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写在世界卫生日到来之际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 2020-04-07 1396

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写在世界卫生日到来之际

  图为6日,来自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单位的557名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后返回北京。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山河无恙,春暖花开。

  4月6日,4支支援湖北医疗队凯旋抵京,首都机场以“三重水门”最高礼遇为白衣天使洗尘。557名抗疫勇士在守护武汉72天之后,终于回家了。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生命重于泰山。来自全国各地和军队的4.2万名医务人员星夜驰援,与湖北医务人员并肩作战,点亮生命之光,谱写爱的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关心、爱护,从各个方面提供支持保障。”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中国宣传主题定为“致敬医护,共抗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浴血奋战,在危难中挺身而出,在大考中不辱使命,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

  “快些,要抓紧,病人的事一刻都等不得,越快越好!”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一直奋战在一线,顾不上被感染的妻子,夜以继日地与病毒赛跑。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一批批白衣战士冲向江城武汉,冲向疫情一线,冲向最危险的地方,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肿瘤科的“95后”护士李慧写下铿锵誓言。在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人是“90后”,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他们越是艰险越向前。

  “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就不能做事了,对不起……”一句朴实的话,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这位大眼睛的姑娘——广东省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ICU护士朱海秀。

  “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20岁的刘佳怡随广东医疗队驰援湖北,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悉心照料患者,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千钧重担。

  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倚靠在高铁餐车座椅上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刷屏”,让许多人“泪目”。

  “这回我把胆留在武汉了,与武汉人民肝胆相照了!”做完胆囊摘除术后3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就带着中医团队奋战在了一线。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陈薇、王辰、仝小林、黄璐琦……他们是院士,更是战士。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整建制接管重症病区,组建院士巡诊团队,成立联合专家组,诊疗方案不断推陈出新……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生命。

  “46床急需插管吸痰,插管非常困难!”听到呼叫,陈红一路小跑着赶了过去。这位有着39年军龄、35年护龄的护士长,是火神山医院护理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队员。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从3月上旬开始,雷神山医院每天都有一位白发医生坐着轮椅上班。他就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队长方邦江。走出隔离病区时,他右膝关节意外扭伤,第二天就开始坐轮椅到雷神山上班。

  在绍兴市人民医院隔离病房的走廊上,一对身着防护服的医护夫妻偶遇,他们通过声音和眼神认出了彼此,监控录像记录下了那短暂而又温情的一幕。50天后,他们才再次深情拥抱。

  “我不能倒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一边打点滴,一边坚持工作。他拼尽全力,生命定格在51岁。

  “有事叫我,我来!”年仅29岁的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医生夏思思坚守抗疫一线,用生命守护患者,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永远离开了。

  让我们记住英雄的名字,让我们记住天使的身影。

  “是你们,送来了春天”

  4月5日,随着最后一批患者出院和转院,北京医院、北大第一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医三院4支支援湖北医疗队接管的重症病房正式“清零”。

  在护士站旁边的墙上,一封封感谢信无声地诉说着患者的故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师张静说:“当出院患者把我的名字叫出来的时候,我热泪盈眶。这种美好的回忆,让我终生难忘。”

  3月10日,随着最后一批患者走出江夏方舱医院,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累计收治1.2万余人。全国94支医疗队、8000多名医护人员成为“方舟勇士”。

  方舱医院是中国抗疫史上的一大创举。“方舱医院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社会成本,达到了迅速扩大收治容量的目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说。

  全国中医队伍同舟共济,尽锐出征,近5000名中医人员的身影遍布湖北多家定点医院。

  2月7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在天河机场偶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疗队。“王牌”相逢,医护人员们隔空喊话、互道“加油”。3月17日,还是在天河机场,昔日战友再度重逢。“来我们四川吃火锅。”“来我们山东吃煎饼卷大葱。”欢声笑语的背后,是英雄们一个多月里舍生忘死的奋力拼搏。

  “请把你们的名字写在防护服上,这样就能永远记住你们了。”3月17日,一位志愿者向即将离去的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提出请求。这个春天,白色防护服成为英雄的象征。

  “硬核搬家式援助,给力”“是你们,送来了春天”……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精心设计了32幅海报,向所有参与这场战斗的医疗队员们致敬。

  “幸亏有你们,我们康复、武汉安康、山河无恙。白衣战士们、恩人们,回去好好休息,与家人们团聚快乐!”这是一名患者在微信群里的祝福。

  “长白山下冰凌未消,武汉街头樱花似锦。”自3月22日起,吉林省支援湖北医务人员分批次返回。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消化科主治医师皮壮负责转运的最年长患者97岁,伴有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行动不便,他将老人从车上抱下来,这一画面被抓拍发到了网上,感动无数网友。

  在网上,一张“陪你看落日余晖”的照片“刷屏”了。这一幕发生在3月5日傍晚的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当时,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支援湖北医生刘凯在护送一位87岁的患者做CT回病房的路上,刘凯问老先生要不要看一眼落日,老人点点头。于是,刘凯停下脚步站在床旁,陪老人一起感受久违的早春阳光。临别前,这位患者拿起了心爱的小提琴,在病房里为医护人员演奏了一曲《沉思》。

  返程前,北京中医药大学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叶永安还惦记着一位病人,那是他从ICU里抢救过来的76岁的重症老人。叶永安开心地说:“每一位转出的病人,我们都一直在追踪,跟他们的主管医生都有微信联系……”

  登机口是“凯旋门”,航班号是“胜利号”,舱位是“功勋舱”,旅客姓名是英雄签名,一张精心制作的支援湖北抗疫登机纪念牌,成为医疗队员们“最美的纪念”。警车开道护送、居民沿街目送、民航水门仪式……这是百姓对救命恩人的致敬,也是国家对白衣战士的礼遇。

  “谢谢你,为武汉拼过命”

  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重要部署安排,明确提出尽最大努力确保一线医务人员健康和安全。我国对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重点医疗物资加快审批、生产、许可,“中国制造”全面动员增产扩产。从3月5日起,湖北省的医疗防护物资实现“库存充足”。

  “你们负责治病救人,我们负责做饭暖胃。”高永宁等三位烹饪大师随着一辆满载陕西特色食材的冷链车而来。肉夹馍、油泼面、臊子面、羊肉小揪面……他们已给陕西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安排了一个月的食谱,顿顿不重样。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下发《关于聚焦一线贯彻落实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措施的通知》明确,一线医务人员以实际参加现场调查处置、患者救治等工作情况为准,不受编制、身份等限制,保护关心爱护措施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具体落实的相关文件。

  “香云大姐,咱们医院决定让你直接入编。”听到这个好消息,何香云激动地与医疗队同事一一拥抱。“能够入编,是我支援湖北前没想过的,组织的关怀暖人心。”作为福建省福州市第六医院的一名主管护师,今年42岁的何香云算是医院的一名“老大姐”,一直没能考入编制。2月4日,何香云随福建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赴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工作。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编制。

  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不仅是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实际需要,更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与义务。

  3月20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切实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营造尊医重卫良好风尚的决议》,这是全国首个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营造尊医重卫风尚的决议。

  国家卫健委要求,对因履行工作职责而感染的医务人员认定为工伤,积极安排救治。各级党委政府要组建专人专班,从生活、心理、人文、安全、待遇等五方面,解决好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

  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大二学生佘金燚近日报名成为一名线上志愿者,远程辅导一名父母都是医务人员的四川南充市初中生完成作业。他说:“即使疫情过去,我也会继续把白衣天使给我们的爱传递下去。”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各地建立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的长效机制,让尊医重卫成为全社会共识。”国家卫健委人事司副司长段勇说。

  “谢谢你,为武汉拼过命!”这是武汉街头的一张“感恩海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职业精神,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白剑峰 王君平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