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昊:城镇化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作者:罗天昊 来源:搜狐博客 2014-12-15 454

 近期,关于中国未来房价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此前,任志强等所谓春天派力挺房价高涨的一个理由,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不过,从上峰到部分地产商,其实对于真实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很并不清晰,甚至局部很糊涂。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变局是:中国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的萎缩,未来将是国家最大的忧患。早在一年前,罗天昊即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101),指出未来隐患,当时从上到下,对于城镇化正处狂热之中,信者寥寥,今日局势大变,连任志强都对未来房价改口,方知人间漫漫长路,有时确需要有远见。

   就城镇化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而言,主要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而最大的变数,则被寄托在进城农民身上,已经进城的农民,其消费需求,将是巨大的内需,据测算光公共服务的投资就可达数十万亿,同时,还有一种期待,就是没有进城的农民,国家层面的预期,是每年能够有1000万农民进城,既振兴内需,亦充实城市劳动力。

   不过,后者,恐怕要失望,未来中国将无足够的劳动力继续转移到城市,如从就业而非户籍衡量,中国的城镇化其实已接近尾声,而非序幕。

   到底有多少人在城市?

   目前是一笔糊涂账。官方统计,已经有超过7亿人居住在城市,由此,得出中国的城市化率是52.6%,如以户籍人口统计,更不到40%。由此,似乎中国的城镇化空间巨大。不过,现实很残酷。换一种算法,看看农村还剩下多少有效劳动力,得出的结论则截然不同。 

  如果以就业为主要统计标准,只要是非农就业,同时不常住农村,就算已经完成事实上的城镇化的话,则中国城镇化率被严重低估。 

  从历史角度看,城镇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居功至伟。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有了稳步提高。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尤素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有10%可以归因于城镇化的进程。而国家的城镇化战略中,有一个很大的期待,就是未来能够继续吸引农民进入城市。

   可惜,由于中国即将出现人口逆转,遍地空城的危局,将重创城镇化战略,这一趋势,国内多数学者都没有清醒的认识,均跟风鼓吹,盲目乐观。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推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为2.66亿,这其中,还包含东北,新疆、海南等地的国营农场,他们其实是城市户籍,总人数接近400万,由此,真正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实际只有约2.62亿。农民没有退休金,也没有退休制度,活到老就得干到死,就是活到100岁,也没有人替你干农活,所以,农业就业人口,基本就等于农村留下的除去婴儿以外的实际人口。

  国内一些学者如李迅雷等,曾提议中国真实的城镇化率的另外一种算法,应该是:城镇化率=1—农村化率,则中国真实城镇化率,早超过60%。根本不再需要二十年。我们所期望的未来农村仍然大规模转移劳动力到城市的景象,可能不会再出现了。

  不以数据统计,就以实证调查,笔者走访了湖北,重庆,河南、江西等中西部省份,亦可印证,中国农村,除少数东部省份外,绝大部分已衰败不堪,农村大片耕地抛荒,荒芜千里,精壮劳力早转移殆尽,留下老弱。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尚有近2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几年,中国一些城市却出现了“民工荒”,劳动力市场出现“刘易斯拐点”。经过30年的劳动力转移,已经基本无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了[请做下详细的说明]。到底转移了多少人口,现在是一笔有争议的账,但是,可以从两个维度看未来农村人口转移潜力。一是如刚才所说,留下搞第一产业的人口,只有不到3亿。二是,从前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军是青壮年,而现在,在城市的各个小区的门卫,一些园林工,清洁工,不少就来自农村的中老年人。中国城乡收入差高达三倍,连中老年人,都会用脚投票,只要有机会,而且还干得动。

   更为严峻的是,长期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致使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即,年轻人少,老年人多,而推着时间的推移,未来死亡高峰期的到来,将使中国成为空城之国。

  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占当时总人口的30%以上。比例非常惊人,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同时,中国的青少年人口,亦即将步入全球最低行列。

  依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0-14岁人口占16.60%,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0-14岁人口占人口总量的33.6%,不到三十年,降低一半以上。未来形势非常严峻。

  少年人口的增长直线下降,老年人口的直线上升,这种对比,意味着将来中国人口达到峰值之后,将急剧下降。据《大国空巢》一书作者,中国湖南籍美国科学家易富贤研究,今后五年,20至60岁的总劳动力将达到顶峰,此后将出现大规模下降。甚至最早在2014年就可能发生逆转,而在中国的体制下,一项战略的周期,大约为十年左右,由此,在本届政府和下届政府任期内,城镇化即将因人口逆转而遭遇挑战。

  未来,因为人口减少带来的消费市场的大幅萎缩,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足,将重创中国经济,未富先老的现状,亦将严重制约中国的民族生机与活力,劳动力不足,更为直接的是,无数的城市目前所制定的“国家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届时将成为空口承诺,今日已经逐步出现的部分黑灯城市,未来将在中国蔓延,可能才是中国未来的真实写照。

  在推行城镇化战略时,其实国家高层有一个假设和类比,即,全球各发达国家,其城镇化高峰期,也就是工业化高峰期,亦是国力完成飞跃的时期。此言不假,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被忽视,即,多数国家的上升期,均是人口增长期,人口增长曲线,基本与国家经济增长曲线,与城市化曲线同步。

   在二战以后,日本启动了工业化进程,自50年代至1973年,是日本工业化高潮时期,日本年均增长接近10%,进入发达工业化国家行列。至1975年,日本城市化率达到 78.6%,基本达到高潮。虽然至2011年,日本的城市化率已达90%以上,但是自70年代之后逐步趋缓。而日本的人口增长,亦于1972年达到高峰。由此,其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发展的三大高峰期,基本同步。

  不仅是日本,多数现代国家,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与人口发展高峰,基本都是三位一体。

  而中国未来将出现严重的脱节:我们仍然寄希望于经济会保持高速增长,仍然寄希望于城市化率会继续提高,但是,我们的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却开始萎缩,人口发展曲线,与城市化发展曲线,将严重不同步。在人口萎缩的大局之下,却对城镇化寄望太高,恐怕有负重托。

  事实上,中国不仅农村衰败,多剩老弱,城市化进程,已将逐步终结。农业现代化,和城市新居民的工业化,将是一个挑战。同时,纵使未来农村人口再向城市转移,转移来的也是负担,而非动力。即,转移到城市来养老的老人,将多过转移到城市来的儿童,青壮年则几乎没有,因为他们早就来了,只是有的没有常住,无法统计而已。这些中老年人对于城市来说,其消耗远远大于其劳动力贡献,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新的城镇化浪潮,再也不象过去三十年那样,坐吃精锐劳动力带来的财富,而付出低福利成本, 相反,未来的城镇化,福利成本将越来越高,而精锐劳动力则越来越少。

  纵使现在全面开放计划生育,人的成长期尚有20年左右,仍不足弥补中国劳动力的缺口。未来中国可能将不得不大规模开放移民,今天国人因为高房价而无法享受的住房,在大批老人死亡之后,或者将不得不留给国外青年居住。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已经涌入大批亚非青年,在北京街头,也已经日益多见。

  或者这将是最大的讽刺。用计划生育节制本国人民的活力与生机,用高房价迫使本民族的青年不得不为生计奔走而丧失朝气,原来最后是为他国人做嫁衣裳。

  中国目前尚未完成产业转型,在全球产业链中也无法短期内升级,由此,中国仍然需要大批产业工人,但是,随着青少年人口的减少,以及高校升学率超过80%,国内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开放移民,并非良谋,但却不失为救急之策。为长久计,中国的计生政策,需要彻底调整,不是开放单独二胎生育,而是彻底开放。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1
1
1
1
1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