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军事创新的伟大胜利

作者:佚名 来源:国防大学 2020-10-15 1344

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军事创新的伟大胜利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浴血奋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人们都说,抗美援朝战争是战斗精神比拼,是战斗精神的胜利。但若我们仔细深究战争胜利的背后就会发现,仅仅说是凭战斗精神取得胜利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可能达到这样辉煌的战绩。抗美援朝战争其实也是一场中美军事创新的大比拼,是我军军事创新的一次伟大胜利。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志愿军坚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创造了依靠劣势装备打赢现代战争的一系列新经验、新战术、新战法,在这场军事创新的大比拼中赢得了最终胜利。

美军的军事创新能力不可小觑

不得不说,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洗礼的美军有着很强的战场应变能力和军事创新能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军官绝大多数为军校毕业,善于探寻战场规律利用技术进行战场创新,有的甚至超越了我军官兵对机械化的认知,对我军取胜构建起巨大的战争障碍、制造了巨大的战场麻烦。

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一度改变了战场态势。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五天,麦克阿瑟飞往南朝鲜战地视察,在汉江大桥边目睹了南朝鲜溃败的场面。在二战太平洋战场曾多次成功组织实施两栖登陆的麦克阿瑟坚信,改变南朝鲜军败局的唯一办法是投入美国的地面部队,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出路就是在朝鲜人民军侧后实施登陆。他坚持要把登陆地点选在仁川港,而美国陆军和海军坚决反对,理由是仁川港的地形、水文、潮汐条件决定了这里是朝鲜海岸最不适宜实施登陆作战的地方,而在群山港附近海岸登陆,成功的机会可能要大一些。麦克阿瑟认为,所有关于仁川不适合登陆的观点,恰恰有助于保证出奇制胜的效果,而依靠美海军的经验和装备能够克服地理上的困难。仁川登陆一旦成功,能够彻底切断朝鲜人民军的后勤补给系统,从根本上扭转朝鲜战场的局面。1950年9月15日,代号“烙铁行动”的仁川登陆作战开始,经过一天激战,美军取得仁川登陆作战成功。尔后,美军和南朝鲜军转入全面反攻,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功亏一篑,朝鲜战场的形势出现重大逆转。

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军事创新的伟大胜利

▲ 仁川登陆战作战图

李奇微的战术创新让志愿军进攻态势受到阻滞。志愿军在前三次战役中猛冲猛打,一度把美军驱逐到三八线以南。但刚上任的美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发现,中朝军队由于没有空中掩护和机械化、摩托化装备,又缺乏现代化运输工具,后勤补给极其困难,进攻受到很大限制,只能发起“月圆攻势”“礼拜攻势”。于是总结出了对付志愿军的办法:当凶猛的“礼拜攻势”接近尾声时,即以强大的反击力量投入前沿,向弹尽粮绝的志愿军发动猛烈攻击。1951年1月25日,李奇微下令发起“霹雳作战”,集中23万余人,采用“磁性战术”,即利用美军的机动性优势,既不硬顶,也不多撤,始终与我志愿军保持接触。在每一天的战斗里,昼间积极与志愿军作战,到傍晚脱离接触,利用机械化行军后撤约30里(正好是志愿军一夜行军距离),等到白天再凭借空中打击向前推进。直到8天后,美军转持续进攻,不给志愿军整补时间,由西至东逐步发起全线进攻,再次北进。

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军事创新的伟大胜利

▲ 左为美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

水门架桥的技术创新帮助被困美军夺路而逃。长津湖战役中,被困于古土里的美陆战1师、第 7 师和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围必须经过古土里以南5.6公里、跨度8.8米的水门桥。当然,我志愿军也早已预见这个桥的关健作用,三次将其炸毁。其中第三次,志愿军还将桥梁、桥根全部彻底炸掉。就在美军陷入绝境时,陆战1师工兵参谋兼工兵营营长帕特里奇中校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请求总部空投桥梁组件,然后再架桥。美军强大的后勤机构立即开始运转,日本三菱重工连夜制作8套M-2型钢木标准桥梁,用8架C-119运输机从1000多公里以外运至水门桥,并用巨型降落伞直接空投到美军狭窄的环形阵地里,其中有6套安全落地。经过一天施工,美军架起了一座可以通过所有重型装备的临时桥梁,当晚美军1000余辆重型装备顺利通过桥梁。过桥后美军炸毁桥梁阻止志愿军的追击。在这次战斗中,美军把机械化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也反映出美军很强的战场应变能力。

我军统帅的战略创新与志愿军官兵战场创新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毛泽东一贯善于战略创新,抗美援朝战争的几次战略决策成为军事史上的创新经典。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官兵大多经过解放战争炮火的洗礼,有十分丰富的战场经验,善于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活灵魂,在与美军军事创新的比拼中赢得优势、拔得头筹,形成战场胜势,创造战场胜绩。

“零敲牛皮糖”,积小胜成大胜。抗美援朝战争五次战役表明,由于技术装备的巨大差距,很难按战役意图实现对敌军的包围,即使包围后也难以达成全歼的目标。毛主席总结了五次战役作战的经验,提出了对以美军为首的盟军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毛主席形象地称之为“零敲牛皮糖”。这种战术,一方面可以打击敌人士气,动摇其信心,消耗其力量;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志愿军积累经验,增强战斗力,为打大歼灭战打下良好基础。“零敲牛皮糖”战术的提出,完全符合当时的战场实际与志愿军的情况。特别是当抗美援朝战争进入阵地战阶段后,志愿军实施的带有进攻性质的战斗,都贯彻了这一战术,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战场效果。把一种辅助作战样式发展成为一种主要作战样式,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军事创新的伟大胜利

▲ 上甘岭战役是“零敲牛皮糖”战术的经典战例

铁原阻击,成就人类步兵战史上的巅峰。在第五次战役中,随着战役的深入,志愿军后勤补给不足问题愈发明显。而美军集中优势兵力,用精锐装甲部队开路,撕开了志愿军阵地,直指我后方后勤基地铁原。志愿军立刻全军后撤,但撤退需要时间,重新组织防线,也需要时间。构筑野战工事,至少需要3天,而机械化的美军1天就能到达战场。负责顶住美军特遣队攻势的189师师长蔡长元决定将兵力打散,编成200多个小股部队,分散到20公里宽、25公里深、总计500平方公里的庞大区域,建立了200余个简陋阵地。全副武装的美军精锐只需要几十分钟就能轻易撕碎一个这样的阵地。但这样的阵地,足足有200多个!美军就这样一个一个敲下去,等敲完了志愿军全部防御阵地,3天时间过去了,189师成功坚持到最后,为后方的工事修建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军事创新的伟大胜利

▲ 铁原狙击战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期

土法上马,建起“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切断志愿军后勤补给,美军对我交通线实施“绞杀战”“饱和轰炸”和“全面破坏”。为粉碎敌人的“绞杀”阴谋,保证物资运输,志愿军后勤战线官兵群策群力,想出很多办法。志愿军在后方2800多公里的公路线上,设置1500多个防空哨。这些哨位,既担任汽车的耳目,又从事指挥交通、搜山捕特、维修公路、排除障碍、抢救伤员等工作。每当敌机临空,防空哨就鸣枪示警,使司机得以及时停车闭灯、迅速隐蔽,敌机过后则开灯快速行驶,一举打破敌机封锁。当时部队抢修的一些应急铁路桥梁,由于不够坚固,经不起火车头重压。为保证安全通过,官兵在火车过桥前,将车头调到车尾,把相对较轻的车厢顶过桥,再由桥对面的车头把车厢拉走。这种方法被称作“顶牛过江”。官兵用智慧建起了“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志愿军公路运输能力,1951年下半年3个月内提高了95%;抗美援朝战争后期,铁路运力比战争初期提高了7.5倍。板门店谈判时,美军代表看到志愿军部队穿着新军服,对我后勤运输保障能力很震惊。

大胆革新,屡次赢得对美空中格斗胜利。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多为“新手”,但大胆革新空战战术,创造出“菱形”“楔形”等攻击队形,在与美军空中格斗中屡屡得胜。1952年7月后,美空军实施战术升级,以“饵机”为引诱,采取“口袋”战术对我实施围攻,让志愿军空军倍感棘手。志愿军空12师34团经过多次地面模拟和战术评估,最终决定采取“蛇形”队形:每个中队4架战机、呈楔形飞进,4个中队组成一个编队、形似弯曲的长虫,专挑敌人的“口袋底”集中火力猛攻。面对美空军精心设计的“口袋阵”,34团官兵在综合分析敌我形势、战机性能、敌阵弱点的基础上,迅速改变兵力部署、调整作战计划,以高敌一筹的战术赢得空中格斗。志愿军空军在与美空军作战中,最早提出“集中力量打一域”的建议,后经反复总结,提出“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理论原则。“一域”是要求志愿军空军在空战中集中火力,这是该战术理论原则的核心。该战术理论原则的形成是空军空战战术从实践到理论的一次飞跃,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是对空军战术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贡献,在世界空战战术思想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坑道作战,形成现代阵地防御作战理论体系。第五次战役后,战场出现对峙局面。我军实行由运动战向阵地战的战略转变,贯彻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防御战初期,美军几乎每天都以强大的空、炮、坦克火力对我军进行轮番轰击。我军有的防御分队在战斗中把单人的防炮洞(猫耳洞)挖成弯形,又连接成马蹄形,出现了坑道工事的雏形。志愿军领导机关及时发现并迅速推广了这一群众创造。部队从朝鲜东海岸到西海岸构筑了长达1250公里的坑道工事,还有堑壕、交通壕6200公里,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阵地防御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是我军的一项伟大战场创造,是我军阵地战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不仅如此,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实施反击作战和阵地进攻,可以尽量将攻击部队前出,既有利于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又能够减少自己的伤亡,在防御作战阶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军事创新的伟大胜利

▲ 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战场地下坑道内宣誓

轮番作战,实现支持长期作战、广泛锤炼部队目的。志愿军尚未出动作战就已经设想采取“换班的打法”进行兵力补充。入朝作战后,为解决士兵吃不好、睡不好、体力消耗大、难以在朝鲜休整补充等问题,时任东北军区副政委的李富春在写给毛主席的报告中建议,“考虑用兵团、或军、或师轮番作战的办法,……在必要时或整个兵团、或抽军、师去代替打疲劳了的前线部队,使前线部队抽到后方休整”。中央军委和毛主席采纳了这一建议。第四次战役中我军被迫由休整转为防御作战,休整补充成为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确定了志愿军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采取轮番作战、轮番休整的方法,使我军始终保持了数量优势、斗志旺盛的作战力量,掌握战场主动权,坚持持久作战,达到大量消灭敌人的目的,同时广泛锻炼了部队和干部,为我军而后参加长期局部战争使用兵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军事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也是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习主席一再强调,创新是一支军队进步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我军蕴含着巨大创新潜能,著名的王克勤运动、郭兴福教学法等都是普通官兵创造的。抗美援朝中我军军事创新的宝贵经验更是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新时代,应当加强发挥官兵首创精神,大力开展战略创新、战役创新、战术创新、战法创新、技术创新,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尊崇创新的氛围,掀起全军性的创新高潮。

(作者分别系国家安全学院教授、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4
3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