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穷村是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

作者:中共滦南县委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1-02-07 2429

乡村振兴的李营模式

中共滦南县委

李营村坐落在盐碱地上,是一个没有任何特别优势和资源的传统农业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这里的农民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把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建设成了共富村、和谐村、生态村,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李营村的发展历程,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鲜活教材,给农业如何强、农村如何美、农民如何富带来了宝贵的启示。盘点李营经验,三大看点启迪智慧、点拨思路。

这个穷村是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基层组织是主导,乡村农民是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基层组织建设统揽全局、把航定向,尤其要选出一个实干担当、敬业奉献,能够带领党员群众共同奋斗的好带头人。长期以来,滦南历届县委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持续发力把李营打造成农村党建的一面旗帜,把李志刚培树成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刚担任党支部书记30年,“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始终坚持讲政治、讲奉献,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不懈怠,从不满足,探索出一个成熟的“党建+”和“书记+”模式。好书记带出了一个纪律严明的村“两委”班子。李志刚上任之初,就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约法五章,30年来约法五章如铁律一般雷打不动,村“两委”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好书记带出了一个决策民主的“两委”班子。村里的大事小情都交给党员和村民代表研究,村民愿意的不管多难都要办,村民不愿意的坚决不办。村“两委”干部更是把尊重村民的意愿当作法宝,村中大事小情,都让村民知情,征询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好书记带出了一个团结协作的村“两委”班子。他们抱成团攥成拳,讨好人的事不抢,得罪人的事不躲,艰难困苦不逃避,功劳荣誉不争抢,喊出去是一个声音,打出去是一个拳头,没有落实不了的工作,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好书记带出了一个作风硬朗的村“两委”班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不走回头路,从不打退堂鼓。李志刚刚上任时村里的事情比较多,基本顾不上家,从没下过地的妻子不得不担起农活与家务两项责任。他在市人民医院做甲状腺手术,不等拆线就出院,回家后第三天就走上村民中心建设工地。修路、绿化、改厕、建沼气池、建活动室、发展设施农业、开展文化活动,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在李志刚带领下,村“两委”干部时时事事以群众为中心,风险考验面前遮风挡雨当“保险”,重大决策面前权力还原当公仆,公益事业面前率先垂范当闯将,群众困难面前悉心关怀当乡亲。他们的辛勤付出党员群众看得到,人人能够享受得到,群众都从心里佩服。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书。在李营,好带头人带出好班子,好班子带出好党员队伍,好党员队伍引领广大群众形成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从而做成一个正能量梯次传递、主旋律大力弘扬的良性闭合链条,把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牢牢凝聚在一起,实现了乡村振兴主导与主体的自然融合。李营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选好党支部,带动一村富。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领导一切,让党的领导在“三农”工作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特别要培养出一大批像李志刚这样的优秀党组织书记,让战斗堡垒有一个主心骨,让人民群众有一个定心丸,让乡村振兴有一个“领头雁”。

这个穷村是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实干担当创造基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说一千,道一万,真抓实干是关键。实现乡村振兴,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须臾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实干担当。李营人实干担当在于想干事。李志刚常说的一句话是,“群众满意是真本事,实干担当是硬道理”。日子贫穷,他们改种水稻,发展大棚,拔掉穷根;环境不好,他们规划民居,绿化美化,靓丽村容;风气不正,他们正风树德,成风化俗,转变村风;民富村穷,他们“以绿养绿”,滚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30年李营巨变,体现的是一种胆识、气魄,诠释的是一种责任、担当。李营人实干担当在于会干事。种水稻、搞大棚没有经验,他们到外地取经探秘,摸着石头过河,盯着目标迈步,一点一点让自己变成农业土专家,让村子变成蔬菜专业村;村子家底薄,他们摸着兜里的钱办事,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家业变得越来越大;土地有限,他们眼睛向外,开启“借海扬帆”模式,利用邻村道路种植树木,流转邻村土地建成苗圃,拓展了发展空间,也放大了李营效应;门前卫生、邻里关系、教育孩子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从来都是小事当大事做,易事当难事做,公事当家事做。就这样一年接着一年干,成就了今天的大美李营。李营人实干担当在于敢干事。修缮原村“两室”,五个人全部从塌陷的房顶上掉下来,他们掸掸满身的泥灰接着干;几吨重的水泥管子从马车上倾斜下来,七个人硬是喊着号子、冒着生命危险用肩膀死死扛住躲过一劫;修剪人工湖旁的柳树,几百斤的树冠突然折断擦着李志刚前胸砸下,孙志春从树上摔下筋骨疼痛半月不能动弹,伤好之后挺起身子接着干。修村中道路敢昼夜奋战,建农业示范园敢高空作业,建人工湖敢自己设计自己施工。最具实干特征的是多年一贯的义务工制,30年来,全村出义务工达到9万多个。他们从来不怕没钱,有的是众人添柴的火焰。一有大宗开销,党员群众总是踊跃捐款,修建人工湖、现代农业示范园,都是党员群众主动垫付,不计利息、不计日期。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乡村振兴不是空喊一句口号,更不是一日之功。李营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党员干部群众只有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实干担当,久久为功,乡村振兴才会梦想成真。

这个穷村是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开放40年,培育了广大农村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广大农村健康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也成就了更多的农村从贫穷落后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李营村就是这样一个鲜活典型。30年来,李营始终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每项工作都坚持走一步、想两步、看三步,年年都有新动作,年年都有新起色。可以说,改革创新成就了李营的振兴。结构调整带来了生活富裕。生产生活进入困顿之际,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先后进行了8次产业结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走在了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蹚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旱改稻在周边村民的观望、怀疑中获得成功,稻菜双茬成为河北省科技推广项目,棚菜种植一直走的是猪沼菜一体化生态温室模式,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土地价值不断放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万多元,是1987年的200倍。“绿色银行”壮大了集体经济。乡村振兴不能民富村穷,在推进绿化美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李营人发现了观赏林替代经济林、栽小树卖大树滚动发展等商机。整合村内零散边角地建成高档绿化苗木基地,流转邻村闲散土地栽植高档绿化苗木,村中废弃的育苗室转身经营鲜花养植,探索出“腾笼换鸟”绿色发展模式。绿化苗木基地成了李营的“绿色银行”,蹚出了一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多元服务释放了农村活力。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也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但是,随着传统种植效益趋近极限、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等多重因素叠加,家庭经营导致土地升值潜力越来越小、土地流转难导致规模经营难以实现、流转土地后一些农民闲置起来没有事干、农村留不住人导致“空心村”现象严重、“精英移民”后农民整体素质跟不上现代农业步伐等一连串问题逐渐显现。李营人拿出了一把钥匙开多把锁的“李营方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水、电、路通到蔬菜大棚,统一管理,优化服务,变一家一户粗放经营为模式化集约经营,在不改变土地属性和承包经营关系的情况下,绕过了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经营,提升了农业效益,衔接了现代农业,留住了农村人口,培育了职业农民,解决了制约乡村振兴的多重障碍。升级版的农业就像一块磁铁,不仅把农民留在村里,还把周边村民吸附到这里,形成了一支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激发出一种乡村振兴的无穷活力。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李营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向改革要活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清除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障碍,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鲜活动能。只有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科学路径,才能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李营30年的生动实践提供了一个成熟的乡村振兴“李营模式”,深入挖掘其成功经验,核心就是基层组织坚强有力。它启示我们,只有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乡村振兴才有坚强领导和鲜明旗帜。乡村振兴还须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锲而不舍、日拱一卒,保持务实作风和坚强定力;还须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科学规律和崭新路径。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6
2
1
2
0
0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