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

作者:卿立新 来源:《红旗文稿》2014/22 2014-11-27 339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数据时代。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对网络舆情管理也带来深刻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大数据意味着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大量增加,有效管理和驾驭海量数据的难度不断增长,网络舆情管理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1.大数据带来网络舆情管理新挑战。一是海量数据的挑战。海量的网上信息难以掌控,大量相关性、偶发性因素使舆情更加复杂多变,传统的舆情监测研判手段和方法难以奏效,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要求更高。二是信息选择性传播的挑战。网上数据无限性和网民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加剧了社会舆论的“盲人摸象”效应。社会化媒体促进信息的开放和沟通的便捷,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凸显,使偏激的观点更容易找到“同类”,从而相互支持、强化放大,加剧舆论偏激情绪。三是舆论话语权分散的挑战。大数据时代各类数据随手可得,越来越多的机构、个人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得出的各种结论会不胫而走,有效管理舆情的难度越来越大。

  2.大数据带来网络舆情治理新机遇。一是拓展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在“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数据浪潮中,网络逐渐成为现实世界的“镜像”,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日益融为一体,网络舆情管理不再局限于网上言论领域,而必须全面掌握网络舆情运行规律及其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影响,实现网上网下充分联动、协调共治。二是丰富网络舆情管理手段。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从更宽领域、更长时段对网上舆论进行比对分析,更加准确地把握网民情绪特点,预判舆情发展趋势,提高舆情管理的效能。三是推动网络舆情理论研究工作。借助大数据分析,舆情研究的视角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确化,改变目前舆情研究“策为上、术为主、学匮乏”的尴尬学术现实。

  3.大数据提出网络舆情管理新要求。一是由关注个案向整体掌控转变。传统的网络舆情管理侧重于针对重大舆情事件个案的管理,大数据则能够更好地把握网络舆情发展的整体态势。二是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转变。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在海量的数据中通过分析,发现背后隐藏的微妙的关系,从而预测未来的趋势,提前部署预防应对。三是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将所有相关信息,包括网民评论、情绪变化、社会关系等,以量化的形式转化为可供计算分析的标准数据,通过数据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舆情态势和走向。

  二、用大数据思维创新网络舆情管理

  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要将大数据理念和手段贯穿始终,做到“五个结合”。

  1.将大数据和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改进网络舆情源头治理。网络舆情本质上是社情民意的体现,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就是加强社会治理。要运用大数据强大的“关联分析”能力,构建网络舆情数据“立方体”,把网上网下各方面数据整合起来,进行分析,挖掘网络舆情和社会动态背后的深层次关系,实现网络舆情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紧密联动、同步推进。

  2.将大数据和网上政务信息公开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政府公信力。当前,美国政府已经建立统一的数据开放门户网站,并提供接口供社会各界开发应用程序来使用各部门数据,此举将政务公开从“信息层面”推进到“数据层面”,开辟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路径。我们要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我国的大数据政务公开系统,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和使用,让数据发挥最大价值。

  3.将大数据和日常舆情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网络舆情整体掌控能力。美国纽约市警察局开发了著名的ComStat系统,通过分析历史数据绘制“犯罪地图”,预测犯罪高发时间和地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警力配置,获得巨大成功。这种“数据驱动”方法,对网络舆情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要运用大数据突破传统舆情管理的狭窄视域,建立网络舆情大数据台账系统,实时记录网站、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各个网络平台数据,全面分析舆情传播动态,从瞬息万变的舆情数据中找准管理重点、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效能。

  4.将大数据和突发事件应对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网络舆情应急处置能力。大数据时代,社会突发事件与互联网总是紧密相连、如影随形,网络既能成为突发事件的“助燃剂”,也能够成为应对事件的有力工具。要建立“舆情量化指标体系”、“演化分析模型”等数据模型,综合分析事件性质、事态发展、传播平台、浏览人数、网民意见倾向等各方面数据,快速准确地划分舆情级别,确定应对措施,解决传统的舆情分级中存在的随意性、滞后性等问题,做到科学研判、快速处置。

  5.将大数据和舆论引导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感染力和说服力。大数据时代的舆论引导,一方面要“循数而为”,通过分析网上数据,建立网民意见倾向分析模型,了解网民的喜好和特点,做到“善说话、说对话”。另一方面要“用数据说话”。数据最有说服力,要在充分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图表等数据可视化技术,全面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让网民既了解事件真相,也了解事件背景和历史脉络,消除舆论的“盲人摸象”效应,化解网民偏激情绪,实现客观理性。

  三、以切实有力的举措推进大数据舆情管理体系建设

  要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要求,从体制机制、技术手段、人才队伍等各个方面加快创新,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网络舆情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水平。

  1.健全大数据舆情管理体制。数据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我国在大数据管理方面还存在数据分散、利用率低、安全性不高等问题,要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大数据战略规划,加快数据立法进程,加大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投入。建议建立由网信部门牵头的互联网大数据管理体制,设立政府首席信息官,统筹各方面数据的汇集、管理和利用,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打破各行各业的“数据孤岛”,推动我国大数据加快发展。

  2.建设网络舆情大数据基础平台。数据只有整合利用才能产生价值。当前,亟需建设统一高效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实现各行业、各领域数据的统一存储、交流互通。要尽快建设我国网络数据中心,构建国家级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全面汇集各方面数据。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各部门包括政府部门、企业、人民团体等向网络数据中心提供和共享数据的权利义务,使网络数据中心成为全国数据存储和交换的中心枢纽,实现数据的快速汇集、规范管理、高效利用。

  3.强化网络舆情管理大数据技术支撑。大数据既有全面、动态、开放等优势,也有价值密度低、传播速度快等难点,必须加快技术攻关,提高数据“沙里淘金”的能力。一是数据监测技术,实现对媒体、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各个网络平台数据的全面抓取和记录,特别是要提高对图片、音视频等数据的自动识别能力。二是大规模数据存储技术。建设具有海量存储能力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高效读写和交换。三是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有价值数据,并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四是数据分析技术,包括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语义分析等等,自动分析网上言论蕴含的意见倾向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揭示舆情发展趋势。五是数据安全技术,包括身份验证、入侵检测、网络关防等等,保障数据安全。

  4.壮大网络舆情大数据人才队伍。要统筹国内各大高校、科研单位、媒体机构、政府部门力量,开设专门的数据科学学科,加强各学科人才的交叉培养,重点培养综合掌握统计学、计算机学、新媒体、传播学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大数据人才队伍,为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

  (作者:湖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网宣办主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