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作者:薛秀霞 杨亚蒙 薛 芹 来源:马克思主义文摘 2017-11-07 2246

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薛秀霞 杨亚蒙   

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入,出现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遭遇困境,因而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已成为执政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实现价值取向与现实关怀的统一

理论的魅力在于立足现实和回应现实,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理论才能深入人心。面对价值理想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困境,能否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关键是看意识形态所反映的价值理想能否与大众的现实利益相统一。

第一,要引导大众领会马克思关于理想社会学说的真正内涵。在研究和宣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问题的论述以及共同富裕等理论学说资源,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群众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要针对现实冲突进行释疑解惑。使人民大众领悟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学说是对人类美好社会图景的构想和展望,其价值在于人在对生活意义和社会秩序的不断追寻中,逐步接近理想的社会状态。明确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学说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避免大众对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学说产生曲解与误读。

第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把“共享”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共享”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意识形态则是社会特定阶层或社会群体现实利益的体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国家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念所致,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首先要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其次要实现对社会财富的“共享”。“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的。要把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关乎大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作为普及的重点,使大众切实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是为大众谋幸福的学说。要按照共产主义理想的内生的逻辑,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要向低层倾斜,这是人类的道义基础,也是法理基础。当然也要避免“劫富济贫”来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即使强调“先富带后富”,也应该遵循政策制度和法的规范,在“共享”理念的指引下,探寻路径。使价值理想与大众现实利益相统一,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寻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理论内在的本质符合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是理论传播实效性的先决条件。面对东西文化的差异导致大众文化认同上的疏离这一现实困境,必须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以民族化的逻辑思维和表达方式阐释出来,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之根本。

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观念和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的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同时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无限的生命力,也赋予马克思主义超强的感召力。因此,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发扬传统文化全面性、包容性的特点,挖掘和融通中华传统文化,找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通过历史文化因素的辅助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保驾护航,从而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其次,凝炼话语方式,形成具有中国特征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毕竟是外来的思想,要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仅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还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以及大众的思维方式,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风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禀赋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用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形式,实现从外国语文本转换成中国语文本,从学术性话语向大众性话语转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概念、范畴、理论和话语体系。

消解“精英化”与“草根化”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能否被人民大众所接受,主要是看它是否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被人民群众理解与掌握。面对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深奥与艰涩导致“精英化”与“草根化”的矛盾这一现实困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以“平民化、大众化”“娱乐性、广泛性”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加强“精英”与“草根”之间的沟通、理解与融入,是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找准思想的共同点和利益的交汇点。从关心现实的人,不断满足人的现实利益需求出发,在与工农大众沟通的过程中,找准思想的共同点、利益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只有站在人民立场上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找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基点,才能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其次,用最易懂的语言和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深奥的理论。面对理论宣传内容的空洞僵化与宣传方式的务虚等问题,需要用最通俗的笔法,以个性化、生活化的语言解读和普及晦涩难懂的知识,用真实经历和心路历程为大众提供方向的指引和前行的动力。采用专题讲座、学术论坛、拍摄纪录片等形式,也可借助现今微博、微信等大众通信平台,通过舆论形式、媒体方式的变化,让马克思“活”起来,“走”进大众的生活与视野,做到主流价值观生活化的表述,理论阐释和宣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话与交流应成为思想传播的常态

理论不应固步自封,更不可变成少数人躲在书斋里从概念到概念的讨论,要主动走出去,加强与外界的联络,使对话与交流成为思想传播的常态,才能扩大其影响力,成为群众思想武器的源泉。才能避免走向封闭、滑向僵化的死胡同,焕发理论的魅力,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首先,确立价值坐标,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理论来源于实践,是人民群众智慧的集中概括。因此,在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时,要做到无论“从内容到方法,从指导实践的逻辑到具有示范性制度创新的文本澄明,从问题研究的场域到学术批判的对象”都需要有其崭新的形态和价值坐标。在意识形态的宣传中,要把意识形态预设转化为群众的常识性假设,与普通大众之间在坚守共同的信念、追求共同的目标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赋予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使对话与交流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常态。

其次,以开放的胸怀和发展的眼光与不同的理论展开对话与交流。马克思主义并非是穷尽一切的真理和现成的教条,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动态思维;马克思主义也不是自说自话、封闭僵化的体系,而是科学的开放体系。只有在与其他社会思潮和流派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中,结合新的时代主题,总结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和人类改革和发展的新经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增强我们的发言权,才能提高我们的理论自信。总之,在交流中传播,在对话中明辨优劣是非。以开放的胸怀和发展的眼光与不同的理论展开交流与对话,在交流中学会用他者的视角来反观自己的传播形式,参与世界话语体系,掌握话语权,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现实困境及巩固策略》,摘自《宁波大学学报》2017年3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