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开辟精准扶贫新道路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17-05-25 179

“以前,地里一种下玉米,我就开始犯愁。现在,有了农村电商,不愁销路,还能卖个好价钱。”贵州省岑巩县大有镇中洞村村民蔡老国说,通过村里的电商服务站,他去年种的1600多斤玉米以每斤1.2元的价格,不到两天便销售一空。

据大有镇中洞村电商服务站负责人蔡登宇介绍,他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当地贫困户的菜籽油、竹笋、枞树菌、优质米等土特产,通过互联网卖到全国,再以优惠的价格从网上采购群众所需的生活用品,既让土货卖出了好价格,又节省了生活开支。

为助推精准扶贫,岑巩县在加快建设农村公路的同时,积极推进电商产业园和乡村服务站点建设。据统计,目前已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50个,覆盖1.5万贫困人口,帮助农户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农特产品超过1000万元。

岑巩县的做法是贵州借助互联网渠道推动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自2015年起,贵州省安排1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10个贫困县区发展电商。

不仅是在贵州,自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越来越多的地区考虑借助互联网手段推进精准扶贫。

甘肃省陇南市出产油橄榄、核桃、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但过去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土特产烂在地里都没人要,截至2015年底贫困发生率超过20%,是甘肃省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陇南市下大力气解决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发展电商及相关的加工、包装、物流、营销产业链。目前,全市网店数量近1万家,其中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800多家,带动15万余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云南、四川、湖南、宁夏、江西等地也纷纷出台措施,让精准扶贫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腾讯企业社会责任总监、“为村”项目负责人陈圆圆说。

在网上点开全国第一个“为村”试点村庄——贵州黎平县铜关村的“官方网页”可以看到,“村里好货”“村内旅游”“班车/顺风车”等几个板块一目了然,村民在虚拟村庄里可以实时交流,村里几乎人人都会使用智能手机。

很难想象,今天如此现代化的铜关村,就在几年前还是一个信息闭塞、交通落后的贫困村。

“我们千年侗寨,在互联网里打开了山门。”铜关村村支书吴珍刚说,互联网改变了山区群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物理距离上,铜关村虽然距离大城市很远,互联网却让村里群众距离世界很近。

长期从事反贫困研究的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等人认为,“互联网+”相关产业等不受地域限制,在中西部一些地区发展的条件更有潜力。

电子科技大学驻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第一书记赵冰说,“互联网+”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可以把扶贫工作系统化、精细化,把扶贫资源整合统筹,加快推进精准扶贫进程。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