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干强:西方经济学是怎样误导落后国家的?

作者:何干强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2-03-14 1645

资产阶级经济学是怎样误导落后国家的?

——《论〈资本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及其现实指导价值》之四

何干强

何干强:西方经济学是怎样误导落后国家的?

(六)揭示落后国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点

资产阶级经济学不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而且在同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表现。《资本论》的序言和第二版跋中,精辟地评价了当年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落后于英法等国的德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这对于我们认识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般特点,很有启发意义。

1.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般会照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马克思在谈到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时指出,“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缺乏生长的基础。它作为成品从英国和法国输入;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直是学生。”[1]“德国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衰落时期,也同在它的古典时期一样,始终只是学生、盲从者和模仿者,是外国大商行的小贩。”[2]看来,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还不发展的国家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这类国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来说,既然本国还没有产生出符合本阶级需要的经济学,那么到资本主义发达的外国去照搬现成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就理所当然。

2.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往往会曲解别国产生的经济学。马克思在谈到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时,指出“别国的现实在理论上的表现,在他们手中变成了教条集成,被他们用包围着他们的小资产阶级世界的精神去解释,就是说,被曲解了。”[3]也就是说,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学者虽然会搬用外国的经济理论,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理解这些外国经济理论是对外国经济现实的反映,换句话说,他们往往会离开外国经济的现实来认识外国经济理论的形成。他们作为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往往会把外国理论当成脱离实际的教条,并用包围他们的本国落后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去曲解它们心中的教条。这也是值得重视的思想现象,即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学者往往会用本国落后的思想观念去曲解先进国家的经济思想。

3.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已不存在取得独创性成就的可能性。马克思指出,“德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排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德国取得任何独创的成就的可能性,但是没有排除对它进行批判的可能性。就这种批判代表一个阶级而论,它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4]这个论述具有认识方法的重要指导意义。经济理论是对经济现实的反映,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要产生出超越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这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反映论的。但是,在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一旦产生,却可以在科学性上超越发达国家的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因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本矛盾,已经产生出向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工人阶级是这种趋势的推动力。在唯物史观指引下,新产生的工人阶级经济学能够做到客观地反映这种趋势,因而具有超越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科学性。这就启发我们,落后的国家要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决不能把希望寄托于任何资产阶级经济学,而应当坚持用马克思创立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指导思想,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光明的前途。

(七)《资本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路径

研究《资本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的路径,有助于我们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角度,理解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的系统性和深刻性。我们知道,《资本论》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原著德语:ökonomischeGesellshaftsformation)的客观运动规律,坚持的是唯物史观的反映论;全书(第1至第3卷)在叙述上,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体现出理论逻辑与现实经济辩证运动、与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与认识过程的一致,体现出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这使《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展现出一个艺术的整体。然而,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是同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紧密结合的,如果撇开这种批判,那么对这个理论体系是艺术整体的理解,就难以深刻和全面;另一方面,如果不能结合这个艺术整体的逐步展开,来理解《资本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也就不能认识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实际上从来也没有真正弄清它们所维护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面目。

只要认真地学习原著,就不难发现,《资本论》全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揭示,遵循由表及里(从揭示简单商品流通中的矛盾到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又由里到表(从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流通过程,到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各种收入的运动形式),从现象(商品交换现象)深入到本质(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和剩余价值生产、实现)、又从本质回到现象(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收入形式)的论述路径。马克思在科学揭示每一个经济层面的外部和内部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或者说,在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每一个局部或方面的理论叙述过程中,都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表现出的有关认识弊病或错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应当说,把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过程中的每一个逻辑阶段和环节,与评价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相结合,这正是《资本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的科学路径。

把科学的理论叙述与对错误理论的批判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出同一客观经济关系被不同阶级立场和思维方法的人的头脑加工,所产生出的经济观念的对立或差异,这样的论述方法使科学与谬误、全面与片面相互对照,论证与批判相辅相成,使阐释真理的论证既全面又深刻。例如,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理论的过程中,一方面,科学地用唯物史观论证,商品价值是客观实在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历史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价值形式的逐步发展中在外部表现出来的,货币形式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产物;价值决定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在表现价值的同时,又必然以神秘的拜物教形态掩盖商品价值的本质(人类的社会劳动和社会关系)。马克思在这种论证过程中,在肯定前人探索价值作出过贡献的同时,也同时分析了前人在认识上存在的重要缺陷,他指出,“少数经济学家,例如赛·贝利,曾分析价值形式,但没有得到任何结果,这首先是因为他们把价值形式同价值混为一谈,其次,是因为在讲求实用的资产者的粗鄙的影响下,他们一开始就只注意量的规定性。”[5]了解这种批判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弄清唯物史观思维方法与资产阶级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重要区别,从而使我们对马克思创立的商品理论,不但知其然,而且从方法论上知其所以然。

由此可见,《资本论》在展开理论叙述逻辑的同时,不断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进行必要的批判,这对科学的理论论述起到了重要的充实作用。完全可以说,理论叙述与理论批判相结合,这是《资本论》叙述方法的重要科学特征之一。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每一个局部和方面的认识,都是有缺陷的。

(本文节选自《当代经济研究》2022年第2期,作者授权红色文化网发布,未完,待续)

注释:

[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2]《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3]《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4]《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5]《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何干强
何干强
教授、研究员
0
0
0
3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