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国兰:不能忘却的纪念:列宁逝世100周年

作者:项国兰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7-05 667

列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纪念列宁逝世100周年

项国兰

项国兰:不能忘却的纪念:列宁逝世100周年

列宁对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充满热爱,如何使他们获得解放他孜孜以求,并在马克思那里找到答案。[1]列宁直面俄国资本主义当时的发展状况及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直面资本主义发展的垄断阶段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直面战后苏俄经济困境,等等。面对现实并解决问题,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列宁解决的问题有许多,这里主要谈两个方面 。

一、解决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理论问题

19世纪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从商品经济的最初萌芽,从简单的交换一直到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的大生产。但是到了20世纪初,列宁则注意到了资本主义的某些新现象。

1.提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说明这场战争的阶级性质和当时的世界政治,必须研究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这个基本问题。列宁集中精力对帝国主义作了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完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这部著作。在写作过程中,列宁考查了数百种文献资料,做了大量笔记。根据这些无可争辩的统计资料和资产阶级学者的著述,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大战前全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情况作了科学的说明,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概括为五个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给帝国主义下了科学定义,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列宁的这些分析至今对我们认识帝国主义仍具有指导意义。

2.批判修正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2]列宁主义亦如此,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一文中批判了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即阶级斗争学说的修正。他们说,在民主制度下既然是“多数人的意志”起支配作用,那就不能把国家看作阶级统治的机关。列宁认为,这种观点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观点是一致的。其实不论是列宁时代,还是现在,议会制度不过是每隔几年资产阶级选举一次由本阶级中的什么人来管理国家。所谓的“多数人的意志”不过是形式上的。列宁在批判修正主义对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所抱的态度和其政策指向时指出,“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算不了什么”,表明了这个口号修正主义政策的实质,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本主义演进的特点,为了实际和假想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列宁分析了修正主义产生的根源,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策是修正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而小资产阶级本性中的动摇和懦弱是产生修正主义的阶级基础。[3]

3.突破马恩社会主义“同时获得胜利”的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获得胜利。而列宁在准备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俄国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列宁通过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全面研究提出:“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这种不平衡形成一些薄弱环节乃至爆发世界大战。一年后,列宁又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俄国就是其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列宁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二、面对现实调整不适应新发展的内外政策

1.缔结布列斯特和约为苏维埃赢得喘息时机

甫一建国,苏维埃国家一方面促使各国人民反战斗争发展成为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向各国大使发出停战照会,建议开始和平谈判。在与德奥谈判过程中,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坚决反对签约,声称誓死捍卫苏维埃国家。中央内部斗争激烈,列宁签订和约的意见最初是少数。作为外交人民委员、谈判代表团团长、在与列宁商议好即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签约的托洛茨基(“不战不和派”代表),宣布不签约,不战,不和。德奥借此以70万军队发起全线进攻,很快逼近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同时提出更为苛刻的条件。此时,一些原来支持列宁的人也反对签约了。列宁反复坦陈,苏俄没有军队,没有进行战争的物质条件,如不在屈辱性的割地赔款条约上签字,强行战争,就得在苏维埃死刑判决书上签字,如缔结和约,就能保住苏维埃政权,同时扩大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阻碍他们勾结起来反对苏俄。鉴于形势紧迫,列宁被迫发表声明,如果继续空谈,他就退出政府和党中央。由于列宁的坚决斗争,中央委员会终于以7票对4票(另4票弃权)通过了列宁缔结和约的提案。苏俄与德、奥匈、保、土正式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和约的缔结使苏维埃俄国赢得和平喘息时机,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红军,巩固国防。缔结和约彰显了列宁立场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2.放弃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设想,实行新经济政策

1917年11月建国后,列宁分析了当时俄国的经济情况,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设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计划,认为在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因素并存于苏维埃政权中,夺取了政权的工人阶级要把资本主义所积累的一切最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技术变成社会主义的工具。

上述设想、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1918年夏,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开始了。为了适应这种战争局面,苏俄被迫形成了后来被称之为“战时共产主义”的体制。实际的贸易自由已被禁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1917年底至1918年头几个月,苏俄国内的工业生产和交通领域中的无政府状态不断增强。再一个也同当时列宁等对商品经济的认识有关。根据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商品经济的观点,列宁当时认为,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不仅要消灭资本主义商业,就是小商品经济也要逐步取消。战前和刚建国时提出的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被淡化。战争即将结束时,则更强调用行政命令方法解决经济建设问题。

1921年10月,列宁在回顾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时承认,从1917年底到1918年初,在估计可能的发展道路时,我们多半认为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当时根本没有提出我们的经济同市场、同商业的关系问题。除客观原因,主要是列宁还没有完全摆脱经典作家关于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的设想,而对资本主义及其生产方式的弊端看得多些。

1921年初开始转向和平建设时,粮食和燃料严重匮乏,大部分企业无法开工。由于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农民多次起义,发生动乱甚至叛乱。面对人民生活艰难和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列宁深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了工农和城乡之间的经济结合,严重侵犯了农民利益,影响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反思,果断改行新经济政策。对实行这种政策列宁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期间不能不兼有两种经济结构的特性。尤其在一个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其中之一就是新经济政策,包括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发展商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二是农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把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三是实行租让制,利用资本主义的技术实现俄国的工业化和电气化。不管什么样的资本主义,租让形式的,合作社形式的,还是贸易自由式的都不可怕。

第二,国家政权、全部生产资料(部分租让的除外)已经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在国有土地上和国有企业中组织大生产,掌握着大工厂、运输业和对外贸易。“从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经济条件来看,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有保证的。”[4]

第三,资本主义世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很强大。它们不放过任何机会扼杀苏维埃政权。“从当代的基本任务看来,我们是正确的,因为不进行争取国家政权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这也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和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第四,要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有资本家、资本主义剥削者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在利益上,帝国主义之间存在严重分歧,难以结成联盟反对苏俄。可以利用这种矛盾,创造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从事经济建设的环境。

第五,世界经济是一个整体,苏俄是其中的一员。“经济问题,如果不是从国际的角度,而是从个别国家或一些国家的角度来考察,那是不可能解决的。”[5]1921年7月,列宁在向共产国际《关于俄共策略的报告》中说:“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体系中。”

3.调整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与之和平相处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传播、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世界性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等都对列宁有一种鼓舞作用。他在准备并进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一直将其看作是即将爆发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革命思想的组成部分。在苏维埃国家成立之初,列宁认为她面临两条出路:要么是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革命,要么是灭亡。苏俄成立伊始,对外政策就锁定在号召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推翻本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殖民统治、反对战争、争取和平并进行世界革命上。十月革命第二天,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和平法令》直接向英、法、德三国工人发出呼吁,“我们向各国劳动者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号召构成了我们对外政策不可移易的基础。”苏维埃政府在成立后的短短两个月中,通过国内各大报刊公布了帝国主义国家的100多份密约和电文。1917年12月3日发表了列宁和斯大林共同签署的《告俄国及东方全体穆斯林劳动人民书》,宣布取消沙俄与英国签订的瓜分波斯和土耳其的秘密条约,并呼吁东方穆斯林:“立即起来打倒你们国土上百年来的占领者吧!”“在革新世界的道路上,我们期待着你们的同情和支持。”列宁认为,此时的世界革命已经指日可待。

1919年下半年,欧洲革命形势由高潮转入低谷。德国等国苏维埃共和国被镇压。1920年3月以后,列宁纠正了此前一个时期对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乐观判断:“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革命并没有快速获得成功。”列宁后来又说,断定欧洲在短期内会用扎实的无产阶级革命来援助我们,那简直是疯了。因此,我们要善于使我们的工作同国内外的阶级关系相适应,以便能长期保持无产阶级专政,于是提出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1919年9月,在国内战争接近尾声时,列宁预言,随着战争胜利,国际关系必将出现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1920年1月,协约国最高会议宣布解除对苏维埃共和国的封锁。这表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到来了。苏俄同西方国家完全隔绝的状态打破了。

列宁和平相处思想的形成过程是对世界革命速胜思想进行反思批判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苏俄当时所处的国际阶级关系现状务实分析的结果。

三、结论

恩格斯说,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从以上叙述中我们看到列宁掌握了这个他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一经典性论点,他也深谙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想信念、立场、方法和前进的方向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对修正主义的批判,一国或几国同时胜利论点的提出都表明,他善于区别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个别论断、设想;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有深入的分析;对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精准的辨析。这种观察分析使列宁对资本主义的方位和社会主义所处环境有较清醒的认知,同时提醒马克思主义政党时刻关注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认为只要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存在,就要同小资产阶级的种种动摇和弱点进行不懈的斗争。

2.反映社会的变化制定出符合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策略

不论是缔结布列斯特和约,还是新经济政策的提出,亦或对待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修正都体现出列宁善于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烈变化,其中包括对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思想观念的反思批判,这都表明列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其实这两个方面都必须以实践为依归,理想信仰要在实践中一步步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理想的社会也是运动。这里要提到列宁在实践中表现出的一种可贵精神。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十九次代表大会上谈到要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进行艰巨斗争时赞扬列宁。他说,列宁在1918年[6]表现出了多么了不起的大无畏精神,当时的形势严峻到了多么难以置信的程度。列宁在回顾自己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时写道:“这就是我的命运。连续不断的战斗——反对政治上的各种愚蠢见解,反对机会主义等等。”“从1893年起便开始这样。我无论如何不会抛弃这个命运去同庸人们‘言和’”[7]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斗争,也同自己、党内和革命队伍内种种与实际相悖、动摇和弱点斗争,以纯洁党的思想体系,增强党的战斗力。惟此才能越发坚定理想信仰,使理论彻底鲜明;惟此才能以革命事业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为标准,一切以实践为归依,实时反思校正执政党的战略、策略和政策偏差,保证社会主义国家少走弯路。这种精神彰显了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袖所具有的世界历史自觉、宏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坚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注释:

[1]苏联:娜﹒康﹒克鲁普斯卡娅:《论列宁》,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页。

[3]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6-9页。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62页。

[5]《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页。

[6]指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殊死战争。

[7]《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482页。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5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