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习近平主席的进博声音,传递这个至为重要的中国信念

作者:佚名 来源:上观新闻 2020-11-05 1125

  “从历史上看,不管遇到什么风险、什么灾难、什么逆流,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而且一定能够继续前进。”

  如约而至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再度用一场主旨演讲,传递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信念与信心。

  对历史的信念,亦是对时代的信念、对世界的信念、对人类文明的信念,这些都归到“开放”二字。

  在这个全球饱受冲击的特殊之年,在“开放”作为一种发展取向、价值取向经受相当程度考验、挑战甚至威胁的年头,进博会的如期举办,中国市场的如约敞开,传递的正是对开放这个大势的坚定信念。

  “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加强合作沟通,共同扩大对外开放”——对于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向前、向上、向善力量的世界来说,开放合作是一剂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的药方。

  “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这些同样来自进博会上的共识,一再得到现实的验证。人为设置的各种壁垒、隔阂、障碍、封锁线,非但无助于全球,也终究会伤及自身。

  创设进博会,一连三届坚持举办进博会,并承诺进博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本身就传递了中国对于开放的坚定信念。

  这是一个因开放而创造跨越式发展奇迹的国度,今天的成就来自开放,未来的希望亦在于开放。同时,开放的中国、发展的中国、持续进步的中国,也得以让世界拥有一个值得信赖、值得合作、值得共享的大市场。

  进博会的最大意义,正在于向世界打开这样一个大市场。这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这个国家深谙“只有开放才能使不同国家相互受益、共同繁荣、持久发展,才是各国应当作出的明智选择”——平时如此,在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调整变革之时,就更当如此。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式上提出的各项主张,无疑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的开放立场。致力推进合作共赢的共同开放、合作共担的共同开放、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这是特殊时期中国向世界发出的邀约与倡议,同样是一种庄重的承诺。

  前两届进博会的历程和今年以来的抗疫合作经历,都从不同侧面表明“负责任大国”对于世界的责任和担当;在全球经济遭遇重创、国际交往遭遇阻碍的今年,中国前三季度依然创下对外贸易额增长0.7%、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2%的数字,亦佐证着中国同世界密不可分的连接。

  与此同时,传递给世界的开放信念,也是传递给中国的。

  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特别强调,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对正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来说,这番宣示,在当下针对性尤强。

  大循环、双循环不是内循环,不是放弃开放,不是固步自封,更不是“闭关锁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这应当成为一个明确的共识,也是一条基本的底线。

  中国市场规模很大,潜力更大。但要更大程度释放潜力、扩大活力,既靠内部的循环畅通,亦需外部的活水注入。只有更深度、更精准、更高效地融入全球、对接全球、融通全球,才能更好地壮大自身市场、做大发展蛋糕、创造更大福祉。

  而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产业核心领域、关键环节的控制力,营商环境的吸附力和市场治理能力等,都要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得到检验,得到提升。

  坚定对开放的信念,也才能坚定对发展的信念。这是当下所要特别彰显的价值观,也是一种可以抵御各种风浪的、真正的自信。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提出的各项对外开放新举措,特别是几张负面清单的进一步缩减、一些新领域的进一步放开,既是释放对外开放的诚意,亦是强调深化改革的决心。

  对中国来说,又一届进博会,就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宝贵契机。我们需要把握这样的契机,用行动证明“我们是一个守信的国家,我们说出来的话都是要算数的”,去告诉世界、也告诉自己,“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