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清历史虚无主义叙事新手法

作者:王增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07-26 792

廓清历史虚无主义叙事新手法

王增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显著。在这一态势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也在不断变化,在叙事上体现出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特别是在消费主义、后现代文化艺术以及非理性思潮的影响下,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所谓“常识”的语言转换和心理暗示,使其思想观点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头脑,以达到其虚无历史的叙事效果。

解构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者将解构主义运用到对历史的解读中,指出人们永远无法知晓历史真相,只能用所谓的“常识”去衡量和评判历史。一切确定性和既有的概念、范畴等,都可以用“常识”性话语进行评估,然后不符合“常识”的既有历史结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都需要“纠正”和“抛弃”,彻底翻转其价值评价。历史虚无主义者所谓的“常识”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从事各项工作,以及进行学术研究所需具备的相关领域内的知识,而是他们自我主观设定的一种话语方式。这种所谓的“常识”性话语往往抽离了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仅凭主观意图肆意曲解历史,解构历史事实的价值内涵,以利于历史虚无主义实现其所谓的“揭露历史真相”“重新评价历史”的目的。于是,就有了《成人不宜的“黄继光堵枪眼”》《请刘胡兰离我的孩子远点》等荒谬的网络文章。这些文章均以所谓“常识”的名义,颠覆英雄人物的形象。如用所谓生理学、武器威力等证明黄继光事迹的不可信,质疑英雄牺牲奉献精神。又如,用今天的时代环境去衡量革命年代刘胡兰的革命行动和英勇牺牲,认为这些对孩子来说是毛骨悚然的,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等等。这些看似有道理的所谓“常识”,避而不谈历史发生的时代语境,却极力寻找一些今天人们易于接受的理由来质疑历史人物的行为。这种移花接木式的操作和风马牛不相及的混杂手法,不过是对历史事件的扭曲、对历史人物的丑化。这种以所谓“常识”进行的话语转换确实具有一定的蛊惑性,特别是通过网络传播迷惑了一些人。

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奋斗的历程中,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些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感人事迹,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价值典范和精神动力。历史虚无主义解构这些英雄事迹、革命先烈的做法,是要消解革命的意义和人民奋斗的价值基石,瓦解我们的民族精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对于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如果不懂历史、淡忘英雄,就会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丢掉了根本。因此,对于网络等新媒体中传播蔓延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予以坚决反击,始终坚持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

以虚否实

历史虚无主义者除了编纂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大搞“翻案”文章,还在文艺和影视作品中,利用虚构的人和事质疑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合理性。如一些作品把虚构的主人公的命运和真实的历史事件相关联,以人物的不幸影射国史党史。这类文艺作品企图以虚构手段重新编织历史、评定历史,达到拆解历史、否定历史的目的。这种以虚否实的叙事是历史虚无主义渗透到文艺领域的典型表现。表面上看,这类作品往往选取一些个体的生存困境来隐喻历史,刻意营造一种所谓的“人文主义”情怀,实则是通过一些煽情的故事和手法,在观众心中投射一种符合其政治目的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这种新的叙事所隐含的目的就是使观众不再相信已有的历史结论和历史叙述,实质上暗含了否定执政党合法性的政治企图。

心理暗示

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常常淡化反面人物的历史之过,夸大革命英雄的缺点,不断增强叙述的心理暗示,潜在地引导读者完成评价历史人物的语境转换,以颠覆既有的历史定论。如在评价袁世凯时,认为其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在反复强调历史人物复杂性的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叙事中用游离于历史事件之外的“孝子、尊重爱护兄弟姊妹、并不十分贪财”等内容增强心理暗示,试图将袁世凯从其倒行逆施的历史事件中脱离出来,以所谓人性角度遮蔽袁世凯的历史罪行,企图将人物原有的历史结论完全颠覆。又如,在淡化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中的历史之过时,也采用了这种具有心理暗示效果的叙事,试图在读者心中强化所谓历史中“不为人们所知的另一面”,以此来塑造蒋介石的正面形象,从而达到对其美化的目的。

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置于具体历史事件中去看待。历史虚无主义者完全不顾这一原则,用所谓发掘人物丰富性的说辞将人物评价抽离主要的历史事件,并通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心理暗示,使人们接受“历史正面人物也有其不正面的另一面”和“历史反面人物也有其不那么反面的另一面”的结论,极力颠覆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历史虚无主义者精心使用游离于具体历史事件之外的“人性化”叙事,不断增强叙述的情感性、伦理性和新颖性,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催生强烈的心理暗示效果和认同机制,引导读者认同他们的观点。一些缺乏历史知识和正确价值观的读者,在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不仅逐渐吸收、认同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而且成为其新的网络传播源。

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在评价历史英雄人物时,通过精心设置的叙事策略,或通过矮化、丑化、虚化和污名化等方式解构英雄,或用娱乐化方式贬损英雄,或对英雄人物恶意中伤、消解英雄精神,其目的就是要诋毁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否定党的领导地位。我们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认清历史虚无主义者抹黑英雄、美化反面人物的各种方式,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第一,要继续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其来龙去脉,深入开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研究和宣传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有关党史、国史、革命史的相关课程、讲座、研讨会,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理解历史,使历史虚无主义在叙事中精心制造的心理暗示失效。

第二,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和党内法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规定,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要求,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关于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的意见》也规定,党员干部不准参与“丑化党和国家形象,诋毁、污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歪曲党史、国史、军史,抹黑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等网络传播行为。这些法律法规都是我们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应充分遵守和运用,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全社会的基本操守。

第三,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先锋作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批判错误思潮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应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知晓自媒体传播规律的党员干部,激励他们主动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巩固意识形态领域新阵地,打好新时代反击历史虚无主义主动仗,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