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萍:宝塔山下的沉思

作者:李根萍 来源:解放军报 2015-07-17 1041

李根萍:宝塔山下的沉思

  “宝塔钟声三川闻,肤施鸡鸣回城应。”宝塔山古称嘉岭山,是延安城最高的山峰,位于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它是延安的象征,延安的化身,延安的“城徽”,更是延安的代名词。

  常有人说: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盛夏的清晨,我一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宝塔山。“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名句早让我魂牵梦萦。伫立在晨风习习的山顶,仰望这座平面八角形九层楼阁式砖塔,其实和我往常在江南见过的古塔没多大区别,也不像我一直想象的那样高大雄伟。逐层爬上塔顶,打量每块砖木,并未看出什么神秘。当时是什么力量使之成为如此强大的磁场?是什么力量让全国的爱国青年冒着炮火硝烟不怕牺牲汇聚在这塔下?是什么力量让人一见宝塔就双膝跪地热泪盈眶?是什么力量打垮敌人的层层封锁和次次围剿?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党在此扎根最终打败强大的敌人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 

  带着心中的疑问,我首站瞻仰了凤凰山麓革命旧址,这里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驻延安的首个落脚点。在此他会见了第一个进入延安采访的中国新闻记者范长江。范长江在《陕北之行》文中这样写道:“他那个窑洞,除了一个大炕之外,还有一张木椅,一张桌子,一条木凳,一盆木炭。他对于窑洞发生了感情,因为它冬暖夏凉、适宜居住。”范长江文中提及的那把木椅,现在陈列在此山毛泽东的旧居。当年,窑主李老太太见毛泽东通宵达旦地工作,却没有舒适的座椅,十分心疼,就把自家的一对木圈椅送给毛泽东使用。于是这对木椅伴随毛泽东在凤凰山麓度过许多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指挥打赢了无数个大小战役。毛泽东迁往杨家岭前夕,该椅物归原主。胡宗南军进占延安后,该椅被搜掳去。延安光复后,李老太太在敌师部驻地找回这对木椅,送到了纪念馆。

   在凤凰山红军总参谋部旧址门外,有一株高大葱郁的槐树,延安百姓都称此树为“爱民树”。听讲解员介绍,当时骑马的红军干部来此办事,喜欢将马拴在这槐树上,树皮被马啃掉一片。朱德见状,就用毛笔在被啃处书写“禁止系马”4字。从此,再无人在树上拴马,树越长越茂盛。 

  一条渠从书记处院子横穿而过,这就是可与瑞金红井齐名的幸福渠。当年党中央进驻这里时干旱少水,群众的生产生活十分不便。党中央就号召机关干部和战士自己动手,为驻地群众修建成了一条6公里长的渠,既保障群众用水,又可灌溉1200多亩土地。旱地变成水田,庄稼连年丰收,群众就亲切地称它为“幸福渠”。现在渠里仍流水潺潺,滋润着两旁田园,它不仅是一个惠泽后世的水利工程,更是当年党和红军顺民意、解民忧和惠民生的生动见证。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毛泽东在延安吃小米、喝菜汤、穿破衣、住窑洞,与人民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尤其是关心群众疾苦,喜欢倾听群众心声,即使是骂声,他也以宽大胸怀虚心接受。1941年6月,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在开会中不幸被雷击死亡。消息传出后,一位来延安赶集的农民就借此发泄胸中的不满:“老天爷没长眼,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公开谩骂毛泽东,有人主张要严加查办。可毛泽东听到对自己的骂声后,并未生气,而是思考我们党当时的一些政策、做法是否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他当即指示有关方面进行专门调查。原来,这一年政府向农民预定征收20万石公粮的任务过重,群众难以承受,便借雷电击死人的事发牢骚。毛泽东知道原委后,立马做出了减少公粮4万石的决定。与此同时,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组织机关、部队、学校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在延安有个毛泽东当年为老人祝寿的故事,至今一些老人提起此事,都深感亲切幸福。那是一个元宵节的前一天,毛泽东到枣园外边散步,与几个在地头休息的老农亲热地拉起了家常。在交谈中,毛泽东知道有两位老人年纪都在60岁以上,而且都是正月十五的生日。毛泽东听了笑着说:“那很好呀!你们都是年逾花甲、德高望重的人,应该给你们祝寿才好!”两个老农说:“咱们这些穷人家,从来都没有人给祝过寿。”毛泽东说:“如今咱们翻了身,生产又搞得这么好,人寿年丰嘛!明天正好是元宵节,请你们到我那里去坐坐,咱们大家一起来贺个寿,把村里所有的老年人都叫来,千万不要客气。”第二天下午,毛泽东派人请来了枣园乡24位60多岁的老年人,亲自把他们招呼到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与大家一起吃寿饭,并亲自为老人们祝酒。老人们临走时,毛泽东给每人送了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作为他贺寿的礼物。 

  在王家坪毛泽东旧居前高大的柳树下,有张毛泽东和儿子毛岸英的合影照甚是吸引游人的眼球。门前有张石桌,是他与其长子毛岸英谈话的地方。当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在石桌旁向父亲汇报学习情况。毛泽东听后说:“你已经大学毕业了。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上一个大学——‘劳动大学’,在与人民群众同劳动和同生活中,你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认识革命,就要从认识农民和土地开始。”1946年春节刚过,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让毛岸英当农民,师从劳动英雄吴满有,并特别嘱咐,要自带行李和口粮,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皮肤要晒得像农民一样黑、鞋子上要沾层土、手上要有层厚厚的老茧才能毕业。 

  吴满有家住在延安宝塔区柳林镇吴家枣园村,离市区有七八公里。我一路打听,才在山沟深处找到吴家。当年吴满有是个劳动英雄,在延安家喻户晓。如今,吴满有的侄子吴凌云2004年自筹资金将早年毛岸英在吴家住过的窑洞翻建一新,还在自家院子门口办一个“延安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吴凌云告诉我,当年毛岸英在延安生活了14个月,其中有 7个月是在吴家度过的。毛岸英和吴家的儿子晚上挤在一个炕上,白天一起劳动,一起吃粗粮小米,从不搞什么特殊,有空还帮吴家推碾子,教村里的小孩识字,与枣园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走的时候乡亲们都依依不舍,十里相送。毛岸英在吴家懂得了农民出身的父亲对农民的理解、认同与敬重。吴满有也从毛岸英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更看出了伟人毛泽东是真心实意拜群众为师,身体力行地向群众学习。

  史料记载,整个延安古城呈“王”字格局,前面两道大抵相平,后一道呈弧形,是个底座。我在延安的走访中惊奇地发现,南川河与延河在宝塔山下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而这个“人”字正好顶在“王”字的上面,也许这仅是大自然的一种神奇巧合。“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可我觉得当年伟人毛泽东早就发现领悟这一玄机,形象地把人民比作“土地”,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没有土地的滋养,再好的种子都无法长成参天大树。他为一个因烧炭牺牲的普通战士张思德召开隆重的追悼会,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并将此确立为我党我军的宗旨,并化为行动指南。  有研究中共党史的外国学者这样评价:群众路线是“延安道路”的精髓,是我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最有威力的创造。 

  告别延安时,我回望宝塔山,古塔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一轮轮璀璨夺目的光芒,犹如山之巅立着巨大火炬,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照亮我们民族复兴强大之路!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11
3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