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钟成:美国大中东地区的隐秘战略
作者: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6-07
2097
美国大中东地区的隐秘战略
——2011-2012年大中东地区局势分析报告
马钟成 2013年1月30日
(注:本报告部分内容曾刊登于《红旗文稿》等杂志,这里是全文,由红色文化网首发,转载请注明。)
2011年,以“自由”和“人权”的名义,美国及西方发动了“利比亚战争”,他们在基地组织的帮助下顺利地推翻了卡扎菲政权。2013年,美国及西方又以反恐的名义发动了“马里战争”。促使美国决定加大反恐力度的,是2012年9月11日的班加西事件。“班加西事件”的发生,导致美国不得不分出部分精力来驯服基地组织里的反美派,只有如此才能最终利用他们进攻叙利亚和伊朗——这是美国在大中东地区的战略重心。[1]基地组织和美国及西方之间的复杂关系,让外人看得眼花缭乱。不过,美国所有的公开和秘密的活动,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全方位驱逐中国在非洲和中东的影响,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围堵中国的战场。今天的非洲,已经成为除中东地区外中国的头号原油供应地区。2012年中国从非洲国家安哥拉进口的原油比整个俄罗斯还多。从阿尔及利亚到赞比亚再到马里,在美国的影响下,一个个当年的非洲铁杆盟友正在逐步远离中国。今天在大中东地区所发生的事,将来会直接影响中国的新疆。对这所有的一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一、“班加西事件”的四大谜团
2012年,“911事件”11周年前后,由美国人拍摄的严重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在伊斯兰世界引发了一场反美风暴。这场风暴的中心发生在大动荡之后的利比亚:2012年9月11日,“班加西事件”震惊了整个美国乃至世界: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先是遭受了群众抗议,随后又遭受大规模武装袭击并蒙受重大损失。其中,包括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在内的四名美方人员死亡,另有多人受伤。还有媒体报道,袭击发生后,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从首都的黎波里派出特种部队乘军用飞机飞往班加西转移美方外交人员,军事人员与武装分子发生了交火,造成两名美军人员死亡,10多人受伤。[2]
这次袭击对美国外交、情报机构造成的损失,在美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比如,在事件中身亡的美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现年52岁,是自1979年以来第一名任期内罹难的美国大使。而2012年11月2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则披露:美驻班加西领馆的30多名“外交人员”中,只有7人是真正外交人员,其余几乎都只是披着“外交官”的外衣,实则为中央情报局工作,这里是美国在利比亚情报活动的心脏。9月14日遇害者尸体运回美国时,按照传统,美国总统、副总统、国务院和国防部的头脑都去迎接,而中情局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却罕见地破例缺席迎灵仪式。接近彼得雷乌斯的官员称,其目的是为了掩盖中情局在班加西搜集情报及维护安全方面的作用。[3]
笔者认为,班加西事件,是美国推动其大中东计划中发生的一次非常独特的事件。由于此事件和美国在大中东地区鲜为人知的隐秘战略紧密地纠结在一起,此事件注定将被笼罩上层层迷雾。
1、袭击发生后,美国政府为何极力掩盖真相?
“班加西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里、中情局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等政府要员,在早间节目、深夜脱口秀节目与新闻发布会等各种场合都一口咬定,袭击事件的起因是反伊斯兰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导致了当地居民的愤怒,与基地组织无关。面对舆论的质疑,苏珊·赖斯多次强调这是一起自发性袭击。2012年9月14日,中情局局长彼得雷乌斯公开称这部反伊斯兰电影是导致“班加西事件”事件的主要原因。直到9月26日,希拉里才第一次明确承认,“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与班加西事件有关。[5]当然,绝大部分舆论不相信这样一起严重的袭击是一起自发的示威游行导致的惨剧。
2012年11月9日,彼得雷乌斯因婚外情事件宣布辞职。11月16日,辞职后的彼得雷乌斯先后在众议院与参议院的情报委员会参加闭门听证会。彼得雷乌斯对议员们说,中情局从一开始就判定,这一袭击由恐怖分子发动,中情局提供给政府方面的相关情况中包括了这一判断,但在政府起初的公开表态中,这一说法被去掉。彼得雷乌斯说,奥巴马政府人员之所以在起初并未将这一点公开,是希望将肇事者“蒙在鼓里”,以便于开展调查和抓捕工作。[6]
彼得雷乌斯前后矛盾的说法显然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奥巴马政府掩盖事实真相宣称袭击与基地组织无关,这种说法连美国国内的民众都无法说服,又怎能迷惑那些狡猾的恐怖分子?
2、希拉里“脑震荡”后的荒唐证词
“班加西事件”被认为是希拉里国务卿任期内的“永久污点”,甚至有可能成为其政途的“致命打击”。共和党方面也抓住此事不依不饶,他们认为奥巴马政府企图掩盖班加西领事馆遇袭事件的真相,其目的是怕此事影响奥巴马政府的反恐政绩。当然,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2012年12月8日有报道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本月将分别在国会参众两院外交委员会作证,就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领事馆遭袭事件进行解释和讨论。[9]
2012年12月18日晚,班加西领事馆遇袭事件独立调查委员会公布了部分调查结果,美国国务院两个部门的高层人士存在“管理缺陷”,而希拉里被免责。随后,三名国务院高官闪电辞职,其分别是美国国务院外交安全局局长埃里克·博斯威尔(Eric Boswell)、副局长查理恩·兰姆(Charlene Lamb)及近东事务局官员雷蒙德·麦克斯威尔(Raymond Maxwell)。[10]
希拉里以摔成“脑震荡”为理由,将国会听证会拖延到了2013年1月23日才举行,此时,希拉里已经被独立调查委员会认定没有责任了。英国《每日邮报》称在希拉里在听证会上表现失常,她一会儿哭,一会儿大笑,一会儿拍桌子,对议员们毫不客气地反驳,各种表情都积聚在这位国务卿的脸上。[12]
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人发动了袭击,弄清楚奥巴马政府为何要掩盖事实真相等问题当然是重要的。在听证会上,希拉里显然撒了弥天大谎。那些突袭卡扎菲“武器库”的激进分子,并非为卡扎菲而战(希拉里称这些人“fought for Gadhafi”),而是同卡扎菲作战。希拉里的说法与事实完全是颠倒的,当然,她不是因脑震荡而摔成脑残了,她是在有意说谎。果真,英国《卫报》网站对希拉里的证词做了直播后,很多国外分析师都发表评论质疑希拉里的相关说法:“卡扎菲的死党偷走了所有的武器?而不是西方支持的那些反叛者?希拉里又一次在说谎。”[13]
3、最大的谜团:基地组织为何对班加西领事馆了如指掌?
一伙来历不明的武装人员,突袭美国班加西的领事馆,领事馆里的所谓外交人员大部分是经验丰富的中情局特工,还有大量的安保人员以及后来从首都的黎波里派来增援的特种部队,结果却是被这伙突袭人员得手,连美国驻利比亚大使也被打死,多名外交人员、特工被打死打伤。美国的驻外使馆一向戒备森严,并且有多处秘密的戒备森严的安全房间,以备不时之需,身处战乱地带的班加西领事馆、中情局活动的重要基地恐怕更是如此。为何却最终出现如此惨重的结局,打破了美国30多年来一直没被打破的纪录?
我们具体来分析遇班加西领事馆遇袭的经过。经过事后当事美国官员的披露,整个过程大概如此:
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于9月10日抵达领馆,次日会晤多名官员。9月11日20时30分左右,他结束与一名土耳其外交官的会晤,把对方送至领馆门口后返回,领馆周边没有出现“任何异常”。21时40分左右,领馆人员听到大门附近传出巨大吵闹声、枪声和爆炸声。一名领馆安全人员迅速将史蒂文斯和外交官肖恩•史密斯带往领馆一栋住宅内的“安全室”,这所房间有金属隔栅,配多把锁、药品和饮用水,窗户只能从室内打开,在这间防止窃听的房间里可以收发保密传真和保密信件,通常只有大使和报务员能够有权限进入。离奇的是,偷袭的武装人员竟然对班加西领事馆内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们冲入史蒂文斯所在的住宅,试图破拆金属隔栅和锁,进入“安全室”,但没有成功。他们似乎知道这里有秘密的“安全室”,而且大使很可能就在这里。于是他们在住宅内泼洒汽油,点燃家具等物品,史蒂文斯等人呼吸困难,一名安全人员率先离开这栋住宅,此后便无法返回。美国大使很可能死在这所住宅里。[14]
这里最大的疑点便是,偷袭领事馆的恐怖分子似乎对领事馆内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是直接针对大使而去,如果大使不死,这次袭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按道理,美国大使是领事馆需要保卫和拯救的一号人物,但在这次袭击中,几十名外交人员外加几十位安全保卫人员,总共只有四个人牺牲,其中两个外交人员就是大使及其身边人员,其余的人都未牺牲。这究竟是否是巧合?
2012年9月13日,利比亚政府内政部分管东部安全事务的副部长沃尼斯·谢里夫称,袭击发生后,美方打算把领馆人员疏散至一处位于马术俱乐部的别墅内,那里距领馆大约1.5公里。但是,由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利比亚安全部队护送的车队在前往别墅途中遭遇伏击。谢里夫说,袭击者动用火箭推进式榴弹,似乎清楚车队前进路线。谢里夫推测袭击者有内应。[15]
按照利比亚内政部副部长的说法,恐怖分子不仅熟悉领事馆内的情况,知道机密的“安全室”的位置,还知道领事馆车队撤退的路线。这一切简直是太离奇了。
4、美国军队及情报机构为何之前毫无预警、中间反应迟钝、事后调查不利?
袭击发生后,不少舆论指出,班加西领事馆曾经有人要求美国政府加强其安全防卫,但是美国政府对该问题并未引起重视。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内战后的利比亚,班加西的领馆已经处于危险状态,但从领馆到美国中央政府,全都没有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美国发达的情报机构为何没有丝毫预警?
整个袭击从晚上21点40分左右开始,直到凌晨两点左右,在利比亚军队帮助下美国安保人员才重新控制了局势。整个袭击过程持续了将近四个小时。美国军队号称世界最强,能够基本实现1小时内快速到达全球的目标。如果美国军队应对及时,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应该能幸免于难。
而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在9月11日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领事馆遭袭那天晚上,美军曾从欧洲派出迅速反应部队到意大利西西里岛西格奈拉一个机场,准备对班加西的美国外交官实施营救,从这个机场飞到班加西只需要一个小时。但不知什么原因,直到班加西的袭击事件结束后,这个突击队才抵达。[16]
班加西事件发生后,美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调查事情的经过,然而至今为止,美国大使究竟如何死的仍然没有确切答案。对嫌疑犯的调查也几乎陷入困境,美国曾要求土耳其政府逮捕一名叫做哈尔齐的突尼斯嫌疑人,这名男子随后被引渡回突尼斯受审,他接受了突尼斯法官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的共同质询。经过几个月的调查,法庭出示的班加西领事馆遇袭的视频中,并没有哈尔齐在场,这就排除了哈尔齐参与袭击的嫌疑,2013年1月初,哈尔齐被法院释放,这给美国的班加西事件的调查工作雪上加霜。与联邦调查局官员密切配合进行调查工作的利比亚方负责人阿舒尔上校指出,尽管美国发誓要找到那些参与袭击的嫌疑犯,但是迄今为止,别说是拘捕,甚至连调查都困难重重。阿舒尔指出,调查者们非常害怕那些恐怖嫌疑犯所属的民兵组织向他们下手。2012年11月,一名刚被指定担任调查员的官员即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杀害。2013年1月初,负责调查该命案的人又遭绑架。阿舒尔表示,现在离拘捕美国班加西领事馆袭击案的嫌犯还很远。[17]
班加西事件的调查过程显示,被任命的案件调查官员的信息很快会被利比亚的恐怖分子得知,而调查工作则迅速被破坏。袭击班加西领事馆的恐怖分子为何如此神通广大?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谜团。
二、“利比亚模式”:解开班加西事件的秘钥
1、从“利比亚模式”看美国在大中东地区的隐秘战略
其实假如了解美国在中东的隐秘战略,以上的一系列疑团便迎刃而解。
在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正是美国及北约的情报机构和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伊斯兰逊尼派原教旨主义激进势力联手推翻了卡扎菲政权。
利比亚内乱刚刚开始,“基地组织”便发出声明,谴责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并宣称与利比亚抗议者站在一边,呼吁全体穆斯林支持利比亚人民推翻暴君卡扎菲的统治。[19]
在利比亚战争中,将卡扎菲军队打败的,首先是北约的空中力量及地面特种部队,但真正在地面发挥骨干和基础作用的正是主张圣战的“基地组织”的各个分支--如利比亚伊斯兰战斗团组织(Libyan Islamic Fighting Group),该组织于2007年在南亚正式加入“基地组织”。[21]如果说布什政府早期曾有限地采取第一个建议的话,布什政府末期及后面的奥巴马政府则采取了第二个建议。
据BBC等媒体报道,利比亚叛军司令贝尔哈吉(Abdel Hakim Belhadj)同样出身于班加西地区的恐怖主义组织,作为利比亚伊斯兰战斗团组织的头目,他曾被卡扎菲驱逐出境,2004年在泰国被中情局逮捕并遭受酷刑,在阿布·萨利姆监狱一直待了七年。[22]奇怪的是,2011年初,他在英美情报部门的安排下乘坐美国盟友卡塔尔的飞机进入利比亚来到班加西,领导以基地恐怖主义组织为骨干的叛军,在英美特工和特种部队的配合下,打败了卡扎菲。
利比亚叛军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占领德尔那地区的伊斯兰教士阿尔-哈赛迪(al-Hasady),他与本·拉登关系密切,2001年美国阿富汗战争打响后他被巴基斯坦官方逮捕并被美国关进著名的关塔那摩湾监狱里,2007年被移交给利比亚政府。2011年美国和西方打响利比亚战争后,哈赛迪跟英美特工合作一起对付卡扎菲,他的言论也已经变得十分亲美。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他说:“我们对美国的看法正在改变,如果说过去我们100%痛恨美国的话,今天对美国的痛恨程度已经少于50%了,美国已经开始纠正他们过去的错误,他们帮我保护我们的孩子不再流血”。[23]
在利比亚战争中,美国和恐怖主义组织的合作是广泛的,没有恐怖主义力量当廉价的炮灰,美国及西方可能无法那么容易拿下利比亚战争。据2011年8月31日巴基斯坦媒体“国家”(The Nation)报道,在沙特阿拉伯苏丹亲王(Bandar Bin Sultan)的号召下,美、英两国情报机构从本年年初起,单在阿富汗“基地组织”的重要据点马扎里沙里夫招募了1500名自愿军,前往利比亚作战,而这些人大多是原来跟美军作战的所谓恐怖主义势力。[24]
2011年6月9日,美国时任中央情报局(CIA)局长莱昂•帕内塔在美国参议院的听证会上表示,一些利比亚反对派领导人可能是极端分子。而美国刚刚对利比亚反对派进行了2600万美元的大力援助,这使美国的援助总额达到8100万美元。而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和土耳其也承诺向利反对派提供总值约11亿美元的援助。[25]2011年6月,法国甚至在黎波里附近向利比亚反对派大量空投武器,以帮助他们攻占利比亚首都。
原来利比亚境内的恐怖组织力量尚不能对卡扎菲产生威胁,但是在“基地组织”头目的指挥下,阿富汗、伊拉克、也门、埃及等许多国家的恐怖主义力量聚集到了利比亚,再加上空中力量的优势打击及英美特工的配合及大批的武器技术支援,打败卡扎菲就易如反掌。
除了美国及西方的大力支援外,在推翻卡扎菲政权的过程中,基地组织又趁势夺取了大量利比亚政府储备的高端武器。多年来,利比亚西邻阿尔及利亚一直在打击基地组织的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2011年4月5日,阿尔及利亚一名高级安全官员对路透社表示,基地组织正在扰乱忠于卡扎菲的部队,同时也渗透到反卡扎菲的东部反抗军中。“伊斯兰马格里布”打入反抗军,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像SAM-7s地对空导弹这样的精密武器,并运往基地组织在非洲国家马里北部的一处武装据点。这些武器包括俄罗斯制的RPG-7反坦克的火箭推进榴弹、卡拉什尼科夫机关枪以及卡拉什尼科夫步枪、爆炸物等军火。他透露,有情报显示,“伊斯兰马格里布”已从利比亚获得俄罗斯制的肩扛“箭”式地对空导弹,这种导弹也就是北约所称的SAM-7型便携式防空导弹。[26]
2011年11月,卡扎菲政权倒台后,“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高级成员穆赫塔尔·贝尔穆赫塔尔接受毛里塔尼亚私营报纸《努瓦克肖特新闻报》采访时说:“在卡扎菲政权倒台的情况下,我们从中获益、得到一批利比亚武器再自然不过。”[27]
从利比亚战争看,美国及北约对于恐怖主义组织已经采取新的策略,首先美国仍然继续打击那些仍然将美国和西方当做主要敌人的恐怖主义分子,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保留大量特种部队就是这个目的,但是美国更重要的战略是试图同这些恐怖组织缓和关系,驾驭这些恐怖势力,将暴力引向美国的敌人。而且从利比亚战争看,相当多的之前与美国作战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恐怖势力,已经和美国达成和解,双方已经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布什时代,美国曾联合卡扎菲一起反恐,卡扎菲也曾极力镇压基地组织,而今天美国却联合基地组织将卡扎菲政权推翻,并默许基地组织的势力在利比亚大肆扩张,这充分反映了卡扎菲与基地组织在美国眼中“敌-友”身份的转化。
2011年美国创造了“利比亚模式”,其前提是:1、美国大兵从阿拉伯世界逐步撤出,仅留少量特种部队和特工进行战略威慑。2、美国与“基地组织”合作推翻那些反美政权,美国及沙特出钱、出枪、出设备、出情报,而“基地组织”出人。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因为美国深知,如果美国军队像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那样直接大规模入侵利比亚的话,势必造成伊斯兰激进势力和卡扎菲联手反击美国入侵军队的局面。奥巴马对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伊斯兰激进势力的怀柔政策取得显著成效。于是在当前的利比亚必然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2011年11月叛军大本营班加西法院楼顶同时升起执政当局与“基地组织”的旗帜,“基地组织”人员驾驶汽车高举“基地组织”的黑色旗帜,在班加西大街上招摇而过。而在美国眼里,这些人是推翻暴君卡扎菲独裁统治的“自由斗士”。
卡扎菲的悲剧究竟意味着什么?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后,卡扎菲开始改弦更张:他销毁自己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承担洛克比空难的巨额赔偿金,任用以三儿子赛义夫为代表的西化派主政,将国有企业大规模私有化、减少民众的福利和对底层人民的补贴,并允许美国和西方资本投资利比亚石油产业。然而卡扎菲并非完全投靠西方,而是想利用西方列强间的矛盾进行投机。比如,他把利比亚大部分的石油利益给了意大利,这导致了美、英、法的不满;2007年末法国总统萨科奇极力“讨好”卡扎菲,他隆重欢迎卡扎菲访法,结果卡扎菲回国后却配合美国高调而公开地反对萨科奇最为看重的“地中海联盟计划”(萨科奇提出重要对外政策,目标是建立欧盟与地中海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使萨科齐在国内遭受政敌的嘲讽;卡扎菲一方面向美国示好,一方面又想扮演伊斯兰世界的领袖,批评以色列,批评美国在中东的战争。最终的结果是,卡扎菲政权被法国萨科奇和美国奥巴马联手摧毁——和单边主义的小布什政府抵制“地中海联盟”计划不同,奥巴马需要欧洲对美国的支持,因此卡扎菲这个棋子轻而易举地被美国牺牲掉了。
战乱后的利比亚将像阿富汗、伊拉克及不久前的埃及一样,美国扶植的西化派及亲美的逊尼派原教旨主义势力(如穆斯林兄弟会)在台前执政,而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激进暴力势力则在幕后积极扩充力量,利比亚将成为恐怖主义网络进攻叙利亚、伊朗等国家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2、“利比亚模式”是解开“班加西谜团”的钥匙
理解了“利比亚模式”,便理解了“班加西谜团”。
美国史蒂文斯在利比亚战争中承担了极为关键的角色。52岁的史蒂文斯会讲阿拉伯语和法语,是美国资深外交官,拥有丰富的中东外交经验,曾先后在耶路撒冷、大马士革、开罗和利雅得担任外交职务。2007年至2009年,他在利比亚担任特派团副主任。2011年2月利比亚反叛活动一开始,史蒂文斯就担任代表美国与利比亚反对派接触的特使。他一直参与同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谈判。在促成北约与利比亚反对派合作推翻卡扎菲政权的行动中,史蒂文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从北约开始行动直到2011年的1 1月,史蒂文斯是奥巴马政府与利比亚反对派之间的主要纽带。2012年5月被任命为驻利比亚大使。[28]显而易见,史蒂文斯在推翻卡扎菲政权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功勋,而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联系、甄别、资助、利用那些从世界各地涌入利比亚的伊斯兰激进分子。
引人注目的是,2012年9月11日晚,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遇袭前刚刚会见完一名土耳其外交官,之后不到一个小时,袭击就开始了。而土耳其当时正在美国及西方颠覆叙利亚政权活动中担任关键的角色,史蒂文斯与土耳其官员所探讨的事项,很可能就是如何将利比亚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主义势力引入叙利亚,帮助美国推翻阿萨德政权。
正因为在利比亚战争中,美国的情报机构利用伊斯兰逊尼派激进势力推翻了卡扎菲政权,所以随后利比亚的新政府必然与基地组织有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而美国情报机构由于跟逊尼派激进势力的密切联系,也使自己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暴露在基地组织眼里。在逊尼派激进势力里,的确有不少人已经选择和美国合作,但是仍然有大批力量不仅敌视什叶派的伊朗及卡扎菲之类的世俗政权,更将美国视作头号敌人,而这两种势力又极其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当美国驾驭逊尼派激进势力这股烈火成功推翻了卡扎菲政权后,自己也必然会面临玩火自焚的囧境。
班加西事件,就是美国玩火自焚的一次典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明白,美国政府在班加西事件发生后,为何要极力撇清事件与基地组织的关系;我们不难明白,希拉里为何硬要颠倒黑白地地强调那些突袭卡扎菲武器库、拿走那些重武器、并偷袭美国班加西领事馆的激进分子们是卡扎菲的死党(卡扎菲及其反对派都曾雇佣图阿雷格部族士兵,但他们跟基地组织是两回事),而对“伊斯兰马格里布”之类的基地组织分支曾在利比亚和美国并肩作战一事则讳莫如深;我们不难明白,美国的情报机构如此发达,却对利比亚班加西领馆的危险处境一无所知(美国之前以为他们已经能够驾驭基地组织,实际上远非如此);我们不难明白,基地组织为何对班加西领馆的内部情况了如指掌,甚至知道领事馆车队的撤退路线;我们不难明白,美国对班加西事件的调查为何会陷入困境……
三、可疑的“马里战争”:美国在非洲全方位驱逐中国力量的序幕?
1、“班加西事件”的微妙背景
假如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逊尼派激进势力能够大体上与美国合作,便不会有“班加西事件”,而美国颠覆叙利亚政权的进程也会很顺利。按照美国的打算,“利比亚模式”将推广到叙利亚、伊朗甚至中国新疆。然而,当叙利亚政权在普京的庇护下久攻不下时,美国的后院起火,基地组织里的反美派又杀了个回马枪将矛头对准了美国。
2012年9月11日的“班加西事件”,发生在一个十分微妙的敏感时期。在此一天前,即2012年9月10日,美国基地组织领导人艾曼·扎瓦西里的兄弟穆罕默德·扎瓦西里(因参与恐怖活动在埃及监狱坐牢14年)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独家采访时,代表基地组织向西方正式提出了和解方案。穆罕默德·扎瓦西里指出,他和他兄弟的意识形态是完全统一、不可分离的,因此他可以说服其兄弟和西方达成和解。他指出基地组织等伊斯兰势力可以停止侵害美国和西方国家利益、保护穆斯林土地上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合法利益、停止挑衅美国和西方国家。当然这个方案也同时向美国提出了要求:美国和西方停止干预穆斯林地区事务、美国停止干涉穆斯林教育、美国结束对伊斯兰战争、美国释放所有伊斯兰囚犯。[29]
穆罕默德·扎瓦西里的和解方案刚刚抛出,从2012年9月11日开始,由美国人拍摄的严重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在伊斯兰世界引发了一场反美风暴,到11日晚上,美国驻利比亚的大使史蒂文斯遇袭身亡。值得注意的是,该电影片段早在七月份便已经被放到互联网上,但是一直没有引起多大的风浪,正是在美国与基地组织公开地和解方案的时刻,这部影片突然在伊斯兰世界得到广泛地传播,一场反美风暴也如期而至。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其背后的缘由大概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扎瓦西里等基地领导人在同美国讨价还价。第二,基地组织内部的激进派并不希望与美国和解,因此借题发挥破坏和谈。
班加西事件正式宣告,美国与基地组织的公开的和解,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在叙利亚、伊朗等问题上的合作就此终止。这只意味着,双方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将继续保持较长时间。
2011年,基地组织在利比亚与美国合作颠覆了卡扎菲政权,当叙利亚反对派正与阿萨德政权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刻,基地组织的激进派又把矛头对准了美国。如果反美活动重新成为逊尼派激进势力的核心工作,美国颠覆叙利亚及伊朗的计划将付诸东流。
2、“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在马里的崛起
利比亚等国家内乱的一个直接结果,便是基地组织的发展壮大。为西方推翻卡扎菲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是利比亚战争的最大赢家之一。虽然这个组织在参与推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后,也派人涌入叙利亚对抗阿萨德政权,并一直敌视什叶派的伊朗,但其主要根据地在马里、阿尔及利亚等地。“伊斯兰马格里布”成立于2006年,是阿尔及利亚内战的产物,长期以来一直是力量较弱的基地组织网络分支之一。通过参与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伊斯兰马格里布”获得大量精良武器,成为基地组织全球分支中的一支主要力量。“伊斯兰马格里布”与马里当地名叫“伊斯兰卫士”(又被称作“伊斯兰后卫”)的恐怖组织结成同盟,再加上图阿雷格部族的独立运动的支持,他们的势力空前强大。2012年3月马里军事政变后,他们乘势击败了政府军,有效控制了北部地区,面积占马里的三分之二。[30]
“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的发展壮大,极大地威胁到了美国及法国在非洲的利益。“伊斯兰马格里布”活跃的北非国家,如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国,都是法国“地中海联盟”计划的重要国家,马里刚好位于“地中海联盟”的头部位置。法国主导的“地中海联盟”,最初由欧盟成员国和地中海沿岸的非欧盟成员国组成,但与西方关系密切的毛利塔尼亚也加入其中。除了地缘政治因素外,马里有丰富的铀矿、油气田以及黄金矿产,美国及法国是不可能让马里失去其控制的。马里,也必然是“地中海联盟”下一步的吸纳对象。
2012年9月11日班加西事件发生后,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于18日在一家网站上发表声明,称“祝贺穆斯林反叛弟兄们为捍卫先知所做的事”,并称杀死美国驻利比亚大使是对美国这个“傲慢且非正义的国家‘最好的(复仇)礼物’。”此外,“伊斯兰马格里布”还敦促在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以及毛里塔尼亚的穆斯林,将美国外交人员赶出自己的国家,“净化”本国国土。[31]
基地组织中,的确有激进势力主张将主要的斗争矛头对准美国。但事后证明,袭击班加西领事馆的不是“伊斯兰马格里布”,究竟是什么组织发动了此次攻击,仍然是未解之谜。西方有谚语,“咬狗不叫,叫狗不咬”。袭击班加西领馆的组织没有露面。而攻击美国口号喊得最响的“伊斯兰马格里布”, 虽然在利比亚战争中势力得到极大扩展,却未在利比亚做出任何损害美国利益的行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反差。
3、“马里模式”浮出水面
班加西事件事件后,经过几个月的酝酿,美国迅速做出战略微调:美国认为有必要加大力量遏制逊尼派激进势力的反美倾向。当然,为了缓和与伊斯兰世界的尖锐矛盾,这一次奥巴马仍然希望站在幕后做“无名英雄”,同利比亚战争一样,法国又站到了台前。
2012年12月14日,美国国防部部长帕内塔称,在世界范围内,“基地”组织仍然是当今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无论‘基地’组织躲在哪里,我们都要打击它,直到它无处可藏。因为我们不会忘记,基地组织的主要目标是攻击美国,我们不会让它得逞。如果我们不想让它得逞,我们就必须在也门、索马里以及马里等国家对它展开打击。”[33]
在2013年1月23日的国会听证会上,希拉里巧妙地利用美国人对班加西事件的愤怒情绪,呼吁对北非基地组织进行更广泛干预,她认为马里北部的地形不仅仅是一个沙漠,它还是洞穴,美国需要花时间、花钱训练非洲部队,来对抗马里北部及其它地方的激进分子。[34]
从“利比亚模式”到“马里模式”,美国和法国完成了华丽转身。在“利比亚模式”中,由于大批的逊尼派激进势力充当炮灰,于是美国和法国只出动了空军。而在“马里模式”中,美法要与原来的盟友--“伊斯兰马格里布”等逊尼派激进势力展开战斗了。虽然曾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援和培训,马里政府军仍然十分软弱涣散,法国只能出动地面部队。而美国的长期打算是,投入大量的资金培训、资助并控制西非、北非政府军队,从而进一步控制相关政权,将中国等国家的企业和势力赶出非洲大陆。
此次美国和西方出兵拥有丰富资源的马里,其主要目的就是用军事手段加紧控制非洲大陆,驱逐中国力量。这一点,美国的政要及西方的主流舆论并不讳言。
希拉里卸任后,美国新国务卿约翰·克里刚刚上任,谈到马里问题时便直言不讳地发出警告:“非洲到处是中国”,他认为中美在非洲的影响力之争比作一场“博弈”,而且这是一场美国能“赢”的“博弈”。[35]
法国刚刚出兵不久,法国媒体《世界报》发表文章,称“中国因素”也是法国出兵马里的考量之一,因为中国“觊觎这一地区极为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37]
英国《独立报》上述文章还指出,“美国的非洲计划在军事上的组成部分是设立了美军非洲司令部。自2007年以来,非洲司令部一直在采取行动,积极为非洲国家培训军队。”[38]而据美联社2012年12月25日的报道,2013年,美国将在非洲35个国家部署军队,应对当地伊斯兰极端组织日益增长的威胁,其中包括马里、利比亚、苏丹、阿尔及利亚、及尼日尔等国。[39]美国的长期打算是,投入大量的资金培训、资助并控制西非、北非政府军队,从而进一步控制相关政权,将中国等国家的投资、企业和政府援助赶出非洲大陆。
可以预计,无论马里战争顺利与否,马里的局势已经由美国及西方国家完全掌控。美国借此时机加紧了对非洲的军事渗透及控制。俄罗斯之声网站发表的分析文章指出,马里动乱对中国利益造成重创:“利比亚发生的巨变、苏丹分裂成两个国家都已经对中国在非洲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中国失去了稳定的石油进口来源,数以百亿计美元的基础设施投束入高阁,同时也失去了利润和影响的杠杆。如今,中国又面临着失去马里的危险。”[40]
“马里模式”是以反恐的名义加强西方的地区霸权,在这一点,与布什时代的“阿富汗模式”相似。只不过这一次又让法国站到了台前,战争结束后美国与法国“利益均沾”。美国支持法国的“地中海计划”,而法国支持美国对伊朗及中国的全球性围堵。这就是奥巴马对小布什单边主义进行调整的本质涵义。“马里模式”是“阿富汗模式”与“利比亚模式”的混合体。
2011年3月的利比亚及2012年3月的马里极为相似,都是由于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引发了国内矛盾,随后部族分裂主义和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逊尼派激进势力乘势作乱。但是,美国及西方的处理方式完全相反。其根本原因是,美国及西方需要的是那种软弱涣散的依附性政权。这就是美国及西方为何要颠覆统一强大的卡扎菲政权,而却保护有民主宪政传统的马里政权,后者软弱涣散,更加有利于美国的控制,更何况政变后的马里政权,已经开始倒向西方。
总体上看,大中东地区的基地组织表面上看似美国的敌人,却在实质上成为了美国得心应手的工具:在利比亚、叙利亚、伊朗等国家,美国的战略是和基地组织联手推翻那些反美政权。而在阿富汗、马里等国家,美国之战略是以打击基地组织的名义,加紧建立或扶植亲美政权。
美国更重要的一个算盘是,将逊尼派激进势力在马里的根据地打烂,驱动这支恐怖主义烈火向东燃烧,颠覆叙利亚政权后再烧向伊朗——这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真正的战略重心。所以,2013年1月的“马里战争”,又是将“利比亚模式”复制到叙利亚和伊朗去的一个过渡桥梁。
4、可疑的“伊斯兰马格里布”,可疑的“马里战争”
当然,结合北非、西非复杂的历史背景,事情可能远远没有上面分析的那么简单!
2012年7月10日,美国海军战争学院(U.S. Naval War College)国家安全事务教授(曾是美国高级情报官员及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约翰·R·辛德勒在美国著名的《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阿尔及利亚的丑陋真相》的文章,其中谈到,2006年产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其组织源头是阿尔及利亚历史上最血腥的伊斯兰团体——“伊斯兰武装组织”(Armed Islamic Group,GIA)。而“伊斯兰武装组织”和阿尔及利亚的军事情报机构DRS(the Département du Renseignement et de la Sécurité,国家资讯及安全部门)又有十分复杂的关系。约翰·R·辛德勒指出:“简单地说,GIA是由DRS所创造出来的。使用渗透、挑拨等方式,DRS将GIA组装出来去抹黑伊斯兰极端分子。GIA的许多领导都是DRS的代理人,他们推动这个集团走进了大规模谋杀的死胡同,这种无情的战术使GIA伊斯兰主义者几乎在所有的阿尔及利亚人中都声名狼藉。GIA的大部分活动都是由DRS经手的,包括1995年法国大爆炸事件。一些最臭名昭著的针对平民的大屠杀都是由军事特种部队伪装成圣战者干的,或者是由DRS控制下的GIA分队干的。”[41]
英国最著名的老牌进步杂志《新国际主义者》(创办于1973年)于2012年12月份的杂志上也刊登了一篇文章,指责马里北部的恐怖主义活动有美国背景。文章认为,“‘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在撒哈拉和萨赫勒地区的领导人,如阿卜杜勒哈米德•阿布•扎伊德(Abdelhamid Abou Zaid),穆赫塔尔•本•穆赫塔尔(Mokhtar ben Mokhtar)和叶海亚·朱阿迪(Yahia Djouadi,有很多化名)等,或者是DRS的代理人或者与其关系密切。”[42]
原来,自1962年阿尔及利亚摆脱法国殖民统治独立以来,其政府一直宣称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苏联关系密切而与美国及西方交恶。而美国在布热津斯基的谋划下,于70年代末曾大力援助逊尼派原教旨主义激进势力以对抗苏联和大中东地区的反美力量。八九十年代,伊斯兰主义的宗教复兴运动成为全球的重要现象,而苏联很大程度上就是因此而土崩瓦解。而在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地区更是如此,自八十年代以来,阿尔及利亚的世俗政权便一直和伊斯兰主义运动恶斗。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苏联逐渐走向衰弱并最后分崩离析,阿尔及利亚的世俗国家政权转身投靠了美国,双方关系迅速改善,俄国人的势力基本上被赶出了这个地区。自此以后,在阿尔及利亚世俗政权和伊斯兰主义运动中间选择哪一个,美国一直处于摇摆状态。美国垄断财团的头号智囊布热津斯基内心一直十分清楚:“伊斯兰教的政治觉醒不仅会引发在北面与残余的俄罗斯帝国主义冲撞,而且还可能在南面与美国的统治抗争。”[44]
美国前高级情报官员约翰·R·辛德勒的说法,也解释了“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身上的其他一些谜团。比如,进入利比亚作战的各种逊尼派激进势力非常多,为何最终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这个反美、反西方口号喊得最激烈的组织拔得头彩,将卡扎菲大量高精尖的武器运回了马里?美国、法国等国家为何让这个组织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大肆活动,张牙舞爪地把武器运回马里?本·拉登时代的基地组织斗争策略一直比较稳重,即将西方尤其是美国当做最大的敌人,为何仅仅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一直采取极端血腥的方式四处树敌?本·拉登时代的基地组织一直和中国的东突势力保持着若有若无的关系,但为何2009年中国七五事件后,“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却急切地跳出来配合美国指责中国,声称要为维族人复仇?该组织当时甚至直接声称,将攻击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的五万名中国工人,以及在整个西北非地区的中国国民及项目。[47]
然而,在叙利亚对抗阿萨德政权的基地组织并不仅仅是“努斯拉阵线”一支力量。几乎阿拉伯世界的所有的逊尼派激进势力都参与进来了。早在2012年2月,“基地”组织新领导人扎瓦希里就发布了名为《向前,叙利亚雄狮》的新视频,他批评叙利亚政权对其民众犯下罪行,表明自己对叙利亚起义活动的支持,并号召土耳其、伊拉克、约旦和黎巴嫩的穆斯林支持这次起义,推翻叙利亚现有政权。2012年3月初,伊拉克总理马利基称,“基地组织”势力正从伊拉克向邻国叙利亚转移:“过去,叙利亚觉得国内不存在恐怖主义问题,而如今,它处于恐怖主义问题的中心地带。”[49]
然而,奥巴马一方面命令美国中情局官员帮助这些所谓“自由战士”获得武器推翻叙利亚政权。[51]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事实显示,基地组织恐怖主义网络中有相当多的势力已经和美国及西方结盟。2012年10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曾刊文说,美国政府对叙利亚冲突的秘密评估报告显示,大多数提供给叙利亚反对派组织的武器落入了强硬的伊斯兰圣战者手中。美国依赖其阿拉伯盟友如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等向叙反对派提供武器。美国总统奥巴马得知了这一结论。[52]2012年12月土耳其报纸《国民报》称,土耳其政府为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成员的提供隐蔽场所,之后将他们派遣到叙利亚。土耳其埃尔多安政府将位于伊斯肯德伦市的一个驻地以军事基地的名义专供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使用。在过去数月,1万多名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成员通过该国派往叙利亚。[53]
6、普京一眼看穿美国的阴谋
今日美国所主导的北约,在联合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伊斯兰逊尼派势力的背景下,拥有足够的力量顺利解决叙利亚和伊朗问题。空中优势力量的打击加上地面基地组织的破坏力,不仅叙利亚,即便是伊朗政权恐怕也难以应对。2012年8月以后,以基地组织为骨干的叙利亚反对派和政府军形成胶着状态,假如北约再对叙利亚政府军进行空中打击,叙利亚政权将毫无疑问地被迅速推翻。当前北约唯一顾忌的是俄罗斯普京的态度。假如俄罗斯为保住其在叙利亚的海军基地而对叙利亚政权进行强力支持,北约将在空中打击叙利亚问题上犹豫不决,从而伊朗问题的解决也将推后。
俄罗斯及普京对今天叙利亚所发生的一切是心知肚明的。2012年9月6日,普京在接受俄罗斯著名电视媒体“今日俄罗斯”记者采访。记者提到西方及某些阿拉伯国家支持的叙利亚自由军(Free Syrian Army)正雇佣基地组织战士,普京说:“当某些人渴望去获得最佳结果时,他们会不择手段。这是一个规律,他们会不择手段地去尝试那么做——几乎不曾考虑后果。阿富汗战争时就是那样,当时苏联于1979年侵入阿富汗。那时,我们今天的伙伴们在那里支持一场反叛运动,其主要的结果就是基地组织的产生,后来让美国自己自食恶果。今天,某些人想利用来自基地组织和其他持同样激进观点组织的好战分子来在叙利亚达到其目的。这个政策是危险的并且是极其短视的。与其如此,还不如打开关塔那摩监狱的大门,武装那里的所有囚犯,把他们送到叙利亚去战斗——那是完全相同的人。”[54]
由于普京已经窥探出美国在中东隐秘的大战略,所以俄罗斯不会轻易放弃叙利亚乃至伊朗。因为这种局面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俄罗斯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全盘尽失,同时也意味着恐怖之火将重新燃向俄罗斯的周边,车臣等问题将重新激化。
四、从赞比亚到马里——一个个老朋友离中国而去?
1、中非友谊——毛泽东留给中国的重要战略资产[55]
与非洲大陆的密切关系,是毛泽东留给后代的丰硕遗产。中国在自身十分困难情况下,对非洲进行了巨额援助。后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
广为人知的是,为支援非洲建设,中国援建了坦赞铁路,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64名工程人员甚至献出了生命。实际上,中国当年不仅支援了非洲建设,更是支援了非洲革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非洲摆脱西方的殖民统治、谋求民族独立的进程中,中国就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使中国的无形影响在独立后的新非洲无所不在。
比如,在阿尔及利亚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摆脱法国殖民统治、谋求独立过程中,中国曾提供7000多万元人民币包括物资、军火和现汇的各类援助。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曾明确地说,“阿尔及利亚的解放要归功于中国人民和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的影响。”
在六七十年代莫桑比克、安哥拉、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等国独立过程中,中国政府通过非统组织解放委员会以及各解放组织驻非洲国家的机构予以各类援助。据非统组织解放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字,1971年至1972年,非洲解放运动自非洲以外获得的武器援助,中国占75%。中国曾向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给予武器和军用物资援助,我军事专家在坦桑尼亚营地为莫桑比克培训了近万名自由战士。在南非,为终结种族隔离制度,中国政府曾积极支持南非两大民族主义组织非国大和泛非大,包括培训军事人员。曼德拉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创建了武装斗争组织“民族之矛”,并向中国派遣了一批指战员接受培训。非洲第一代开国领袖大都对毛泽东十分敬仰,卡翁达曾赞颂毛泽东是“游击战争的伟大领袖”。
再看看毛泽东去世后,非洲各国领袖的哀悼和颂扬。卡翁达说:“毛泽东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进行无私合作”,“毛泽东主席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无私地献身于全人类事业”,“是被压迫者事业的不妥协的旗手”……阿尔及利亚领导人布迈丁主席称颂“毛泽东是第三世界的一个榜样”,“永远是各国人民的抵抗和斗争的象征”。几内亚总统杜尔说:“全世界无产阶级失去了现代史上世界革命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马里总统特拉奥雷赞扬说:“毛泽东的业绩和制定的原则以及他的政治家品质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毛泽东主席像一颗明亮的巨星,以夺目的光芒照耀着整个世纪。”
2、美国非洲司令部——专为中国而设?
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留下的这份丰硕遗产愈加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以及从非洲进口的资源迅速增长,大有赶超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趋势。非洲丰富的能源和资源成为中国崛起所必须的重要因素之一。西班牙《起义报》引用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从2001年至2003年的每年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至2005年的每年约15亿美元,2006年增加到70亿美元。2012年7月,中国宣布未来3年为非洲国家提供200亿美元贷款。据计算,2010年至2012年中国的投资总额为1010亿美元。”[56]非洲丰富的能源和资源成为中国崛起所必须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中国力量相比拥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传统的美国和西方更加受非洲所欢迎。
根据2012年1-10月的数据,沙特、安哥拉及俄罗斯占据中国原油进口的前三位。2012年中国从非洲小国安哥拉进口的原油比俄罗斯还多。非洲是继中东之后,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地,占2012年1-10月总进口量的23%。[57]
美国及西方对毛时代开始的中国与非洲之间的特殊友谊一直耿耿于怀,他们试图重返非洲,意图重建其新殖民主义统治,排挤中国力量。
2007年2月,美国宣布成立非洲司令部,2008年10月非洲司令部正式全面运转。在美国非洲司令部的计划中,安哥拉和尼日利亚是非洲大陆一南一北的两个关注焦点,美军计划中的战略支点由北往南分别是马里、塞内加尔、加纳、加蓬、乌干达、赞比亚、纳米比亚。
(美国非洲司令部的计划图)
统观美国非洲司令部计划,很明显是在根据三个目标进行军事部署:1、哪个国家有丰富的石油之类的资源和能源,便在哪个国家或者其周围进行重点军力部署,如尼日利亚、安哥拉等国。2、中国的影响在哪个国家深厚,哪个国家便进行重兵部署,如赞比亚、马里等国。3、其次是考虑地缘战略因素,如乌干达、加蓬、塞内加尔等国。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占据重要的地缘要津,排挤中国的影响,其根本的目的是获取非洲的石油。美国国务院顾问J・彼得・法姆曾公开指出,建立非洲司令部的战略目标是“确保获得非洲丰富的油气和其他战略资源”。[59]2008年2月19日,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激进势力在非洲大陆的活动,成为美国军队进入该地区的最大借口。但是由于对殖民主义传统的强烈憎恨,非洲国家对美国非洲司令部普遍抵制,美国在非洲部署军队的计划一直不太顺利。美国的非洲司令部,一直在非洲大陆上找不到落脚之地,只好在德国暂时栖身。但多年以来美国对非洲司令部的投入一直持续增长。2012年,美国军费整体裁减情况下,非洲司令部的预算仍然在大幅增长。
3、赞比亚的天平又开始倒向西方
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全球围堵中国的态势更加明显,美国更是在非洲加紧排挤中国。
例如,2011年9月22日,中国在非洲铁杆盟友赞比亚反水,爱国阵线领导人迈克尔·萨塔当选赞比亚总统,此人曾公开接受台湾当局的金钱贿赂,他素以反华著称,曾主张要把所有的中国商人赶出赞比亚,“寻求与台湾建交与中国大陆断交”。自2005~2011年期间,他持续地、激烈地抨击中国在赞比亚的投资,他在2010年对路透社记者说:“中国和其他亚洲矿业公司在赞比亚推行‘奴隶’般的劳动条件。”而爱国阵线的另一领导人、赞比亚的副总统盖•斯科特(Guy Scott)曾说,白人比印度人好,而中国人最坏。[60]由这样的政治人物成为赞比亚的总统和副总统,说明西方的力量已经在赞比亚大幅增长。
2011年11月,为了兑现之前限制“中国专横”的承诺,刚上台的迈克尔·萨塔成功地将国家特许开采税增加了一倍,达到6%。为了弥补中赞之间的“全天候的友谊”,87岁的老总统卡翁达于11月不得不紧急亲赴北京。要知道,正是由于毛泽东的中国为赞比亚修建的坦赞铁路,赞比亚才成为世界最大的铜矿出口国,而自卡翁达之后的历届赞比亚总统都由于感恩而坚定地奉行亲华政策,中国也成为赞比亚最大的投资国。迈克尔·萨塔当选,预示着赞比亚的天平正导向西方一边。
当然,中国及毛泽东在赞比亚的深厚影响不是一下子能够消除的。迈克尔·萨塔、盖•斯科特等人获得政权后不得不表现出务实的一面,他们仍然表示欢迎中国到赞比亚进行投资,但是相比而言,他们更加欢迎西方的投资——毛泽东为中国在赞比亚和非洲奠定的独特政治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迈克尔·萨塔的当选至少是个重要信号:当年那些毛泽东为中国结交下的非洲铁杆盟友,正在一个个逐步远离中国!
4、马里政变——又一个老朋友离中国而去?
再以马里为例,2012年以来马里的局势表明,美国及西方正竭尽全力在非洲驱逐中国的影响。
马里首任总统莫迪博·凯塔是毛泽东的崇拜者。1960年马里刚建国时,奉行社会主义政策,中国那时便曾大力援助马里,帮助马里建立了基本的工业基础。第二任总统穆萨·特拉奥雷1968年靠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凯塔政权上台,但特拉奥雷仍然是毛泽东的崇拜者,1973年中马两国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马里的第三任实权人物是是阿马杜·图马尼·杜尔,他在1991年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特拉奥雷政权,随后退居幕后控制马里军队,并在2002年至2012年担任马里总统,杜尔执政期间仍然奉行对华友好政策。
进入新世纪后,美国及西方加紧渗透非洲,很多国家反水,马里成为非洲大陆中可以称作为中国铁杆盟友的少数国家之一,中马两国都认为双方友好合作关系堪称中非合作的典范。马里总统阿马杜·图马尼·杜尔曾说:“马里一向以来都坚定地站在中国一边。……正是在中国的帮助下,马里才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批工业基础设施。……中国给了我们需要的一切。我们想表达我们的感谢。我们期待继续加深与中国的友谊。”[62]据统计,马里的出口额有三分之一出口到中国,其中有棉花、黄金等。中国的投资和商品也大量涌入马里。除了有丰富的铀矿、黄金外,马里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其总共12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被发现有5个沉积岩地质结构的矿区,马里国土面积的一半多存在石油开发的可能。由于近几年马里所处的西非地区不断有新的石油发现,世界各地的石油公司最近都云集马里进行石油开发。由于马里政府多年来奉行对华友好政策,自然成为美国及西方的眼中钉。
2012年3月,美国培训的马里军官阿马杜・萨诺戈上尉发动政变,推翻了执政已经长达十年的亲华的杜尔政府。阿马杜・萨诺戈于1990年进入马里军队,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拉克兰空军基地接受培训,是美国在非洲大陆军队系统所布的重要棋子之一。一个民选的政府被独裁的军队推翻,完全违背了美国的普世价值,美国、法国等国家只是口头上做做样子表示谴责,并没有要求恢复前总统杜尔的职位。曾主导马里政局长达二十年的阿马杜·图马尼·杜尔,由于一直奉行亲华政策,不仅得不到美国和法国的支持,在关键时刻也没得到中国的鼎力帮助,一夜之间沦为丧家犬,最后被迫宣布辞职。
美国、法国等国家施加压力让军政府移交政权,接着,美国培训的政变军人阿马杜・萨诺戈将政权移交给曾在法国留学、奉行亲西方政策的国民议会议长狄翁昆达・特拉奥雷。2012年5月21日,马里的抗议群众曾冲进总统府将狄翁昆达・特拉奥雷围殴打伤,特拉奥雷两天后选择赴法国巴黎接受全面医疗检查。2013年初特拉奥雷正式向法国求援,请法国出兵对“伊斯兰马格里布”恐怖分子和图阿雷格部族分裂势力进行军事打击。
五、美国的中东秘密战略源远流长
1、“椭圆形”地带——布热津斯基三十年的大布局
1993年,冷战刚刚结束,美国垄断财团的头号智囊布热津斯基便“预言”:“伊斯兰教的政治觉醒不仅会引发在北面与残余的俄罗斯帝国主义冲撞,而且还可能在南面与美国的统治抗争。”[64]
众所周知,布热津斯基的“预言”之所以一贯准确,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能很大程度上主导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可以说,冷战结束后的20年里,全世界的热点、焦点几乎没有离开布热津斯基所划的这个“椭圆形”:1991年及2003年针对伊拉克的两次海湾战争发生在这个椭圆形的中部;1999年由科索沃危机引发针对南斯拉夫的轰炸和肢解发生在这个椭圆形的西部边缘;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发生在这个椭圆形的中部;2011年初开始的“茉莉花革命”的首发地突尼斯处于这个椭圆形的西南边缘,这场来势凶猛的大火一直向东燃烧,扫过埃及和利比亚,蔓延到了椭圆形的中央地带叙利亚和伊朗;在未来几年,这场大火会不会将继续蔓延,燃烧到这个椭圆形的北部(中亚)及东部边缘——中国新疆?
其实通过分析美国近三十年地缘战略布局,上述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布热津斯基所划的这个“椭圆形”,正是欧亚大陆上石油及各种矿产资源丰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兴盛、地缘战略位置重要(能向东、向北辐射中国和俄罗斯)而政治宗教问题却极度复杂的地区。他之所以一直多年看重并筹划这个“椭圆形”,是吸取了美国二战后的经验教训。二战后,美国先后遭受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巨大失败,一度陷入历史的低谷。七十年代,美国不得不进行外交转型,一方面美国缓和与中国的关系,集中精力对付苏联。另一方面,美国大量扶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激进势力,不断向苏联势力范围及苏联境内渗透。而这两项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正是布热津斯基。
二战后直到七十年代,伊斯兰国家出现四种势力:第一是以沙特王室为代表的逊尼派原教旨主义力量,在阿拉伯国家都有广泛势力的穆斯林兄弟会也是同一阵营,第二是以伊朗为代表的什叶派原教旨主义力量,他们于70年代末在伊朗建立伊斯兰共和国,第三是以纳赛尔为代表的伊斯兰社会主义力量,第四是西化派自由民主派力量。前两者属宗教型力量,在冷战时期,沙特等逊尼派原教旨主义一直和美国保持密切关系,而伊朗即反美又反苏但总体上更反美。后两者属于世俗性力量,大体上伊斯兰社会主义力量亲苏亲中、反美反西方,西化派亲美亲西方。80年代后期,伊斯兰社会主义力量逐渐进入衰败阶段,冷战结束后,在外部西方势力及内部极端宗教势力双重压力下,其残存力量更加显得薄弱而畸形,这就是萨达姆政权及卡扎菲政权被美国和西方顺势一扫而光的原因。
布热津斯基在70年代末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即大力援助逊尼派原教旨主义激进势力以对抗苏联和中东地区的反美力量。1998年1月15日布热津斯基在接受法国“新观察”([65]
显而易见,历史的真相是美国先于苏联用军事情报手段秘密干预阿富汗内政,而苏联出兵阿富汗,其目的正是它当时宣称的“对付美国在阿富汗的秘密行动”,尽管全世界当时根本不相信,但事实正是如此,布热津斯基业已作证。正是因为布热津斯基让苏联深陷“自己的越战”,苏联未能成功阻止住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苏联周边的复兴和扩张。80年代后期,趁着戈尔巴乔夫“公开化”、“新思维”等东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激进势力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内大力扩张,他们和地方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推动苏联解体的最大动力。这段历史对中国解决当前面临的新疆危机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2、布什的“大转向”
苏联解体后,美国扶植起来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产生分化,腐败的沙特王室继续执行亲美政策,美国及沙特资助的穆斯林兄弟会的上层越发腐败及亲美,而部分原来与美国合作对抗苏联的激进势力逐渐将美国当做最大的敌人,其代表人物便是本·拉登,他原来和沙特王室团结一致在美国的帮助下对抗苏联,他率领阿拉伯军团曾在阿富汗击退了苏联军队,现在因为反对美国在其心目中的圣地沙特驻军,从而与沙特王室决裂并将矛头对准了美国。这就是1993年布热津斯基所言的,伊斯兰激进势力可能继续对抗俄罗斯,但也有可能与美国相抗争。因此,按照布氏的意见,美国应对这支势力的对策只能是将其驯服,继续将其变成自己能够驾驭的力量为我所用。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给了美国这样一个机会。美国自2001年开始的反恐战争,其根本目的绝不是消灭所谓恐怖主义,而是杜绝恐怖主义的反美倾向,将恐怖主义继续引导到反俄、反中的道路上去。
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转向在布什时代的末期就已经开始。2003年,美国以反恐战争的名义指责萨达姆政权勾结“基地组织”,并发动了入侵伊拉克的战争。其实,在中东地区,萨达姆及卡扎菲政权是对基地组织镇压最厉害的政府。萨达姆是逊尼派的世俗政权,在任时极力压制逊尼派原教旨主义和什叶派原教旨主义。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人数最多的什叶派逐渐崛起,渐渐地开始主导伊拉克新政权,而伊拉克什叶派和伊朗及叙利亚又有密切关系。一旦伊拉克被反美力量主导,加入了伊朗-叙利亚-黎巴嫩反美反以联盟,布什的中东战争将功亏一篑,因此,美国中东战争的下一步必然是推翻伊朗为核心的反美政权联盟,将伊朗改造成亲美的什叶派国家。因此,布什政府执政末期的中东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当然,这种转折并非对反恐战争的否定,而是在新条件下的继续推进。
2007年3月5日,美国顶尖的资深记者、1970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获得者、基辛格最害怕的人——西摩·M·赫什在著名的《纽约客》杂志发表题目为《重定向-布什政府的新政策将帮助我们反恐战争中的敌人?》的文章,其中谈到:“在过去的几个月中,随着伊拉克局势的恶化,布什政府已经显著地改变了中东战略,无论是在公共外交层面还是秘密行动层面。此次‘重定向’,白宫内部知情者如此称呼此项新的战略,将导致美国与伊朗的公开对抗,在部分地区,将扩大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之间的教派冲突。布什政府已经决定,将摧毁什叶派为主体的伊朗,实际上这意味者,布什政府已经重新配置它在中东地区的优先事项。在黎巴嫩,政府已经与逊尼派的沙特政府合作展开秘密行动,目的是削弱黎巴嫩真主党,这是由伊朗支持的什叶派组织。美国也参与了针对伊朗及其盟友叙利亚的秘密行动。这些活动的附带结果是,那些一直信奉伊斯兰激进思想、敌视美国、同情“基地组织”的逊尼派穆斯林极端主义团体将得到美国的支持。”赫什还指出,“新战略矛盾的地方在于,在伊拉克大部分军事暴乱来自逊尼派势力,而不是什叶派。但对布什政府来说,伊拉克战争最大的未估计到的负面后果是伊朗势力的增长。”[66]
关于美国此次战略转向的背景,文章还透露:“2007年1月国务卿赖斯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上说,美国‘在中东的新战略’是区分‘改革者’和‘极端分子’,逊尼派国家是温和的中心,而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站在分水岭的另一侧,‘伊朗和叙利亚已经做出了他们的选择,而其选择是破坏’。” 一位与以色列关系密切的政府顾问称:“这项‘新战略’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逊尼派国家被什叶派势力的死灰复燃吓呆了。他们对我们跟伊拉克温和什叶派的赌博越来越不满意。”外交关系委员会资深研究者瓦利•纳斯尔告诉赫什:“看起来,在政府内部一直存在一场辩论,伊朗和逊尼派激进势力,究竟谁是最大的危险。沙特等国家一直主张的最大威胁是伊朗,逊尼派激进分子是较小的敌人。这是为沙特路线的胜利。” [67]
现任和前任的政府官员透露了这项战略的实施细节:“这项战略的核心内容是不公开的。秘密活动将保持在机密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将由沙特执行并提供资金”。“大转向战略背后的关键人物是副总统切尼、国家安全顾问副手埃利奥特•艾伯拉姆斯,即将离任的驻伊拉克大使(驻联合国大使提名)哈利勒扎德,沙特国家安全顾问苏丹亲王(作者注:Bandar Bin Sultan,正是此人后来从阿富汗招募了几千个恐怖分子赴利比亚作战)。赖斯已经深深参与指定其中公开的政策,秘密部分已由切尼指导。” [68]
3、奥巴马的“怀柔术”
奥巴马上台后,该政策得以进一步深化和实施。面对伊斯兰世界普遍的反美情绪,奥巴马不得不表现出更多的“怀柔”姿态。2011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其特种部队将本·拉登击毙于于巴基斯坦的住所内,并称这是“反恐行动上的重大成就”。该事件扑朔迷离,各种舆论和猜测纷纷而起,但不管本·拉登是“真死”还是“假死”还是“早已死”,该事件都标志着美国反恐战争、中东局势甚至“椭圆形”地带的态势都进入了新阶段:伊斯兰原教旨激进势力的反美倾向已经重新被美国所遏制,伊斯兰原教旨激进势力从整体上看已经和美国达成默契,双方将暗地里相互配合,导致暴力和分裂的“恐怖之火”将烧向那些美国和西方以外的国家,其中伊朗、俄罗斯和中国将是主要目标。
在奥巴马看来,布什政府前期发动的反恐战争固然有扩大化和得不偿失的一面,但奥巴马并未彻底否定反恐战争,因为不用武力,无法遏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反美冲动。奥巴马上台后的对策是在继承布什末期中东战略基础上,适当收缩反恐战争,缓和与伊斯兰逊尼派原教旨主义的关系,在中东地区将伊朗定为头号敌人,在世界范围内利用恐怖主义势力阻击中俄。奥巴马一上台便采取怀柔政策,宣布与伊斯兰国家永不交战,尽可能与世界上的伊斯兰国家建立友善和睦的双边关系。2011年5月宣布击毙本·拉登后,美国白宫又于6月29日顺势推出新版《国家反恐战略》,与布什时代相比,奥巴马新战略第一是强调把反恐重点转移至针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第二是重点打击反美的“基地”恐怖组织,这就为美国与全球各地区那些不太反美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激进势力(如东突)的合作奠定了基础。[69]奥巴马的新版反恐战略的背后意味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美国将重塑全球恐怖组织的斗争倾向,极力将恐怖势力的威胁引向西方以外的国家。
从布什政府前期的反恐战争到布什末期的战略转向,再到奥巴马的“萧规曹随”,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全世界的布局是连续的、相辅相成的,而不是断裂的、相互否定的。换句话说,在美国,究竟是布什在台上还是奥巴马在台上,没有根本性差别,美国的政策及战略动向是一以贯之的。假如奥巴马2000年上台,照样会发动战争入侵伊拉克,假如布什2008年上台,照样会将伊朗是做中东最大敌人。似乎无论是什么政府上台,都无法改变美国既定的世界战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完全不同,内政外交忽东忽西、忽左忽右,老一代领导人去世后,新一代上台就彻底否定前者搞彻底性的改革,直到最终崩溃。奥巴马在竞选中利用民众对布什的不满情绪说了太多的“改革”、“改变”,但上台后仍然是萧规曹随。在美国真正决定国家走向的是一个幕后的隐形统治集团,这个集团牢牢把握了美国最高统治权力并不受外界各种势力的干扰,因此美国的内外政策才能在几代人的时间里保持连贯。
2012年1月5日,奥巴马及五角大楼公布的名为《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新军事战略报告中认为,“本•拉登的死亡和大量‘基地’组织高级领导成员的伏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能力”,而“从长期来看,中国作为地区强权的崛起将会从各个方面影响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73]
阿伯塔巴德文件可以看做是本·拉登的政治遗嘱。毫无疑问,马里、阿尔及利亚等地的“伊斯兰马格里布”等基地分支,其所作所为确实违背了本·拉登的基本主张。本·拉登与所有穆斯林团结起来对抗美国的战略无疑更加高瞻远瞩。或者说,“伊斯兰马格里布”在美国的指示下在有意破坏本·拉登的战略部署。本·拉登当年的确接受美国的资助与苏联战斗,但是九十年代以后他又的确在坚决地对抗美国。不过悲剧的是,其基地组织和很多基地组织的网络分支,如“伊斯兰马格里布”,很早就已被美国渗透。如果本·拉登活着并能够继续主导基地组织,基地组织恐怕很难被美国所利用。
六、美国的大中东秘密战对中国的影响
1、肢解中国和俄罗斯——美国的必然选择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何要继续肢解俄罗斯和中国?其实布热津斯基在自己的著作中写得很清楚。1993年,正是极端亲美亲西方的叶利钦当政时期,布氏在谈到俄罗斯和西方关系时说,“俄国将给欧洲带来一个特别令人困惑的问题。不论内部演变成什么样子,俄国总是太大了——也太‘欧亚’了——以至无法全面地并入欧洲。”[74]
那么怎么办呢?布氏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方案:“一个摈弃帝国野心的民主的俄国本身可能很容易进一步分化……民主的俄国不得不实施高度的权力分散。这样,要求自治的压力就可能增强……非俄罗斯民族的分离主义一旦得逞就可能促使上述地区内的一些俄罗斯人考虑:为什么不可以像不止一个操德语或操英语国家那样,成立一个以上或两个操俄语的国家呢?很多人可能振振有辞地说,这种做法或许是俄罗斯人民获得民主与繁荣的捷径。”[76]按照这种方案,当西伯利亚共和国和远东共和国必然分裂出去后,俄罗斯变成一个纯粹的欧洲国家,其领土恐怕只剩下今天的四分之一左右。
可以说,正是布热津斯基所代表的美国垄断财团继续对俄国西化派叶利钦政权采取勒索、遏制、肢解的政策,将叶利钦逼得无路可退,最终不得不启用了对美彻底强硬的普京。而在布热津斯基眼里,叶利钦们是什么一副形象呢?布热津斯基于1997年写道,“俄国太落后,被集权统治破坏得太严重,不可能成为美国切实的民主伙伴。这个重要现实是关于伙伴关系的动听言辞掩盖不了的。”[77]对美国来说,戈尔巴乔夫仅仅是美国暂时的朋友,美国80年代后期支持戈尔巴乔夫的目的仅仅是防止苏共左派上台,当苏共左派彻底失败时,美国就扶植叶利钦打压戈尔巴乔夫。对美国来说,叶利钦也仅仅是暂时的朋友,虽然叶利钦在瓦解苏联方面居功甚伟,但是当叶利钦不希望俄罗斯进一步被西方肢解时,美国便开始抛弃叶利钦了。
在俄罗斯没有被肢解时,俄罗斯永远无法成为美国的平等的伙伴,而西化派主导的俄罗斯也仍然是美国要肢解的对象,越是在俄国亲美及虚弱的时候,美国越要下手。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在苏联刚刚解体后的几年内,建立一种有效的全球性伙伴关系的主观和客观先决条件均不具备。那些民主的‘西化派’要价实在太高,而自己能做的又太少。……在前俄罗斯帝国范围内就新的地缘政治现实进行一场从帝国心态到民族心态的深刻变革。只有在这以后,与美国的真正伙伴关系才能成为可行的地缘政治选择。”[79]
对于同样的伊斯兰激进势力的暴力活动,如果它针对的是美国,便是“恐怖主义”,如果它针对的是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它便是“民主斗士”。这一点,中国人已经领教甚深:新疆境内的“东突”等三股势力在克林顿年代是美国政府及中情局的亲密战友,在布什发动反恐战争后及奥巴马时代,三股势力仍然是美中情局的亲密战友,逃到境外的代表热比娅仍然是美国的座上宾;这一点,俄罗斯人也已经领教甚深:“车臣”恐怖分裂势力的暴力活动比拉登有过之而无比及,然而西方特工机关在肢解完苏联后仍然要肢解俄罗斯,他们支持“车臣”独立,在法国印制“伊奇克里亚护照”、在德国印制“伊奇克里亚货币”并且通过格鲁吉亚向车臣非法武装运送武器,美国国防部长前顾问理查德-佩尔也曾公开表示,“据我所知,我们试图在向车臣分离主义人员提供道义上的支持,物资上的支持似乎同样也有。……我觉得,当时可能会改变局势,遗憾的是,什么也没发生”;和地区势力,而新疆也从未成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激进力量关注的中心和焦点,即便如此新疆三股势力也已经给中国国家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在本·拉登的时代,尽管新疆三股势力和“基地组织”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本·拉登从未号召恐怖主义力量集中精力对付中国,本·拉登的策略反而是将东突等新疆三股势力留在阿富汗等地对付美军。众所周知,东突等新疆三股势力和美国关系极其密切,美国一直优待关塔那摩里的东突战俘,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是新疆三股势力活动的重要基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本·拉登时代,“基地组织”和新疆三股势力之间关系一直若即若离,在拉登时代,东突等新疆三股势力并未正式加入“基地组织”。奥巴马上台后施展怀柔术,缓和了与伊斯兰激进势力的关系,尤其是从2011年开始,双方已经密切配合在阿拉伯世界大展拳脚。随着美国的战略调整,东突等新疆三股势力和“基地组织”的关系在逐步融合。据长期关注反恐战争的专业杂志《The Long War Journal》报道:拉登被击毙的不久前,现任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的负责人阿普杜勒·沙库尔被“基地组织”任命为领导巴基斯坦武装力量和训练营的新指挥官,而这一职务之前是由基地组织最高策划者及规划师赛义夫·阿德尔担任的。这显示东突已经加入了“基地组织”的核心领导层,从而使两者之间更难于区别,而东突已经在“基地组织”的核心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美国情报官员认为,沙库尔出任基地高官一事表明,外围恐怖组织在基地组织核心圈地位上升。尽管突厥伊斯兰党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和中亚,但其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区拥有大量武装人员,其领导人在基地组织身担要职。沙库尔除了领导巴部落地区基地组织武装外,预计也将成为基地执委会委员。[82]
2012年10月份,中国反恐权威部门发布独家消息,在“基地”组织发出指令后,2012年5月以来,“东突”组织纠集成员,组成“圣战”小组潜入叙利亚参与内战。[83]这一迹象也显示,中国境内的恐怖主义势力在与国际势力加速合流。
随着本·拉登被宣布死亡及“基地组织”内“拉登路线”的逐步终结,在美国的撮合下,新疆三股势力和基地组织将进一步融合。也就是说,新疆三股势力终于可以调用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力量为己所用了。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里,原来大量在中国境外与美军作战的新疆三股势力成员,将会越来越多地回流中国,中国新疆的危局必然升级。
从1990到2010年,美国用了20多年的时间终于大体上驯服了伊斯兰逊尼派原教旨主义这支力量。打不过的敌人,才是朋友。美国很早就熟知这个“真理”,而基地组织也在慢慢体味这个道理。现在,不管是基地组织还是塔利班,内部都出现试图与美国和解的强大力量。自2013年开始,美国及西方又开始对那些坚决反美的基地组织分支势力进行扫荡。相信未来几年时间里,美国对这支力量的使用将更加得心应手。
其实逊尼派原教旨主义的主流倾向一直是跟美国和西方合作来维持自己的利益,无论是沙特王室还是穆斯林兄弟会都是如此,苏联解体后,以本·拉登为代表的反美派只是其中的异类和支流,因此本·拉登死后,“基地组织”等恐怖主义力量将更加明确地恢复与沙特王室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密切关系,回到依附美国和西方来的道路上去。2011年本·拉登死后,美国将更容易驾驭和控制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暴力势力。可以预计,这支恐怖主义大军攻克了伊朗后将继续向东向中国新疆方向进攻。一旦到了那个阶段,恐怖主义势力已经在北非和西亚得到大发展,在美国的指挥下,其关注及斗争焦点必然继续向东移。毫无疑问,今天发生在利比亚和叙利亚的情况将在不久将来的新疆重演,新疆成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乃至全世界的焦点,也成为全世界伊斯兰恐怖主义圣战的中心:在美国操纵的恐怖主义头目的号召下,不仅东突等原来的疆独分子全部回流中国,连那些北非和西亚(如阿富汗、伊拉克、也门、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伊朗等国)以及中亚五国的恐怖主义力量也将纷纷跨境,他们聚集在新疆地区参加所谓“圣战”,再加上西方情报机构大力提供的支援,新疆问题将比冷战结束以来这二十年的局面要严重的多。当年美国操纵这支力量果断地将苏联肢解,今天20多年的驯服工作已大有成效,美国必然仍然试图驾驭这支力量继续肢解中国和俄罗斯。在这个背景下来看美国的战略东移(或者说将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绝非是简单地将阿富汗、伊拉克的军力撤退并部署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其更阴险的目的是和伊斯兰激进力量暗地里相互配合,双方东西夹击、围攻中国。
4、中-俄-伊联盟——美国的最大噩梦
毫无疑问,只有保证伊朗等反美政权的稳定才能阻止“恐怖之火”烧向中国新疆。与沙特王室代表的逊尼派原教旨主义政权不同,伊朗的什叶派原教旨主义代表了伊斯兰较为成功的现代化版本:伊朗反美政权实现了一个相对民主、公平的社会,更重要的是伊朗是伊斯兰世界少有的掌握了一定的现代化技术的国家,就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来说,伊朗已经具备成为地区性大国的条件。正是由于人民大众的支持,伊朗政权才十分强硬地对抗美国。而沙特王室等逊尼派原教旨主义政权由于极端独裁、腐败,无法获得人民真正支持,所以为保证自己的权力只能依附于美国。当前,纳赛尔式的伊斯兰社会主义早已成明日黄花,而逊尼派激进原教旨主义被美国彻底驯服后,伊朗反美政权的存在就更为重要。在美国眼里,本·拉登式的逊尼派原教旨主义恐怖势力从来都是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至今为止他们仅善于制造动乱和恐怖从而破坏了无数政权,包括强大的苏联帝国,但尚未成功地建设好一个国家。而沙特之类温和的逊尼派原教旨主义又大体上依附于美国。所以伊朗必然成为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真正的最大的敌人。美国针对逊尼派原教旨主义中的反美势力打了近十年的反恐战争,但其根本目的不是消灭恐怖主义,而是驯服这支力量攻击伊朗,进而攻击俄罗斯和中国。
对美国来说,肢解中国是其既定战略。当美国需要联合中国制约苏联时,美国有其对华和善的一面,但是苏联解体后,针对中国的实际性的肢解战略就步入实施阶段了。虽然布热津斯基等人一直集中精力将俄罗斯当做肢解对象,因此时不时地冒充口头上的“友华派”,但其对华险恶用心从未改变。早在苏联解体前后,布热津斯基就曾说:“我们将像对付苏联那样对付中国,我们可以从种族纷争和宗教冲突入手[88]这就是布热津斯基背后的美国垄断财团最害怕出现的局面。
[1] 大中东,由美国布什政府提出来的政治术语,将一些与穆斯林有关的国家集合在一起,北非诸国以及中亚诸国也包括在内。
[2]国际在线:美国大使班加西遇袭身亡 利比亚当局致歉,http://gb.cri.cn/27824/2012/09/13/2225s3848454.htm
[3] CIA Takes Heat for Role in Libya,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970204712904578092853621061838.html
[4]联合早报:希拉里承认美驻利使馆遇袭与基地组织有关,http://realtime.zaobao.com/2012/09/jg120927_024.shtml
[5] No evidence found of Al Qaeda role in Libya attack,http://articles.latimes.com/2012/oct/19/world/la-fg-libya-attack-20121020
[6] 美中情局前局长国会作证解释班加西领馆遭袭,http://news.sina.com.cn/w/2012-11-17/042225599040.shtml
[7]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将在国会作证解释班加西袭击,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12-08/4393160.shtml
[8]希拉里晕倒撞成脑震荡 将缺席驻班加西领馆遇袭听证会,http://news.hexun.com/2012-12-17/149137703.html
[9]希拉里就班加西领馆遇袭接受质询 称对事件负责,http://news.qq.com/a/20130124/000296.htm
[10]国际在线:美国务院3名高官因班加西领馆遇袭事件辞职,http://news.sina.com.cn/o/2012-12-20/160725858359.shtml
[11]希拉里国会听证被视谢幕 强势作风被指对美无益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1/25/c_124276500.htm
[15] 北京晨报:利比亚官员疑袭击美国大使武装人员有内应,http://gb.cri.cn/27824/2012/09/15/3245s3851809.htm
[16] Could U.S. military have helped during Libya attack?,http://www.cbsnews.com/8301-33816_162-57536611/could-u.s-military-have-helped-during-libya-attack/
[17] 法制日报:美驻利比亚领馆遇袭案调查陷困境, http://www.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3-01/15/content_4128309.htm?node=20739
[18] 路透社报道,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TopGenNews/idCNCHINA-3857920110224?sp=true
[20] The Enemies of Our Enemy,《外交政策》杂志,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03/30/the_enemies_of_our_enemy?page=full
[22] Profile: Libyan rebel commander Abdel Hakim Belhadj,http://www.bbc.co.uk/news/world-africa-14786753
[23] Ex-Mujahedeen Help Lead Libyan Rebels,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3712504576237042432212406.html
[24] CIA recruits 1,500 from Mazar-e-Sharif to fight in Libya,http://www.nation.com.pk/pakistan-news-newspaper-daily-english-online/Politics/31-Aug-2011/CIA-recruits-1500-from-MazareSharif-to-fight-in-Libya
[25]环球网:美国中情局局长称利反对派领导人内或含极端分子,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06/1748114.html
[26]青年参考:中东动荡或成天赐良机 基地组织貌似趁乱坐大,http://qnck.cyol.com/html/2011-04/15/nw.D110000qnck_20110415_3-01.htm
[29] Exclusive: Al Qaeda leader's brother offers peace plan,http://edition.cnn.com/2012/09/10/world/meast/zawahiri-peace-plan/index.html?hpt=hp_t1
[32] 环球时报:美国防长称基地组织仍是美国最大威胁,http://news.sina.com.cn/w/2012-12-14/160525814427.shtml
[33] 京华时报:法国出兵马里,http://news.163.com/13/0113/03/8L2MRDUJ00014AED.html
[37] Don't forget the critical role of China in Mali,http://www.independent.co.uk/voices/comment/dont-forget-the-critical-role-of-china-in-mali-8452530.html
[38]Don't forget the critical role of China in Mali,http://www.independent.co.uk/voices/comment/dont-forget-the-critical-role-of-china-in-mali-8452530.html
[39] 美国明年将在非洲35国驻军,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12-26/content_7871842.html
[40]马里动乱或对中国利益造成重创,http://chinese.ruvr.ru/2013_01_29/102837375/
[41] The Ugly Truth about Algeria,http://nationalinterest.org/commentary/the-ugly-truth-about-algeria-7146
[42] How Washington helped foster the Islamist uprising in Mali,http://newint.org/features/2012/12/01/us-terrorism-sahara/
[43]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失败》(原名: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75页
[44] The Ugly Truth about Algeria,http://nationalinterest.org/commentary/the-ugly-truth-about-algeria-7146
[45] 环球时报:疆独与恐怖势力相勾结 基地组织威胁报复中国,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6/52984/9656857.html
[50]中情局助叙反对派获取武器,http://finance.ifeng.com/money/roll/20120622/6643801.shtml
[53]法尔斯通讯社:数千名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成员通过土耳其派往叙利亚,http://chinese.irib.ir/news/news/item/46666-%E6%95%B0%E5%8D%83%E5%90%8D%E5%9F%BA%E5%9C%B0%E7%BB%84%E7%BB%87%E5%92%8C%E5%A1%94%E5%88%A9%E7%8F%AD%E6%88%90%E5%91%98%E9%80%9A%E8%BF%87%E5%9C%9F%E8%80%B3%E5%85%B6%E6%B4%BE%E5%BE%80%E5%8F%99%E5%88%A9%E4%BA%9A
[54] Putin: Using Al-Qaeda in Syria like sending Gitmo inmates to fight,http://rt.com/news/vladimir-putin-exclusive-interview-481/
[55]《湘潮》杂志:毛泽东的非洲情结,人民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1168511.html
[56] 起义报:中国投资模式更适合非洲需求,http://finance.qq.com/a/20130104/001462.htm
[57]中国的海外石油供应分析,http://www.gmw.cn/ny/2013-01/30/content_6567360.htm
[58] 透视美军增兵非洲:为反恐也为资源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1/25/content_18377555.htm
[59] Making Peace or Fueling War in Africa,http://www.fpif.org/reports/making_peace_or_fueling_war_in_africa
[60] 南风窗:中国矿业公司的非洲生存,http://csr.stcn.com/content/2012-02/04/content_4897519.htm
[61]中青报:中国马里关系是中非友好合作的样板,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2/12/content_2537036.htm
[62]中国政府向马里移交20辆红旗牌轿车,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18/c_12582869.htm
[63]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失败》(原名: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75页
[64]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失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76页
[65] The CIA's Intervention in Afghanistan,Interview with Zbigniew Brzezinski ,http://www.globalresearch.ca/articles/BRZ110A.html
[66] The Redirection
Is the Administration’s new policy benefitting our enemies in the war on terrorism? http://www.newyorker.com/reporting/2007/03/05/070305fa_fact_hersh#ixzz22TNnr3S4
[67] 同上
[68] 同上
[69]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Counterterrorism,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counterterrorism_strategy.pdf
[70]参见纽约时报网站刊登的报告全文,《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http://graphics8.nytimes.com/packages/pdf/us/20120106-PENTAGON.PDF
[71] 同上
[72]美新书曝光拉登毙命详情 被副手扎瓦希里出卖,http://news.qq.com/a/20111105/000908.htm
[73] The Economist :Reading the Abbottabad papers: Rebranding al-Qaeda,http://www.economist.com/blogs/clausewitz/2012/05/reading-abbottabad-papers
[74]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失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
[75]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失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72页
[76]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5页
[77]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6页
[78]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7页
[80] 见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第一频道2008年3月22日专题纪录片《高加索计划》,http://news.ifeng.com/mil/history/200804/0423_1567_505227.shtml
[81] 俄警告中东处于高度危险 极端势力暴力活动激增,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2-06/15/content_15504828.htm
[82] 详见:Al Qaeda appoints new leader of forces in Pakistan's tribal areas,http://www.longwarjournal.org/archives/2011/05/al_qaeda_appoints_ne_2.php,China in Al Qaida's sights again?,The Times Of India,http://article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2011-05-11/china/29532133_1_al-qaida-pakistan-s-fata-al-rashid-trust
[83] 东突恐怖组织应基地组织要求潜入叙利亚作战,http://news.sina.com.cn/w/2012-10-29/092225461490.shtml
[86]布热津斯基:《After America》,美国《外交政策》杂志,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2/01/03/after_america
[87]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失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06页
[88]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失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11页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