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昊宸:“六个必须坚持”的哲理内涵与实践启示

作者:肖昊宸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3-10-26 272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集中概括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系统性认识、阐释与运用达到了全新高度,突出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恒久真理魅力、卓越政治智慧、坚强道义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学深悟透做好“六个必须坚持”,把握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解本质精髓,切实树立树牢与党的教导、群众期盼、时代变革需要相适应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作风,以理论学习新成果催生实干奋进新业绩。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宗旨与根本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历史进步的推动者。从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油田英雄群体;从98抗洪斗争中冲锋在前的30多万英勇子弟兵,到抗疫人民战争中涌现出的亿万平民英雄,无数事例都在证明“历史是人民写的”这一真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还是公权力的实际赋予者,是国家、社会和他们自身命运的真正主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宗旨,党把“人民”二字刻在旗帜上、融入血脉里、嵌进灵魂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人民至上,具体地说,一是要树牢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扎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以群众为良师益友,说群众语言,说知心话、贴心话,熟悉群众的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善于集合群众力量与智慧。二是要树立践行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敬畏权力、敬畏民心,实实在在为民造福、为党分忧,尊重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保障群众权益,把群众利益作为衡量检验决策、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质量与效果的最终标尺与准绳。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稳群众立场,警惕和防止为特殊利益集团所迷惑、绑定和带偏。统筹好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不断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实事,实现推动发展惠民生、保障民生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要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社会定位上将自己视为普通群众的一员,政治定位上以严格的党员标准自我要求,主动接受群众的批评与监督,自觉接受深入灵魂的革命性锻造和全方位的严密监督,以先锋表率的形象和作用取信于人,持续促进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和谐,持续增强群众对党的向心力与认同感。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信自立,是从哲学上来解决实践的主体性问题。作为实践发起者的主体只有对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主客观因素、宏中微系统及其所经历的历史行程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与总结,才能更加清晰、准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环境,更加坚定地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思想理论武器和发展道路,更加科学地把握现实、预见未来,不断实现从自在主体向自为主体的跃升。主体性是实践的第一位问题,因此可以说,自信自立,是党和人民全部事业的实践基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自立,是对自身理论基础、历史经验、奋斗成果、创造能力、时代方位和发展前景的客观性评价和肯定性认识,包括“信”与“立”这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深信方能稳立;另一方面,实践结果触动正向反馈机制,立固而信愈坚。自信自立,从精神状态上反映了主体的现实适应性、充分能动性和发展可能性,是主体的自我思想解放与精神突破,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自信自立的实践目的与逻辑延伸,在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自信”和信仰信念,归结为一点,就是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全面实现。自立,实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稳步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新征程上,保持自信自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和意志力支撑,从心理素质上涵养整个民族的青春气质、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二是大踏步走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自信的底气和自立的本钱,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核心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深具中国特色与价值内涵,不是将陷入“掠夺——破坏——发展——冲突”恶性循环怪圈的西方式现代化老调重弹,也不是拿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的词句论断去按图索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在历史行进中所呈现出的优化形态,是以非线性思维,洞悉现代化的演进规律,将历时性的多个现代化过程统合凝缩为共时性现代化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走的就是赶超跨越的发展道路,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取得的成就,新时代以来更是创造了诸多重大历史性发展成果,尤其是工业化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实现了从跟跑为主到并跑、抢跑、领跑同在且领跑领域日益增多的转变。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激荡、交融,中国要更加注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与同步。以“四化”协同为主轴,带动全局整体现代化。三是保持战略定力与历史耐心,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坚信时间在我、目标必成,步履不停、步伐不乱,自信从容、久久为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制度型开放。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始终牢牢掌握方向感与主动权,把握斗争的策略艺术与时度效原则。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拓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行稳致远的正确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从哲学上看,新事物在其产生之初便有了更为先进的质的规定性,并在发展历史中和同环境的互动中强化、充实了自身本质内涵,从而决定了事物未来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底线边界,使得事物发展只能循此路而不能入别路,别路皆歧路。创新才能顺应时代、引领时代。创新是根据新环境、新条件、新阶段,用新的方法促成事物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改观,实现量的动态优化和质的持续跃升。守正,要不忘本来,坚持原则性、守住主体性、符合道义性。创新,要面向未来,把握规律性、突出前瞻性、体现先导性。守正创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发展观,科学地处理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稳定和超越的关系。守正本身内含了创新的可能与要求,创新是主体与内外部系统协调适应的自然结果。也就是说,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最终是要在内核稳定的基础上指向新的突破和超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方面的本质属性勾画界定了新时代中国的底色、面貌、体系与格局,守正创新也要以这三方面为基本对象,然后推而广之,做到道不移、志不改、谱新篇。从指导理论看,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并发展壮大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真理之源,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

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必须着眼“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理论注入新的内涵,增强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要坚持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宣传、运用,用党的创新理论为武器同形形色色错误思想、思潮作斗争。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创作大量文艺精品佳作,要着重引导和规范社会类新闻及新媒体平台,以实际工作成效让理论落地生根、深入人心,有力捍卫意识形态重要阵地。

从领导力量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党领导人民建立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奠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是党领导人民开创的。党的领导,赋予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科学道路和前进动力,因而是最具根本性的本质和最为突出的优势,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既是守正,也是创新。守正的重点主要在于三个层面。一是政治原则层面,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拓宽、不能缩小,而且越是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越要加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二是概念内涵层面,党的全面领导是对党内事务、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覆盖和带领,是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局限于某些方面和领域。三是制度组织层面,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落实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严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创新的重点主要也在于三个层面。一是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党领导的艺术与策略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方式方法,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有效统领驾驭工作全局。二是工作要求层面,全面性的要求要得到切实贯彻,领导的深度、广度要随着新情况、新问题、新领域而拓展延伸,领导力度要同步加强。三是路径选择层面,创新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通过机构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着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坚实制度支撑和坚强组织保证。

从根本制度看,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根本制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与行进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呈现出更加全面、更加完善、更加伟大的新特征与新趋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框架内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与重大原则,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与优越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紧抓关键纽带持续推动理论与实际深度有效结合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联系理论与实际的关键纽带,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要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动机与效果相一致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将问题作为创新的起点与突破口。根据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从五个环节下功夫,将问题导向的要求深入贯彻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中去。

第一是树立清晰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核心在于善于立足发展大势与工作全局,结合具体工作发现和提出问题。这要求党员干部要带着疑问去学习、思考、调研,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总结提炼各方面问题,形成初步的问题清单。第二是以求真务实之风确定真问题。要杜绝思维上的懒汉作风,不能简单罗列堆砌一系列问题以敷衍塞责,也不能将一堆杂乱无章的问题不加分辨直接推向解决流程,这必将造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和事务主义,而不能使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要去伪存真、合并同类项,对问题清单进行调整,该加的加、该减的减、该强化的强化,突出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明确急难险重任务,使问题清单的重心、结构、系统与目标指向一目了然。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与冷静的判断力,不为浮言所惑,不为一时现象所蔽,从大局着眼、从整体把握、从长远出发,统筹全局、权衡轻重、科学取舍与排序。第三是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一步是对策研究的重心,尤其注重科学分析方法。要善于运用四种方法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实施成本低、可操作性强、预期效果好的创造性解决方案。首先是矛盾分析法。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问题的性质,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决定了问题演进的趋向。因此,要用矛盾分析法观察问题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对数以及各对矛盾中对立统一两方面因素,坚持两分法和两点论,防止狭隘和片面。其次是因果分析法。只有找准问题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靶向施策。具体要把握好一因多果与一果多因、内因与外因、远因与近因、主因与次因、互为因果、多重因素的叠加与放大效应或相互抵消效应等多种辩证关系,充分认识问题的复杂性。再次是利益分析法。问题都是具体人、具体事的问题,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运用利益分析法,才能感同身受、换位思考,了解不同主体的多样化利益诉求,据此量身定制攻心策略与后续固本措施。比如,在信访工作中,要准确理解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用心用情回应,严格依法按政策办理。最后是类型分析法。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事件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某种典型的反映。不同问题有大小多少、轻重缓急之分,但都不能孤立地看,要作为典型来对待,这是类型分析的依据。类型分析是分层推进与分步落实的基础,要掌握事物和群体的类本质,归纳同类型主体的本质特征与共性特点,予以精准画像与实时研判,解决方案要与类型分析的结论相契合,保证适用性。以上四种分析方法是紧密关联、互相渗透的,要结合实际问题综合灵活运用。第四是在前期工作的成果上,遵循既定方案狠抓落实大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问题最终要通过行动来破解。奔着问题去,带着方法去,充分创造和调用政策工具,打好政策组合拳。攻坚克难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持之以恒抓落实,抓出成效、长效,通过不断解决问题使各项工作更加上层次、上正轨、上水平。第五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理论和战略高度对工作中形成的新思路、新做法进行系统复盘、科学评估与精深加工,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带动更大的工作面。以上五个环节并非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往复循环无止境闭环。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紧扣科学内核用好思想与工作的基础性方法

系统观念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基本范畴的综合运用,是推进复杂系统工程的科学思维方式,思考的深度主要就体现为系统性的强弱。要充分认识系统观念的作用、系统的特性以及坚持系统观念的总体要求,让系统观念成为干部自觉的思维习惯和擅长的思维工具。

一是深刻认识系统观念的重要作用。以系统观念指导工作,能够将各项工作归并、集成、整合、联动,降低落实成本、提高落实效率、强化落实效果、提升综合效益。二是把握系统的内外双向性与层次关联性。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提出,“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这提示人们,要以多层、多维、多段、立体的思维来对待系统。要看到,每一个系统都是独立个体与更大系统结构件的合一。作为前者,系统有其自身的完整性与严密性,内部的要素、结构有特定的数量和秩序;作为后者,系统作为更大系统的一部分而存在,无时不与外界交换信息与能量,这就使得系统同时具有开放性。内外双向性正是系统对内严密性与对外开放性的统一,如封似闭才能大开大合,严密性是开放性的基础。要立足一个系统,结合前后左右进行剖析。层次关联性是指,系统的层级可以多次细分,其构成要素可以同步细化;不同层级之间、要素之间又有着特定的关联性。因此,在观察分析事物的时候,要看到个体与局部的特点及其彼此间的作用关系,看到整体系统的特性与趋势,看到个体、局部在整体中的地位以及两者的互动,看到大大小小许多不同层级、规模与特性的系统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整体系统,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水生态治理又是整个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流域治理是水生态治理的重要部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不同范围又是流域治理的组成部分。系统运行过程的不同阶段又可以从时间维度来划分,这是层次性在纵向上的体现。只有把握内外双向性与层次关联性,才能形成环环相扣、绵绵密密、层层叠叠的思维风格与思维习惯,才算真正掌握了系统观念的精髓。三是将系统观念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坚持系统观念的总体要求是,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落实这一总体要求,需要树立正确的全局观、重点观、综合效益观。胸怀全局,统筹兼顾,抓本质、攻关键、看主流,十个指头弹钢琴。协调好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懂得抓大带小和以小促大,把职责范围内的桩桩件件事务有效抓起来,把自己真正摆到工作大局中去,融入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全盘工作的大文章、大棋局、大合唱。要用系统观念统筹发展的目标、动力与路径,实现地区、部门、行业实力强势崛起,重点任务与难点问题强力突破,干部人才队伍能力、素质、作风强化提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不同领域先锋力量、骨干力量、中坚力量强强联合。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深刻体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球视野与价值关怀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科学原理和共同体思想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要在“两个大局”中体悟何为胸怀天下、如何胸怀天下,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价值立场上把握,坚持胸怀天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不搞本国利益优先的本位主义,而是始终关怀着世界人民的利益与福祉,追求兼济天下、美美与共、协和万邦。比如,在对外援助和合作共建方面,要为所在国人民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考虑,把每一个项目都建设成为惠民利民工程、建成友谊的连心桥。继续开展力所能及的维和行动和人道主义援助,彰显中国急人所难、扶危济困的大国形象与担当。从当今世界国际格局及其演进趋势来把握,坚持胸怀天下才能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一边、正确的一边。当今世界,历史上由西方主导的旧的殖民体系早已瓦解,新的殖民体系无从构建,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优势领域持续性相对弱化,已经没有了西方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的现实基础。国际上和平的力量、民主的力量和新兴国家与新兴市场的力量正日益成为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活跃因素和强劲动力。中国是这一进步潮流的积极倡导者、创新践行者和忠实维护者,越来越赢得得道多助的人心优势和外交主动。要继续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主义,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从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把握,坚持胸怀天下才能更好促进中国与世界各领域的联系与交流。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更加需要中国。要面向世界大市场,打通国际国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向前。持续落实好“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新时代中国文化更加具有开放包容性,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各国共同面临的国际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