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这一群体,习近平为何再提“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12-16 190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电 (记者 梁晓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面向这一备受瞩目的文艺工作者群体,习近平提出了五点希望。相比五年前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提出的四点希望,习近平在此次讲话中尤为突出强调——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常见于习近平对中国新闻舆论工作、外交工作论述的话语,为何此时出现在他谈论文艺工作的语境中?

  其实,早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就提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而此次面向文艺工作者再提“讲好中国故事”,或有以下考量。

  一是从过往经验看,中国的文艺作品已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曾指出,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在过去十几年中,这样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媳妇的美好时代》《北京青年》《老有所依》等影视剧作品,都曾在海外一些国家热播,引发一定的“中国热”。更甚至,它们还曾被当作“国礼”出现在元首外交场合,成为习近平赠送给外国领导人的礼物。

  虽然这些文艺作品在创作时,可能大都没有刻意考虑国际传播的因素,但它们“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成功,却成为成功案例和现实注脚,给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经验。

  二是从当下积累看,新时期中国的文艺作品已经具备更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实力。

  例如在直接塑造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主旋律作品方面,文艺创作表现手法变得更加成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共建党100周年的文艺作品中,出现一批如《觉醒年代》《山海情》《我和我的祖国》等叫好又叫座的佳作。不少观众认为,中国的主旋律作品更会讲故事了,更贴近文艺创作规律,同时,也更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和表达。

  主旋律作品之外,近些年诸如小说《三体》、电影《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文艺作品在海外成功,也让人看到中国文艺作品在创作上所具备的硬实力。

  随之而来的是,海外民众愈发期待通过文艺作品更多感知中国。习近平此次作出一个判断:“国际社会希望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

  在这一持续的需求下,更具创作“硬实力”的文艺作品,无疑在“讲好中国故事”上迎来更大的机遇。

  三是从现实需要看,“讲好中国故事”仍然是中国面临的紧迫议题。

  当前,国际舆论西强东弱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尤其是对于中国而言,仍然面临如何从西方舆论不真实的“他塑”中破圈、以“自塑”展现一个真实中国的紧迫任务。而“讲好中国故事”正是“自塑”的必要之举。

  “讲好中国故事”应该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习近平曾指出,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有评论认为,在这方面,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例如在对外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理念概念上,文艺作品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利用好这一空间,将有助于中国从“他塑”中破圈,让世界通过艺术作品的“可感”,更好认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