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精神的内涵、特点及现代价值新探

作者:徐仁立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6-08-26 17570

摘要革命老区是一个以政治标准划分的人文地理概念;老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老区人民在各地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培育的革命精神的集成,且有一个形成、丰富、成熟、传承的发展过程。老区精神具有特定的内涵即坚定信念,不屈不饶;依靠群众,真心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党爱军,拥政爱民;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老区精神具有先进性、实践性、地域性、大众性、时代性、创新性等特点。准确、系统把握老区精神的科学内涵,对于增强老区发展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老区党政军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的革命老区精神,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基础性作用。今天深入发掘、准确把握、有效传承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实现革命老区经济文化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革命老区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

(一)革命老区概念的界定

1、革命老区概况

革命老区是特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

革命老区是一个以政治标准划分的人文地理概念。革命老区遍布全国大陆除新疆、青海、西藏以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年上报材料统计,全国有老区乡镇18995个,涉及1389个县(市、区、旗)占全国总县(市、旗、区)数48.5%后逐步认定、增加,现涉及1555个县(旗、市、区),约占全国区县总数的54.4%

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提供了进行长期斗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贡献今天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老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土壤和根基,老区积淀的革命传统和历史经验,至今仍然我们实现中国梦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今天的老区大都仍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但是,当年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以崭新的面貌,一度曾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先进区域,是革命青年向往和投奔的圣地。

(二)老区精神内涵形成的实践过程

习近平同志指出:“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老区精神的形成与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密不可分。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1、形成时期1927-1937

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多次武装起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经过创立、巩固、发展、演变等阶段,先后建立过井冈山湘赣中央17块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分布16个省300多个县总面积约20余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国革命向前推进的战略基地。根据地党政军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建设新社会。伟大的实践孕育出伟大的精神。以井冈山精神为发端,形成了以苏区精神为代表的老区精神。苏区精神虽然产生于中央苏区,但是在其它革命根据地同样存在着孕育革命精神的土壤和根基,形成了一些名称不同、本质相承的革命精神。如大别山精神、百色精神、长征精神、遵义精神、南梁精神以及三年游击战争精神等,这些都是老区精神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补充。

2、丰富时期1937-1945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斗争中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经过初创发展退缩和坚持恢复和扩大阶段,先后建立了陕甘宁晋察冀18块抗日根据地游击区分布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0多个县,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这一时期,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根据地建设通过开展减租减息、实行“三三制”、开展大生产运动、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等取得重要拓展。在此实践中形成了以延安精神、抗战精神为代表的老区精神。其它根据地如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以及八路军精神、新四军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以及南泥湾精神、抗大精神、地道战精神、杨靖宇精神、八女投江精神等,也都是抗战时期老区精神的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

3、成熟时期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解放战争,不断扩大解放区;在解放区内开展土地改革,初步开展社会改革。在此实践中形成了以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老区精神。其它解放区形成了沂蒙精神、红嫂精神、支前精神,解放战场形成的塔山精神、狼牙山五壮士精神、董存瑞精神以及红岩精神、刘胡兰精神等,也是这一时期老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承时期1949--  

新中国的成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京、津、冀、晋、绥、辽、吉、黑、沪、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琼、桂、川、黔、、陕、甘、宁等老区人民继续发扬光大老区精神,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无私奉献,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传承、发展老区精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族人民继承老区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老区精神新内涵,使老区精神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得以发扬光大,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老区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有一个前后为续、发展成熟的过程。

(三)老区精神提出和系统化过程

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给陕甘宁边区人民复电中希望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可以说,这是老区精神最早的发端。1950年夏,毛泽东给老区人民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后在相当长时期内老区精神以“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称谓; 其内涵也多限于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等内容。1989年4月下旬召开的首次全国部分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提出,要探索以发扬革命传统与引进现代意识相结合,以开发老区经济与挖掘老区革命精神财富相结合为主题的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途径1990年8月,王崇文在《让老区精神重放光芒庆阳地区弘扬老区精神记实》一文中较早提出并论述了“老区精神”;随后不少老区县市报刊提到“老区精神”,但多用于宣传,较少有专门的理论探讨。2002年7月,张梦奇提出要领会“老区精神的深刻内涵”;2002年12月,何虎生、朱晓燕提出老区精神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为代表,并探讨老区精神的当代价值;2005年2月,贾茂如认为,“老区革命精神。其内涵是目标、理想、信念、组织纪律、传统作风等综合反映,其核心就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总称。[1] 6月,《中国老区建设》提出老区精神要与时俱进。随后开始探讨老区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科学发展、文化传承等问题。2008年6月,《中国老区建设》认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是老区精神之魂;2011年6月14日,张智全提出要不断赋予老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2013年,刘佳把老区精神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相结合,并探讨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本质、特征与传播路径。2015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对老区的特别关注,老区精神再次升温,成为一个热点政治术语。2016年,“中国老促会”汇集上下意见,概括为:“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信念;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英雄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依靠群众忠诚为民,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执政理念;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不断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创新精神。”[2]

老区精神内涵是什么?长期以来,有许多不同的概括和表述。之所以出现大同小异的不同概括,原因在于产生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老区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如何准确概括其精神内涵,就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视角问题。也就是说,是站在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角度,还是站着根据地建设包括地方党政军民的角度;二是局部与整体关系问题。即是全国革命老区还是某个具体老区;三是个性与共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即各个革命老区共存的经验,还是一时一地、特殊状态下的个别经验。四是老区精神内涵的内在逻辑联系与普遍意义的史实的宏观把握。五是革命老区是不是一个整体战略区划。也就是说,各根据地的革命精神与老区精神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完全等同。而各地情况不同,概括侧重有异,故较难形成统一的意见。只有在把革命老区作为与沿海、沿边、中部、西部、东北同样作为一个战略区域的时候,整体性的老区精神才会应运而生。从根据地建设的角度,求同存异,能够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内涵。

二、老区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老区精神的概念

老区精神是根据地党政军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相结合,在创建发展保卫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的结晶和一系列革命精神的集成。(集成不是总称。所谓集成是一些孤立的事物或元素通过某种方式改变原有的分散状态集中在一起,产生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老区精神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精神。

老区精神具体包括有关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业已形成、提炼出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包括古田会议精神、大别山精神、百色精神、南梁精神等)长征精神与遵义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精神内涵中为老区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方面。

(二)老区精神的基本内涵

笔者认为,老区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坚定信念,不屈不饶

理想信念是老区人民的精神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发轫于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也是充满曲折、甚至严重挫折环境之艰苦、生存之艰难、战斗之残酷、牺牲之惨重,今天难想象但是,老区人民之所以能够经得住艰难困苦的考验为革命做出巨大牺牲,就在于老百姓了解并坚信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主张,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认定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翻身得解放。正是这种信念,使老区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心,老区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老区人民的积极参军、到长征路上的百折不回,从抗日敌后战场的全民皆兵,再到支前路上的车轮滚滚,靠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今天同样是脱贫致富、共同富裕的理想信念,鼓舞着老区人民跟着共产党坚定不移奔小康。

2、依靠群众,真心为民

依靠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真心为民是获得民心的法宝。毛泽东曾指出:“革命的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3]要想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处处关心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井冈山时期,毛泽东要求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为群众谋利益要求对群众的各种问题都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要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创造第一等的工作”。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广大群众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抗日根据地更是通过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等减轻人民负担;解放区通过土地改革和社会变革,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民生。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4]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赢得人民支持的法宝。

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勤俭节约,开拓进取。这是我党的一贯优良传统,也是团结人民、战胜强敌的法宝。中央苏区时期,为了粉碎敌人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苏区各级领导干部省吃俭用,勤俭节约,反对一切贪污浪费行为;干部和普通群众一样住旧房、穿布衣、吃粗粮、点马灯,下乡开会自带干粮。当时的苏区干部“吃的金丝汤(红薯丝),睡的金丝床(稻草),穿的金丝鞋(草鞋),打的胜利仗”;干部是联系群众、没有官架子的“提包政府”。延安时期,面对地瘠民贫的恶劣自然环境和日、顽围堵封锁,边区军民一手拿枪杆,一手拿锄头,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解决衣食等问题,“只见公仆不见官”。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创建了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金融、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初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成为维系党政军民的脐带抗战时期,美国作家斯诺到延安看到中共领导和普通士兵一样,住窑洞吃小米饭穿着补丁的粗布军装,大为不解。毛泽东说:这叫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的本色。正是这种本色,成为斯诺眼中不可战胜的东方魔力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更是提升到两个务必”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它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5]

4、爱党爱军,拥政爱民

爱党爱军、拥政爱民,体现了根据地党政军民一种不可分离的血肉关系。中国共产党是领导革命事业的核心力量,人民政府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坚强堡垒,人民军队是实现和保护人民利益的坚强后盾。老区人民群众从亲身体验认识到党和军队真心为民,形成了发自内心的爱党爱军拥政思想觉悟并将这种感情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积极参军参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党、政、军、民形成的这种血肉联系,正是各种反动势力终究打不破的铜墙铁壁。同时,爱党爱军,拥政爱民,成了一代代老区人民群众坚定不移的思想与行为规范。可以说,这老区人民政治本色的体现。

5、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顾全大局就是局部服从全局,个体服从整体利益;无私奉献就是为了实现既定的革命理想,不怕吃苦耐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与发展,可以是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甘于奉献、不怕流血牺牲的彻底革命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过程。如赣南13个苏区县约240万人口中有青壮年50万,先后参加红军的33万余人,支前的60多万牺牲的20余万人抗战时期的山西省武乡县,14万人口中有9万多人参加各种抗日救亡组织。老区人民为了党和军队的革命事业,顾全大局、公而忘私、不惜牺牲、勇于奉献可以把粮食、衣物、房子甚至生命都贡献出来。沂蒙山老区当时就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最后一斤粮食交军粮,最后一块棉布做军装,最后一床被子盖在伤员担架上,最后一个儿郎也要送他上战场!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老区人民同样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6、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即正确把握规律,办实事务实效,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奋力争先,这是老区精神的精髓。革命根据地是实事求是的产物,也最崇尚实事求是。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革命就走向胜利;违背实事求是,革命就遭受挫折。井冈山时期,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独辟溪径,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延安时期,我们党审时度势,通过减租减息、“三三制”、大生产运动等,开创根据地建设新局面,并创造了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的战略战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西柏坡时期,我们党开展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动员人民群众支持解放战争,并创造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战略,发动了三大战役”,夺取了全国的胜利。可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贯彻始终的老区精神之魂。

老区精神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理想、信念、斗志,依靠力量,实现道路,政治本色,价值情怀,思想品格等方面。

三、老区精神的渊源与特点

渊源

老区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源自于四个方面

1、以马列主义为代表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自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就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把

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老区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土壤和根基,老区精神就是中国化、具体化的马列主义。

2、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

含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以及变革精神进取精神民本思想,是老区精神赖以形成的深厚土壤

3、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老区人民进行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给老区精神的形成源源不断的注入新的丰富营养,使之不断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4、地方优秀文化滋润与熏染

老区精神的产生、形成于不同的自然与社会文化环境,其具体表现形式,受到地方优秀文化滋润与熏染,因此也无不打上地方优秀文化的的烙印。

可见,老区精神是中外优秀文化成果融合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和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也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特点

1、先进性

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与代表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关系的状况相一致,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因此老区精神具有先进性。

2、实践性

老区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源于实践,是中国革命斗争经验与教训的结晶,同时又具有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

3、地域性

地域性即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其形成主要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地域的老区精神大多以当年根据地军民的革命斗争为依托不断衍生而成的,不论是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具有地域特点;都具有中国的气魄、风格、特色和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4、大众性

老区精神理论上是一种具有明显的人文理性精神的文化形态即雅文化或精英文化;而当老区精神转化成为一种社会大众的实践活动时,就不只是局限于书斋的雅文化,就属于社会大众文化、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5、时代性

老区精神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定的历史内涵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而且所展现的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具有与时俱进和价值永恒的品质,能够不断充实新内涵,因而也具有传承性。

6、创新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局中,不断创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与内涵,作为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精神武器。老区精神先进性的本质属性,能够吸收而不是排斥人类文化一切积极的成果,能够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正是革命老区精神的精髓。

四、老区精神的现代价值

老区是中国革命的根,老区精神是根据地的魂,老区精神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长达二十二年的时间里,根据地党政军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实践,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土壤和根基,同时培育、形成了本质上一脉相承、表现形式各异的革命精神,集成为当今的老区精神。老区精神不仅是当时极端艰难条件下鼓舞根据地党政军民奋勇向前,直至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更是今天老区人民开拓创新、脱贫致富、实现跨越式发展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这正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坚定信念,不屈不饶是老区建设的强大动力

理想是老区人民的目标,信念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屈不饶则是实现理想必不可少的毅力与斗志。老区人民过去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是基于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今天给革命老区制定、实施振兴规划,同样给老人民描绘出脱贫致富的美好生活愿景。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扶贫而不是消极扶贫,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以美好的理想鼓舞老区人民共创富足、文明的新生活。

依靠群众,真心为民是老区建设的力量源泉

老区人民群众是老区建设的基本力量。而要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真心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这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老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指出: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今天老区建设过程中,更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托老区优势资源和后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共同富裕的目标。

(四)爱党爱军,拥政爱民是老区人民的政治本色

共产党领导人民奔小康,人民军队是人民的守护神,人民政府是人民的勤务员,这是老区人民爱党爱军拥政的根本原因。只有党政军真心爱民,才能获得人民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进而成就一番伟业;老区人民也只有爱党爱军拥政,也才能形成上下一心、同舟共济的鱼水关系,早日实现美好愿望。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老区人民的博大情怀

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服从于全国革命发展的大局,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建国后老区人民同样甘于奉献,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今后在老区建设中,仍需要发扬这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进程中,舍小家顾大家,服从于全国发展大局。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老区建设的思想灵魂

求真务实是一种科学态度,开拓创新是一种思想品格。在任何时候,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才能够从老区的实际出发,尊重科学规律,埋头实干,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只有坚持开拓创新,也才能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改革陈规陋习,为实践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贾茂如,解读老区精神,中国老区建设,2005(2)

[2]石宝华,让老区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人民日报 》,2016年04月08日 05

[3]《毛泽东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4] 习近平: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紫光阁,2016年04月27日,http://www.zgg.org.cn/xxzg/201604/t20160429_578452.html

[5] 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华网,2013年07月12日

(作者:百色学院旅游学院教授,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广西工作委员会主任,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6
3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