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

作者:王伟光 来源:求是 2014-04-02 306

  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在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指明了前进方向。只有牢固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深化对中国梦的历史条件和现实依据、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才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历史的选择

  纵观历史,没有一种梦想,比几代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接力奋斗更加壮丽辉煌;环视全球,没有一种力量,比十几亿中国人的美好期待汇聚成的中国梦更能惊天动地。这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承载着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老民族的自尊与自强;包含着一个爱好和平、充满生机的东方大国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个梦想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无法绕开的主题和中国历史不能偏离的主线。

  实现中国梦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出的正确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振兴中华民族,再现文明古国的辉煌,成为我国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梦想。从禁销鸦片到洋务运动,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进步,但最终都失败了。究其客观原因是当时的国内外条件不允许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国家,西方列强与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相勾结,企图永久地掠夺和奴役中国;究其主观原因是当时中国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形成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更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出路。那时中国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长期在战乱、贫困和黑暗中沉沦。然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武器,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逆转地结束了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今天,一个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13亿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迎来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光明前景。

  唯物史观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辩证统一。历史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人又是有主体选择性的,正确的选择符合客观规律,是可以成功的。党的十八大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所做出的历史抉择,是中国人民的核心价值追求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统一。

  丰富的内涵

  中国梦,贯穿着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历史主轴,连接着国家、民族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蕴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丰富内涵。提出实现中国梦,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和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担当,激动人心,催人奋进,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面向未来的。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70—471页)历史是现实的源头,未来是现实的延续,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国梦承接历史,包含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成果和追求和谐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立足现实,符合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梦引领未来,有助于加快推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正因为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它才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基础和无限光明的未来。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唯物史观主张克服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对立,达到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阐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3页)而且强调“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1页)中国梦的主体,从宏观而言,是整个国家和民族;从微观而言,是每一个中国人。个人梦想是国家和民族梦想的组成部分,它的实现又离不开国家和民族的整体际遇。回首近代,亡国灭种的阴霾、“东亚病夫”的歧视,使国家遭受屈辱、民族失去尊严,个人怎敢言梦?从新中国使我们“站起来”,到改革开放使我们“富起来”,是国家、民族的强盛,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的依托。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是相互依存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能好。每个中国人都要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地在本职岗位上、在人生旅程中为中国梦添砖加瓦、无私奉献。

  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世界市场的开拓,“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5页)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中国梦不是帝国梦、霸权梦,它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动荡而是和平,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美好梦想是相通的,它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我们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现的途径

  理想指引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一般说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性并不排斥各个国家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之百世而不废,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15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植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华民族和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这条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无论是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不能解决中国的发展进步问题。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中国精神是强国之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唯物史观教导我们,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思想文化反过来又影响政治和经济生活。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中国梦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梦也会丧失精神动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振奋起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精气神”。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社会历史活动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87页)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31页)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牢记这一精神,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将13亿人的思想和行动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