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早期共产党人的报国梦

作者:韩斌生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9-03-14 530

一个早期共产党人的报国梦

韩斌生

20世纪新纪元开始,历史进入了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革命浪潮势不可挡。瞿秋白的家乡江苏常州,地处江南水乡。它北靠长江,南濒太湖,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常州的地域文化、清流稼禾,为瞿秋白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学子觅渡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在常州青果巷八桂堂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因为他头上有“双顶”,乳名阿双,学名霜,号秋白。当时,瞿氏家族日趋衰败,依靠亲戚接济,才勉强维持生活。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自幼性格内向,平时埋头绘画或吟诵诗文。1922年起,他在济南私立山东美术学校任教,生活清贫,直到1932年病逝。瞿秋白一生都深切怀念着父亲。

瞿秋白的母亲金璇,爱好诗词歌赋,写得一手好字。她生育六子二女,瞿秋白为长子。夏夜纳凉,母亲常常给瞿秋白和邻居小朋友讲《聊斋》《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还有太平天国的故事。母亲的教育对瞿秋白的成长有着深刻影响。

1905年,6岁的瞿秋白到新式学校冠英小学堂上学。这座学校坐落在庙沿河觅渡桥右边,后改名为觅渡桥小学。

1910年,瞿秋白升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由于对黑暗现实不满,他在一次作文中借题发挥,抨击时政,书生意气溢于字里行间。国文教师原来是个老秀才,思想守旧,在文后批了一大段斥责之词。瞿秋白看后,又在教师的批语后加上一段辩驳的语句。

在常州府中学堂,瞿秋白和同窗张太雷经常一起读书议政,指点江山。1911年秋,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的消息传到常州,瞿秋白指着头上的辫子对张太雷说:“这尾巴似的东西,像什么!”回家后他就剪下辫子提在手里,连跑带跳地对母亲喊道:“娘!你看,皇帝倒了,辫子剪了。”第二天,他到校看到张太雷也剪了辫子,两人不觉会心而笑,喜悦之情,难以自抑。

中学时代的瞿秋白,家境更为窘迫,因付不起房租,一家人只好搬入觅渡桥畔的瞿氏宗祠居住,这是很不体面却又十分无奈的事。1912年10月10日,正当人们张灯结彩,庆祝“国庆”的时候,13岁的中学生瞿秋白做了一个白灯笼,悲愤地用毛笔在上面写了“国丧”两个大字,高挂在瞿氏宗祠的侧门上,这时孙中山已经退位,袁世凯当了大总统。瞿秋白对妹妹瞿轶群说:“中华民国已经名存实亡了,还有什么可‘庆’的呢?”

1913年,常州府中学堂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课外活动十分丰富。14岁的瞿秋白,对绘画、昆曲、篆刻与诗词都有着广泛的兴趣。他与同窗学友,相约结成诗社。瞿秋白写有一首《白菊花》:“今岁花开盛,栽宜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深得母亲赞许。

1915年夏,瞿秋白将要读完中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因家中境况一日不如一日,不得不中途辍学。临近年关,表姐夫来信,说在无锡江溪桥小学为瞿秋白谋得一个教师职位。虽说小学教师那微薄的薪金,对于负债累累的瞿家,实在是杯水车薪,但瞿秋白的母亲仍强颜欢笑,催促他去无锡任教。瞿秋白走后没有几天,农历正月初五的夜晚,他母亲在债主的逼迫下,觉得已无路可走,等孩子们入睡后,狠狠心把火柴头和着烧酒吞下,最后一次给孩子们盖好被子,就此离开了人间。

瞿秋白闻讯从无锡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去世,他悲愤不已,痛心疾首。此后,瞿秋白又赴无锡江溪桥小学教书,一家漂泊离散。江溪桥小学设在僻乡的一个宗祠里,设备破败不堪,学生几十人,只有一个教师。他孤寂一人,又有母丧在身,思想上非常苦闷。1916年的暑假,瞿秋白辞去小学教职,回到了常州。

1916年底,17岁的瞿秋白望着觅渡桥下的流水,脑海里思绪万千,“觅渡,觅渡,渡向何方?”跨入青年时代的他终于告别家乡,踏上了新的旅程,去茫茫尘海寻觅人生之路。

1917年9月,瞿秋白考进了不要学费的北京俄文专修馆。瞿秋白在校学习十分用功,经常读书到深夜。他的作文往往被油印传看,以致名满全校。

1918年开始,瞿秋白看了许多有关新文化的杂志,新的人生观开始形成。他学习俄文,研究哲学,对社会与人生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汇集于天安门前,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奋起进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救亡斗争,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五四运动。瞿秋白是俄文专修馆的学生代表,与汇文大学、铁路管理学校的郑振铎、耿济之、瞿菊农等代表一起,积极参加了这场伟大斗争。

在五四运动中,瞿秋白等人组成的演讲“十人团”十分活跃。6月3日上午,瞿秋白正登台演讲,大批反动军警和马队突然冲进听讲的人群逮捕演讲学生,瞿秋白在进步同学的掩护下机警地甩掉盯梢,安全转移。

1919年11月1日,瞿秋白与郑振铎、瞿菊农、耿济之等创办了《新社会》旬刊。他既是编辑,又是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在文章中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呼吁社会改造。《新社会》成为受欢迎的进步读物,后被反动当局禁止出版,于1920年5月停办。

1920年3月,瞿秋白参加李大钊、邓中夏等在北京创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学习、研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开始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0年9月,瞿秋白为了解苏俄十月革命后的真实情况,毅然应聘北京《晨报》社赴俄特约记者,义无反顾地前往“饿乡”。

赤都之旅

1921年1月,瞿秋白不远万里来到赤都莫斯科,10天后就参加了全俄华工大会。到会的近200名华工代表,听说中国来了新闻记者,异常高兴。瞿秋白发表即兴讲话,赢得了华工代表的赞许和掌声。

在莫斯科,瞿秋白获准采访苏俄的大文学史家、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他学说渊博、侃侃而谈,令瞿秋白十分钦佩。卢那察尔斯基说,俄国与东方民族有着共同的命运,为了增近互相的了解,已开设东方大学。

1921年3月8日至16日召开了俄共“十大”,瞿秋白因病没有参加采访,但他关注俄共“十大”确定的新经济政策,认为苏俄在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而转入“共产主义人间化”以后,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俄国革命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啊!”

1921年5月,瞿秋白遇见在莫斯科共产国际工作的张太雷,张太雷赞扬瞿秋白所写的关于俄共“十大”的系列报道。经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参加了俄共(布)党组织。

1921年五一劳动节,瞿秋白与朋友们相聚庆祝。瞿秋白说:“恭喜恭喜!你们正忙做过节的菜,我来帮你们。肉是自由市场买的,多新鲜啊!”朋友说:“昨天买的,现在劳动券作废了,市场上有了新鲜东西了。”这段对话,反映了贸易自由、城乡交流给俄国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1921年,苏俄政府号召捐献金物,瞿秋白将一块祖传金壳怀表捐献出来,苏俄政府回赠他一块钢制怀表。1931年4月,瞿秋白将怀表送给了战友沈泽民(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之后,怀表又被转赠给红二军军长徐海东。瞿秋白牺牲后,徐海东把怀表交给了彭德怀。彭大将军带着这块怀表转战南北,直到1946年,又把它郑重地交给了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

1921年6月,瞿秋白以记者身份参加共产国际“三大”,在会场走廊上与列宁相遇,并作了简短的交谈,这是瞿秋白最难忘的一次会见。他在报道中这样描绘列宁演讲时的情景:“电气照相灯开时,列宁伟大的头影被投射在共产国际‘各地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等标语题词上,……列宁的演说,往往为雷鸣般的鼓掌声所吞没。”

1921年9月,瞿秋白被委派到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工作,担任中国班的助教兼翻译,学员中有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东方大学中国班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培着养了不少优秀干部和人才,这其中也有瞿秋白的心血。

酷爱文学的瞿秋白,到莫斯科不久就与托尔斯泰的亲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瞿秋白为答谢托尔斯泰的孙女苏菲亚,特地写了一首五言诗:“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生理亦如斯,浩波欲无际。”

瞿秋白受苏俄扫盲工作的启示,1921年开始研究汉字拉丁化,写出了《中国拉丁化字母》。1926年,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以这一研究成果为基础,制定中国新文字方案。瞿秋白是中国文字改革的先驱。

1922年1月29日,是瞿秋白的23岁生日。这一天瞿秋白带病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2月2日,他同全体代表抵达彼得堡,一直坚持到会议结束,因吐血而昏迷在旅馆里。待他醒来,已被送进疗养院。

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中国共产党派出以陈独秀为团长的代表团,瞿秋白担任翻译。大会期间,瞿秋白一直随同陈独秀,为他翻译会议上的讲话和文件。列宁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发表讲话。

共产国际“四大”结束后,陈独秀鉴于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请瞿秋白回国工作。1922年12月21日,瞿秋白随陈独秀启程回国。此刻,涌动于瞿秋白胸中的是一个共产党员急切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

秋之白华

1923年1月,瞿秋白归国后住在北京堂兄瞿纯白的家里。

春夏之交,瞿秋白着手翻译《国际歌》。瞿秋白既懂俄语,又识五线谱,他把译词与乐谱反复进行试配,终于使《国际歌》在中国广大劳动者中传唱开来。

1923年6月中旬,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决定实现“国共合作”,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做准备。瞿秋白负责起草党的纲领草案并就此向大会作报告等,提出要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1923年夏,中共中央决定将《新青年》改为季刊,由瞿秋白任主编。6月15日,创刊号发表了瞿秋白撰写的《新青年之新宣言》,首次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指出:“即使资产阶级革命,非劳动阶级为之指导,不能成就。无产阶级在社会关系之中,自然处于革命领袖的地位。”

1923年建立的上海大学,是国共合办的新型大学,于右任当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邓中夏任总务长。此时,瞿秋白住在上海闸北,除负责党的宣传与理论工作之外,还参与整顿上海大学的校务。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说,希望把上海大学办成“南方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23年夏天,瞿秋白到南京参加青年团“二大”。会间,瞿秋白认识了丁玲和王剑虹。当瞿秋白知道她们读过托尔斯泰、普希金、高尔基的作品后十分高兴,谈兴更浓。后来,由于瞿秋白的引导,丁玲和王剑虹进了上海大学读书。

在上海大学,瞿秋白常与王剑虹和丁玲聊天,有时还到附近的公园散步。爱的种子渐渐在瞿秋白与王剑虹的心中萌芽。1924年1月,瞿秋白与王剑虹喜结良缘。婚后,瞿秋白即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的“一大”,只好以书信和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毛泽东、瞿秋白等以共产党人的身份与苏联顾问鲍罗廷出席了会议。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瞿秋白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会后,瞿秋白作为共产党的代表暂留广州。

1924年7月,王剑虹的肺病加重。瞿秋白从广州赶回上海,在妻子的卧榻前,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妻子的病情一天天恶化,瞿秋白给丁玲写信说:“我好像预感到什么不幸。”不久,王剑虹离世,瞿秋白极为悲痛,但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擦干眼泪,又回到广州。

1924年10月10日,上海一些单位召开国庆纪念大会。这时正值江苏军阀齐燮元与浙江军阀卢永祥火并,进步学生在会上发表演讲,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学生黄仁被暴徒从高台上推下,终因伤势过重而气绝。10月27日,在上海大学举行黄仁烈士追悼大会,瞿秋白等人慷慨陈词,群情极为激愤。

1924年的一天,上海大学青年团支部通知杨之华到苏联顾问鲍罗廷那里汇报上海妇女运动的情况。杨之华有点惴惴不安,但在那里意外地遇见了给他们当翻译的瞿秋白,紧张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完成了团组织交代的任务。

不久,杨之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正是瞿秋白。杨之华说:“他的热情,不是浮在表面,而是蕴藏在内心,只有当人们和他在一起工作时,才能深切感觉到这种热情的力量。”

瞿秋白与杨之华在工作中产生了情感。当时杨之华与沈剑龙的婚姻关系虽已破裂,但尚未解除。瞿秋白与杨之华到沈剑龙家里,坦诚地谈了一整夜,终于互相释疑消嫌。1924年11月27日至29日,《民国日报》连续三天登出三则启事:一是杨之华、沈剑龙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二是瞿秋白、杨之华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三是沈剑龙与瞿秋白正式结为朋友的关系。一时传为佳话。

杨之华担任了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委员,积极从事妇女运动方面的工作。此时,瞿秋白已引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注意,杨之华为他及时提供信息进行掩护。

1924年冬,瞿秋白因遭通缉而转入地下活动。杨之华穿着女工的衣服和布鞋,经常深入夜校和工厂进行宣传活动。瞿秋白和杨之华忘我地为党工作,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赞扬,同志们都喜欢把这对革命夫妇的名字连在一起,叫“秋之白华”。

领袖生涯

从1925年中国共产党的“四大”开始,瞿秋白进入了中共党的五人组成的中央局,直至1927年八七会议,担任党的集体领导核心中央常委会成员,又由于其和共产国际代表的紧密联系,被视为政治中心和理论中心,最后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当时的共产国际撤销党的政治局领导职务,前后大约五年时间里,瞿秋白基本上都身处中共党的领导核心。

1925年5月30日,上海3000多名学生和工人举行反帝游行示威,遭到英国巡捕开枪镇压,打死打伤学生及工人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晚,中共中央决定组织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等参加的行动委员会,建立反帝统一战线。

1925年6月4日,中共中央创办党的机关报《热血日报》,瞿秋白任主编,发刊词指出:“创造世界文化的是热的血和冷的铁,现世界强者占有冷的铁,而我们弱者只有热的血;然而我们心中果然有热的血,不愁将来没有冷的铁,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便是强者之末运。”瞿秋白以“热”“血”“沸”“腾”等笔名,撰写了20余篇杂文和诗,刊登于《热血日报》。

随着革命的深入开展,革命营垒开始分化。戴季陶在孙中山逝世后,歪曲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取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反对阶级斗争和国共合作。瞿秋白针对戴季陶主义的反动本质,写了一系列文章,从政治、思想、组织上予以揭露和批判。

瞿秋白早就认识到中国农民运动的重要性。1927年4月11日,他为出版毛泽东《湖南农民革命》一书撰写序言。他说:“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工人先后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瞿秋白清醒地看到:“革命前途光明,但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捕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8日,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陈独秀作《政治与组织的报告》,为右倾错误进行辩护。瞿秋白走上讲台,针锋相对地对陈独秀、彭述之的右倾错误提出批评。在这次大会上,瞿秋白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27年7月26日,中共临时中央常委在汉口召开会议,瞿秋白、李维汉、张国焘、张太雷等出席,会上做出举行南昌武装起义的决定。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率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起义,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南昌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瞿秋白说,这是“真正的战斗”。

1927年8月7日,瞿秋自在汉口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这次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会议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和叶剑英等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占领了广州市区,成立了广州市苏维埃政府。第一面工农兵苏维埃政权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迎风飘扬。由于军阀与帝国主义军队联合疯狂反扑,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张太雷和5000余名战士、革命群众英勇牺牲。

1928年5月,瞿秋白离开上海,赴苏俄筹备召开中共“六大”。他抵达莫斯科后,乘坐马车到郊区维尼果罗德镇附近的一座乡间别墅。这座沙皇时代的地主庄园,又被称作“银色别墅”,中共“六大”就在这里召开。

1928年6月18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瞿秋白致开幕词并作政治报告。他满怀信心地说:“六大,一定能够纠正一切错误倾向,使党走到正确路线上来,完成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伟大任务。”

1928年7月19日,瞿秋白出席中共六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协助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工作。

1930年春,莫斯科中山大学清党委员会召开秘密会议,认为中国学生中,长期存在着一个托洛茨基的小组织,而中共代表团对此一直采取放任和支持的态度。随后,由米夫宣布了一个决议,指责瞿秋白坚持分裂活动,并解除了瞿秋白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的职务。1930年8月,瞿秋白、杨之华绕道德国柏林回国。

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指挥下,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等人诬陷和打击瞿秋白,解除了他的中央领导职务,将他排挤出中央领导核心。

文化战士

此后,瞿秋白就到上海全心投入左翼文化活动,与鲁迅并肩战斗,成为革命文学的奠基人。以后又奉命赴苏区领导文化教育工作,直至红军长征转移后留守被俘就义。

1931年5月初,瞿秋白夫妇在茅盾家中避难。一天,冯雪峰给茅盾送去刚印出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刊物《前哨》。瞿秋白看到上面刊登着鲁迅先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高兴地说:“写得好,究竟是鲁迅。”

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了经瞿秋白修改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在这之前,根据瞿秋白的建议,“左联”把《前哨》改为《文学导报》,专门刊登有关文艺理论的文章。同时,创办文学刊物《北斗》。瞿秋白经常为这两个刊物撰稿。在瞿秋白和鲁迅的指导下,中国左翼文坛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

1932年夏,上海明星电影公司通过洪深,邀请夏衍、郑伯奇、钱杏邨担任编剧。夏衍向瞿秋白请示,瞿秋白说:“我们还没有力量办自己的电影公司,而电影又是影响最大的宣传工具,你们可以试试。”不久成立了最早的党的电影小组,为发展革命电影事业培养了队伍。

1932年,瞿秋白编译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一书,这是中国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历程中的一座丰碑。

1932年夏,瞿秋白由冯雪峰陪同去拜访鲁迅。两人一见如故,越谈越投缘。鲁迅说:“我之写小说,原因之一是由俄国文学家为劳苦大众呼号战斗所给予的影响。”瞿秋白则深有同感:“俄国的国情很像中国。俄国进步文学家的笔,总是为被压迫的劳苦大众而写作的。”

为了正确评价鲁迅,瞿秋白于1933年4月,亲自编辑《鲁迅杂感选集》,还抱病为该选集写出了1.7万字的长篇序言。瞿秋白是中共党内科学评价鲁迅及其思想的第一人。

1934年,瞿秋白奉命前往苏区瑞金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兼国立苏维埃大学校长。在瞿秋白的领导下,苏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1934年,苏区建立小学3000多所,学生约10万人,识字组2.3万多个。苏区多数学龄儿童进入了学校,扫盲活动成绩非凡。经瞿秋白建议,中央苏区还创办高尔基戏剧学校,由教育人民委员部艺术局长李伯钊担任校长。学校创业十分艰难,瞿秋白用鲁迅的话鼓励大家:“路,是走出来的!”

红军长征离开苏区后,1935年2月26日,瞿秋白一行留守人员从江西瑞金向福建转移时,途经福建长汀县水口镇小径村被捕。

瞿秋白被关押在长汀狱中,坚持斗争,写了不少诗文。5月17日至22日,瞿秋白在狱中写了《多余的话》,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他表示:“我的思想已经在青年时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无从改变。”“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永别了,美丽的世界!”

1935年6月2日,蒋介石密令枪杀瞿秋白。6月18日上午10时,瞿秋白被押至长汀中山公园,而后踱步走向刑场。当走到罗汉岭下一片草坪时,回过头说:“此地很好。”然后盘膝而坐,从容就义。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
0
0
1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