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梁漱溟来到毛主席故居,想起三十年前与主席争吵,忏悔不已

作者:史时史事 来源:史时史事 2021-10-23 1333

1983年梁漱溟来到毛主席故居,想起三十年前与主席争吵,忏悔不已

史时史事

1983年梁漱溟来到毛主席故居,想起三十年前与主席争吵,忏悔不已

  1983年,九十岁高龄的梁漱溟老先生拜访毛主席故居。站在树下,他想起了三十年前和毛主席一次激烈的争吵。那是在政协会议上,梁漱溟作为代表发言,他同毛主席的看法发生了根本分歧,涉及面很广很深,对于国家的发展路线,两个人当着众人的面争执起来。

  毛主席还在世时,梁漱溟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他只认为这是坚持己见。1976年,毛主席逝世。梁漱溟听闻噩耗悲痛不已,他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

1983年梁漱溟来到毛主席故居,想起三十年前与主席争吵,忏悔不已

  梁漱溟

  毛主席离世七年后,梁漱溟不知为何兜兜转转到了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回想起两人当时的激烈争吵,他无比自责,为此忏悔不已。他对身边人说,自己没有听人批评的雅量,也不懂何为着眼于全局,态度不是很好,当着众人面“逼着”毛主席进行“自我检讨”,实在是太过分。

  三十年前,梁漱溟为何与毛主席展开激烈的争吵?为何梁漱溟要当众给毛主席“难堪”?

  这一切要从他和毛主席那段不寻常的友谊谈起。  梁漱溟问毛主席:中国会不会灭亡

  1938年一月份,梁漱溟穿过封锁线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他此行是为了探寻中国未来的道路,他在国民党那里看不到抗战胜利与民族独立的希望了,他迷茫急切地想找到另一条出路,于是他想到了毛泽东和共产党。他带着急迫的心情奔赴延安,山河破碎,日本鬼子入侵中华大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梁漱溟很想做些什么。

  梁漱溟和毛泽东同志同岁,也不是第一次相见。1918年,已经赫赫有名、家境优越的梁漱溟和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毛泽东在著名教授杨昌济先生的家里相遇。

1983年梁漱溟来到毛主席故居,想起三十年前与主席争吵,忏悔不已

  那时,毛泽东只是北大的图书管理员,默默无闻,还没有崭露头角。而梁漱溟鼎鼎大名,是北大哲学系的讲师。两个人没什么共同话题,也没有什么交集,没什么交流。

  然而世事难料,曾经那个默默无闻的北大图书管理员成为了中共的领导人之一,中共竟然奇迹般扛住了五次围剿,扛过了长征,也扛过了生死,在延安落地生根,不断壮大,并且成为抗日的顶梁柱。

  梁漱溟见到毛主席,两个人简单寒暄了几句,梁漱溟便切入正题:“中国会不会灭亡?日本会不会打败我们?”

  毛泽东展现了一丝自信的微笑,用斩钉截铁的口吻说:“中华民族绝对不会灭亡,一定会取得胜利!你对中国前途的看法大可不必这么悲观,最终结局一定是日本必败,除了这个结局,绝无第二个可能!”

  梁漱溟欣慰地叹了一口气,他总算听到一个正面积极肯定的声音了。然而他仍然不完全相信毛泽东的论断,就问:“这个论点有何支撑?”

  毛泽东同志就把《论持久战》里面的核心论点娓娓道来,分析了国内外与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与制衡,虽然毛泽东没有去过国外,但他对国外的情况了如指掌且持有先进的观点和高屋建瓴的论断。

  毛泽东同志的分析,让梁漱溟“心中的烦闷一扫而光”,无比佩服与信服毛泽东的论断。他看到了中国未来前途的希望。

  接下来梁漱溟和毛泽东谈起改变中国前途的话题,从这个话题开始,就能看出两个人思维根本上的不同。梁漱溟坚持“改良主义”,认为人人各有分工,安守本分即可;其次是以家庭为单位要尽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毛泽东摇摇头,“改良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中国的社会需要彻底的革命”“中国社会有自己的特殊性,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的伦理道德,中国既与西方社会有共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中国的阶级对立、矛盾和斗争是无比尖锐和突出的”。

  梁漱溟表示不赞同,毛泽东同志送别梁漱溟时说:“今天的争论不必先作结论,姑且存留听下回分解吧。”

  梁漱溟这次来延安对毛泽东的印象是:有政治家的风貌和气度,举手投足从容不迫。从不动气,不强辩,即使是各不相让的争论,也能如同老友交谈一般,让人心情舒坦。

  1949年,解放战争以全体中国人民的胜利告终。事实胜于雄辩,梁漱溟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多年前提过的彻底的革命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方案是正确的。

  梁漱溟写文章特意递给毛泽东同志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若干年前我坚决不相信的事情,竟然出现在我眼前。一个全国统一稳定的政权竟从阶级斗争中而建立,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983年梁漱溟来到毛主席故居,想起三十年前与主席争吵,忏悔不已

  梁漱溟和毛泽东同志的最大不同,是毛泽东立足于社会实践、亲身参与探索经历了多种救国救民的道路,无数次经历生与死的考验,毛泽东还是农民出身,徒步进行过社会各阶级的考察,所以对社会的弊病看得透彻无比。

  而梁漱溟,就如同坐在书房里的书生,因为家庭出身,他没有体会过真正的绝望和生与死的考验,从来没有接过地气。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书生造反,三年不成。

  毛泽东同志这类人最不会做的便是用语言去击倒持不同意见的人,只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再多都不如去做来得实际。

  梁漱溟和毛泽东的争执绝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所以在1953年9月份,他们两个人才会因为国家大事当众起了争执。   1953年那场惊心动魄的争执

  解放后,梁漱溟是得到了很高的政治礼遇的。毛主席经常邀请他一起共商国事,谈论国情,请他提参考意见。毛主席不仅愿意听梁漱溟一个人的意见,几乎所有人的意见他都听,反对的他听,支持的他听。他知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作为一国领袖,耳朵是一定要对四面八方敞开的。

  1953年9月11号,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梁漱溟当众发表了他的个人观点。

  梁漱溟对众人说,他个人认为“农民的生活在九地,工人的生活在九天”“搞建设如果遗漏或忽略了农民,那是不相宜的”“中共之成为领导党,主要在过去依靠了农民,今天要是忽略了他们,人家会说你们进了城,嫌弃他们了”.....

  梁漱溟的谈话传到了毛主席耳朵里,他很认真地思考了梁漱溟的观点是否实事求是。

  第二天,毛主席参加了会议,他开篇对此进行了回应:“须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了美国人。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

  毛主席的意思很简单,他认为梁漱溟只看到了很小的一个层面,未能看透全局,没有全局意识。梁漱溟认为五十年代的中国大力发展工业就是“抛弃农民兄弟”。

  毛主席无法苟同这种观点,他说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那究竟一致与否?

  当然一致。如果国家工业无法发展壮大,国力不能强盛起来,而美国一直敌对中国,一旦对中国发起侵略,而中国只有农业发达但是造不出飞机大炮这类武器,那么中国是不是有危险?

  如果中国国力不足以打败敌人,那么农民还有机会种地吗?还能安安生生种地吗?如果国家不处于和平的状态下,不能保卫自己的人民,人民还怎么发展农业、工业、经济,如何活下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历史并没有走远,解放前的农民是什么处境,就在眼前。如果那时的农民能平平安安种地养活自己,也不至于走上革命之路。

  梁漱溟的看法看似是很仁慈,实际上,这就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真实客观的外界环境。他以为这样是对农民好,是对国家好,可他意识不到他的看法和观点是偏颇的,如果真的按照他说的去实行,那么坑害的不仅是农民兄弟还有全体中国人。那这就是帮助了美国人,“亲者痛,仇者快”。

  所以毛主席才会说,梁漱溟的观点是“小仁政”而非“大仁政”,作为国家领袖,毛主席考虑的是所有人,是中国,也是世界。

  梁漱溟是听不懂的,他们两个人所站的位置,各自的眼界、心胸、格局、对社会的了解都不同,梁漱溟以为毛主席是批评他。但毛主席很少这样不留情面地直抒胸臆,这次如此,是因为梁漱溟的观点是触犯了全体国人的根本利益,是要让国家走向衰弱,毛主席是无法坐视不理的。可是梁漱溟是理解不到这个层面的,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的脑子并非想象中那么充满智慧和绝对正确。

  梁漱溟散会后写信给毛主席,他说本意是希望国家好,不是要破坏工农联盟。毛主席看了他的信,和他深入谈话,但是毛主席当天事情太多,谈了一小会儿,他们两个人还是谁也没有说服谁。

  9月17号,继续开会。梁漱溟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9月18号,梁漱溟坚持己见。但他说:“不能因为我的观点就判断我是恶意的,因为论据尚不充足。”

  台下的代表们对梁漱溟的观点有些不能接受,提出了反对意见,大喊梁漱溟是“反动分子”,并且打断了他的讲话,让他下台。梁漱溟对毛主席说,应该给他一个讲话的时间和权利。毛主席表示赞同,向大家征求意见,代表们同意了。

  梁漱溟提出能考察完他这个人再批评他,然后希望毛主席有雅量,他听说共产党斗士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然后让毛主席进行自我批评。梁漱溟的这句话让台下的代表感觉有点过激,于是大家都在抗议。

  场面一度十分难看,不论是梁漱溟还是毛主席,都有点动真格了。周总理站起来说,梁漱溟这个人确实有反动的论点,不是今天如此,而是一向如此。解放战争爆发前,蒋介石拉拢梁漱溟等知识分子,国民党打响第一枪之后,梁漱溟竟然在没有和解放军沟通的情况下呼吁共产党不要还击。并且写了一份折中解决方案给美国方面和蒋介石方面。

  解放军战争即将结束时,梁漱溟还公开发表文章让解放军不要继续打下去。可是解放战争不是解放军挑起来的,也不是解放军说停就能挺的,可是梁漱溟的表态完全是把责任歪曲扣到了解放军头上。

  梁漱溟的种种行为,确实令人费解与疑惑,对外声称民主人士,但好像不是抱着中立的态度。

  梁漱溟坐不住了,他决定再次发言驳斥这种论点。毛主席让梁漱溟继续发言,梁漱溟陈述完之后,毛主席铿锵有力地问梁漱溟:

  “在我们同国民党两次和平谈判的紧要关头,梁先生的立场是完全帮助蒋介石的。梁先生说自己是有骨气的人,香港反动报刊也说您是大陆最有骨气的人,台湾的广播也对你大捧。如果你是一个有骨气的人,那就把你的历史、过去怎样反共反人民,怎样用笔杆子杀人,跟韩复渠、张东荪、陈立夫、张群究竟是什么关系,向大家交代嘛!他们都是你密切的朋友,他们那样高兴你,骂我是土匪,你究竟是哪一派?”

  “蒋介石是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是用笔杆子杀人,杀人不见血。”

  “梁漱溟你反动透顶,但不承认。傅作义先生公开承认自己反动,但是傅先生在和平解放北平时为人民立了功。你梁漱溟的功在哪里?你一生一世对人民有什么功?一丝一毫也没有,而你却把自己描写成了了不起的天下第一美人。”

  “你认为国家现在对农民不好,但是哪个时代的农民能有今天这么高的社会地位?你还说农会靠不住,党、团、妇联也靠不住,可你说的不是事实,你这是赞成总路线吗?很明显不是,你是完全的彻底的反动思想,提出的是反动化的建议。”

  “你向政府提出给你划到进步派或革命派这一类,但你是吗?”

  “你口口声声说你代表农民,但你提出的建议并不代表农民而是代表地主阶级。你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各自心中有数。你说你不问政治,不想做官,但你的行为不是这样体现的。你是一个真正的野心家。”

  “你谈问题永远谈不清,不讲逻辑,而是一味胡扯。不管其他人说什么,你都听不进去。”

  “在梁漱溟看来,点头承认他是正确的,就叫有雅量。不承认他是正确的,就是没有雅量的。那样的雅量,我们大概不会有。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

1983年梁漱溟来到毛主席故居,想起三十年前与主席争吵,忏悔不已

  “梁漱溟说农民生活不好,工人生活好。实际上呢?工人的收入是比农民多一些,可是土地改革之后,农民有地有房,生活一天天变好。部分农民的生活比工人要好些,还有一些工人的生活很困难。梁漱溟你的薪水比工人的工资多得多,你说工人在九天之上,那你在哪一天上?为什么你不提议先降低你的工资而是先降低工人的工资?我看这是不公道的。”

  “你的路线是资产阶级路线,实行你的,结果就要亡国,中国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老路。我们绝不采纳你的路线!”

  “你说我们进城之后忘了农村,这是挑拨。过去三年,我们的主要力量是放在农村工作方面,大多数干部直到现在还在农村。”

  “批评有两条,一条是自我批评,一条是批评。对于你梁漱溟,我们实行哪一条呢?是实行自我批评吗?不是,是批评。”

  毛主席的辩论让梁漱溟感到应该给大家解释清楚,梁漱溟确实得到了解释的机会,可是两个人的争论确实是有点剑拨弩张。而且梁漱溟确实的发言确实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有他的坚持,但是这种坚持谁也说不清是为了什么。

  毛主席讲话有一点很客观,很多读过书的人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实际上对人民对国家没有做出过任何贡献,也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可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无比正确。

  梁漱溟曾经说中国的阶级对立不严重不是大问题,他能说出这种话因为他不是广大人民群众,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而且备受社会各界的敬佩,他没有吃不饱饭饿肚子被国民党被帝国主义被日本人拿着枪打打杀杀的经历。

  所以他压根体会不到阶级压迫有多么严重,因为他是食利阶层,他拿着高额薪水,过着体面的生活。可当时的中华大地无数人饿死、战死、糊里糊涂被反动派杀死、被地主返乡团虐杀......

  因为他一直“高高在上”,所以他从来不接地气,如同毛主席问的那一句,“你在哪一天之上”?

  他拿着那份折中方案同时递给蒋介石和美国政府的时候,他又是怎么想的呢?中国的内政,为何要给美国政府报备?

  毛主席讲的那些话不是因为生气,也不是为了争论而争论,而是他深切地知道当时就是有一种人想把中国继续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中。

  不论这些人是有意还是无意,是无知还是深思熟虑,但毛主席这样的人,任何一个真正有骨气的中国人,都不能忍受自己的国家继续沦为半殖民地。他们宁可站着死,也不愿意跪着生,中华民族绝不忍受这样的屈辱,但凡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必须抗争到底。

  梁漱溟和毛主席从根本上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就像国民党和中共完全不是一类政党。

  毛主席等中共老革命家从不指望说服梁漱溟这类人,也从不敢幻想靠辩论打退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如果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悲痛,他们真的能听到心里,真的能够放下屠刀,那么中国人民绝对不会选择走上革命之路,也绝对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争取一条生路。

  每个人都是惜命的,尤其是老百姓,如果不是活不下去没有活路,他们会选择付出生命的代价去为自己和后代谋一条活路、为国家民族找一条出路吗?

  梁漱溟和毛主席的这次争论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梁漱溟依然是政协委员,依然参政,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只是两个人几乎不再面对面长谈了。

  梁漱溟回去之后想了很多,多次想起他们两个人这次激烈的争论。1972年梁漱溟在毛主席过生日那一天将自己的一份手稿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表示感谢。

  毛主席去世前一年,提起梁漱溟,他说“金无足赤人,人无完人”。他认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缺点,不能抓着对方的不足之处念念不忘。

1983年梁漱溟来到毛主席故居,想起三十年前与主席争吵,忏悔不已

  1976年,毛主席去世。梁漱溟听闻噩耗,很悲伤。他在1983年来到毛主席故居,想起两个人的前尘往事,他无比伤感。

  他说:“自从毛主席走后,我感到深深的寂寞。我那时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当众给他难堪。如果我是当众顶撞蒋介石,他手下的特务早就叫我拿人头来了。”

  人都会变的,时移世易,梁漱溟随着年纪的增长,看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有点能理解毛主席当时说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

  他认为自己仗着书生意气强迫毛主席进行自我批评,确实是太过分了。毛主席给他讲话的雅量,他却没有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雅量。他意识到当时那些观点是因为自己不接地气,没有考虑到新中国那时候一穷二白还跟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打仗,更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

  “解放前我做了那些事,毛主席、周总理他们也没有抓着我的一些过失给我扣帽子、处分我。还让我进政协当委员参政议政,即使当众和毛主席争吵,也没有把我踢出去,更没有处分我,我的待遇一点也没有因此降低。我知道这都是毛主席的意思和安排。”

  说起这,垂垂老矣的梁漱溟热泪盈眶,他掏出手帕擦擦眼角。想起他们在延安、在北京的那些日子,想起他们多次的见面长谈,又想起毛主席早已故去。梁漱溟感到无比孤寂,“天大地大,我再也见不到他了,再也没人跟我这样争论了”。

  人在活着的时候,有争执都不愿让步,有一种针尖对麦芒的尖锐。但人走了之后,会感觉到无敌的寂寞。会反省自己,为什么当时不再克制一点点?这也许是一种解不开的结吧,都以为天长地久,都以为还有以后。可惜时光一去不复返,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1983年梁漱溟来到毛主席故居,想起三十年前与主席争吵,忏悔不已

  梁漱溟默默落泪,对陪同的人说:“毛主席的思想博大精深,可学不可及。”

  拜访毛主席故居五年后,梁漱溟老先生与世长存。带走了那些年他和毛主席的彻夜长谈、尖锐的争执,一切往事皆如云烟随风飘散!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7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