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他的故事:培养新中国化学工程师的院长

作者:佚名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2019-10-02 1086

 重温他的故事:培养新中国化学工程师的院长 

张江树(1898-1989),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奠基人。自1952年起,担任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前身)院长,为这所被誉为“培养中国化学工程师摇篮”的大学的创建与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

张江树先生一生致力于物理化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我国早期物理化学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为我国化学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培育了中国几代科学技术人才,与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黄子卿齐名,并称“南张北黄”。

1945年,编写出版中国第一本物理化学教材《理论化学实验》,后编著《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等教材多部。1956年,被国家评定为首批一级教授。长期担任全国高等工科院校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辞海》化学分科主编。《辞海》(1989年版)于1993年获首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1952年开始筹建并发展华东化工学院

重温他的故事:培养新中国化学工程师的院长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张江树前往上海筹建我国第一所高等化工院校—华东化工学院,并担任院长。从此,他为这所学校的创建与发展呕心沥血、矢志不渝,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付出了无比艰辛的努力。

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带领全校师生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从简陋的教室、宿舍和实验室开始,一边教学,一边建设。他从学科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学生教育直到后勤管理,事无巨细,几乎样样都要躬亲过问。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1952年底,学校决定在上海西郊梅陇路建设新校区,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约4万平方米的各类建筑设施拔地而起,保证了1954年秋的迁校任务完成;从建校第一年的在校生数不到800人,到几年后一跃达到近5000人规模,与当时已有50年左右办学历史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的在校生规模持平。

认真备课,挤出时间亲自为本科生授课

在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之外,他还坚持挤出时间来为本科生上课。他常说:“讲课是一门艺术,其提高是永无止境的。”他讲授物理化学这门课已有几十年,可谓轻车熟路、经验丰富,但每次上课前他仍要认真备课,把讲授大纲预先写好,做到年年有不同、有改进。在他的带头和影响下,学校所有的正副教授都下课堂为学生上课。这一优良传统,直到现在还保持着。

重温他的故事:培养新中国化学工程师的院长 

备课笔记(一)

讲到课程的难点时,他总是把讲课地点安排在图书馆对面最大的阶梯教室,并将上课时间选在晚上,方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去听讲。开讲的那一天,各系的学生都早早地去抢占座位,晚来的学生,只能自带方凳坐在走道上、讲台旁。最后连墙角边都站满了人,窗台上也都坐满了人,整个阶梯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那个情景,许多从50年代毕业的老校友至今仍记忆犹新。据教师们回忆:“张院长曾多次在学校的大礼堂里为学生讲课,他不喜欢使用扩音设备和话筒,就凭大嗓门吼着直接演讲,直到讲透、学生弄懂为止。”

重温他的故事:培养新中国化学工程师的院长 

1977级部分学生干部与院长张江树交谈

理论与实验并重,致力于言传身教

张江树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倡导教授治学的办学理念,当时的华东化工学院大师云集、群贤毕至。邵家麟、苏元复、张泽尧、冯成湜、琚定一、顾毓珍、陶延桥、陆静荪、张震旦、吴志高、马誉澂等专家学者均被委以重任,各展所长,奋战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1960年10月,学校仅仅建校8年就一举进入国家64所重点大学行列。

化学、化工相关的课程都是实验性很强的科目,张江树秉持一贯的教学经验,特别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课教学。建校时他力主把学校最好的建筑用作实验室,从添置各种实验器材到实验室案台布置、设备安装、水电供应及防火设施、三废处理等,都要亲临现场一一检查。连滴定管的使用、天平砝码的校正、贝克曼温度计的调节,以及有毒、易燃、易爆药品的保管和正确使用等,他也一一过问。他会不时地去实验课上转一转,当发觉学生操作姿势不规范时,还会当场给学生们作示范。

 重温他的故事:培养新中国化学工程师的院长

学校创建红旗硫酸厂

严格的实验要求、必须的下厂实习、规范的课程设计和高标准的毕业论文撰写答辩,是张江树治理学校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实验和实习中,学生们练就了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一大批毕业之后成为院士、专家、学者、教授、工程师等的校友,每每回忆起自己当年在母校接受的锻炼,无不感叹道:“终身受益!”

    创办化学制药工学和抗生素制造工学

要让华东化工学院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培养中国化学工程师的摇篮,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张江树作为院长面临的最为艰难的挑战。1953至1954年,为了创办化学制药工学和抗生素制造工学两个专业,他亲自到北京高等教育部去汇报工作和接受任务,并请求卫生部、轻工业部医药工业管理局调配药理学教师李鸿猷、抗生素专家马誉澂等来校工作。在他的多次邀请下,马誉澂终于同意调来学校任教,使我国第一个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于1955年夏诞生并开始招生。同时,他还主张让部分高年级学生转读这个专业,于是,在1957至1958年学校就有了抗生素制造专业的毕业生,1958年,为新中国第一个抗生素药厂——华北制药厂输送了一批紧缺的技术人才。

 重温他的故事:培养新中国化学工程师的院长

抗生素实验

 重温他的故事:培养新中国化学工程师的院长

化学制药实验

1956年秋,南京工学院的时钧、天津大学的汪德熙、汪家鼎等教授(后均为中科院院士)联名上书高等教育部,建议我国设立化学工程专业。张院长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响应并积极争取,使学校于1957年同时与天津大学获准首次开设该专业。化学制药、抗生素、化学工程、稀有元素及扩散性元素、放射化工、石油及天然气等专业,均是我国当时应工农业生产发展所需培养急需人才的专业,张江树等老一代科学家为之创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备战、备荒、为人民,黄坡岭上建分院

1965年,根据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决策,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清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4所重要大学在内地三线建设分校的决定。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选址四川自贡市郊——黄坡岭。

为了建设好分院,张江树挑选了一批“精兵强将”,组成工程建设指挥部,开赴深山老林,建设分校。当时,他已年近70岁高龄,但还是翻山越岭,亲自去自贡建设工地视察和检查工作,并要求设计、建造一栋专门的实验楼,用以集中存放各类精密分析仪器,实行共管共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重大仪器设备的功效。

这一做法和经验,在当时教育部召开的高校第二次总务工作会上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称赞,开启了我国高校创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的先河。根据中央指示,分院于1979年停办,转交四川地方,即为现在的四川理工学院。如今,他倡导的艰苦奋斗、勤奋求实之办学精神,仍在黄坡岭上被该校所传承。

重温他的故事:培养新中国化学工程师的院长

张江树院长亲笔作

张江树一生崇尚“德性宜笃实也,知识宜富实也,身体宜健实也”,并在“求知、求实、求真”之路上始终予以践行。他为我国化学科学、化学工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1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