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做亡国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义勇军如何抗日?

作者:姜东平 宫继辉 姜丽玲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8-06-11 1162

不愿做亡国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义勇军如何抗日?

姜东平 宫继辉 姜丽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这个革命历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党的建设的宝贵资源。”

据日伪官方统计的数字,从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2月义勇军各部相继失败时,日伪军“战亡人数为6541名”,而实际情况大大高于这个被“压缩”了的数字。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不愿做亡国奴的抗日军民与日本侵略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本文说的是其中几个故事……

马占山与江桥抗战

在中国抗日斗争史上,马占山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名字和中国的最初抗战联系在一起,和一座普通的江桥联系在一起。

江桥是黑龙江境内御敌北侵的屏障,大江襟带,巨野拱卫,长桥锁关,马占山将军就是在这里率部浴血奋战,顽强抵抗日军16昼夜,歼敌数千余人。

1931年10月16日,汉奸张海鹏率三个团向黑龙江省进犯,刚与马占山的守桥部队交火,就遭到谢珂参谋长所部的炮火压制,守桥部队乘势出击,伪军狼狈逃窜。守军拆毁了江桥三孔,以阻止张海鹏的再次进攻。就在这时,张海鹏的两个团反正,宣布举旗抗日。张海鹏没有抢到头功,反而众叛亲离,被守桥部队打得丢盔卸甲,三天后狼狈逃回洮南城。

江桥被毁,日军乘机大做文章,一面通过满铁及各地领事馆提出所谓抗议,一面制造舆论,称洮昂铁路是“满铁投资项目”,包括嫩江铁路桥在内,均属“日本权利范围”。并且扬言关东军要“掩护满铁修复江桥”。延至月底,日军第二十九联队已经进占了四洮路全线,日本多门师团及满铁守备队的1000多人开抵洮南。11月2日,日本驻哈尔滨特务机关长林义秀向马占山下了最后通牒:倘若妨碍修理江桥,日本方面则要诉诸武力。

11月3日,日军派出100余名满铁工人,在两列铁甲列车和日军掩护下开始强行修桥。日军飞机也开始出动,并开始向南岸增兵,炮击我军阵地。

马占山下达了“只准防御,不得攻击”的命令,这是中国军人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所接到的第一道可以抵抗的命令,江桥抗战从此爆发。

进入11月,嫩江流域气温骤降到零下30℃左右,江面及两岸泥淖结了厚厚的冰层。4日拂晓,我军守桥部队哨兵发现对岸哈拉尔有日军向江桥偷袭而来,立即开枪狙击,双方隔岸交火。日军凭借飞机轰炸,炮火轰击,向我方左翼阵地频频进攻。双方短兵相接,阵前呈现胶着状态,马占山亲临前线指挥,我军斗志异常旺盛。

日军完全没有估计到会遭到我军的顽强抵抗,近战中,飞机大炮又派不上用场,预先埋伏在江岸芦苇中的我军士兵也突然向日军发起冲锋,造成前后夹击之势,日军血肉横飞,遗尸遍野。战斗持续到5日上午,我军一度突破日军右翼,敌人落荒而逃。10时许,日军第二师团第四联队、野炮兵第二联队、工兵第二中队一个小队,以及步兵三十九旅团、野炮兵第二十六联队第三大队火速赶到大兴车站附近增援。

6日拂晓,日军倾巢出动,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我军全线猛攻。黑龙江守军苦于装备低劣,又是连日的激战,主动退守三间房车站,作短暂的休整。

江桥之战,长了国人的志气,也灭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抗日热情高涨,举国上下、海外侨胞,纷纷捐款赠物,寄送前线。关内各种报刊对江桥抗战做了详尽的报道。马占山的形象上了各种广告、招贴,成为令人敬佩的民族英雄。一大批热血青年,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奔赴东北抗日前线。

12日,日军机械化部队越过嫩江,向三间房我军发起猛烈进攻,双方再次展开激烈战斗。炮火连天,大地抖颤,日军驻朝鲜弘前第八混成旅团,以及东京广崎混成旅团也赶到增援,马占山军“以一隅之兵力,抵日人一国之大敌”,战略态势急转直下。

17日拂晓,日军分三路扑向我军三间房主阵地。战斗持续到深夜,阵地几次易手,失而复得,我军没有得到片刻休息。面对数倍于我的强敌,我军只有绥化李云吉所部千余人前来增援,粮食储备仓库也被敌机炸毁。到了19日凌晨,被迫退守距省城10余里的蘑菇溪阵地。

齐齐哈尔陷落,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失败了,但是,它对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次哈尔滨保卫战

1962年,担任吉林省体委主任的冯占海患了癌症,他瞒着家人为自己买了一个骨灰盒,并留下遗嘱:将我的骨灰埋在北大山(吉林)我的抗日发起地。1963年9月14日,一代抗日将领、忠诚的爱国者冯占海将军溘然长逝,终年64岁。

他从北山走来,又回到北山的怀抱。

1932年1月,各路义勇军齐聚哈尔滨,打响了著名的哈尔滨保卫战。

1月27日天刚放亮,伪军就在日军重炮的掩护下向市郊的前沿阵地发起攻击。宫长海率部凭借壕沟、坟地的有利地势进行猛烈还击。战地硝烟弥漫,原本军心涣散的伪军坚持没有多久,就被义勇军士兵打得丢盔卸甲,落荒而逃。几次进攻下来,伪军只丢下越来越多的尸体,却没有前进一步,惹得督战的日军痛骂不止。

战斗持续到下午,日军的四架“零式”战斗机前来助战,它们像苍蝇一样死叮在我军阵地狂轰滥炸,义勇军士兵们用步枪击伤一架敌机,日军乘员清水清大尉被击毙。日机吃了苦头,再不敢俯冲,只在高空中胡乱地投下炸弹,然后逃之夭夭。

与此同时,李杜率部在上号、南岗一带与伪军交战,冯李二部协同作战,敌人尸横遍野,80多人成了俘虏,一个团的伪军在战场倒戈。到了28日,敌人再也组织不起来有效的进攻,全线向南溃退,第一次哈尔滨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1月30日,吉林军第二十二旅旅长赵毅在双城设伏,大败日军长谷旅团,后在数倍于己的日军不断进攻之下,放弃双城。哈尔滨门户洞开,形势十分危急。

1月31日,“吉林自卫军”在哈埠成立。推举李杜为总司令,丁超为中东路护路军总司令,冯占海为吉林自卫军副总司令兼右路总指挥,邢占清为中路总指挥,赵毅为左路总指挥,王之佑为前敌总司令。会上发表了抗日通电,号召各方武装力量一致团结,共赴国难。从2月3日起,日军主力部队抵达哈郊,日军集中火力,以坦克和装甲车开路,兵分两路,向市区频频发动进攻。第二次哈尔滨保卫战拉开了序幕,战事异常激烈。

李杜亲临一线指挥,自卫军利用街区的民房、院墙和日军对垒,和日军短兵相接,贴身肉搏,几辆坦克车被炸断了履带,前进不得,后面的日军狂喊着冲上来,和自卫军战士厮杀在一起,敌人的狂呼乱叫,变成了哭爹喊娘的哀嚎,敌人的一次次冲锋被击退。到了4日,几乎全歼了日军一个中队。战斗延至5日凌晨,自卫军由于连日苦战,装备低劣,损失严重,陷于被动的局面。赵毅部被敌人包围在一家油房院内,团长张春林不幸牺牲,部队伤亡惨重,他只好指挥机枪连突围,退往延寿。不久,南岗、上号一带阵地失守,几个阵地指挥官在战场倒戈投敌,李杜只好命令自卫军撤出战斗。

在第二次哈尔滨保卫战打响的同时,冯占海奉李杜之命,正率部从阿城出发南下,转战于团山子、会发恒一带,不久,几乎全歼了伪军李文炳的一个旅,成为一支吉林抗日武装的劲旅。

“老三营”勇夺敦化城

1932年2月8日,在吉林延吉的小城子,“中国国民救国军”宣告成立,王德林被公举为“国民救国军”总司令。在成立大会上,王德林首次提出了“工农商学兵各界同胞联合起来,不分党派,共同一致对外抗日”的口号。王德林时任吉林军第一旅第三营营长,因此他的部队得了个远近知名的绰号“老三营”。

虽然王德林只是一个营长,可是个令日本人头疼的人物,日本人强行修筑吉会铁路时,他就赏了领头的日本人几个耳光,旅长吉兴降了日本人,他更不买账,大骂吉兴忘了祖宗。国民救国军成立后,他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决定乘日军兵力主要集中在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无暇东顾,首先攻取敦化城。

敦化城位于长白山北侧,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又处于所谓“吉会铁路”的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夺下敦化,既有了立足之地,又可扼住东北通向朝鲜的军事要道,打乱日本修筑吉会铁路的计划。

这一天,正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亡国之恨,冲淡了这个喜庆的日子,敦化城内显得冷落萧条。盘踞在这里的日伪军,虽然还不知道大祸已经临头,但是心理上还是有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因此加紧了城内的戒备。这时,救国军各路攻城部队,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已经悄悄潜至敦化城外。

天刚放亮,攻城战斗在炮声中打响了。副连长史忠恒率领战士们搭起云梯,第一个跳上城墙,冲入敌阵,战士们紧随其后,守在城墙上的日伪军还没有从慌乱中醒过神来,就上了西天。

守在南门的伪军本来就对日本侵略者怀有莫大的仇恨,见部队来攻城,立即调转枪口,把9名日军捆了个结结实实,并打开了城门,一起投入了攻城战斗,与日军展开巷战。

城内民众闻听救国军攻打敦化城,都行动起来进行策应,使守城日军成了瓮中之鳖,不到一个小时,敌人彻底溃败,日军守备队长长谷以下50多人当场毙命,剩下的残兵败将从西门夺路而逃。

救国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随后在王德林的带领下,连克额穆、蛟河二城,各地的山林队、大刀会、反正伪军和公安队纷纷来投,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到1932年3月,国民救国军人数已达到2万余众,各种武器7000余件。

“老北风”三战海城

辽南一带,有一股举旗抗日的绺子,当家的名叫张海天,练得一手百步穿杨的好枪法,走起路来,健步如飞,故在江湖上报号“老北风”。

日军沿南满铁路北犯吉、黑两省的时候,曾唆使汉奸凌印清成立“东北自卫军”,在海城县高坨子设立司令部,试图网罗各路土匪,配合日军行动。“老北风”假与周旋,一举歼灭了这股反动武装,生擒凌印清和日本顾问仓冈繁以下日伪军200余人,凌印清和仓冈繁被公开处决。

“老北风”率部抗日的义举,受到张学良的嘉奖,并被任命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司令。到了1932年6月,“老北风”的队伍已经发展到7000余人,编成13个大队,42个中队。北平的东北救国会委任“老北风”张海天为辽南地区义勇军前敌总指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老北风”率部在台安、大石桥、田庄台、牛庄、高丽房等地与日伪军进行了50多次战斗。

1932年3月,张海天进攻了辽南重镇海城。

海城地处沈大线要冲,日军守备严密。3月17日,“老北风”张海天指挥着近万名义勇军,向把守海城的日伪军展开了强大的攻势。义勇军分几路铺天盖地地涌向海城及附近的乡镇,龟缩在各个据点的日伪军被这个阵势惊呆了,纷纷四散逃命,八里河警察局以及城内大批军事设施被捣毁。敌人死的死,伤的伤,警察局局长也乖乖地当了俘虏。

同年8月初,张海天再度攻击海城,他选准了日军的一个兵站作为主要目标,“敢死队员”割断电网,一把火点燃了军需仓库旁的草垛,火势迅速蔓延,整个兵站成了一片火海。

“老北风”的队伍平时分散在各处,有时,他把队伍化整为零,躲在日军的眼皮底下,到了用兵之时,很快就能拉起数百人、数千人的队伍。日军既摸不到义勇军的踪迹,又搞不清是什么打法,只好缩在据点里,惶惶不可终日。一天夜里,海城郊区响起了枪声,据点里的日伪军立刻炸了营,以为是义勇军攻了上来,便毫无目标地开炮放枪乱打一通,结果打了半夜才闹明白,原来是当地的农民得了病,放鞭炮祛病消灾。日伪军恼羞成怒,用炮火进行报复性轰击,把整个村子夷为平地。

“老北风”的部队得到消息,官兵们气得咬牙切齿,决心叫侵略者血债血还。这一年秋夜,“老北风”率部第三次袭击了海城。这一次进攻的目标是海城火车站,义勇军实施分割包围,切断了各个据点和车站日军的联系,使敌人不能相互增援,然后集中兵力猛攻车站,敌人死伤过半,连还手的力量也没有。站区内火光冲天,建筑物被彻底焚毁。当日军增援部队赶到时,义勇军已携带缴获的大批枪支弹药,撤出了战斗。

“老北风”三战海城,打得侵略者闻风丧胆,成为辽南一带的抗日劲旅。1939年张海天在北平病逝,时年52岁。

王凤阁慷慨就义

在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一部历史图片集《以史为鉴———日本制造伪满洲国图证》内,收录了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是王凤阁就义前的留影。尽管年代久远,斑驳的画面仅能见到模糊的影像,然而它所具有的震撼力,绝不亚于崩绝的山峰。

日军在行刑前,为王凤阁将军及被俘人员拍摄了这幅照片,将军大义凛然,手捧铁铐,端坐在前面,他的右侧是警卫员大丑,左侧是他的妻子张氏和两位义勇军战士。后面是两排日军“讨伐”队的官兵。

这幅旧照,是日军当作“功绩”来宣扬的,却为正义和邪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

1932年4月,王凤阁在通化、临江交界处,组成了以伐木工人为主体,以中小学教师为骨干的“辽东民众义勇军”,并被唐聚伍任命为第十九路军司令。他带领义勇军官兵,在柳河、海龙、临江、通化、辑安等地坚持游击战争长达5年之久。王凤阁将军的抗日斗争史,见诸于大量的档案文献之中。

1932年6月,王凤阁部击溃伪军一个团,攻克金川县城。

同年秋,王凤阁部包围海龙县城50余天,消灭日伪军大批有生力量。

1934年冬至1935年春,日伪军对王凤阁部进行了多次残酷的“讨伐”,均以失败告终。

1935年,日军逮捕了王凤阁的岳母及亲属多人,并逼迫她们写了劝降信,王凤阁当众宣布:日军即使将我老母、妻子抓去,也不能动摇我抗日的决心。任何亲友,同情我抗日者亲之,给日寇当汉奸者杀之。

1937年3月,王凤阁部在老虎顶子陷入敌人重围,部队伤亡过半,王凤阁及妻儿同5名救国军战士在突围中被俘。

王凤阁等人被押到通化,日军在城里东江春饭店摆了一桌酒席,为王凤阁“接风”,王凤阁不吃这一套,还没等鬼子们端起酒盅,他就把这桌酒席掀翻在地。日军只好把他押到宪兵队的监狱。

4月1日,是行刑的日子。这天清晨,日伪军实施了全城戒严,整个山城被萧森的气氛所笼罩。

东北4月的天气,依然寒气袭人。人们驻足街头,寒流从心中滚过,凝成默然的仇恨,目送着刑车驶向玉皇山下的柳条沟门。这里,事先掘好了土坑,闻讯赶来的群众站在远处为他送行。临刑前,王凤阁将军高喊:“父老乡亲们,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其所。大家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就不会亡……”

英雄倒下了,英雄的呐喊在山谷里回荡。

将军就义时,年仅42岁,他的妻儿及5名战士同时遇难。

(作者姜东平为吉林省政协文史委原副巡视员、宫继辉为吉林省政协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姜丽玲为吉林省白城市委党校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1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