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

作者:仰海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12-13 1937

  【核心提示】历史唯物主义矢志于“改变世界”的理论诉求或使命承担,就仍是诱人的空头口号,甚至会被更为巧妙精致地置换为“解释世界”的某种特殊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唯物主义安身立命的自律性还有可能吗?

  时下很多研究者把历史唯物主义指证为“历史科学”,进而热衷于由“历史科学”来解读并推进历史唯物主义,以至于人们有必要开始构造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图像。这种学术研究态势的出现,不能说是偶然或纯属炒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毕竟确有“历史科学”的说法,当代实证自然科学的成就更是让人们满怀信心地想象“历史科学”的意蕴。基于此,我们要问: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科学”,是否确是流俗所阐释的与自然科学相对且以自然科学为榜样的那种含义?深入马克思的语境,我们能否获得与此不同的理解?

  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科学”

  把历史唯物主义说成“历史科学”,人们直接援引的马克思文本,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作者自己删除的一段论述:“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

  迄今为止,学界不约而同地忽略马克思自己删除这段论述的实情,更不论马克思为何要这样做。当代人如此普遍地无视马克思的做法,这究竟说明了什么?我们果真能够对于马克思本人的选择置若罔闻吗?把马克思的这种删除还原于马克思的思想演历之中,我们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呢?这里先来分析马克思谈论“历史科学”的那句话。

  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马克思使用的“历史科学”,原文是Wissenschaft der Geschichte。这里的关键是“历史”的用词。在德语中,“历史”有两个用词,即Geschichte和Historie。而Historie则来自希腊文的historein。有关这两个词词义上的分殊,卡尔·洛维特有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指证:“历史(Geschichte)在词源上与发生的事情同义,而historein在希腊文中指的是‘考察某种东西’或者‘探究某种东西’,并且借助报告公布所考察和探究的东西。”就此而言,中文把Geschichte译为“历史”,把Historie译为“历史学”,还是准确可靠的。这样便可推论,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科学”,显然不是为了在知识地图上为“历史学”(Historie)抢占一块地盘,也没有把“历史”(Geschichte)阐释为一个学科领域或朝着这个方向理解的明显信息。作为旁证,在18世纪中叶,德国学术界已经开始使用Geschichtswissenschaft这个专用名词,用来表示作为一个知识领域的“历史科学”。马克思舍弃不用这个形式上已经完整、功能指向也已明确的术语,表现出对于大众用法的拒绝——至少是思想划界,这一明确可见的取向无疑耐人寻味,我们真能漠然置之?

  不宁唯是,这里的“历史科学”也不是与“自然科学”相对且有自律性内涵的专用名词。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科学”,原文是Naturwissenschaft。在德语中,与Naturwissenschaften相对的,是Geisteswissenschaften,即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这一习惯用法,在当今的德语中可谓司空见惯,但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Geisteswissenschaften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已经在人们的学术研究中出现。我们当然无法揣摩马克思为什么没有使用这个术语,但这个实情无疑标明,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当有着区别于流俗的理解或期待。这就证明,当今对于马克思这段论述的解读,从“自然科学”视角来理解或看待“历史科学”,无疑是背离马克思思想的现实想象。那么,马克思通过“历史科学”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呢?为此,我们将侧重讨论:由“历史”(Geschichte)之词源含义可以彰显马克思至为根本地思考并赋予了“历史”何种源始的寓意?

  马克思指出:“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形成一样,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但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这段论述比较集中标识了马克思对待“历史”的基本态度。(1)关乎问题之根本的方面,是马克思把“历史”与“人”相勾连。一方面,“历史”是以人为核心、动力和归宿的过程;另一方面,“人”是摆脱不了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向度为生存条件的历史性存在物。(2)“被认识到的历史”之提法,表明历史的可理解性,毋庸置疑与鼓吹或制造历史神秘化的谬论区分开来。(3)历史过程“有意识地扬弃自身”,意味着历史不是像自在自然界那样自发地变化,而是蕴涵人的自觉选择在内的人的自主活动过程——换言之,历史正是人的自我把捉、自我决定、自我建构的过程。

  “人的科学”提示了什么

  非常清楚,由“历史科学”而“自然科学”的思想进路,即是以人为轴心的认识路线。这当然不是在具体内容上框定或干涉“自然科学”,而是对于“自然科学”之存在性质的基本判断。这一观点或理论视野,马克思并非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才首次提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精详论证的“人的科学”(Wissenschaft vom Menschen),应是其前期理论成果或思想前奏。

  首先需要明确的,我们阅读《手稿》都会看出,《手稿》所说的“人的科学”,正是以“自然科学”为论说对象,而不是要讨论“自然科学”之外的某种“科学”。这应当更加使我们相信,上文所论马克思制定的那个认识方向,不是马克思一时灵感偶发,而是经过深思且已成熟稳定的思想。我们在此集中注意力来梳理马克思所论的“人的科学”的问题。

  马克思说:“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也就是以私有财产为中介,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才既在其总体上、又在其人性中存在;因此,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

  就此可以肯定,马克思使用“人的科学”,旨在启明自然科学的存在根基、发展方向和终极使命。易言之,这是在关乎根本的意义上挑明自然科学的源始出生地和扎根处。由于生存历史性之于人的天生注定性质,也唯有人才是历史性存在物,因此,在思想史的上下文关联中,《手稿》论证的“人的科学”其实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论“历史科学”的前期思想表达,而“历史科学”则是对“人的科学”的接续和推进。不论“人的科学”,还是“历史科学”,两者都是为了规范、指引、守护自然科学的,而不是相反;同时,它们也无关于建构与自然科学相对的某种学科知识领域的美妙臆想。

  这里可以明确两点:(1)“真正的”即是指“人的”,从而,“真正的实证科学”就是指“人的”实证科学,亦即“历史的”实证科学。这不过是要提醒人们牢记实证科学得以存在的根基,从而在任何时候都不脱离人的现实生活这一源始基础来谈论和倡导科学。甚至于那些在表现形式上似乎与人无关的具体实证科学,也不能疏离自己的立命之根。(2)实证科学即是指自然科学。《德意志意识形态》成书之时,孔德等人的思想已经开始传播。且不论如何评价孔德等人的思想,实证自然科学的提法及所指在当时已然获得学术界的认同或默认。这些当能证明,马克思隐然未彰地道说了“人的科学”、“历史科学”。由此看来,对于自然科学之存在性质的判断或要求,马克思的思想一以贯之,就是要求自然科学理当是“人的科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

  我们通过分析资本文明时代抽象原则的主导性及其一种哲学表达,绽露了流俗以“自然科学”来想象“历史科学”进而规制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成因及其实际可能性。虽说这种流俗理解正合时宜,历史唯物主义由此或许能够获得很多知识元素,甚或真能被构造为一个理论体系,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将更加稳当地倒退为近代哲学,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与近代哲学相对且有自己解释原则的知识体系。果真如此,历史唯物主义矢志于“改变世界”的理论诉求或使命承担,就仍是诱人的空头口号,甚至会被更为巧妙精致地置换为“解释世界”的某种特殊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唯物主义安身立命的自律性还有可能吗?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