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一万年也搞不出核潜艇!

作者:黄旭华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3-09-18 1287

弘扬核潜艇精神 再铸辉煌

黄旭华

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核潜艇是一型能够潜伏水下活动、执行战斗任务的舰艇,它隐蔽性好,神出鬼没地给敌方舰队和运输船队致命打击,是当前海军作战部队的劲旅。

鉴于核潜艇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弹道导弹核潜艇对国际上军事、政治、经济以至其他各方面的严重威胁,1958年6月,当我国第一座实验型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国防科委刚刚组建,聂荣臻元帅高瞻远瞩,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邀请有关业务部门负责同志,就我国研制导弹核潜艇问题进行座谈研究,6月27日即以个人名义向彭德怀、周恩来、毛泽东及党中央呈送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这个报告很快得到了毛主席、党中央的批准。

1958年7月,海军会同原一机部、二机部策划和组织领导核潜艇研制工作由海军和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共同组建造船技术研究室,代号〇九研究室,负责拟订核潜艇战术技术性能方案及艇的总体研究设计和任务安排。由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组建反应堆工程研究室潜艇反应堆设计组,代号四七一室,负责潜艇核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的研究。我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就此秘密起步。

核潜艇的研制是一项技术非常复杂、综合性强、要求高、协作面广、研制周期长、耗钱多的国防尖端系统工程。除了艇本身像一座现代化水中城市外,它集中现代潜艇技术、水下核能技术、水下导弹技术和核弹技术以及水下导弹机动发射技术于一身,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的缩影。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接着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国民经济和科研、工业生产能力都不具备独立研制核潜艇的基本条件。1959年建国10周年,赫鲁晓夫访问中国,我国政府为了加快核潜艇的研制进程,提出请求援助研制核潜艇的建议,赫鲁晓夫傲慢地拒绝说:“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耗钱多,你们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核潜艇。”请看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有这么一段话,“在我访问中国期间,毛泽东曾经向我提出要帮助他们制造核动力潜艇,我对他们这种异想天开只是一笑置之。我诚恳地告诉他,核动力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苏维埃国家的海军拥有这种战略武器,同样可以保卫你们的国土。还没有等我说完,毛泽东就激怒起来。接着我告诉他,希望在他的港口设立长波台,中苏组成联合舰队以便于核动力潜艇在沿海进行活动。毛泽东更加愤怒,他突然站了起来,挥舞着他那巨大的手掌说:你们不支援我们,我们自己搞。这样谈判便不欢而散了”。赫鲁晓夫这段简短回忆录,不仅傲慢地拒绝中国的请求,鄙视中国的能力,还提出要中国提供港口基地供苏联海军使用。旅顺基地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才从苏联管辖下收回,又要从中国大片港口基地提供苏联海军使用,那岂不是历史的倒退!!无怪乎毛主席当时那么愤怒,以大无畏的豪言壮语发出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含义,我的理解,一是核潜艇确实技术复杂,要求高,牵涉面广,耗钱又多不,能等闲视之;二是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下定决心、十年不行一百年、百年不行一千年,千年不行一万年,一定要把核潜艇搞出来。“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是对核潜艇研制战线广大科研、生产人员研制核潜艇的动员令,它表达了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核潜艇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二、遵循研制三项原则,开创核潜艇新工程

1958年党中央批准聂荣臻元帅关于开展导弹核潜艇研制工作报告后,海军原一机部、二机部即着手组建核潜艇的研制工作。研制探索工作刚刚起步,就遇到了严重障碍,不仅是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更重要的是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国防科研战线根据党中央1961年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确定了“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海军经与工业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决定本着少花钱,少用人的原则,集中力量进行几项技术复杂周期长的关键项目的研究,其它项目暂时停止。1963年3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决定核潜艇工程调整“下马”。留下少数专业人员继续从事核物理、热工、堆结构等关键课题的研究,重点保留了反应堆压力壳、热交换器、主循环水泵、稳压器、控制泵驱动机构,主汽轮机等的预研项目,总体方面则重点保留水滴线型和艇体耐压结构的研究,并决定将〇九研究室和四七一室合并组建潜艇原子能工程研究所,即北京十五所,继续负责核动力和总体研究。

1964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远程火箭,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改进的几型舰艇也相继取得成功。海军、二机部、六级部、舰船研究院(七院)等有关部门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全面开展核潜艇研制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1965年3月,二、六机部党组联合向中央专委呈报了恢复核潜艇研制工作的意见,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十一次会议,批准了二、六机部党组的报告。

舰船研究院(七院)根据中央专委第十一次会议决定的精神,就核潜艇的研制原则、进度、任务分工等问题,起草了《关于研究制造核潜艇的请示报告》由六机部于1965年7月上报中央专委,二机部也同时上报了《关于原子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设地点和协作的报告》。根据需要和可能,六机部提出第一艘核潜艇研究、设计和制造的三条原则:

1.认真执行大力协同的方针。在中央专委和国防工业党委的领导下,各个有关方面密切协作配合,共同完成突破核潜艇这一尖端技术的任务;

2.立足于国内,从现实出发。在材料、设备的选型上,除专用项目外,应当以正在仿制的中型鱼雷潜艇为基础,以利缩短战线,减少矛盾,争取时间;

3.第一艘核潜艇,主要是解决核动力装置用于潜艇的技术问题,具有试验艇的性质,同时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上力求配套,可以作为战斗艇交付使用。

1965年8月,中央专委召开第十三次会议批准了二、六机部的报告,决定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原则同意六机部提出的关于研制核潜艇的三项原则:第一步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第二步再搞导弹核潜艇。根据中央专委决定精神,1965年6月20日,国防工办批准七院在葫芦岛组建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代号七一九研究所,负责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和技术抓总工作。与此同时,七院集中力量开发新专业,加快流体、结构强度、鱼雷及大深度发射装置、导弹水下发射装置、核动力装置(含一回路、二回路和轴系)、人工大气环境、水声、惯导、水下远程快速保密通讯系统等的研究和试验场室的建设。从此,中国核潜艇的研制经过几年停滞之后,又在全国范围重新展开了。

核潜艇研制工作三项原则大大促进了研制工作的进展,给核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指标和总体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给设备、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准则,明确了各协作单位开展工作的统一行动纲领。在三项原则指引下,1965年6月,七一九所在海军领导机关的指引下拟定了反潜鱼雷核潜艇的战术技术任务建议书,1966年7月至11月完成总体扩大初步设计,落实了总体方案,1968年11月总体开工建造,1970年12月下水,1971年4月至8月完成系泊试验并开始航行试验,研制进度如此之快,在世界核潜艇研制史上是罕见的。

三、靠自力更生之魂,走独立研究之路

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是在“五没有”,极其艰难困苦条件下起步的:

1.没有有关核潜艇专业人才;2.没有有关核潜艇专业的知识;3.没有有关核潜艇专业技术的参考资料,仅有的常规动力潜艇转让制造资料满足不了核潜艇要求;4.没有现代科研试验设施和计算手段,一切尚待筹建;5.没有国外的援助,资本义技术发达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严密技术封锁,前苏联由于中苏关系紧张,撤退援华专家,停止对中国的援助,一切都得靠自己力量,从头做起。

1965年研制工作重新上马,面对多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工作千头万绪,如何起步,光凭勇气和决心是不够的,必需要有科学、踏实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程序。七一九所党委经过反复研究,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矛盾论》和《实践论》两篇哲学著作,把“实践”是第一和抓好主要矛盾的基本观点运用到科研工作中去,落实到贯彻中央专委批准的研制三项原则之中,大家誉之谓“两论起家”。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收集、学习、熟悉国内常规潜艇仿制工作以及“〇九研究室”和“北京十五所”期间对核潜艇探索和研究的有关资料着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避免重复或少走弯路;二是从广泛收集国外情报资料着手,特别是美国有关核潜艇资料的报导,从报刊杂志点滴的报导充实我们对核潜艇技术的知识,了解国外核潜艇战术技术性能及发展趋势,启发思路;三是对国内有关科研、院校、工厂的条件、成果、产品和水平进行调研以便“立足国内”,“从现实出发”调动和组织国内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进行协作。

遵循研制工作“三条原则”,在具体方案探讨中,通过对“两论”的学习讨论,我们对“尖端与常规”、“先进与现实”、“重点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得到很大的启示。

1.尖端与常规:我们认为,所谓尖端不过是常规的组合再加上新的技术。任何尖端技术,看来极为神秘,却是在常规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越是复杂的尖端系统工程,越是要尽量地采用已成熟的科学技术,然后加上新技术进行集成和综合运用。所谓“综合就是创造”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从调研中了解了我国当时科学和工业领域内成熟的技术,努力将它们综合应用到核潜艇的研制中。现实启示我们,尚未拥有尖端新科学技术的国家,也可以在常规基础上综合发展成尖端,大大增强了我们独立自主研制核潜艇的信心和决心。

2.先进与现实:前面已阐述过,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开始时,科研与生产条件都极差。面对现实,在解决“有”和“快”的具体要求上,我们不能等待条件成熟再干。有条件要干,无条件积极创造条件也要干。在方案探讨中,我们拧紧“三项原则”的要求:“立足国内,从现实出发”,同时“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上力求配套,可以作为战斗艇交付使用”,既要排除不顾国内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实际,想集先进于一身,也要排除只想简单把核动力搬到仿制的常规潜艇上无所作为的保守思想。我们的具体做法叫做“骑驴找马”,从国内现有条件,因陋就简,先“土法上马”,争取时间,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先进。一边骑驴上路,一边积极找马,把“先进”与“现实”两个对立面统一起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3.重点与一般:我们工作开始时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攻关课题如何确定?设备、材料如何选型?战术技术性能如何明确?各个专业从本身发展出发,很想抓住难得时机发展本身的先进技术。我们认为,如果所有专业都想集先进于一体,结果只能是“荷叶包钉子,个个冒尖出头”,形成不了相互协调的整体。通过对“有所得必有所失”的哲学理论学习和对“重点”与“一般”的各种关系的具体分析,我们理出了全艇设备仪器主要矛盾的所在,明确了主要攻关的课题。第一艘核潜艇主要是解决核动力应用于潜艇的技术问题,既有试验艇性质,又可以作为战斗艇使用。不仅要围绕“核”这个中心,充分发挥“核”的作用和优势,同时还要确保艇的战术技术性能以及全艇配套设备的技术要求。配套设备只要能适应艇的战术技术性能,满足艇的配套要求,就坚决采用已有的成果,不搞新的。据此,我们确定了誉之谓“七朵金花”的关键技术作为攻关目标:(1)包括一回路、二回路、轴系装置的核动力装置;(2)适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型艇体和大深潜、大直径、大开孔的耐压艇体结构;(3)确保艇员长时间在水下密闭空间生活所必需的大气环境;(4)深水鱼雷及隐蔽发射装置;(5)大功率水下通讯、观赛、搜索的主、被动声呐:(6)不依赖外界条件的惯性导航系统:(7)远距离水下与陆岸快速保密通讯机。

为了加快首艇研制进度,尽早解决“有”和“快”的要求,我们实行过“五边”政策。所谓“五边”即边试验研究、边设计、边基建、边试制、边批量制造。陆上设备试制与装艇设备生产同时进行。这是一项不符合科学程序、不正常的特殊措施。在这样措施下的研制过程中,前一个过程没有走完,下一过程同时跟上,今天定下来的参数,明天有可能改变,任何一个参数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大量的返工以致不可收拾,这样的措施是不宜推广采用的。我们明知其中后果,为了减少返工,我们强调三严措施,即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密的校对审核程序,严格的工作要求。我们加强领导、加强监督、加强协调,及时发现和处理好出现的矛盾,终于取得显著的效果,大大缩短了研制的周期。

四、坚持试验求是,力克技术难关

核潜艇工程开始时,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工业生产能力,都不具备必需的基本条件,面对没有接触过的尖端复杂、庞大系统工程,我们的“老”科技人员是“老兵新传”。刚参加工作的大专学生,一开始就啃上核潜艇硬骨头,是“新兵打硬仗”,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核潜艇工程”每一朵“金花”的开放,都是从事具体工作的科研人员、工人师傅以及部队指战员多年辛勤劳动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产物。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实干家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攻克难关,才培育出核潜艇这朵鲜艳绚丽的大金花。

(1)为了摸清国外特别是美国核潜艇研制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我们从“调查研究”入手,开展对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和“华盛顿”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情报资料的搜集和研究。核潜艇是个最高绝密等级的东西,在浩瀚无涯的报刊杂志中寻找有参考价值的报导和论文资料,有如“大海捞针”,找到的一些资料往往是点点滴滴,片片断断,或者掐头去尾,虚虚实实,真假难辨。我们形象地要求科技人员,随身带上三面镜子:第一面是“放大镜”,扩大视野,广泛搜集资料,发现线索即跟踪追击,第二面是“显微镜”,摸清其具体实质和内容,第三面是“照妖镜”,用以鉴别真假,弃假存真,吸收真实有用部分为我所用。

譬如:有篇文章说,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为了保证水下发射导弹的命中精度,对艇的稳定性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装设了一个60多吨重的大陀螺,利用陀螺的高速运转,稳定艇的航行姿态,他们吹的很像回事,还画出布置总图。我们通过分析认为,如果采用这个庞大陀螺,我们不仅一时生产不了,多了一个攻关项目加上辅助系统和设备,又要增加一个大仓室,加大艇的排水量,影响艇的航速。但是,美国人技术比我们先进得多,他们都用了,我们敢不用?!出了问题怎么办?打不中目标谁负责?但是,我们是独立研究,不是依葫芦画瓢的抄袭。我们通过大量理论探讨和试验,认为在艇的操纵面上下功夫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既然我们的科学结论可以不装,就应该相信自己的结论,走自己的路。我们决定不装大陀螺。我们的研究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的艇在水下发射导弹时,平稳得像陆地一样。实测数据表明水下发射瞬间,艇的摇摆角、纵倾角、偏航角升沉变化以及位置偏差都接近于零,相当于在陆上发射平台的状态,弹的落点精度很高。我们为敢走自己的路而自豪。后来得到的资料表明,美国也没有装,正因为我们通过理论探讨和大量试验,走独立自主的科研道路,才避免上当闹出笑话。

(2)关于核潜艇艇体线型的选择,是以适合水面航行,抗击波浪以满足适航性为主,兼顾水下状态的常规线型,还是以适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线型。美国建造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为了集中力量解决核动力应用于潜艇的技术问题,艇的线型仍然采用常规型,常规线型的水下阻力大,机动性差,不适合高速航行。为此,美国同时又建造了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大青花鱼”号。摸索水滴线型水下快速性能和操纵性能,在两者都获得成功基础上,才结合建成核动力水滴型“飞鱼”号试验艇,他们是分三步走的,即“核动力常规线型”、“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核动力水滴线型”,美国人第一个搞核动力潜艇,第一个改常规线型为水滴线型,当时还不知道这条路能否顺利走通;人家分三步走是合乎道理的,科学的,稳妥的。我们搞时,已经知道了核动力水滴型是可行的,是否还要分三步走?在“〇九研究室”和“北京十五所”那一段时间,我们从理论和简陋实验,摸索了水滴线型的流体动力性能。水滴线型每个截面都是圆,圆的周线最短,艇体与海水接触面积最小,因此摩擦阻力也小,加之流体线型较光顺,形状阻力也小。然而,先进的水滴型艇体在水下高、低速航行的操纵性能却是一个未知的关键难题,它直接关系到艇的水下机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七一九所有关科研人员会同七〇二所同志,采用严密的试验步骤和严格的试验方法先用风洞、悬臂水池和水面自航模等试验取得直航、回转、水平面和垂直面的操纵性数据,又建造1:25的水下人操自航模、试验探索水平面和垂直面综合操纵性能。为了增加人操的因素,又进一步研制了潜操仪,进行操艇模拟试验。从反复试验中,取得了上万个数据,才成功用以指导设计,把核动力和水滴艇体一步协调结合成功,把美国的三步走变为一步跳。

(3)潜用核动力装置是核潜艇工程的一项关键配套项目。核潜艇工程“上马”之前,〇九研究室和北京十五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方案论证,研究定了五条研制原则:一是保证运行安全,不会发生爆炸事故,人员不会遭受核辐射伤害,发生事故时,反应堆能及时停下来,不会烧毁元件;艇上污水、污物处理保证艇和基地不会被污染;二是保证稳定可靠,核潜艇长期离开基地进行远洋作战活动,要把稳定可靠性放在与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三是立足国内,从现实出发,设备、材料选型要适合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水平;四是便于维修控制;五是便于操纵,适合我海军指战员的科学技术水平。根据上述原则,经反复论证,决定采用安全可靠的压水型热中子反应堆,虽然热效率比较低。

潜用核动力装置与陆上核电站相比,所处环境恶劣、空间狭窄、加上运行期间功率频繁变换,机动性要求高以及海上能紧急停堆和启堆等等要求,技术难度要大很多。我们是第一次搞潜用核动力装置,为了确保用于潜艇能一次成功,经过分析论证,决定按全模拟原则建造陆上模式堆,通过陆上模式堆的运行试验和考验,验证整套核动力装置的技术性能和安全可靠性。按照严密的科学程序,我们要求,从原理到单机,从单机到系统,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试验,没有经过陆上联调成功不能上艇安装。我们明确规定,陆上堆安装完毕后,艇上动力舱开始施工设计;陆上堆连到临界,艇动力舱开始设备安装;陆上堆满功率,艇反应堆才开始启动远行,这是一项非常严密的科学程序。实践证明,这样的科学程序对保证艇的关键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有条不紊的进行,起了重大的作用。

(4)核潜艇研制工作开始时,七一九所缺少有关“核”方面的人才和知识,二回路和轴系装置研究设计虽然划归七一九所负责,但却缺少这方面的科研设施,开展工作极为困难。我们采用的措施走出去“种菜”。菜农如果没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技术条件较差,可以走出去借用外界力量。“地”是人家的,“菜籽”可能也是人家的,我们出劳动力共同开发,共同收获。我们派出200多科研人员,到陆上模式堆工地去“种菜”。按照艇的总体要求与工地科研人员、工人、部队使用人员一起从全零功率到全功率,共同处理施工问题,完善总体设计。这个全过程不仅完善了陆上模式堆的建造和运行试验,还培养锻炼了我们一支过硬的核动力科研人才队伍。

(5)核潜艇设备、仪器仪表繁多,电缆、管道密需麻麻又彼此联系密切,如何在狭窄空间准确定位,如何在施工图纸上准确表达,既要满足系统、设备仪器仪表之间的技术协调,又要有利于安装、维修,有利于艇的指挥和艇员操作,满足艇的战斗使用要求,这是一件非常复杂而细致的工作。“〇九”耐压艇体上要开数以千计的孔,所有开孔都要承受艇下潜后海水的压力。开孔位置如有错不仅要返工,错一个孔就多一个不安全因素。为了避免返工,消除隐患,做到精确无误,我们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绘制大比尺分舱布置图,尽量做到连一根细小管子也不漏掉;二是配合四三一总装厂制造1:1全尺寸实体木质模型,七一九所负责设计、四三一厂负责建造安装,部队使用部门负责全艇战斗指挥和各战斗部位的协调联系。1967年初,七一九所成立1:1模型组,建立“舱室长制”,分工负责各舱室的协调和安装,10月开始全面安装设计和建造并成立工地现场领导小组。科研人员、工人、部队使用指战员三结合,共同对设备仪表的定位、电缆管道的走向以及各操作部位的可操性和维修性,逐个反复推敲、不断调整,最后才定了下来。1:1全尺寸模型建造和试验成功,保证了我们设计如此复杂的第一艘核潜艇,在设备仪表安装和管道、电缆敷设以及操作和指挥部位的设置没有出现大的返工,我们在耐压艇体上开了那么多的孔都没有大的差错,我们甚感欣慰。

(6)我们学造船的,都懂得第一要素是稳性要确保,不然就会翻船。核潜艇结构复杂,装艇设备、仪器数万台件,如何求得一个极好的稳性值,也就是说怎样精确地计算出各个设备的重量重心值,根据全艇总体布置,然后调整出一个理想的艇的重心值,这是个复杂而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设计手段简陋,我们只能用极其简单的土办法解决。我们要求所有的技术人员分别到有关的协作厂、所,对其在设计中关联到的设备、仪器仪表,甚至电缆、管道的重量重心,进行严密的控制并得出具体数值。艇建造过程中,我们在船台进口处设有专人负责的磅秤,凡上船台的都要过秤记录在案,边角余料以及剩余的电缆、管道,凡拿出船台的也一一过秤扣除,我们就是这样“斤斤计较”然后计算调整,加上合理配重,精确地求出艇的重量、重心值,确保艇的理想不沉性和稳性。

黄旭华(后排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1988年4月30日摄)

五、干核潜艇无私奉献,为事业无怨无悔

1965年6月20日,国防工办批准七院在葫芦岛组建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即七一九研究所,主要以七院一所二室(代号“一二室”)和“北京十五所”部分核动力和总体科研人员为基础组成,同时把核潜艇暂时“下马”时分散在外单位的部分专业人员归队,并从上海交大、哈军工等大、专院校挑选补充一批毕业生,建所总人数达439人。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北京、上海、大连等生活环境比较优越的大城市,一声令下,不到一个月时间都义无反顾地汇集到湖芦岛这个荒半岛,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极不适应。

葫芦岛倚山面海,保密条件好,港口水深,冬天冰冻时间短,确是个发展核基地的理想好地方。可是初到葫芦岛时,给大家的印象却是个风沙很大,冬天奇冷的荒山半岛。生活条件很差,主粮主要是苞米面和高梁米,高梁米还定量,算“高级品”。东北大米质量虽好,每月只有2斤,面粉很粗糙,叫“标准面”。大家的俏皮话是:用标准面蒸的大饼或擀的面条“大饼像锅盖,面条像皮带”。食油每个月定量三两,还往往不能按月准时供应。肉、蛋极难买到,有一极有“讽刺”意味的典型事例:一次春节来临,供应部门贴上红纸喜报,凭票可以供应“红方”(即豆腐乳)若干块(多少块已记不清了),连豆腐乳还得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才凭票供应。蔬菜主要是土豆和大白菜,大家的俏皮话是:“早上土豆炒菜,中午白菜炒土豆,晚上是土豆白菜一道炒”。冬天来临前,大家还得自挖菜窖储存白菜过冬。为了补充营养,同志们乘出差机会在外地尽可能多采购一些肥肉和其他食品,一人出差回来,多人去接。最典型的是一位同志从北京回葫芦岛人带了23个沉重的大小提包(自己的和其他同志托带的),车未到站先打开车窗,到站后急急忙忙把大包小包往站台上丢,大家的顺口溜是“出差像兔子,购物像疯子,回来像驴子,一算账像傻子”。后来领导设法从秦皇岛海军罐头厂弄来一些猪骨头,从海军试验基地弄来一些海鱼,改善了大家的生活。

总体所离工厂车间有一段路,文化大革命把交通车取消了,从宿舍到工厂得爬过一个山坡,走50分钟的山路。冬天严寒,北风刺骨,有位女同志在爬山途中,又饿又累又冻,昏倒在地,可她仍然坚持工作,出色完成任务。夜间工厂车间如有技术问题需要处理,只要一个电话,我们的同志就毫不犹豫,掀开被窝,穿上工作服就往工厂跑。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领导和技术骨干头上被扣上“资产阶级”和“反动权威”的帽子,挨批挨斗,工厂和科研单位陷于混乱之中,一些规章制度被废除,科研生产秩序受到严重破坏,1967年8月30日,中央军委发出了《特别公函》,要求所有承担核潜艇研制项目的单位和人员群策群力,密切协同,排除万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我们的同志白天一半时间搞“革命”,一到夜晚,整个办公楼灯火通明,大家自觉地加班加点,把白天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1974年冬天,海城大地震波及葫芦岛,地震巨大响声和严重的破坏力令人心惊肉跳,我们出差的同志在外坚持协作,留在所里的人安然不乱的坚持工作,带着儿女住进临时搭起的地震棚,室外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地震棚四面通风又没有采暖设施,棚内外温度基本持平,我们的同志无怨无悔,没有掉队,没有当逃兵。核潜艇人为事业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献了青春献终身,他们无怨无悔。加班加点如果有一个面包或一杯豆浆的“慰问”,内心就觉得非常温暖,丝毫没有加班费的念头。当时科研人员的月工资有的38元,大部分是五、六十元,拿了20年,到改革开放时,他们已接近退休年龄,退休金很少,而且“老人老办法”,没有后来退休的人多。一部分人为核潜艇建功立业,只因“指标”限制,评不上高级工程师或研究员。他们放弃了原来比较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来干核潜艇,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对毛主席的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具有一股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荣誉感,决心在国防科研工作上有所突破,做出成绩和贡献。如果要问他们有何感想,他们会毫无怨言地说,“今生无悔”!如果再问“为什么”,他们会自豪地回答,“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是国家的人,是事业的人,自己属于祖国、属于事业、属于核潜艇”!这就是他们的精神境界,他们的人生观,他们的人生价值观。

六、“核潜艇精神”激励奋进,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我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从无到有,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白手起家,没有一件设备、仪器和材料来自国外,完全是国产化。首制艇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大大优于美国首制艇“鹦鹉螺”号。美国首制艇的艇体线型仍采用适合水面航行状态的常规型,我们是水滴型,美国首制艇的轴功率是13400马力,我们比它大;美国首制艇的水下最高航速是20节(有的说是23节),我们比它快;美国首制艇的下滑极限深度是230米,我们比它深:美国核潜艇的自持力长航试验最长时间84昼夜,我们的艇成功进行的自持力航行考核试验,比它时间长。1988年我们的艇在南海成功完成了极限深度深潜、水下全功率最高航速和深水隐蔽发射鱼雷三大深水试验,胜利地完成了研制的全过程。

在鱼雷核潜艇研制迈出第一步后,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就紧接着开始。1981年4月30日,导弹艇下水,同年7月至1982年完成系泊试验,1983年1月至8月完成航行试验,8月25日,交付海军使用。1988年9月,我国导弹核潜艇成功进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它标志着我国已成为拥有以海洋为基地发射战略导弹能力,拥有实施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正确方针的又一次生动体现,是核潜艇研制战线广大科技人员、工人、使用部队和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响应毛主席“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庄严誓言,遵照“三项研制原则”,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通过大量科学试验,发扬开拓创新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攻克种种技术难关,取得的辉煌成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加强了我国的海上防御力量,填补了我国军事尖端技术在海上战略武器系统的空白,打破了某些军事大国在海上的核垄断。它的研制成功,无论是政治上、军事上还是对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974年8月1日,我国自行研制第一艘核潜艇完成试航任务交付海军使用,总结我们研制核潜艇的经验和教训,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四句话16个字归纳为“核潜艇精神”,正是“核潜艇精神”激励我们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创造奇迹,正是“核潜艇精神”,激励我们继往开来,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核潜艇首制艇交付海军使用至今已近40个年头,回忆当年研制历史,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精神,激励大家奋进,力克难关外,还有“试验求是”和“开拓创新”。它贯穿核潜艇科研和生产全过程。是“试验求是”启发了我们的思路,检验了我们的科研成果和结论。是“开拓创新”引导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未来,追求真理、攀登高峰。为此,可否把“核潜艇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四句话增改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试验求是,开拓创新,大力协同,无私奉献”。

回味“核潜艇精神”,我们不负使命,问心无愧!

回味“核潜艇精神”,我们为之自豪,无怨无悔!

发扬“核潜艇精神”,我们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我从1958年8月开始,有幸从事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至今仍没有离开核港艇研制单位。我已是八十六岁的人了,我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核潜艇事业,我的事业是核潜艇,我的心思就在核潜艇上。每当我回忆起与同志们一起奋斗的那些日日夜夜,那些热气腾腾大干核潜艇的生动场面,还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永志不忘。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核潜艇事业后继有人。他们年轻有为,思路敏锐,敢于创新开拓,他们在“核潜艇精神”的熏陶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继往开来,开拓了核潜艇事业的新局面。

记得欧阳修有一句话:“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好”。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花更好”。

为了弘扬“核潜艇精神”,激励核潜艇战友奋进,承前启后,再接再厉,夺取更大胜利,我献丑谱写了两首歌,既是述怀,又是与核潜艇研制战线战友们共勉。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2
2
0
1
1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