人注目的村民休闲亭子。一座是“思源”亭,涵义是饮水思源,人们生活好起来源于党的扶贫政策,摆脱贫困不忘本;一座是“感恩”亭,涵义是牢记党的恩情,胸怀大志昂首阔步奔小康。

在扶贫帮困的伟大征程中,郑州局集团公司选派优秀的党员干部,组成丁河楼村驻村工作队。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要求,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打了一个漂亮仗。李文博算了一笔账,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全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115盏,当年栽种的泡桐已绿树成荫,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悠扬悦耳,文化广场傍晚灯光闪烁歌声飘荡……更可喜的是村里的经济实体健康发展,集体经济收益年年增长。2020年全村木材加工、种植养殖、缝纫制品出口等,产值达6000多万元,丰富了村民们的钱袋子。建档立卡的145304名贫困人员,人均收入达到11500元,一户不少、一个不落全部实现了脱贫。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公司丁河楼村驻村工作队的党员干部,在这个没有围墙的考场上奋力拼搏,用汗水和智慧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靓丽的答卷,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伟大真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