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的革命领袖情怀——毛泽东家风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

作者:李健宁、张 因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8-11-01 1309

以身作则的革命领袖情怀

——毛泽东家风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

 

李健宁、张 

以身作则的革命领袖情怀——毛泽东家风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并指出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毛泽东非常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并以身示范培育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崇高家风,为我们当前开展家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毛泽东家风的形成溯源

家风作为一种家庭伦理文化,具有传承性、可塑性和时代性。毛泽东家风的形成主要源自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现实关照。

毛泽东家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对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历代炎黄子孙的心血和智慧,是后世家庭伦理观念关注的重点和家族文化建构的基础。韶山毛氏家族既拥有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又蕴含着佛家文化的核心善念,还凸显着湖湘地域文化的精神魅力。对个体来说,“家”既是个人生存的港湾,更是人格生长的摇篮〔1〕。毛泽东就是成长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家族里,自幼便开始集传统文化之大成。他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处世的理念,而且培养了慈悲为本、乐善好施、济世救人的高尚情怀,发扬了经世致用、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的精神品格。在后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还将建立人民政权、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先进理念融入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当中。这些既是毛泽东家风的直接渊源,也是毛泽东家风的内在基础。

毛泽东家风升华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具象。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家风的“根”,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党性立场和观点则是毛泽东家风的“魂”。身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毛泽东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党性观与党员队伍和家庭建设相结合。他时刻强调党员干部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精神觉悟,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该有的立场和态度严格要求自己和亲人,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在他看来,“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2〕。所以,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毛泽东始终把“为民服务”摆在最高位置,在反复要求党员干部当好人民勤务员的同时,也要求自己要首先做到。他不仅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而且将党性作为齐家原则,教育家人要培养党性、坚守党性、发扬党性,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毛泽东家风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产物。

毛泽东家风形成于毛泽东的实践,是对客观现实的把握。实践是家风形成的现实基础。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勤俭自强的农民家庭里,不仅目睹了父母起家创业的艰辛,而且接受了父辈严苛的艰苦教育,养成了勤俭自立、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和习惯。在随后新旧文化的双重教育和民主革命的洗礼下,毛泽东对中国的传统与现实有着更深刻的体会,萌发了强烈的改革意识,敢于大胆研判,吐故纳新。一方面,他积极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守旧思想,将严以修身、仁爱孝悌、精忠报国等精华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水深火热的现实国情进行反思,将家国命运融为一体,不仅要求自己为国效力、为民服务,而且引导家人舍小家为大家,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国家的统一和富强奋斗。不管后来的环境、地位、身份如何变化,毛泽东自始至终都把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也严格要求身边人员将它们内化为自觉行动,带头示范。正是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实践下,毛泽东一家最终形成了正己守道、忠党爱国、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和心系他人的家风文化,成为了老一辈革命家红色家风的典范,是后世家风建设的重要参考。

二、毛泽东家风的主要内涵

毛泽东家风的内涵与中国的传统和现实紧密联系,不单表现为普通意义上的家风,还体现了科学理念和崇高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充分运用,主要展现了毛泽东一家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为国为民的精神风貌。

( 一) 正己守道的修身理念

所谓正己守道,对毛泽东而言,不仅要端正自身,注重品行、意志、能力、体格等各方面的锻炼,还要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坚定理想信念,恪守为民服务、为国效力之道。

品性的养成是正己守道中的关键一环,也是为人做事之本。毛泽东历来非常重视个人品性的锻炼,强调做人要戒骄戒躁,谦卑有礼,去掉骄娇二气。年轻时,他曾以瓠瓜为对照审视自己的缺点。为人父后,他则同样要求子女自查自省。他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 “人家恭维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 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受其影响,女儿李讷大学期间就曾以《庄子·秋水篇》中的河伯自比,进行自我剖析和反思,及时检查自己的不足。对于李讷此举,毛泽东深感欣慰,他写信鼓励道: “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3〕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后,李讷又复信一封,进一步开展自我批评并决心改正缺点。毛泽东则高兴地再一次对李讷表示祝贺,勉励其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后来,李讷回忆说: “经过这个以后,我开始在思想上觉得父亲说得真是对,我要按他的教导做,精神上也比较开朗了,和大家还处得很好。我觉得父亲对我的鼓励是最好的鞭策,他从来都是严格要求我们,不要特殊,不要骄娇二气,不要自以为是。”〔4〕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毛泽东一家没有因为显赫的地位和身份而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都是敬民亲民,平易近人,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当年,毛泽东也曾亲自向卫士问到两个女儿哪个好,卫士则毫不犹豫地指出她们都很好,不仅没有高干子弟的优越感,而且非常努力、上进,对自身要求很严格。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毛泽东良好的家风家教。

( 二) 忠党爱国的高尚情怀

忠党爱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德,也是毛泽东家风的精神风骨。毛氏家族自古就有爱国传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从大小毛公的传诗、毛遂自荐使楚,到明代大批毛姓为官参政、清代毛姓潜心治学,再到现代毛泽东一家挺身而出,都高度展现了毛氏家族的家国情怀。

孝悌家庭顺,精忠国祚昌。毛泽东在深刻把握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很早就确立了救国救民理想,竭尽一生为之奋斗,并且充分实现了家国一体,达到了国而忘家的境界。受这一思想的感染,长子毛岸英也秉承其志,大写忠党爱国之义。1941 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进攻苏联。为缓解苏联兵源紧张局面,联共( 布) 建议16 周岁以上的外国公民加入苏联国籍参战。当时正在苏联求学的毛岸英也在被动员之列。然而,毛岸英却对动员的人说: “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就要回到祖国去。如果加入了苏联国籍就不方便了。”〔5〕强烈的爱国情怀使毛岸英拒绝加入苏联国籍,但与生俱来的正义感使他果断地投入到了反击法西斯主义的战争中,尽自己所能保卫苏联的安全和稳定。学成归国后,毛岸英又主动参加抗美援朝,为保家卫国而光荣捐躯。对于儿子的牺牲,毛泽东非常悲痛,但他总是宽慰人道: “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事业而牺牲。”〔6〕因为在毛泽东心里,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及幸福始终排在第一位,他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更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他曾对老同学周士钊说: “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上战场,光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个什么领导人呢?”〔7〕而在追求救国富民理想的道路上,除了毛岸英外,毛泽东家还有毛泽民、毛泽覃、杨开慧、毛泽建、毛楚雄五位至亲献出了生命,他们用真实行动向世人展现了毛家可歌可泣、至高无上的忠党爱国情怀。

( 三) 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

艰苦奋斗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之美德。身为农家子弟,毛泽东深知衣食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毛泽东亲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曲折与艰难,充分认识到了艰苦奋斗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毛泽东都十分注重艰苦奋斗精神和作风的培养,并且要求自己和家人要首先做到。据曾志回忆,她曾给毛泽东买过一双袜子。穿了好几年后,袜子破烂得经不起洗了,毛泽东也舍不得丢。而毛泽东在行军中用过的一条毯子,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即使毛都掉光了,毛泽东也舍不得换。到了延安后,生活条件稍好了些,有人提出要给毛泽东换件新棉衣,毛泽东推辞说: “我不是已经有棉衣了吗? 现在边区的经济还很困难,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我们应带头省吃俭用。我节约―件衣服,前方战士就能多发一颗子弹,这件棉衣虽然破旧了,但洗了好好缝补一下,还可以穿嘛。”〔8〕可以说,对待自己,毛泽东是一省再省,力求勤俭节约。不仅如此,对待家人毛泽东也是一样。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艰苦教育。毛岸英回国后,毛泽东就让他穿上旧棉衣棉裤,和普通士兵一样去吃大灶,不久又要求他下乡劳动,接受贫苦农民的教育,直到毛岸英两手长满茧子,毛泽东才认为他学习及格。1947 年,在陕北粮食供应紧张的时候,毛泽东也要求七岁的李讷每天和战士们一样,自己拿着碗到大食堂领黑豆吃。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依然坚决要求李讷吃食堂,培养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和能力。后来,李敏也回忆道: “小时候父亲经常要求我们艰苦朴素。解放以后,要求我们不要穿得太讲究,要和老百姓一样,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就行。”〔9〕除了严格从物质上要求自己和家人外,毛泽东还带头培育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井冈山时期,他与战士、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面对各种艰难困苦。红军扎根陕北后,按照规定,毛泽东在伙食等方面的标准要比其他同志高些,但他反对特殊化。他曾对工作人员说: “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比长征路上好些,但还很穷,大家生活都艰苦,好日子要当穷日子过,艰苦奋斗,不仅是我党的光荣传统,而且是一个人的美德。越在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与群众同甘共苦,这叫有盐同咸,有糖同甜。”〔10〕他身体力行,不仅白天经常要参加会议和生产劳动,而且晚上常常办公看书到深夜。他穿的是补丁衣服,吃的也和大家一样,都是小米白菜萝卜,始终从思想到行动上和广大战士、人民群众保持一致。

( 四) 廉洁奉公的从政准则

毛泽东十分重视执政党的廉政建设,要求党员干部勤政为民、廉洁奉公,不仅领导制定了党纪军法、国家廉政纪律和制度,而且用自身行动作出了表率。他曾说: “我们这个国家不缺我一人吃的一个人喝的一个人花的,如果说我要随便的吃了花了用了拿了,部长们也可以,省长可以,县长、村长都可以,这个国家就没法治理了。”〔11〕在管好自己的同时,毛泽东也注意严格要求身边人员。他谆谆告诫子女不能因为他的地位特殊而搞特殊化,教育他们要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杜绝任何“特权”思想。他曾指出: “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12〕毛泽东的亲戚大部分是些出身穷苦的农民,有些甚至长期过着贫困不堪的艰难生活。所以,有不少亲戚常求助毛泽东帮忙解决问题。然而,毛泽东不仅坚决反对旧社会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和思想,而且对其深恶痛绝。从他1915 年到1958 年给韶山亲友的九十多封书信来看,他拒绝为亲友解决工作、土改等问题的信就有三十余封。例如: 1937 年11 月27 日,毛泽东就婉拒了表兄文运昌想到陕北来工作的请求,说: “吾兄想来工作甚好,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13〕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明确指出自己“不大愿意为乡里亲友形诸荐牍”。当得知文家有关请求解决文家多人的工作或求学等问题时,他立即批示“许多人介绍工作,不能办,人们会要说话的”〔14〕。他常回复亲友说,在地方上做些有益于人民的工作较为适宜,宜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等等。字字珠玑、言简意深,且发人深省,尽显他不徇私情、秉公用权的态度。

( 五) 心系他人的人情风范

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时期,抑或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年代,“为了人民”始终是毛泽东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除了心系广大人民的这份“大爱”外,毛泽东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关怀亲友、身边人的“小爱”。他经常通过书信的方式向远在家乡的亲友表达关心和问候,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资助他们。例如: 他常常为堂弟治疗疾病,寄上钱财或衣物。当得知少年时的私塾老师邹春培的儿子邹普勋身体不好时,他多次写信慰问,并托毛宇居给邹普勋以物质帮助,强调由他自己返还。1950 年到1962 年间,毛泽东还为帮助解决私塾同学郭梓材生活上的困难,先后寄钱六次,共计一千七百元。即使到了晚年病重的时候,毛泽东依然惦记着家乡的两个堂弟毛泽荣和毛泽连,并嘱咐女儿们有空要常去看看。不仅如此,毛泽东对待身边工作人员时,也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将他们的冷暖、家事记在心上,甚至包括婚姻大事。例如: 他非常关心警卫班班长高富有的婚事,并撮合了卫士李银桥和服务员韩桂馨。他积极给卫士封耀松找对象,出主意,并及时提出忠告。他还专门为专列服务员姚淑贤写上古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踌躇”,帮她消除男友对她迟到的误会。所有这些都展现了毛泽东心系他人的人情风范。

三、毛泽东家风的当代价值

欲治国必先齐家,欲齐家必先修身。在追求和实现民族梦想的进程中,家风建设不仅关系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团结和睦、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的繁荣稳定。习近平同志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家风建设始终是一项常树常新的伟大工程。因此,更要学习毛泽东的家风,借鉴毛泽东的家教。

( 一) 重视家教家风

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关键少数”,其家风既非个人的小事,也非家庭的私事,而是其作风的重要反映,承载着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关系着领导干部群体的整体形象。所以党中央多次号召要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反复强调要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家风的有关问题。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身负重任,日理万机,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他身体力行,十分重视家教家风。在毛泽东的教育和引导下,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妹妹毛泽建及妻子杨开慧等都投入到了民族解放的事业当中,用生命书写了一曲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凯歌。他们大多被捕,但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和誓言,始终坚贞不屈,选择慷慨就义。毛泽建曾在遗书中写道: “我将毙命,不足为惜。在湘( 毛泽建进三女师后曾改名毛达湘) 个人方面是很痛快的事。人世间的苦情已受尽了,不堪再增加。……现在各处均在反共,这是我早就预料到的。革命轻易的成功,千万不要作这种的奢望。但是,人民总归要翻身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憾。到那天,我们还会在九泉之下开欢庆会的。”〔15〕深情再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毛泽东还常常通过写信或者面谈的方式抓子女的学习教育,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不仅和他们探讨了学习的范围和方法,而且向他们阐明了学习的目的; 教育他们既要兼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也要学习为人做事,陶冶性情,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学成后为国效力、为民服务,做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从近年查处的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来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家风不正、家教不严。为官者疏于对自身和身边人的管理,不仅使得个人精神懈怠、私欲膨胀,而且造成了循环性的家族式腐败,进而被自己的妻子( 丈夫) 、孩子、亲友“拉下水”,走到了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境地。这不仅害了自己和身边人,而且严重破坏了党和国家的纪律和规矩,损害了党和政府的信誉和形象。可见,家风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的个人利益,而且关乎党风、政风、社风,是事关民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风向标。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领导干部需要重视家教家风,普通百姓也是如此,因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 二) 强调学习实践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习实践。在他看来,求学不仅是开启智慧、提高素养的重要方式,更是探索世界大本大源、救国救民真理、富国强兵之路的重要途径。同样,毛泽东在家风家教中同样强调学习实践。一是重视学习。虽然因操劳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毛泽东不能经常陪伴在儿女左右,时刻分享他们的成长点滴,但他始终不忘儿女的教育,不断要求他们学习、向上、进步。在毛泽东给子女的现存信件中,基本上都饱含了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字里行间充满着“有进步否” “好好学习”“学成为国效力” “学成为国服务”等深切期望。二是突出实践。毛泽东要求子女耕读并重,积极实践。毛岸英回国后便听从其教诲接受了“劳动大学”的再教育。尔后,毛泽东还教导他“坚持读文章的计划,很有必要”,并深刻指出“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 总是会有进步的”〔16〕。可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毛泽东家的学习信条。当前,在培育良好家风的过程中要重视学习和实践。学习应该是全面、系统而丰富,并带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既要有学习的广度和维度,也要有学习的高度和深度; 既要向静态的书本学习,也要向动态的实践学习; 既要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还要向国外的先进科技和有益经验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知识水平,构建和丰富博而专的知识体系。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培育优良家风的实践中,方能营造出优良的家教家风。

( 三) 注重以身示范

毛泽东为新中国的缔造和建设、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并处处以身作则塑造和发扬好的传统和作风,无疑为其家人树立了榜样。他一生都崇尚节俭,讲求艰苦奋斗。尽管毛泽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位高权重,但是他始终要求亲人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而他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身示范。作为一国领袖,他不愁吃穿,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讲求奢华,更是反对铺张浪费,甚至细小得连给自己添置一件新衣都不愿。他的被褥、睡衣、毛巾被、长筒线袜,都是补了又补,直到不能再补为止。现存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毛泽东遗物,如破到鞋匠都不愿再修补的拖鞋、补丁连补丁的衣服、用旧毛巾拼接成的毛巾被、被刷成“不毛之地”的牙刷等,则生动呈现了毛泽东一生反奢倡俭的风范。这既教育了他的家人,也树立了良好家风。如何培育好家风? 以身示范是关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切实实需要我们去实践并以此教育后人的法宝。

( 四) 发挥带动作用

毛泽东家风不是普通的家风。他的家风在为自己家人和身边人树立榜样的同时,也以他独特的身份为党风、政风、社风树立了标杆和典范,是资政育人的鲜活教材。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行为方式和理想目标,不仅有助于引导领导干部树立良好的作风,而且有助于中国人民培养正确的“三观”和高尚的品格风范。毛泽东家风虽形成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质、同向,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通过学习和弘扬毛泽东家风,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从而使他们加入到构建和谐社会、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队伍中来。而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毛泽东家风继承了新旧文化的优秀精髓,摒弃了传统文化中的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封建残余,吸收了自由、平等、民主、为民服务等民主性理念,在吐故纳新的过程中实现了质的飞跃,形成了正己守道、艰苦奋斗、忠党爱国、廉洁奉公、心系他人的优良风尚。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发扬和完善,同时也是中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辉榜样。为培养具有“四有”精神和品质的下一代,我们就要防止精神上缺钙,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中每一个环节的建设,既要靠制度的笼子,也要靠美德的教化。要学习毛泽东不因身份、地位和物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初心,始终保持对党、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良心做人,本分做事。家风严则党风正,党风正则政风清,政风清则国风淳。我们应学习和继承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树立的良好家风,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积极促进良好党风、政风、社风的形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毛泽东家风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想和期望。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树立毛泽东家一样的家风,每个领导干部都像毛泽东一样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指导,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樊浩. 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11.

〔2〕毛泽东文集: 第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6. 47.

〔3〕谢柳青. 毛泽东家书〔M〕. 郑州: 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 406.

〔4〕〔12〕王为衡. 一代领袖家风美谈〔J〕. 新湘评论,2014,( 7) .

〔5〕〔16〕潘相陈. 毛泽东家书钩沉〔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10,18.

〔6〕海鲁德等. 生活中的毛泽东〔M〕. 北京: 华龄出版社,1989. 199.

〔7〕周彦瑜,吴美潮. 毛泽东和周世钊谈抗美援朝战争〔J〕. 百年潮,2009,( 9) .

〔8〕史全伟. 毛泽东与艰苦奋斗〔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5.

〔9〕彭臻,沧南. 毛泽东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纪念毛泽东诞辰120 周年〔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 2) .

〔10〕“毛泽东与我”征文活动组委会编. 在毛泽东身边〔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30.

〔11〕夏佑新等. 毛泽东生活管理员吴连登的回忆/ /毛泽东遗物的故事〔CD〕. 长沙: 湖南金蜂音像出版社,2009.

〔13〕毛泽东书信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 114.

〔14〕文霞. 毛泽东回绝文家十五个人的请求〔J〕. 新湘评论,2011,( 16) .

〔15〕何鹄志,刘仁荣. 满门英烈〔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180 - 181.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