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花草树木

作者:汪建新 来源:学习时报 2019-03-21 709

毛泽东诗词中的花草树木

汪建新

毛泽东诗词中的花草树木

春风杨柳千万条傅抱石/作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言下之意是草木薄情寡义。可用这句话来审视诗词中的植物意象,显然是大谬不然。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植物数不胜数,诗人们喜欢用情态各异的花草树木形象,来表达不同的志向和理趣,抒发不同的心境和情怀。“桃花依旧笑春风”让有情人体验到浪漫的甜蜜;“天涯何处无芳草”使失恋者瞬间变得洒脱;“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映衬出傲然挺立的刚毅和坚强。诗人毛泽东善于托物言志,作品中也不乏对花草树木的生动描写,将其刻画得仪态万千、神情飞扬、蕴含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花一世界”,花为天地之灵物,花团锦簇使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毛泽东诗词有不少诗句提到“花”,有泛指,有特指,有比喻,或抒发雅兴闲情,或表明赏心悦目,或借此怀德明志。“落花时节读华章”,指花朵零落的暮春季节读到柳亚子的诗作,“落花时节”出自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吴刚捧出桂花酒”,指吴刚用沁人心脾的桂花酿成的美酒盛情款待烈士英灵。“雪花飞向钓鱼台”,喻指浪涛叠加的钱塘潮壮观景色。“万花纷谢一时稀”,用鲜花纷纷凋谢来象征严峻的国际局势。“桃花岭上风”“桃花源里可耕田”中,“桃花岭”“桃花源”都是地名,寓意江山如画、引人入胜。1966年6月“正是神都有事时”,他“又来南国踏芳枝”,并非为赏花踏青,写下《七律·有所思》表达忧思。

而最能体现毛泽东诗词风骨和神韵的,当属对于菊花和梅花的吟咏。“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黄花”是指菊花,描写菊花的古诗不计其数,但将其和战争、战场联系在一起的为数不多。唐代岑参“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思乡愁苦;清代陈维崧“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表达厌战情绪;而唐末农民战争领袖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则又杀气太盛。毛泽东笔下的菊花在战地上绽放,饱经丹心热血抚育,更加馥郁芬芳。这是对革命战争的礼赞,流露出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一生恋梅、惜梅、品梅、咏梅。他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创作了不同凡响的《卜算子·咏梅》,一扫陆游那种报国无门、凄凉悲切、孤高自傲的消极颓唐之气,洋溢着不畏艰险、奋发有为、乐观豁达、甘于奉献的积极人生态度。《七律·冬云》中的“梅花欢喜漫天雪”,梅花和雪既是对手,又是伙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记得当年草上飞

草蔓生于大地之上,无论是青翠鲜亮还是枯黄衰败,无论是在坡地原野还是林间路边,它都是极为常见的植物。但成为诗词意象之后,草的寓意就因人而异了。毛泽东没有专门咏草的诗词,但作品中多次出现草的意象,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和意蕴。《五古·挽易昌陶》是为悼亡同窗好友而作,“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中“萋萋”与“凄凄”“戚戚”同音,给人一种冷清凄惨之感。城南隈的春草长得再茂盛,已经物是人非,再也不能和易君携手同游,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潸然泪下。《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为祭奠抗日名将而作,“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称颂戴安澜将军慷慨出征、勇赴国难的英雄气概。“赋”指兵,古时按田赋出兵。“薇”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结荚果,中有种子五六粒,可食。“采薇”是《诗经·小雅》的篇目,是戍边的士兵们所唱的歌曲,内容是说士兵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这里的意思是戴安澜将军率兵远征之前,曾用战歌激励队伍士气。《七律二首·送瘟神》的第一首描写旧中国血吸虫病肆虐,农村萧条人民悲惨的境况。“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中的“薜荔”是一种蔓生野草。“千村薜荔”,如同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杂草丛生,繁华不再,给人以荒凉之感,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

屈原反复以“香草”来象征忠贞和高洁,他开创了中国诗歌中以“香草”比喻美德的传统。据考证《离骚》中出现的香草有28种,《九歌》有22种。毛泽东专门为他写了《七绝·屈原》,诗中“艾萧太盛椒兰少”剖析屈原所处的政治环境是奸佞当道、贤人遭贬,指出了屈原忧伤悲愤、投江自尽的根源。“艾萧”即艾蒿,臭草,比喻奸佞小人,取自《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兰”指申椒和兰草,皆为芳香植物,比喻贤德之士,取自《离骚》“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典出宋人陶谷《五代乱离记》,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兵败后于洛阳落发为僧,并绘像题诗:“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毛泽东用古诗成句来缅怀罗荣桓的光辉事迹。“草上飞”极其传神地突出了红军游击战争机动灵活、忽东忽西、出没无常的特点。“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反映了晚年毛泽东“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热切期盼着伟大祖国欣欣向荣、前程锦绣。

暮色苍茫看劲松

毛泽东也未曾为树木专门赋诗,但作品中提到的具体树种很多,其含义有的是约定俗成,有的则独具匠心。“埋骨何须桑梓地”中,“桑”“梓”是两种树,演变为故乡的代名词,这与他离开韶山外出求学的心境十分契合。“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中,“蚂蚁缘槐”典出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毛泽东用来表示对敌人的蔑视。“蚍蜉撼树”语出韩愈《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大树”指李白、杜甫的诗文,毛泽东用来泛指正义的力量或事业。《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中称赞的“梅”,既是花又是树,只是人们更习惯于将其视为花,似乎忘了它还是一种树。

毛泽东倾注感情最多的树是“杨柳”,承载着他的心路历程和政治抱负。“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中,“杨树”指青蛙所处的自然环境。“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中,“杨”“柳”语意双关,乍看是指杨树、柳树,实则是指杨开慧、柳直荀二位烈士。“春风杨柳万千条”中,“杨柳”已由普通树木升华为新中国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而毛泽东最为推崇的树是松柏,这显然是受到《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影响。“暮色苍茫看劲松”“奇儿女,如松柏”“青松怒向苍天发”,其中“劲松”“松柏”“青松”都是坚定执着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人格化身。

毛泽东提到树时,有时没有点明树种,属于泛泛而指。“天马凤凰春树里”“路隘林深苔滑”“飞凤亭边树”,“树”“林”都是指树木茂盛的自然环境。“索句渝州叶正黄”,用树叶变黄表示秋天。“枯木朽株齐努力”,用“枯木朽株”指代支持革命的“草根”阶层,寓意人民战争得道多助。“人生无处不青山”“踏遍青山人未老”“绿水青山枉自多”“青山着意化为桥”,用“青山”来写树,因为有青山必有绿树。“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江山如此多娇”“江山如画”,这些诗句都未写树,可分明又有树的存在。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木霜天红烂漫”“参天万木,千百里”,既见树木,更见森林,既有个体,更有群体,充分体现出毛泽东的宏观视野和豪放个性。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3
0
8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