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炊事班长李开文

作者:远 松 来源:党史纵横 2017-10-16 1451

毛泽东的炊事班长李开文

 

 

毛泽东的炊事班长李开文

他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从1937年起,他奉命来到毛泽东等领袖们的身边,当了十一年“中央特灶”班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婉拒官位,从北京返回故乡大别山,甘于做一个普通农人,他就是毛泽东的炊事员、安徽金寨籍老红军李开文。 

长征草地焐火种 

1897年,李开文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一个小山村。16岁时,他就烧窑种地卖苦力,练就了一双铁脚板。虽然个头不高,但长得壮实;担子一上肩,一天可以走上百里崎岖山路。1929年,李开文参加了红军。由于年龄大、文化程度低,他一开始就在红25军73师219团担架队当班长,后来又当上炊事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四方面军长征。

1935年8月,李开文随部队长征进入草地。一路上,担任炊事员的战士都很为难。自古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但部队那时最“难为”的不是“无米”,而是没有取火用的柴草。尽管草地上满眼是枯草,可那些草丛上整天裹着雾气,湿漉漉的,根本点不着火。何况草地上一天数变,一会儿大雨滂沱,一会儿冰雹如注,一会儿又是漫天飞雪。有许多战士走着走着就倒在了泥沼中,再也没有走出草地。尽管条件如此,但李开文所在的干部连却从未出现柴火短缺的情况。细心的战友们发现,炊事员李开文最近变得面黄肌瘦,肚子也开始浮肿,甚至有时连走路都成了问题。但部队一宿营之后,他的身体又变轻盈不再臃肿,这令干部连里的蔡畅、康克清两位女红军十分好奇。不久,李开文的秘密终于被她们发现了。原来部队每天清晨开拔时,衣着单薄的李开文便将一堆湿淋淋的枯草拧干出水后分成三团,两胳肢窝各夹一个,胸前揣一个,再背起行军锅,默默地走在队后。到了宿营地,李开文取出用体温焐干的草团,燃起一堆堆篝火,战友们得以围着火堆烤火取暖,烧水煮食物。这时,战友们才明白:李开文的肚子不是浮肿,而是塞进了能救大伙命的草团。难怪长征中李开文所在的团乃至他所在的师,军灶每天总是第一个在草地上升起炊烟。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李开文从红四方面军调入中央红军,后被派往延安,直接分配到党中央机关,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炊事班班长,接着又调任中央特灶班班长,从此给毛主席当了十一年的炊事员。从野战部队一下子来到中央首长身边工作,许多老战友羡慕地问李开文:“你做了毛主席的炊事员,一定感到很骄傲吧?”李开文使劲摆摆手说:“我哪敢骄傲?不能瞎讲。毛主席从不搞特殊,我们不是只给主席一人做饭。在特灶班吃饭的有毛主席,还有周副主席、陈云部长、李富春部长,多着呢。”他又进一步补充说,不过有时毛主席写文章写得很晚了,他发现锅里饭菜凉了还不见秘书来取,就会把饭菜重新热一下,亲自送过去。

隆冬的一天,其他首长的饭菜都由秘书们取走了,唯独不见毛主席秘书来,性急的李开文就端着热好的饭菜给送了过去。到主席的窑洞里时,推开门,一阵寒风也跟着卷了进来,李开文禁不住打了一个冷战。听到开门声,毛泽东抬起头恰好瞧见这一幕,他马上停下笔说:“老班长,我看你穿得太单薄了。”李开文掩上门连声说:“不冷,不冷,我习惯了。”毛泽东笑着起身,取出一件羊皮背心,递给李开文。李开文忙放下饭菜,一个劲摇手,执意不要。但毛泽东坚持要送给他穿,还说:“老李同志你个子小,叫你穿上就穿上,我个子大,抗冷。再说你老班长要是冻病了,我就吃不到你做的那道我最爱吃的菜!”李开文只得穿上羊皮背心问:“主席,我做的哪样菜您最爱吃?”“当然是红烧肉嘛!”毛泽东回答。李开文一听反倒不好意思起来,他刚来就听说毛主席是湖南人,最爱吃湖南的红烧肉。于是就偷偷跑去请教别的炊事班大师傅,回来照葫芦画瓢试了几次,连自己都觉得这道菜拿不出手,没想到竟得到了主席的肯定。穿着主席给的羊皮背心,李开文感到暖和了许多。回到灶间时,发现刚调进特灶班的一个小战士穿得比他还单薄,就把刚焐暖和的羊皮背心脱下来,给了小战士。李开文后来回到大别山,把那道受到主席称赞的红烧肉也带回老家,这就是金寨至今依然赫赫有名的“古碑红绕肉”。 

革命胜利不贪权 

1942年,为打破蒋介石对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延安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党中央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并带头开荒促生产。当时,中央特灶班只有7人,在大生产运动中,他们也参与开荒劳动。班里多是年轻小伙子,数李开文的年纪大,大伙就不让他下地,让他留下来烧水、做饭。其实,留守的李开文比开荒的年轻人要累得多。他每天除了按时烧水做饭,还拾起当年的“老把式”——打草鞋。他给自己订了指标:一天7双。打起草鞋来的李开文,不光眼疾手快,还能打出花样。同样是草鞋,他会把收集来的各色布条彩线,像插花织锦似的掺进草绳里,打出的草鞋既中看又耐穿。当放米放菜的小库房里草鞋摞得有小山高时,李开文就和特灶班的年轻人一道,一筐筐地把草鞋送到开荒种田的战士们手中。他打的草鞋,毛主席穿过,周副主席、陈云部长和李富春部长都穿过,连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也穿过。那一年,李开文被评上了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劳动英雄。在上千人的大会上,毛主席亲自把一面白布毛边的奖状授给了他。

1947年2月,蒋介石从南京飞往西安,亲自部署胡宗南厉兵秣马突袭延安。胡宗南为使“突袭”一举成功,作战计划连手下的师长、军长都不透露,只告知部队要集结。其实没等胡宗南的部队集结完毕,毛泽东已是成竹在胸地说:“存人失地,地终可得;存地失人,必人地两失。”当胡宗南纠集34个旅23万人马攻入延安时,才发现是一座空城。这一年,50岁的李开文跟随毛泽东、周恩来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到达陕北后,却发现三月的黄土高坡上天寒地冻,一片肃杀之气。这下可急坏了李开文,没菜吃拖垮了首长们的身体怎么得了?情急之下,一天深夜里,李开文悄悄带领两个战士抄小路直奔30里外的敌占区。原来,特灶班随军轻装撤出延安前,李开文把大量的腊肉、腊鹅、咸鱼、咸鸡蛋等一股脑儿全埋进了一处秘密窑洞里。李开文断定:天寒地冻夜半三更,沿途的敌人哨兵准会躲在哨棚里睡大觉。就这样,趁着敌人疏忽,李开文取了3担食物,然后悄悄地潜回驻地。当天中午开饭时,毛泽东发现餐桌上忽然多出许多菜,吃惊地问李开文这是咋回事?李开文咧嘴直笑,然后汇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毛泽东听完,当场就摔了筷子,沉下脸来责问李开文:为何不守纪律去冒险?李开文忙辩解说,敌人没自己路熟,危险也不大。毛泽东气得半天没动筷子,李开文低着头,一个劲地抹泪。过了好一会儿,毛泽东才招呼大家吃饭,说是别辜负了老班长的一番心意,这可是老李和两个战士豁出性命取回来的。

1949年7月,李开文跟随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一同进入北京。进城后,被组织上安排在中央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学习。从干部学校毕业后,李开文回到中央群工部,等待分配工作。时任群工部部长的李维汉和李开文是老熟人,李维汉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老李同志,组织上考虑你过去吃的苦太多,现在给你安排一个很‘甜’的差事,决定派你去天津糖厂当副厂长。”李开文一听吓了一眺,忙问:“这天津糖厂的干部群众有多少人?”“一千多人吧。”闻此,李开文毫不犹豫地谢绝了“甘甜的未来”:“首长啊,这么大个厂子,够得上一个整团的编制了,我哪有本事管好这么大一个摊子呀!不行,不行,我还是回家乡大别山吧。”李维汉非常不理解,李开文解释说:“解放大军早打到江南了,家乡也已解放我该回去工作了,再说老婆孩子还在家里等着我呢!”李维汉劝道:“当年红军撤离大别山后,国民党军队和当地还乡团大开杀戒,与红军沾亲带故的恨不能斩尽杀绝,你的老婆孩子能不能见到恐怕很难说,我劝你还是到天津工作。不去天津,留在北京工作也行。”“妻儿万一不在了再说,二十年前我硬着心肠离他们而去,现在眼看仗要打完了天下太平了,我得回去偿还这些年欠他们的情。”最终,李维汉还是没拗过倔脾气的李开文,只能放他回乡。

离京之前,李开文突想起这一去相隔干山万水,今后不一定再有机会见到毛主席了。他听说主席住在香山,就一路问过去,最后在双清别墅见到了毛主席。毛泽东自然也没有忘记这位“老班长”,了解情况后,他关切地问他为何不去天津当厂长?李开文答:“天津糖厂的糖再甜也没有家乡的水甜。”毛泽东一听笑了说:“你这是要叶落归根啊!”“主席,我现在虽然认识了1206个字,可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根本不是一块当厂长的料,没有那么大能耐。回到家乡后找个自己能干得了的差事,一定努力工作!”毛泽东得知李开文已认识了1200多个字,高兴地说:“回去就回去,但要经常写信来,到哪里都要记住了,你是从中央出去的。” 

载誉回京主席赞 

李开文的组织关系从华东军区转到了安徽。安徽有关部门最后把他介绍到六安地委组织部。当地的地委领导试探着问他想从事什么工作?李开文谦虚地表示,服从组织分配,啥工作都行。地委领导又说,那你就回金寨县去当副县长吧。李开文一听吃惊不小,心想:叫我去天津糖厂当副厂长,我已经感到1000多人太多,无法胜任;现在让我回家乡当副县长,一个县少说也有二、三十万人,我哪有这个本事呀?于是,李开文连忙推辞。地委领导见他态度坚决不像开玩笑,便说:“要不您先住下来再好好考虑一下,过两天我们再落实这件事。”可李开文却等不及,他急着要回老家看看。经过两天的颠簸,第三天天亮时,他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金寨县槐树湾乡板棚村。从弟弟李开香口中得知,李开文离开大别山的那一年,国民党军队进了村,烧了他家的房子。他的妻子张氏为了逃命,连夜带着儿子李锦旭,还抱着一对出生不久的双胞胎,东躲西藏不敢回村。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天也出奇得冷,张氏躲在一个山洞里,因为没有东西吃挤不出一滴奶,一对双胞胎眼睁睁地饿死了。后来妻子等了他整整10年,最后以为李开文不在人世了,才死心改嫁。李开文听完就决定哪儿也不去了,就在家乡附近的响山寺粮站做个站长,地委同意了他的请求。

响山寺粮站是一个中心粮站,下辖古碑、双河、南溪、帽顶山4个粮库,方圆上百里的地盘。为管好这些粮库,通往这些粮库的山间小道,每一块石头差不多都被李开文踩过。一次,李开文踏着积雪轻步走进古碑粮库,直到守库的年轻人感觉到冰冷的屋子里有了暖气,才吃惊地发现李开文已经把炭火盆烧着了,还把他的裤子架在火盆上烤热了。见年轻人醒了,李开文道:“小同志,棉裤暖和了。起来吧,快到上班时间了。”说是站长,干起活来的李开文更像粮站的苦力;别人不愿钻的仓板底下,他钻进去了,把所有的鼠洞一个一个堵实;别人不愿爬的高高尖尖的仓顶,他爬上去了,将黄鼠狼开的“天窗”一块一块地补好;别人不屑的一些小事,他也会当成大事来办。粮库最大的消耗品就是扫帚,为减少开支,李开文扛起扁担别上柴刀,上山砍原材料做扫帚。没出几天,响山寺粮站的大院里便冒出了一座芭茅花的小山,站长室变成了扫帚加工厂。大家觉得难以理解,响山寺粮站再缺钱也不在乎一点扫把费吧?李开文的理由是:街上卖的扫把也是手做出来的,咱自己有一双手,干嘛啥都要用钱买呢?

1956年底,全国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云集京城。李开文当选全国粮食系统的劳动模范,登上了大会的主席台。毛泽东一见到李开文,亲切地问候他说:“啊!我们的老班长又回来了。”毛泽东一边拉住李开文的手,一边伸出大拇指说:“真了不起,你回去又得了一个劳动模范。”会后,毛泽东请李开文到家里吃饭。12月的北京,冰天雪地。李开文当时身上只穿了一身单薄的黑色小棉袄,脚上穿着一双破旧得快露脚趾头的黑布鞋。毛泽东见他穿得太少,当场送给他一件皮大衣和一双毛皮鞋。李开文感动得热泪盈眶。大会结束后,李开文穿着毛主席送的皮大衣和毛皮鞋回到响山寺,好多乡亲都涌进他家来。听说他不仅到毛主席家里做客,还得到了主席的皮衣、皮鞋,乡亲们羡慕得要命。后来,县里举办“建国十周年成就展”,筹备组想要毛主席送他的大衣和皮鞋,李开文高兴地交了上去。展会结束后,展览馆留下了那件皮大衣,毛皮鞋还给了李开文。李开文十分珍惜皮鞋,根本舍不得穿,宝贝似地收在柜子里。想念主席了,就把它拿出来摸摸、瞅瞅。1960年冬天,大雪封门。村里的刘拐子来看他,李开文见走路本来就不方便的刘拐子脚上只穿一双烂布鞋,脚脖子已冻得发紫,便不舍地从柜子里取出那双毛皮鞋让他穿走。

1992年,李开文老人离世后,被安葬在响山寺的后山上。他艰苦朴素、自尊自立的人生信念和脚踏实地、在平凡岗位上出彩出色的进取精神,激励着老区一代又一代人。他是大别山上的一面旗帜,啸傲雪雨、迎风猎猎。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2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