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民:为什么有人刻意地消解鲁迅?

作者:刘加民 来源:文教一家亲 2022-09-05 478

刘加民:为什么有人刻意地消解鲁迅?

在《鲁迅的抗战》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各位朋友大家好!

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大家仍然坚持来到现场,非常感动和感谢。

我本人是鲁迅研究领域的素人,北师大现代文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做编辑工作,与鲁迅研究的专家们交集不多,学习也不够。但是编辑需要策划选题,组织活动,需要了解时代风尚和社会热点,所以对文学艺术领域发生的事情不陌生。尤其是2012年到中国文联工作后,对国内文坛整体态势的把握就比较有底气了。

第一,为什么编这本书?

鲁迅作为文化偶像,有两点最被人诟病。一个是所谓兄弟反目,这属于私德。经常被不怀好意的人拿出来抖落。一个是鲁迅不反日。这就是很硬的硬伤了。2016年鲁迅去世80周年的时候我就写了一篇很小的文章《鲁迅的抗战》发在《光明日报》上。这篇文章专门用事实驳斥鲁迅不反日的论调。我发现,之前我们的抗战史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的 ,因为他没有活到这一天,说他不抗战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随着中央定义抗战始自1931年,鲁迅至少有5年时间亲历了抗战。他究竟有没有抗战?翻翻当年的史料就可以一目了然。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都没有人认真做这个工作,有些专业人士甚至不知道这个抗战历史的细微调整。于是我这个妥妥的外行,只好硬着头皮,披挂上阵了。《光明日报》上的这篇文章现在的知网引用率很高,可见影响力不小。后来我换了题目《九一八事变之后鲁迅做了什么?》在自媒体上重发,反响依然很大。说明这个问题的确有敏感度和关注度,解决了很多人悬在头上很多年的疑问。

然后我就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编一本资料汇编性质的图书,专门说说鲁迅的抗战。我和我的小朋友房玉刚(当时他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我师弟的学生)小朋友,把鲁迅关于抗战的文章找出来,把当时社会各界借力于鲁迅的光芒进行的宣传抗日的随笔、宣言、讲话、纪念文章等等找出来。又努力寻找出版单位。这本书的后记,提到了,这六年的鲁研领域里的风风雨雨,基本上可以作为这些年文化教育领域的晴雨表。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终于遇到了慧眼识珍珠的团结出版社的马英华女士。

第二,如何保护、发展我们的文化偶像?

毫无疑问,鲁迅是中国20世纪初以来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偶像,他对新文学的影响和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影响,说他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这是他本人的文学创作的成绩,和他当时和现在延续不断的影响力决定的。他活着的时候是新文学的旗手,是带头大哥,新文学的初创时期,鲁迅几乎尝试了所有的文学题材。小说、诗歌、新杂文、儿童文学、童话故事、文学理论、外国文学翻译,甚至木刻、美术(北京大学的徽标就是他设计的)都是他的首创或者订立规范。他对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青年作家的扶持,对左翼作家联盟的贡献,对柔石、胡也频等左联作家被杀害的义愤填膺,对大西北红色政权的向往……他去世的时候社会各界的头面人物都来给他扶棺,宋庆龄、蔡元培都亲自参加。他的棺木上覆盖着民族魂说明了一切。

前几天还有人问我,鲁迅不抗日,究竟是真是假?我说,相信毛主席,相信共产党,如果他不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怎么会给他那么高的荣誉。甚至连国民党左派都对他推崇备至。193610月,鲁迅辞世时,中国共产党对鲁迅的评价即已达到很高的高度。在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布的《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提出:鲁迅先生一生的光荣战斗事业,做了中华民族一切忠实儿女的模范,做了一个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为世界和平而奋斗的文人的模范;为了永远纪念鲁迅先生,决定改苏维埃中央图书馆为鲁迅图书馆,搜集鲁迅遗著,翻印鲁迅著作,出版鲁迅全集等等。顺便说一句,1971年中央办公厅专门毛主席印制了少量大字本,除了四大名著,就是鲁迅全集。

大家都非常熟悉两个司令的故事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有两个司令,一个是朱司令,一个是鲁司令。一个是拿枪的部队,一个是拿笔的部队。他夸赞率先投奔延安的青年作家丁玲说: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后来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说,所谓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9371019日,陕北公学举办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活动。毛泽东亲自参加纪念活动,并作重要讲话。他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19711120日,他同武汉军区和湖北省党政负责人谈话时依然没有改变这个说法,他说: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总之,对鲁迅的偶像塑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工程。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说明鲁迅在中小学教材中的存在,也是十分强势的。中国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处处有鲁迅的影子。

第三,为什么有人刻意地消解鲁迅?

随着形势的发展,所谓多元和开放,大批被鲁迅批评过的人复出了,大批反对鲁迅的人南霸天回来了。这些比较明显的反弹比较容易辨别,是非对错大家心中有数。但是还有一种柔性的去偶像化的现象,那就是矮化鲁迅,世俗化鲁迅,把鲁迅从偶像的位置上拽下来。说鲁迅是理财高手,是撩妹高人,加上那些所谓的花边新闻,鲁迅身上的光芒的确越来越少了。我想起了鲁迅逝世后,郁达夫的那篇《怀鲁迅》著名的一句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我有一个观点,凡偶像,都是或轻或重被符号化了的人物,偶像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通行于不同的时代,是因为偶像是随着不同时代的不同要求不断微调自己所承担的文化内涵和符号价值的。

我曾经与鲁迅文化研究基金会的人过从甚密,也与鲁迅的后人有多次交流。他们不少人热衷于做消解鲁迅,去掉鲁迅身上的偶像光辉,回到普普通通的生活中来。他们觉得这样才可以让鲁迅更家亲切,更加可爱。我表示反对。写了两篇小文章表达我的观点鲁。一篇是《为什么不能在公共浴池约会偶像?》,一篇是《另一种谋杀》。我在文章里说,最近几年大批亵玩鲁迅先生的文章高调出笼,有篇说鲁迅是撩妹高手的轻薄文章被周家后人激赏,多次推荐,似乎以为放大了鲁迅的就可以找到真正的鲁迅,找到不被利用和误解的鲁迅,就找到人见人爱的鲁迅。殊不知,这不过是在全面消解、诋毁鲁迅的路上迈出了危险的第一步。因为我觉得,偶像是用来敬畏的,不是让你亵玩的。圣贤人物的符号价值比他们的本相重要一万倍。把偶像拉到公共浴池里跟你实现所谓绝对的平等是愚蠢的。评介历史人物还是要把重点放在他的社会角色上来,花边太多,容易本末倒置,主次颠倒,会对他的主业有所侵蚀和淡化。所谓农民看种地,政客看政绩,学生看分数,作家看写字……各得其宜最好。

果然,不久就有人不辞劳苦把鲁迅那几个经典的古老的有点俗也有点小的段子攒成了一篇文章,被肆意传播。尽管这玩意儿在内行眼里没有多少新意,但众口铄金的效果十分明显。热爱鲁迅的人包括周家后人大惊失色,愤慨不已,甚至鼓噪诉司法解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是很喜欢把鲁迅往拉的文章吗?实际上,我却觉得那些史实的真伪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想清楚当初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我们为什么要把鲁迅奉为偶像?为什么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现在的有些人有为什么不断向鲁迅开火?真相”“私德与偶像所承担的精神价值是什么关系?

我在《另一种谋杀》里说,纪念大人物的时候,媒体习惯把他往里说;纪念偶像人物,则习惯于写他们的。据说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趣,才有人读,才有好的传播。

2016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去世80周年,相关的纪念活动陆续展开。出现了不少好文章,好著作,也有侧重于花边的,他的俗人趣事,他作为普通人和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那些方方面面,比如说他是撩妹高手”“赚钱养家的能手”“善于经营人脉之类。我愿意相信作者是善意的,也不怀疑鲁迅的确可能真的有过那样的言行。但是同时要警惕这么做必定会产生的一种神奇的副作用,一种屡屡得手的偶像瓦解术,可以杀于无形。姑且叫它另一种谋杀吧。

历史人物之所以是历史人物,是因为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历史的某个层面或者方面。所以评介历史人物还是要把重点放在他的社会角色上来。如果花费太多精力关注他的枝节,所谓花边,很容易本末倒置,主次颠倒,会对他的主业有所侵蚀和淡化。所谓农民看种地,政客看政绩,学生看分数,作家看写字……各得其宜最好。

对鲁迅实施另一种谋杀,类似于现在的低级红,看上去是在夸某一个人,实际上却是在淡化他名垂青史的核心理由。他们试图让人们记住他的这些,而不是他彪炳史册的文学、思想、艺术等方面开创性的成绩。类似的对于英雄偶像的谋杀,这几年颇为流行,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在进行。从互联网上对鲁迅的诋毁渐成气候的严峻形势看,鲁迅可能成为下一个。

多数历史偶像都是从普通人中塑造出来的,传播久之,就具备了一定的神性,有符号价值。偶像是用来敬畏的,不是用来亵玩的。好不容易成就一座希腊小庙,你却非要把它变成一个简陋的看瓜棚子。把偶像、圣贤、神灵往凡夫俗子堆里拽,不是另一种谋杀是什么?

说白了,消解鲁迅的人,除了一小部分属于缺少文化斗争的智慧和经验,多数是对着左翼文艺来的。因为鲁迅是左翼文艺的旗手,更是毛主席树立的文化典型。从鲁迅入手搞破坏,毁坏偶像,正是事半功倍的好办法。

第四,为什么我们现在还需要鲁迅和鲁迅精神?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我们的文化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拨乱反正、校正纠偏的过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让人感觉到语重心长、高屋建瓴。说白了,文艺就是要回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正路上来,就是要重拾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一方面,这是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决定了的。我们目前的道路是从我们的历史中延续过来的,我们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不可避免都涉及到了文化史。文化的历史,是这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是绕不开的,没有鲁迅我们开不了口。

另一方面,这是当前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势决定的。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中国人如何站稳脚跟,少走弯路,在文化事业中,需要一个正本清源、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奋勇向前的行动。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十几次提到鲁迅。2013年习近平在首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也多次提到鲁迅。在十八大以来10整年的多个场合,习总书记都多次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结合我们最近发生的文化教育领域的热点,包括前几年亵渎英烈的自媒体大号。污蔑邱少云,嘲弄董存瑞,调侃毛岸英,躲避崇高,亵渎神圣,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我有一篇文章《凿船党正集凿船党正集中猛攻英雄形象》,这篇文章催生了一个词条凿船党,一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诞生)关于毒教材,关于屎尿的文学,关于清华美院的眯眯眼事件,关于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可爱的人被清理出教材,关于鲁迅文章大幅度减少……于无声处起惊雷,看似平常的日子,忽然之间冒出那么多荒唐的、离谱的、丑陋的、可怕的人物、事件和现象。为什么?我们走得太快了,忘记了来时的道路。我们在众生喧哗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文艺的基本要求。比如,文艺为什么人、如何为的问题,文学的阶级性、政治倾向性问题,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问题。

毛主席曾经给鲁迅精神下了一个定义: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微,看得远;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三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还说:鲁迅的骨头很硬,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像鲁迅这样硬的骨头是很可贵的。

前些日子有人为擅长并喜欢描写社会阴暗面的、批判人性丑恶的著名作家辩护。这个作家主张文学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揭露黑暗,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坚持写下去”“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他们说,鲁迅就喜欢批判和揭露的,问我怎么看?我说鲁迅的内心是热的,外表是冷酷的。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劳苦大众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资本主义,他恨之入骨。说他没有歌颂,是对他的污蔑。读读《一件小事》吧,是不是歌颂了最底层的劳动者?读读《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吧,这种对中国人深沉的大爱和无以复加的赞颂,至今没有出其右者。鲁迅是怎么赞颂的?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做中国的脊梁,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每一个领域都会有模范。鲁迅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脊梁。永远不会过时。

总之,我们现在依然需要鲁迅,需要鲁迅精神。我用一首打油诗来表达:民族英雄周树人/千秋万代民族魂/爱憎分明初心在/大旗一挥抖精神。

202292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0
0
4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