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评《无问西东》

作者:郭松民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2018-02-09 2488

郭松民评《无问西东》

郭松民

  当下关于历史问题最权威的论述,应该是“两个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

  但实际上,这一论述在文艺界并没有得到重视,他们照样还是按照两个三十年互相否定的路子搞,比如《归来》;

  真正得到落实的是“新中国和旧中国互不否定”、“国民党和共产党互不否定”,比如《太平轮》;

  而时下的新潮流则是两个三十年都否定,如《芳华》,以及“用旧中国否定新中国”、“用国民党否定共产党”,如小说《车欠土里》、《风筝》,以及电影《无问西东》。

郭松民评《无问西东》

  都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但这一规律在中国似乎出了问题:昔日胜利者的后人已经把写历史的权利拱手相让,成为文化和历史叙述上的失败者。他们父辈辉煌的、不容质疑的、拯救了中华民族的胜利,被电影和电视表现成是骗来的、偷来的,或者干脆是苏联、日本赠送的。

  说起来有一点奇怪,以否定新中国为特征的“伤痕文艺”,包括文学、电影、电视剧等,已经蛰伏好几年了。但从去年10月开始,忽然密集放行,各种“伤痕”污泥浊水以澎湃之势汹涌而来,而反击的舆论却受到强力压制,动辄删稿、封号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还要继续观察。

  这也许和“四十周年”有关?但改革开放政策在推行了四十年之后,如果仍然要靠妖魔化前三十年才能获得正当性,那么这种正当性是比较脆弱的。

  继续说电影《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讲述了四个清华学生在不同年代的不同遭遇。

  20年代,吴岭澜(陈楚生 饰),考上清华后意气风发,却很快因为修文科还是修实科而陷入困惑,最后听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演讲后恍然大悟;

  30年代末40年代初,富家子弟沈光耀(王力宏 饰)在西南联大读书,受日军狂轰滥炸刺激,报名参加空军,空战中最后撞向日舰;

  60年代初,王敏佳(章子怡 饰)因为介入老师的夫妻纠纷(妻子是纺织厂工人,供丈夫上完大学——这是编导瞎扯,五十年代上大学不仅完全免费,国家还有补贴——但丈夫大学毕业后,觉得和工人妻子没有共同语言,于是冷漠以对,工人妻子对丈夫则动不动就打耳光。王敏佳同情老师,觉得老师的家像渣滓洞一样残酷。),和同学李想(铁政 饰)一起写了一封匿名信给妻子和妻子的单位,并为了虚荣撒了一个谎:常常向同事展示一张照片,说照片里给毛主席献花的少先队员就是十岁时的自己。

  事情败露后,王敏佳受到残酷迫害,在批斗会上被活活打死——实际上只是重伤毁容——但众人以为她已死,一哄而散。她被匆匆赶来的同学陈鹏(黄晓明 饰)所救;

  2010年,职场精英张果果(张震 饰),救助了一个四胞胎家庭,也净化了自己的灵魂。

郭松民评《无问西东》

  这四个故事有一条内在线索,吴岭澜是沈光耀的哲学老师,陈鹏是沈光耀空投食物救助的孤儿,张果果的父母是被李想在边疆支边时救活的。

  这四个故事和一条线索,构成了差不多100年的清华精神史,据说,是“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先吐槽两个细节。

  魔鬼在细节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品,不是说不能虚构,而是要看把这种虚构放在什么背景下。武侠电影中大侠一跳好几十米,完全不受地心引力约束,观众哈哈一笑,没人会介意;“抗日神剧”里国军军官一跳好几十米高,大家就不接受了,因为观众默认抗日故事应该是真实的。

  《无问西东》中,沈光耀每天从空勤食堂拿一些馒头、饼干之类的食物,然后驾驶自己的战斗机飞到一个贫穷的村庄上(这个村庄里有许多无家可归的孤儿,只有一个白人神父在帮助他们。又冷又饿的时候还带领他们唱歌,战胜饥饿和寒冷。在影片中的1962年,当年的孩子长大成人了,依然在劳作的时候哼唱着神父教的这首歌)空投下去,再晃晃机翼离开,最后救活了整个村的穷苦孩子。

  这个细节太扯了,因为从技术上来说,基本不可能。

郭松民评《无问西东》

  歼击机的座舱极其狭小,飞行夹克里面能揣几个馒头?此其一。(当年我飞行时想在空中吃巧克力,也只能在飞行靴筒子里塞一块,身上又是伞带又是安全带,可谓五花大绑,根本不可能从怀里掏出东西来;)

  其二,飞行是有计划的。飞行员在空中看似自由自在,其实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计划、航线、空域飞行,不能什么时候想飞就飞,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偶然一次也许有可能,但经常如此就是笑话了。

  这个细节并非无关重要,而是直接延续了陈鹏、王敏佳后来的故事,说的跟真的一样,不是侮辱观众智商吗?

  导演似乎想告诉我们,被民国飞行员救下来的孤儿,最后成了新中国两弹一星的功臣。

  这是对历史的一种蓄意遮蔽。

  民国的婴儿死亡率高达30%,位居世界前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婴儿死亡率急剧下降至10%以下,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中国的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了粮食增长率。

  此外,无依无靠的孤儿受到完备教育,最后毕业于清华大学,这还真是新中国前三十年才可能出现的奇迹。

  在民国,想都别想,在今天的中国,也基本不可能。

  中国的名校,今后很快就会被捐款者以及成功校友的后代垄断了。

郭松民评《无问西东》

  另一个细节,王敏佳受到迫害,被批斗时当场打“死”,众人一哄而散。

  1962年(注意,此时距离精英控诉的“无法无天”的“文革”还有4年。),在北京,王敏佳又是一个大学生,打死之后既没有党组织介入,也没有警察介入,陈鹏一个人就把她背到校园旁边埋了,这可能吗?

  他们一开始还只是把文革描绘得暗无天日,现在又开始把整个新中国描绘得暗无天日了,卒子拱来拱去,已经快要将军了。

  陈鹏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像是一位超人,批斗会开始时,正在工作中的他突然就要请假,及时“救”了王敏佳,他把“复活”的王敏佳送到西南自己在其中长大的村庄,一转身又回到北京,教育了一番在王敏佳“坟”前忏悔的李想——陈鹏是怎么超越时空限制在不同地点穿梭往来做到这些,让人深感困惑。

  看《无问西东》,深为编导的独具匠心而惊叹。

郭松民评《无问西东》

  在民国,无论是二十年代还是三十年代,又无论是军阀混战还是日寇入侵,人与人之间都是有“爱”的,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温馨的,互相砥砺、互相关照。

  在新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嫉妒、相互折磨、相互仇恨。“毛泽东”成了一个可怕的符号,陈敏佳的一切不幸,都和喜欢在他的画像下拍照有关。

  三十年代,吴光耀在西南联大报名参加国民党空军,迎接他的是同学们的掌声和热烈欢呼,以及美国教官的鼓励。

  六十年代,陈鹏清华大学毕业后报名参加国家的核武器工程,气氛却清冷恐怖,在前往基地的过程中宛如押送战俘,真是“旧新社会两重天”!

郭松民评《无问西东》

  不过,《无问西东》根本问题还不在于美化民国,丑化新中国,而在于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一部精神贱民的作品。编导从自由主义的视角,重新讲述了最近100年来中国的文化与精神历史,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认贼作父!

  把带有浓厚美式风格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源头,与此同时,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标志的革命文化、革命传统,剔除的一干二净,不留痕迹,似乎根本就不存在。

  如果一个完全不了解现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看了这部电影,他可能会认为是泰戈尔、操着美式英语的教官、神父之类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会认为是西南联大拯救了中国,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延安抗大的毕业生,才真正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命运。

  陈鹏曾经生活并长大的村庄,似乎是陈鹏的伊甸园,也似乎根本没有受到中国革命的影响。当陈鹏带着毁容的陈敏佳回来,并把她“藏”到这里的时候,这里的人还唱着30年代创办这个孤儿院的西洋神父教唱的歌。在影片中,这里是六十年代中国唯一有爱的地方。但待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陈鹏再次回到这里时,这里已人去楼空,一片狼藉,贴满了各种恶狠狠的标语——显然,《无问西东》的编导告诉我们,这又是共产党作的恶!他们摧毁了这座伊甸园。

  从中国现代历史中剔除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共产党等留下的痕迹,重新建构现代中国的历史——只有剔除这些,才能建立起自由主义话语的主流地位——这当然是对当代观众的一种蓄意欺骗,有时候也会带来很难处理的问题。

  比如吴光耀的一对双胞胎同学,受吴光耀榜样的影响也要“参军报国”,他们去叩见吴光耀母亲的时候,穿的军装就不伦不类,分不清是国军还是解放军。我能体会编导的难处:让他们参加国军吧,这时候已经是四十年代,他们下场要么被俘要被击毙(起义是最好的前景,可谁参军是为了起义?)让他们参加解放军吧?整个影片的历史叙述就无法继续下去了。

  1949年,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政治上、精神上站起来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知识精英在精神上还是跪着的【点击阅读】

郭松民评《无问西东》

  从1950年讨论《武训传》开始,毛主席一直希望他们能够站起来,为此进行了艰辛的努力,不断斗争,几经反复,终于在八十年代,这场斗争以跪倒在西方面前的买办知识分子传统重新占据主流而告一段落。

  《无问西东》这种精神上认贼作父的电影,不过是这一传统在文艺上的表现罢了。

  毫无疑问,不解决这种精神上的认贼作父问题,就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郭松民
郭松民
《国企》杂志社研究部主任
4
0
1
5
1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