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强党的问题导向之一——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

作者:紫 虬 来源:察网 2019-07-13 455

理论强党的问题导向之一

——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

  

理论强党的问题导向之一——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号召全党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中提出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怎样做到总书记要求的“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用问题导向,矛盾分析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当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方面至少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向。以下作为理论探讨,不准确的,欢迎建设性批评。

一、问题与矛盾

具体表现在国企所有权改革、公共服务、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出现一系列违背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政策和负责人言论。如随着某些人错误的“所有制中性”讲话,一些社会舆论从“竞争中性”变调为国企退出竞争领域;医疗等公共服务部门也相应提出“严控公有”;在此前后,有人鼓吹在对外开放方面放弃对等开放,丧失安全底线,甚至有人提出在中美贸易战中由美国倒逼中国金融开放。

这些政策和言论的思想根源,反映了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片面认识,其实质是陷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误区。思想上习惯于原有结论,看不到前人在下结论时的主客观条件限制和探索性质,回避现实社会矛盾,形成教条的思维定势。

一些政策和讲话不仅违反了认识逻辑的三段论,特别是远离中下层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共识,违反经济运行客观规律,一方面坚持不加区分的市场自由主义观念先行,另一方面又无视用特权损害等价交换的市场契约法制。从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上,一些部门机关对党或形式上服从,思想深处抵触,或选择执行,轰轰烈烈贯彻次要,绕开甚至屏蔽壮大国有经济、坚持阶级分析等原则观点,核心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名,行非社会主义之实,自觉或不自觉充当少数人颠覆公有经济主体地位的代言人。这是“不忘初心,担当使命”主题教育面临的有关党的前途的尖锐问题。

二、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恩格斯和列宁说过,

【“社会主义的任务是要消灭阶级。”(列宁《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1年6~7月,《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第469页)】

列宁进一步指出:

【“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要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伟大的创举》列宁选集第四卷11页)
“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現的,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从資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因为改組生产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根本改变生活的一切方面是需要时間的,因为按小資产阶級和資产阶級方式經营的巨大的习慣力量只有經过长期的坚忍的斗爭才能克服。”(列宁:《向匈牙利工人致敬》(一九一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第三五一頁)】

邓小平说,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年谱》1992年2月28日)】

根据以上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我们可以做出以下三段论。

社会主义是漫长的。

社会主义的漫长性是由建设以消灭阶级为目的的发展生产力所决定的,需要不断发展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必须进行长期的,坚韧不拔的斗争,这种斗争通过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之上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而实现。

每一个统治阶级都在努力发展生产力。

剥削阶级为了占有地租和剩余价值分别以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产力,劳动阶级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的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

因此,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排他性的,唯一性的“本质”特征,只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

拥有发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具有发达的生产力。

因此,建设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有了发达生产力并不必然是社会主义。

结论: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毛泽东提出不能夸大价值规律的作用:

【“资本主义的危机,是由它所有制性质决定的,而不是价值规律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所以没有危机及其“毁灭性后果”,主要不是由于我们掌握了价值规律,而是由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全国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没有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等。”(《毛泽东年谱》第四卷289页)】

毛泽东提出:

【“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毛泽东年谱》第四卷282页)】

可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是社会主义另一个侧面的基本矛盾。

通过七十年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

突出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会一大二公三纯,阶级斗争扩大化,犯急性病;突出强调生产力,会GDP挂帅,脱离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本质特征,改变公有制主体,两极分化。

毛泽东系统的思考了社会主义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结了历史,指导了今天。

三、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

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有不同定义,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上,也有不同的论述。

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看不见的手“。马克思批评说:

【“(亚当斯密)把剩余价值同更发展的形式即利润混淆起来了。这个错误,在李嘉图和以后的所有经济学家的著作中,仍然存在。由此就产生了一系列不一贯的说法、没有解决的矛盾和荒谬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I)[第三章]亚当·斯密)】

斯大林和毛泽东提出,商品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

【“价值法则是一所伟大学校”。(《毛泽东年谱》第四卷144页)
“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国史学会版26页)。
“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需要”(《毛泽东年谱》第四卷287页)】

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利润。

同样可以通过以下三段论拨开迷雾,认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以商品等价交换为存在形式。

商品价值存在着劳动价值和主观需求价值两种理论基石。劳动价值论否定劳动力为商品,显露并公有剩余价值,主观需求价值论把劳动力作为商品,以所谓全要素市场调配社会资源,隐匿并私有剩余价值。

因此市场经济存在着劳动交换和剥削交换的两种“等价”形式。

结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漫长的消除剥削的过程。

市场经济交叉存在着劳动交换和剥削交换的两种“等价”形式。

因此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中的剥削交换存在着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可以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引导的劳动交换为主,但并不是长期以来的主流观点认为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矛盾。

四、关于市场经济与生产力

市场价格围绕劳动价值浮动。

市场价格由主观需求供需函数决定,隐匿、私有剩余价值,以发展生产力;劳动价值论彰显剩余价值,通过创造超额客户价值和按劳分配、转移支付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扩张供需平衡点数量,不同程度的共有剩余价值,以适应、发展、解放生产力。

工业时代特别是信息化的后工业时代,大数据时代,以创造超额客户价值为形式的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目的,才能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调整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关系,由此决定了与劳动价值论相适应的公有制将大力促进、解放生产力,这在华为案例中得到印证;而私有制的股东至上,虽然能够有效组织社会化大生产,但是在减少占有剩余价值的条件下,约束创新,阻碍生产力。这个特点在美国的衰落中越来越明显。

因此,以劳动价值决定的截然不同的供需函数所指导的,由一定程度的计划约束无序竞争的市场决定论才是被长期隐匿的,却又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市场规律。

这就是新时代的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前,亟待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争论中跳出来,回归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这个“轴心”,就会找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钥匙。但由于理论上混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一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扩大市场决定的外延,并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供需函数指导的市场决定论抬高为新时代的里程碑,为国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无底线私有化和放弃对等的无底线开放、沦为殖民经济制造舆论。另一种倾向,只看到市场经济存在剥削,看不到市场经济也可以被引导向约束剥削的社会化大生产;看不到通过企业内部变革可以把股份制的按资分配改造为劳动价值论主导的社会主义生产,可以限制和改造资产阶级法权。

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告诫全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习近平和党中央提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全党在学习实践上“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只有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导向,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本文的三段论分析会被接受吗?

我们应当看到问题的复杂性。邓小平说:

【“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邓小平年谱》1993年9月16日)】

(本文是里《理论强党的问题导向》系列文章之一,其他部分待续)

2019.7.10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2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