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爆炸再次为中国能源安全敲响警钟

作者:明叔杂谈 来源:明叔杂谈 2022-10-07 655

北溪管道爆炸再次为中国能源安全敲响警钟

2022927日,俄罗斯经由波罗的海向德国等欧盟国家供应天然气的北溪1号和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发生爆炸。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北溪管道爆炸很可能是蓄意破坏事件,而且,最可能的嫌疑犯就是美国:

——从理论上来说,美国通过破坏北溪管道,可以严重打击和破坏俄罗斯跟欧盟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在俄乌冲突后,美国正在把俄欧关系推向不可挽回的对立和冲突局面,这有利于美国继续趁乱牟利,打击俄罗斯,并控制欧盟国家;

——从现实层面看,也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具备深入海底破坏北溪管道的能力,而且美国此前已经多次表达了对北溪管道的不满和反对;

——从操作层面看,美国最有可能的做法是,伙同英国,以及存在强烈反俄情绪、可以从北溪管道被炸中获益的某些中东欧国家,提供情报、技术和金钱等支持,通过招募志愿者”“雇佣兵的方式,对北溪管道实施破坏。

北溪管道被炸,不仅让已经延续了7个多月的俄乌冲突再添变数,也让德国等欧盟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雪上加霜。

北溪管道被蓄意破坏的影响不可小觑,这是在非大规模战争时期,首次出现针对大型民用基础设施的攻击。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高度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来说,北溪管道被炸不仅再次表明了全球地缘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再次为中国如何确保自身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

接下来,我们将简单探讨四个问题:

——中国能源进口依存度到底如何?

——中国现有哪些能源进口通道?

——如果敌对势力要蓄意破坏中国的能源安全,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中国为维护自身能源安全,需要迫切采取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在国内能源生产和供应难以满足全部需求的情况下,中国每年都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能源。

中国对进口能源的高依存度,是中国能源安全和整体国家安全中的一个弱点,也是在维护中国能源安全和整体国家安全方面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

据统计,2021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0%40%以上,尤其是天然气,中国对外依存度还在连年攀升。

下图是2021年中国能源进口情况,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的能源进口总量非常大。

北溪管道爆炸再次为中国能源安全敲响警钟

近年来,中国每年进口原油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2021年中国进口原油外汇支出高达257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进口原油有80%经过马六甲海峡,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从中国能源进口来源地看,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四条能源进口通道,分别是:

——中俄东北油气进口通道;

——西北中哈油气进口通道;

——西南中缅油气进口局通道;

——传统海上油气进口通道。

北溪管道爆炸再次为中国能源安全敲响警钟

从传统思维出发,中国在维护能源安全的过程中,重点有两个:第一,确保能源供应充足、稳定;第二,确保运输通道安全、可靠。

但是,北溪管道被炸,给维护中国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

那么,在极限情况下,美国如果要破坏中国的能源安全,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要来一轮新的解放思想行动。

在中美博弈的过程中,我们对于美国会采取哪些措施打击中国,要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定势,要敢于去想现在美国还没有采取但实际上确实可以打击中国的措施。

与此同时,战略研判和分析,一定要真正做到,不要把美国想得太好了

通过俄乌冲突,我们已经发现,美国为了打击对手,必要时可以违背一切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突破一切常识和底线,可以做出各种外界原本预计美国不可能做、不愿意做,不会做的事情。

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在捍卫它所认定的国家利益、在打击它确认的竞争对手和敌人时,完全可以做到无所不用其极

基于以上判断,可以推断,美国在必要时,为了破坏中国的能源安全,可以采取任何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破坏中国能源进口通道基础设施,包括蓄意破坏原油、天然气管道本身,以及泵站、输电等配套设施等;

第二,攻击中国进口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大型运输船舶;

第三,在中国海上能源进口通道的关键节点,比如马六甲海峡、非洲之角、苏伊士运河等,设置堵点,破坏中国海上能源进口通道的可通行性;

北溪管道爆炸再次为中国能源安全敲响警钟

第四,在源头上破坏中国能源主要供应国的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破坏其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生产设施,打击其能源生产活动;

第五,在能源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越来越金融化的背景下,通过操作金融市场,让国际原油、天然气等价格疯涨猛跌,加大中国能源进口的成本;

第六,通过网络攻击等手段,大范围攻击中国能源进口基础设施,蓄意制造安全生产事故,或通过其他方式让其长时间不可用。

针对美国等国家可能对中国进口能源安全进行的蓄意破坏活动,期待更多专业人士加入进来,进行研判。

现阶段中国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把能源安全放到中国整体国家安全中加以考虑,把能源安全放到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解放思想,保持危机感,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早做研判、分析和应对;

——主动设置议题,围绕能源安全设定新的国际规则。在中美对话和磋商中,可以适时加入能源安全议题,迫使美国公开承诺不对中国能源进口的油气管道等大型民用基础设施进行攻击,且让美方清楚,一旦美国无论是用直接还是间接的方式蓄意破坏中国能源安全,必将招致中国的强烈反击。必要时,还可以在联合国、G20等多边场合,发起有关禁止攻击大型民用基础设施的讨论,对美国形成舆论压力;

——对中国能源进口的生产、加工、运输和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针对薄弱环节,抓紧补强;

——加大对中国能源进口各个环节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及时预警,一旦发生蓄意破坏事件,可以及时修复相关设施,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锁定嫌疑方,从而加大对潜在破坏者的威慑效果;

——重点加强针对中国能源进口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风险防护。

通过俄乌冲突,我们可以再次发现,中国受制于自然资源的相对有限,不得不需要大量从海外进口能源、矿产、粮食等重要战略物资。围绕这些物资的生产、加工、运输和消费,构成了中国国家安全的一系列风险点。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需要从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出发,针对这些风险点进行系统梳理,做好应急预案,以便更好地长久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