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问题 今天如何与学生谈爱国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1-13 345

“说起爱国,你想到什么?”记者随机采访小学生。“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董存瑞炸碉堡”……孩子们七嘴八舌。记者又问,“那你能做什么和爱国有关的事呢?”这次,不少孩子挠起头来,最后,一个男孩大声说:“我们还是小孩,爱国主要是大人的事。”

如今的中国,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让世界称羡,中华民族正处于近代以来最扬眉吐气的历史时期,但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有的让“00后”“10后”有些抵触,课堂上讲了,试卷上考了,但难以“入心”;有的过于“高大上”,让学生感到爱国遥不可及、与己无关;有的“报喜不报忧”,学生一旦走向社会,容易因现实跟理想有差距而信仰动摇……

今天,如何跟学生谈爱国?记者近日走访专家和学校,力求寻找解决之道。

追求引人入胜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镜头】 “哎,你知道吗?方便面还是宇航员的食品呢,因为脱水食品体积小。”新华书店里,一个男孩正捧着《我的家在中国》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对同行的伙伴说。这套“优质国情教育读本”合计48册,分为山河、湖海、节日、民族、道路、城市6个部分,旨在带领小读者走进中国的名川大山和风土人情。

在不少学校,记者遇到这样的场景:说起上爱国主义教育课,很多孩子直撇嘴,“又要听‘念经’、打瞌睡了!”可听说要看好看的书、讲好听的故事,孩子大都雀跃不已。

“爱美是人之常情,儿童天性向真、向善、向美。”广东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陶己这样解释编写《我的家在中国》的初衷,“这套书力图给儿童提供最美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素材选择上,选择孩子们最熟悉的内容,有美丽的画、动听的歌和生动的文字;在呈现方式上,设计成‘百科全书+活动指引’,把爱国理论知识变成学生的主题演讲、实践调查和生活体验。”

就拿该丛书“民族之旅”部分的《民族饮食》一书来说,开篇就讲了过桥米线和桂林米粉的区别:过桥米线是先端出滚烫的鸡汤,将鸡脯、里脊肉、腰花、鲜鱼等切成薄片,等吃时用汤把各种食材烫熟;桂林米粉则是先煮好米粉,再加上牛腩、卤菜等卤水。

一本书读来,不仅让人垂涎欲滴,更在不知不觉间,让孩子们了解了历史和文化。“原来,米粉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今年14岁的张一鸣惊讶道,他从书中还得知,1953年,俄罗斯师傅把制作“大列巴”的手艺教给了中国师傅。

要想让孩子爱国,首先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祖国。当一个孩子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多姿,欣赏了祖国人文历史的气象万千,品味了祖国诗词歌赋的绝美隽永……对伟大的中国,怎能不心生热爱呢?

“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有效吸引学生进入、投入爱国主义认知与情感的建构过程是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前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深有感触,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审美原则”,“这不仅包括感性形式上的美感,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还应当具有审美精神的追求,展现我国的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从而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滋养”。

重视个人体验

可敬可爱还要可学

【镜头】 “同学们,冲啊!”寒风细雨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6)班的陈裕熙高举红旗,带领一队“红军战士”过关斩将,向前冲锋。原来,这是学校组织的“迷你长征体验活动”,经过“长征知识知多少”、突出重围、四渡赤水等重重挑战,各“方面军”历时2小时,徒步10公里,最终无一人掉队,在终点胜利会师。

“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首师大附小六年级(8班)的杨博凯抹了一把额头的雨水,气喘吁吁地告诉记者,“我感觉自己真的像红军!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像是打败了敌人,长征真是太不容易了!”

调研中记者发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让德育老师头疼的是“学生不买账”。“有一次,我给学生放一个爱国主义舞台剧录像,我自己特别感动,结果学生不但窃窃私语,有的还哄堂大笑。”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学老师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尴尬。“长期以来,青少年的爱国教育难以落到实处,主要在理论知识讲得太多,实际行动体验偏少。”陶己一针见血。

“关键是引起学生共鸣。”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宋继东支了一招,“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活动中,如何避免简单说教、提高教育实效,一直是德育工作的瓶颈性课题。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德育观念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效果一定差不了。”

首师大附小六年级(1)班的李梓菡告诉记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平板电脑回家记”让自己印象最深。“我的一个同学捡到平板电脑,辗转打听到失主‘完璧归赵’。我知道后就想,我一定要向这个同学学习!”在李梓菡看来,身边的榜样和英模人物带给她的影响同样大。

首师大附小大队辅导员王乐是孩子们眼中的“知心姐姐”。谁在活动结束后,默默捡起垃圾;谁在墙画脏了后,悄悄用抹布擦净;谁对保安、保洁“一视同仁”,彬彬有礼地打招呼……王乐都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把这些“无名小英雄”搬上课堂。“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感知孩子的心灵,才能让爱国主义教育起到最好的效果。”王乐说。

“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爱国不是遥不可及的,做好自己就是爱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赵志伟强调,要扭转“爱国就是高大上、就是抛头颅洒热血”的观点,让孩子们知道,做好身边点滴小事,也是爱国,比如好好学习、遵守秩序、尊老爱幼,因为只有人人遵纪守法、各司其职,国家才能够安定发展。

强调理性爱国

从小树立主人翁意识

【镜头】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某东欧国家旅游,导游不停地提醒我们看好财物,因为小偷很多。我当时就想,还是祖国好啊!”11岁的张能告诉记者,到了国外,更深深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聊起“砸肯德基、划日本车”等“爱国行为”,张能很有想法:“这搞乱了社会秩序,能对国家好吗?”

拥有一颗鲜红的爱国心是好的,但若没有自己的正确判断,借“爱国”之名行“害国”之实,就会适得其反。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更引人深思:一方面,部分成年人尚且如此,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另一方面,现在的成年人也是曾经的孩子,爱国主义教育应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

“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培育学生对于国家的正面情感、认知与认同,更要将这一认同建立在理性而牢靠的基础之上,避免单向、片面地强制灌输可能给学生发展带来的教育伤害。”檀传宝解释道,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从小就以主人翁的姿态思考如何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时,要注意培育青少年积极、健康的国民身份认同。

毛泽东主席曾将看《参考消息》上的各国言论比作“种牛痘”,其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如此。“倘若‘报喜不报忧’,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国情认知,还容易让他们在未来经不起负面信息冲击。”檀传宝指出。

“就拿《我的家在中国》来说,我们既欣赏中国自然、历史、发展的正面与美好,也不讳言美丽中国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陶己表示,希望这套书让孩子们在准确认识和感知自然形态的国家、了解中国的伟大历史与文化、认识中国的命运与世界命运紧密相关的前提下,种下理性负责的爱国种子。

采访中不少专家指出,要想真正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还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学校负责德育的老师不懂教育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效果可能难以保证。”檀传宝表示。

“‘爱国’种子能否生根发芽,除了要注意教育内容的取舍,还要注意,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会产生不同效果。”陶己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青少年确立对中国公民身份稳固、理性而积极的认同,从而落实到行动中,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去。(张烁)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