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坚守初心守好阵地 助力打造文化“高峰”

作者:卡咪娜·吐尔逊 吕月华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2024-10-01 376

贺敬之:坚守初心守好阵地 助力打造文化“高峰”

诗人、剧作家贺敬之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文艺从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形成了一支高度自觉且极具向心力、凝聚力的队伍,他们以手中笔为武器,融入到火热的革命当中,用诗歌、舞台剧、音乐等文艺的方式,创作出一部部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作品,以此唤醒民众觉醒自救的意识,帮助树立坚定抵御外辱、走向民族解放胜利的决心,鼓舞人们焕发出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从民不聊生的旧社会到全民族解放的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再到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新时代,几十年过去了,相信无论是在文化界还是在坊间,人们一定还记得歌剧《白毛女》的经典片段以及《南泥湾》朗朗上口的歌词。人们也一定还记得,《白毛女》从歌剧到电影再到舞剧,随着一次次表达介质和样式的转换与尝试,以其精湛的艺术价值和革命精神收获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歌曲《南泥湾》通过对陕北劳动场景的刻画,激发了人们自力更生的精神和高涨的奋斗热情;诗歌《回延安》以信天游的方式带给读者以无尽的韵律美感,在一代代文学爱好者心中勾起对“革命摇篮”延安的敬意、神往与憧憬。当然,人们还会记得,在这些经典作品的背后,站着同一位创作者,他就是文艺界常青树、拥有83年党龄的诗人、剧作家——贺敬之。

贺敬之:坚守初心守好阵地 助力打造文化“高峰”

正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华英才》半月刊创刊35周年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鲁太光,本刊副社长宋金甫等一行,于近日拜访了本刊首任社长、诗人、剧作家贺敬之同志,与老领导忆从前,话未来,并为其百岁华诞送祝福。

适逢贺敬之同志百岁华诞之际,本刊记者一行专程拜访了《中华英才》半月刊首任社长、文艺战线上的老前辈,代送上本刊社全体人员的诚挚祝福,并就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进行了亲切交流。

“延安母亲”,是情感家园也是创作源泉

虽已是百岁老人,但贺敬之同志依然给人以思路清晰、措辞严谨的第一印象,谈起文艺创作与办刊思想时尤显虔敬与激动。我们不禁要问,怎样的历练令他成长为一棵文艺界的不老松?他永葆创作热望的根源何在?其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制胜关键是什么?

让时间回到1940年的初夏,百岁老者贺敬之彼时还只是一个不满16岁的少年。怀揣着满腔的热忱,山东籍进步学生贺敬之与包括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在内的另外3名同学结伴从流亡地四川梓潼出发,徒步北上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历经40多天风雨跋涉,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于“七一”建党节当天终于抵达目的地。自此,他正式开启了革命的人生,文艺的人生。

早在投奔延安之前,贺敬之同志就显露了浓厚的文学兴趣,以自发的文学创作意识,广泛涉猎散文、小说等文体,尤擅写诗,并且在《朔风》《大公报》《新民晚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作品。

贺敬之:坚守初心守好阵地 助力打造文化“高峰”

贺敬之诗歌集

《放歌集》

在延安,贺敬之同志因诗歌上所显露的才华被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招收。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自觉地接受文艺理论方面的熏陶,他的文学热情得到了进一步释放。1941年,早已在思想上入党的贺敬之同志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结合既有的人生体验和眼前所见所闻的革命与生产生活场景,他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其中不乏关于农民题材的佳作。

1942年5月30日,毛泽东同志亲临鲁艺学院为全校师生发表了关于“大鲁艺”和“小鲁艺”的讲话。“你们现在学习的地方是‘小鲁艺’,还有一个‘大鲁艺’,还要到‘大鲁艺’去学习。‘大鲁艺’就是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广大的劳动人民就是‘大鲁艺’的老师……”毛主席将深奥的思想讲得鞭辟入里,幽默通俗。而坐在台下第一排的贺敬之同志,也是听得如痴如醉,极为振奋。从此,他既注重在“小鲁艺”接受理论上的熏陶,更注重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和斗争的“大鲁艺”当中,虚心向工农兵群众学习。

这一时期,贺敬之同志不仅创作了群众耳熟能详的歌词《翻身道情》《南泥湾》等,还对陕北一带的民间秧歌、民间小戏和民间歌舞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写过《瞎子算命》《周子山》等中小型秧歌剧。在众多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歌剧剧本《白毛女》。该剧是贺敬之同志作为执笔者和主创人员之一,在周扬同志的领导下,鲁艺学院集体创作完成的,堪称是中国新歌剧史上的开山之作。

贺敬之:坚守初心守好阵地 助力打造文化“高峰”

歌剧《白毛女》经典不衰

贺敬之:坚守初心守好阵地 助力打造文化“高峰”

电影《白毛女》剧照

“延安是母亲,是亲人。”“我是一个离开了延安的延安人。”在任何时候,贺敬之同志谈起延安都满含深情。这感情不仅将作为创作者的贺敬之同志与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还令他在创作中将“革命”与“文艺”结合起来,合二为一。

新中国成立后,贺敬之同志仍然保持这颗初心,将这浓浓的感情化作创作原动力,从广阔的角度反映时代生活的重大问题,以敏锐的目光抓取时代强音,在创作中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相继又创作了《回延安》《桂林山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紧扣时代脉搏、格调高昂奔放的作品。

2023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回望与前行:贺敬之创作经验与新时代文艺”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回顾了贺敬之同志自20世纪40年代至新世纪的创作历程,并对其创作特点概括为四个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个性与时代的融合;创新性发展人民文学的传统;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中拓展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

贺敬之:坚守初心守好阵地 助力打造文化“高峰”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贺敬之诗选》

“延安母亲”,不仅赋予贺敬之同志以革命的新生,还成就了他的艺术生命,令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实践中,紧紧围绕“人民的文艺”“革命的文艺”,既高产又优产,给时代及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其众多代表作品至今仍然绽放着经典的光辉。

勇担使命 守好宣传阵地

贺敬之同志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成就斐然的文艺工作者,同时也是宣传阵营的一位杰出领导。他曾担任过《剧本》(月刊)与《诗刊》编委、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等职。作为宣传工作的先行者,他还与本刊的创刊及发展有着深厚渊源。

1989年,在《中华英才》半月刊社初创期,贺敬之同志曾受邀担任本刊的首任社长,为《中华英才》半月刊举旗帜、定方向、谋发展。正是在以贺敬之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老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热情扶持下,《中华英才》半月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以“弘扬民族精神,宣传时代楷模”为办刊宗旨,忠实记录我国各条战线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杰出人物,着力讴歌让伟大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民族英雄,全面展现了有影响力的大型高端新闻人物期刊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赢得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广泛赞誉。

贺敬之:坚守初心守好阵地 助力打造文化“高峰”

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放声歌唱》

追忆办刊之初,就如何找准定位这第一要务,贺敬之同志坦言:“我确实费了脑筋,主要是怎么选择英才,谁才是英才,选得是否准确,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就本刊如何坚守初心、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他进一步指出,“谁是真正的英才,这是最主要的问题。所选择的必须是真正的英才,要真正地为国家作出贡献,不要有偏差。”“同样的,都是英才,何时选出来,仍然需要与整体相关,要根据党和国家的形势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相互配合和适应。”

弹指一挥间,《中华英才》半月刊创刊已有35年历史。在主管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指导支持下,《中华英才》半月刊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始终围绕政治、文化、经济、科技、教育等各领域杰出代表,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时代楷模等展开宣传报道;开设有《红色记忆》《百年巨匠》《时代楷模》《直通文旅》《礼赞科学家精神》《寻找最美退役军人》《艺海名家》等品牌栏目,在坚定政治方向和坚持办刊宗旨的同时,办出了特色和新意;特别是近几年,抢抓融媒体发展新机遇,融媒体线上线下平台建设快步推进。

贺敬之:坚守初心守好阵地 助力打造文化“高峰”

贺敬之在阅读《中华英才》半月刊新出版的期刊

贺敬之同志在认真翻阅最新出版的《中华英才》半月刊之后,肯定了本刊多年来的努力与坚持,他说,看到《中华英才》至今仍在办刊且办得有声有色,培养出了一批忠实的读者,他为此感到亲切和欣慰,“这个刊物很重要,对于我们坚持我们国家的思想阵地是很有作用和力量的。”并进一步嘱托道,要“继续坚持成功的经验”,在新的发展阶段“越办越好”。

坚守办刊初心、守好宣传阵地。作为一方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宣传阵地,《中华英才》半月刊肩负着讴歌时代、讲好英才故事的使命。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将接续奋斗,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光荣事业继承好、发展好,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恪守新闻创作规律,实事求是地宣传各行各业的英才、优秀作品及发展建设成果,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助力打造文化“高峰”续写新篇章,再创新高度。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年第16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2
6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