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习近平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明晰方向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3-06-03 154

  一个是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中国国家版本馆,一个是中国历史研究国家级殿堂——中国历史研究院。6月1日、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先后考察了这两个“文化地标”。

  习近平特地进行此次考察,为的是开好一场特殊的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全局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曾多次主持召开文化领域的座谈会,但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的这场座谈会既有独特性,也极为重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何以中国?习近平曾指出,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

  鉴往知来,在这场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会上,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到对“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刻认识,从文化建设的重要观点,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部署,习近平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专家认为,在传承中发展,一系列部署为完成这个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方向。

  如何传承发展?首先要有对中华文明准确的认知。对于如何理解中华文明,习近平总结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给出了一张中华文明的“精准画像”。

  “五个突出特性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指出,“连续性聚焦历史,创新性着眼未来,强调时间维度的辩证统一。统一性与包容性、和平性分别从对内和对外的角度,强调空间维度的辩证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衡认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是在比较视野下得出的重要结论,相比于人类历史上其它一些文明出现的断裂、僵化、分裂、封闭、掠夺,五个突出特性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也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现实样态。

  而这张“精准画像”,也堪称从文明视角“打开”认知中国的正确方式。读懂了中华文明的特征,外界也就能从过去之中国,读懂今日之中国、明日之中国。

  例如,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就曾公开表示,纵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不要惊讶于中国今天的“崛起”,它只是回到原本的位置而已。

  再如,今天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的正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怎样继续形塑明日之中国?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外界也能找到答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关于这“两个结合”,习近平强调其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础上,习近平首次提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被外界称为“第二个结合”。

  在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将“第二个结合”称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并从五个维度进行系统阐释:“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希贤分析称,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面临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今天对“第二个结合”的系统阐释打开了更加宽广的视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观和世界观上更具现代性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具体而言,张希贤以“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为例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是人民立场与“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契合,是共产主义社会与“天下大同”最高理想的契合。一系列高度契合的理念共同构成“结合”的前提。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由历史及当下、从当下向未来,习近平在座谈会上谈及了另外一个宏大的主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他并就此提出三个明确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对此,王衡分析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相呼应,是中华民族文明形态的当代版、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中国版、现代人类文明形态的创新版。在这一理念中,中华民族是底色,现代性是特征。

  邢广程进一步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明确了中华文明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秉持开放包容表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守正创新则强调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是贯穿其中的根本方法。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