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远:“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模式”的界定和评价

作者:吴恩远 来源: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23 11724

“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模式”的界定和评价

吴恩远

吴恩远:“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模式”的界定和评价

一、“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一)“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模式”外延

“斯大林模式”最先是西方学者使用的,“斯大林模式”的外延泛指整个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美国学者格鲁奇在其《比较经济制度》一书中,不仅把整个苏联经济体制,而且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都称之为“斯大林模式”。为什么他们不使用“列宁模式”抑或其他苏联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提起斯大林,立刻使人联想到大清洗、古拉格、劳改营……用“斯大林模式”泛指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更好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国家此前基本不使用“斯大林模式”这个概念。直到20世纪90年代,戈尔巴乔夫在苏共“斯大林模式”包括了整个苏联时期。

二十八大决议中,使用“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的话语。戈尔巴乔夫没有使用“苏联模式”的说辞,但他说过“具有70年历史的斯大林模式”这句话,显然他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官方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正式使用“斯大林模式”一词。2016年俄罗斯国家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俄罗斯十年级历史教科书》提道:

【“1945——1953年这个时代,新的地缘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挑战确定了未来几十年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背景下,该时代因斯大林模式试图巩固自己在国内外的地位而著名。”】

中国官方迄今为止从未使用“斯大林模式”,但使用“苏联模式”。如邓小平在1985年指出: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一般来说,“模式”是对一个事物在成型时期后系统的总结,如果还在发展中是不用“模式”定型它的,正如我们官方从不对中国式社会主义使用“中国模式”这个说法。苏联官方和我国官方使用“斯大林模式”或者“苏联模式”都是在苏联解体前后,即20世纪90年代。这就是说,“苏联模式”的外延一般应当包含从苏联建立(甚至包括十月革命后建立的俄罗斯联邦时期)到苏联解体这段时间。直到戈尔巴乔夫宣布与苏联体制决裂,改变了苏联模式的国体和政体,苏联模式便不复存在。而“斯大林模式”的外延仅仅包含从斯大林执政开始直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这段时期。

二)“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模式”的内涵

“模式”泛指对事物本质、特征等的简约性概括。“苏联模式”是对苏联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高度概括。苏联政治体制,就是由1918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1936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根本法)》和1977年修订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根本法)》等三部苏联宪法规定了它的国体:无产阶级专政、苏维埃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为了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毛泽东要求在京政治局委员必须学习1918年和1936年的俄罗斯和苏联宪法作为参考,在我们《宪法》制定中就参照了上述几条基本原则。

“苏联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制度,一般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高度集中管理等体制。显然,从外延上看,“斯大林模式”只是“苏联模式”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从内涵上看,“斯大林模式”尽管反映有斯大林执政的个人特点,二者有区别,但在本质上与“苏联模式”是一致的,因此,“苏联模式”与“斯大林模式”虽有区别,但相同大于区别。

学界对于是否使用“斯大林模式”还存在争议。过去西方使用“斯大林模式”确实有把它妖魔化的倾向,但笔者认为,“模式”只是一个中性词,不包括对这个模式褒贬的评价。

三)社会对“斯大林模式”的评判

西方学者一直认为“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斯大林式的极权主义管理体制最终必然走向这种可悲结局。”戈尔巴乔夫也说到,(苏联)改革的目的就是与具有70年历史的斯大林模式决裂。

甚至俄罗斯一些“左翼”学者也把苏联解体与“斯大林模式”联系在一起。如俄罗斯著名社会活动家、莫斯科大学教授AB.布兹加林、A.J.科尔加诺夫认为,“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我国一些学者也持这种观点,如《苏联剧变新探》一书编者明确指出:

【“本书新观点在于:具有70年历史的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部分学者认为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或者不成功导致了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明显:

第一,斯大林模式不是社会主义。他们认为“斯大林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同马克思、列宁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不同的”,是“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兵营社会主义”,等等。

第二,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特点是“一党制”,“关键性毛病”是“一党高度集权”,而“30年代大镇压动摇了苏联执政的基础”。

第三,“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粗放和浪费的机制,效率低、结构畸形,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工业化也是失败的,由于工业化等于军事化,从而“使人民处于贫困状态”。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外政策等方面也存在着严重弊端。

但还有不一样的观点。1985年戈尔巴乔夫接手苏联时,尽管“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导致国力衰弱,危机四伏,但并非无可救药。当时苏联仍然是世界超级大国,戈尔巴乔夫认为,在他接手苏联时,国内不存在尖锐的社会矛盾,国际上更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对苏联构成威胁。他指出:

【“苏联解体并非不可避……苏联是我们自己毁灭的。这已经是我们的失算和错误,是我们的改革者们自己犯了错误……”】

普京曾有“苏联解体是全民族的重大悲剧……问题本可以在一个国家框架内新的基础上加以解决”的评论。

二、科学评判“斯大林模式”

一)“斯大林模式“评判标准

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都存在不同的评价结果。社会发展状况是评价一个国家体制优劣的重要参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建立由“人均预期寿命”“人均识字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大部分组成的人类发展指数(HD),由此来判定该国社会发展状况。现在流行的“综合国力发展指数”“社会经济发展指数”等评价指标也可以对某个国家的发展状况给予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概括起来,以上各种指数都是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反映。因此,可以认定,社会实践是评价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标准,所谓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两大考察内容,第一,该体制是否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发展(这些可以通过上述量化评价指标体现);第二,该体制能否解决国家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面临两大问题:发展问题,即苏联当时仍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必须实现工业化,实现现代化,“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存问题,即国家面临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必须打败法西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能否渡过这两个生死关是检验和评价“斯大林模式”历史地位的实践标准。

发展问题。斯大林当政伊始,苏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从1928年到1913年,苏联先后进行了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文化教育领域也取得较大进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跻身于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016年出版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肯定了斯大林模式在打败法西斯方面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教科书指出:

【“仅仅在10年之内苏联就奠定了成为工业强国的基础,在世界日益增长的军事威胁下保证国家有了巨大国防生产能力。在经济生产规模方面苏联稳稳地占据世界第二位”。】

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所经历的道路是苏联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选择,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加快工业化建设的基础上也逐步迈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与“现代化”这个词的联系一开始曾经引起一些人的怀疑,但(现在)最终还是被接受了。当时苏联工业化促进了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俄罗斯学界的主流思想。

生存问题。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打败了法西斯,这是挽救国家生存的巨大历史贡献,其中斯大林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仅消除了东西方两个战争策源地,恢复了世界和平,苏联也扩大了自己在世界政治舞台的威望,国际地位空前提升,大大缓和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等欧美列强的关系,国家安全进一步提升,并获得了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乘军事声威风靡四海,殖民地解放运动在战后迅速铺开,老帝国解体,众多国家从西方数百年的奴役下独立出来。近代以来西方掠夺和控制世界的进程,至此被逆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开始显现和产生国际影响,社会主义发展超越一个边界,空间进一步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让世界呈现出全新的图景。

虽然苏联的社会制度在斯大林时代已经显露出了它的呆板和落后,但是苏联自从踏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斯大林模式“驱动下,一个没落的社会重新焕发了勃勃的生机。

二)俄罗斯对“斯大林模式“的最新评价

2017年7月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以往存在过分妖魔化斯大林的情况,这是西方攻击苏联和俄罗斯的手段之一;斯大林所作所为都是顺应时代的需求,攻击斯大林就是攻击苏联和俄罗斯。

2019年4月6日俄罗斯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人对斯大林的肯定评价已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高达70%的俄罗斯公民倾向于积极肯定斯大林的历史作用。俄罗斯总统普京第一次把斯大林称为“国父”。2019年9月,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与社会各界代表会面时,就南千岛群岛的所有权问题发表评论指出,俄罗斯联邦认为千岛群岛问题的起点是1945年,当时千岛群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入苏联。

普京说:

【“让我们从这一起点出发,老爷子(指约瑟夫·斯大林)全部拿下,画上了句号,乃国家之父。”】

这说明,当前俄罗斯人对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给以了比较中肯、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像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那样搞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和苏联解体都是发生在俄罗斯这个国家,因此俄罗斯人对此的感受和评价,毫无疑问比起其他人更为直接和真切,更值得重视。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已经过去20多年,但国内外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争辩仍然方兴未艾。习近平深刻揭示了研究这个问题的重大意义,他说: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经济规律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这段话是对“苏联模式”作出科学定位和对“苏联模式”经验教训作出的精辟总结。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5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