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离婚率逐年持续增高

作者:李强 来源:浙江新闻网 2013-07-10 410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说起“家”,不同的人心中产生不同的感情,有人说是“温馨的港湾”“安宁的归宿”,有人说是“围城”“爱的坟墓”。家庭是在感情基础上组建的,但要长期维持其安宁与和谐,还必须用理性去看待、用制度去保障,对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而言也是如此。

  座谈交流、电话询问、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去年暑假,省委党校国民教育本科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女大学生王亚静,深入长治市县区农村、街道、社区、派出所等,进行专题社会调研,发表了《正视农民工的婚姻困境》调查报告。3月22日,该报告被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评为大学生优秀调研成果。本报记者日前也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离婚率逐年持续增高

  调查实录:聊天、打扑克、睡觉,屋外是繁华的都市夜色,屋内却是日复一日的蜗居生活。在广州市打工的武乡县炉家掌村张峰,每天收工后,在狭窄的工棚里上演着单调的生活,他已两年没有回家夫妻团聚,最后妻子提出分手。离婚后,4岁的儿子跟女方生活。据统计,长治市35家法院,在每年办理的所有案件中,涉及农村离婚案件的占50%以上。通过法庭办理的农民工离婚案件,全市每年都在2500件以上,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背景链接:年轻的农民工来自农村,却往往不会种地,不再像父辈那样一生留恋土地,他们向城市的流动不可逆转。现实中,农民工每年春节回一趟家,热心的邻居、亲戚和红娘,忙着给他们介绍对象。满意的,很快确定下来,随后就送彩礼、登记、办酒席。蜜月还没完,又背上行李回到打工的城市。想念时,只能靠电话和书信联络感情,半年甚至一年也难见一面。而外出打工的小夫妻,都渴望能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可现实情况难如人愿,只好过牛郎织女的日子。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交友、恋爱的黄金时期。但对这些漂泊在城市的年轻人来说,无论是寻找一段美好的爱情,还是过上安稳的生活,都十分困难,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前不久,省文化厅对太原、大同、长治等地2000余名农民工实地访谈,在回答“打工生活您最大的感觉是啥?”这一题目时,26%的男性农民工、34%的女性农民工选择“空虚寂寞”。而分居生活,也使留守妇女尝尽独守空房的滋味,常年天各一方,有老公等于没老公、守活寡,结果可能导致离异。

  记者点评:农民工“安家落户”,涉及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方方面面。关注农民工,有必要尽快放开户籍,让农民工转变身份,真正变为城市新市民。要建设公共廉租房是解决家庭住房最现实的办法,低廉的租金能够维持各方的平衡,政府、企业的负担不至于过重,农民工也能拿得出来,有一个较好的安身之所。同时取消农民工子女借读费,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学籍信息平台,实施按学籍而非户籍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另外,由专业人士对婚姻家庭给予咨询指导,减少他们闪婚闪离的随意性。

  大龄农民工找对象难

  调查实录:长子县色头镇赵家庄村李芳,29岁,在深圳一电器设备厂上班,月收入2000多元。在城市已经生活11年,但李芳觉得自己本质上还是个农民。现在,对于“奔三”的她来说,结婚成家成了她的最大烦恼。“在城市里,我这样出身的女孩子其实很难找到心仪的对象。”因为农民的身份,李芳坦诚内心有些自卑:“不过让我回到农村找个对象也不行,没有共同语言和爱好。今后的家在哪里我也不知道,都说落叶归根,可是像我这样的‘女农民工’根在哪里呢?”

  背景链接:这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现象,农民工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往往是城市的边缘人,城市的精彩,离他们还很远。他们在城市里打拼,面对着各种新鲜事物,心理上也发生变化,对未来的生活有全新的期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再循规蹈矩,做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式农民,而是渴望在城市中立足,成家立业,与真心相爱的人相依相偎。许多农村女孩子都有“城市梦”,根本不想再回村里,城市带给她们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满足,还有对美满爱情的渴望,甚至上演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当然,会有一些城市姑娘跟农村青年恋爱结婚,但毕竟是少数。等农民工真的事业有成了,却错过了结婚的黄金年龄,谈恋爱结婚更是个难题,不少单身大龄青年成为“剩女”“剩男”。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女性的适婚年龄通常比男性短,女性受到的婚姻压力更大。

  记者点评:“各级党委、政府不单要关注菜篮子,也要关注‘被窝子’工程,其中就有农民工的婚姻问题。”在今年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保德县东关镇副镇长韩洁琼语出惊人。婚姻质量会对人生产生很大影响。农民工要提高文化素质,各地工青妇和行业协会应考虑他们的终身大事,引导各类交友网站和婚介机构举办大型专场相亲会,使农民工与比较般配的人相识、相知、相爱,最终牵手步入婚姻殿堂。对那些单身适婚大龄青年,在交友网上免费为他们注册登记征婚,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挡不住诱惑移情别恋

  调查实录:平顺县石窑滩村陈老汉有两个儿子,分别娶妻生子。长子在家务农,其妻到东莞打工,多年都未回家,也很少给家里寄钱。后经打听,得知她早就与临村的一位已婚男子在东莞同居,难舍难分。次子夫妻都是高中生,前几年两人到不同的城市打工,儿子经过辛苦打拼升为经理,与一位漂亮的打工妹同居。二儿媳从普通工人做起,先后升为班长、车间主任和办公室主任,与公司老板频繁吃饭、逛街,后来可想而知。当地人形容是“钱赚了,家散了,孩子不管了”。

  背景链接:城市化过程不仅是建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使农民工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婚姻以爱情为基础,但外出务工青年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视野的开阔,或因两地分居和双方地位的落差,促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对感情有了新的要求,对婚姻有了别样的认识,传统婚姻基础受到强烈冲击。夫妻一方在外打工,一方在家务农,长期分居,精神和生理上的需要也容易引发感情生变,非法同居。婚外情,不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事情,已成为实实在在危害家庭关系稳定的重要祸根,有的甚至引发了刑事案件。

  记者点评:夫妻相互忠实,婚姻的责任是不可逃避的。农民工对婚姻的期盼很高,但婚姻的基础却比较脆弱,要从道德谴责和法律规范两方面着手来解决问题,应该大力开展伦理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自我约束,自我修正。相关部门应切实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基层调解组织,对农民工的婚姻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解。

  农民工婚恋话题网言拾零

  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的过客,在一个个城市间来回徘徊。工资少且多有被拖欠的危险,生老病死听天由命,找不到对象的愁苦……近期,互联网上关于农民工婚姻困境的报道精彩纷呈。留言板、论坛、博客、手机短信等为激扬文字提供了广阔平台,大家在这里共抒心声——

  网友“长江后浪”:孔子说“三十而立”,现实却是“三十难立”呀!在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无数适婚年龄的单身农民工,其中大多数人从未结过婚。现代都市的社会压力和生活成本,确实让年轻的农民工身受重负,找不到理想的另一半。

  网友“格桑燃”: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群体的流动形态正发生着变化,过去以就业为目的的农民工“单枪匹马”式的流动渐渐向“拖家带口”式的定居性流动转变。家庭化移民是目前农民工迁移的总体模式,在太原、运城等农民工聚集地,甚至可以看到整个村子都复制过来的群落,形成一个亚农村社会生活圈子。大家可以找到熟悉因素,彼此间有照应,降低了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政府应多提供经济适用房、公屋等“农民工安居房”,帮助他们度过缓冲期。毕竟,夫妻团聚,一家人能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网友“Kevin”: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父母担心儿女错过结婚的黄金年龄,各类婚恋网站和婚介机构中,不乏心情焦灼的父母。许多农民工刚开始也满不在乎,忙于事业,把终身大事耽搁了,成为“钻石王老五”。对那些单身适婚大龄青年,工青妇组织应建立婚恋“绿色通道”,帮助他们告别单身生活。

  网友“下里巴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除了自己,没有人会让你成为奴隶。就像在超市,经济有限就要算好价钱,明确自己最想要、能承担的是什么,然后排好优先次序来获取。面对现实社会的种种诱惑,理性规划,觅个理想的伴侣。

  网友“百姓的神”:我省应聘用一批农民工“婚姻家庭咨询师”。在西方国家,平均每300个—500个家庭,就有一个“婚姻家庭咨询师”,是一个受人尊敬、发展空间大的职业。我们这一职业则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专业人士对农民工婚姻家庭给予一定的指导,一方面加强婚前心理培训,明确婚姻的性质;另一方面,在离婚登记处设立“离婚劝解室”,该举措可降低30%左右的离婚率。

  网友“黄河夜风”:如今,网络征婚大行其道,已经成为单身男女结识异性、扩大交往圈子的重要途径,农民工可大胆尝试网络征婚。通过网络等渠道相亲、交友活动,结识更多优秀的异性朋友。

  网友“高山流水”:一些人给“新生代农民工”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有的称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的认为娇气,不能吃苦耐劳;还有的认为注重享受、胃口高了、心气高了。其实,“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基础较好,视野更加开阔,只要找准人生目标,树立信心,一定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