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日月心自宽,毛主席逆境时写的三首词

作者:张兴德 来源:党史博采 2023-04-11 818

胸怀日月心自宽,毛主席逆境时写的三首词

如何对待人生的挫折和逆境,永远都是个热门话题。毛泽东不但在行动上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还在他处在逆境中写的三首词中,通过特有的艺术表达,近一步从哲学和世界观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毛泽东诗词中洋溢着的革命豪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像诗的灵魂一样,感动着广大读者。这种革命豪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不仅仅表现在革命形势顺利的时候写的一些诗词中,在革命的困难时期写的一些诗词,仍然洋溢着这种革命豪情。更可贵的是毛泽东本人处于困难和逆境之中,写的诗依然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众所周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几度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处于赋闲半赋闲的状态。对于一般人来说,将自己亲手创建的军队的领导权交出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挫折和打击。在中共的历史上,有些因为个人原因而被批评处分的人,尚且不能正确对待,有的就此出现怨言和意志消沉,有的甚至离开了革命队伍,当了逃兵,更有个别的投敌变节。但是,这一切,对具有坚定革命理想和思想成熟的革命家毛泽东来说,是不存在的。正如他后来对人们说的,他把这种逆境生活,看作是换一种工作环境,也是一种学习和锻炼。他后来(1949年)给柳亚子的诗中说得好,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人生的体验,是哲理,也是一个成熟的革命家应有的品格和风范。他的这种品格和风范,我们从他在中央苏区写的几首词中可以看出一斑。把这些诗词集中赏析一下,倒是可以看出毛泽东是怎样的一种心胸和思想感情。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和逆境不无借鉴和教育意义。

(一)冠绝古今的绝唱

第一首是192910月写的《采桑子·重阳》。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这年的6月召开红4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由于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的正确的建军主张和军事行动方案,没有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被迫离开了红4军前委书记的领导岗位,到上杭一边养病(此时正值患疟疾),一边指导地方工作。就在这年的重阳节(阳历1011日),写下了此词: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胸怀日月心自宽,毛主席逆境时写的三首词

《采桑子·重阳》

上阕首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异峰突起,用平易浅白的语言,提出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人生易老天难老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和现象,任何人也不可改变。我们在这个规律面前应以何种态度对待?历史上,有多少帝王将相,想长生不老,最后是贻笑后人?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岁岁重阳,或思乡思亲或吟唱悲秋之词以自慰?所谓斗酒当为乐,无为待来兹(魏晋·应璩)。而作为一个成熟的革命家、军事家、哲学家的诗人,却是出人意料地吟出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简单两句,就将历史的哲理叩问,转入现实的应答:今天的重阳,却与往年不同。遍地的黄花也不同往年!分外香,是因为它的根上的泥土里,洒有战士的鲜血!这是血沃大地!这既有对昔日战场战争胜利的回忆,也含有对烈士的悼念和敬仰!含蓄地回答了我们革命者应如何对待易老的人生!——它的潜台词是:这样的黄花,代表一种革命精神,面对这样黄花,我们没有理由消沉——革命的乐观主义充溢其中!

下阕,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又引领读者回到秋天。这样的秋风劲,在过去一般文人骚客的眼中悲秋之类的所谓名句,自然是不似春光,这是呼应前阕的天难老一句。紧接着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又一转折,一反不似春光的传统认识,同时又是对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意境补充和扩展,使全诗的意境豁然阔展,给人以静中有动。

纵观全诗,一幅浓郁的诗情画意、极具美感的、无限绵长悠远的时间、宏大而辽远的空间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放眼望去,无边无垠,遍地黄花,充满勃勃生机!全诗看似平易,细品构思精巧,立意新颖,两个递进的迭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令人耳目一新,耐人回味;有超凡脱俗、响遏行云之感。诗人的旷达、乐观、对未来人生充满自信的革命人生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尽在不言之中!如前所述,此时,诗人刚刚受到不公正对待,离开了自己亲手创建并初具规模的红军的领导岗位,赋闲住在上杭,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地重游,又适逢秋季。这三个条件,都是古代诗人伤感”“悲秋”“叹人生无常”“壮志未酬的主题。而这首词,尽显一个革命家的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军事家对昔日胜利和战场的由衷赞美、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浪漫诗人的放怀吟唱!这样四家合一的绝唱,冠绝古今。

中国的古典诗词写重阳节或写战场的诗词很多。但像这样既写重阳节又同时写战地,将二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的诗作极少。唐朝岑参是名动一时的边塞诗人,他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很被一些人称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此诗构思和意境不可谓不巧,但是在战地过重阳节,无人无酒,清冷孤寂,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里的菊花,厌战思家情绪,跃然纸上。其思想境界、情绪格调,都不可与《采桑子·重阳》比肩。其他写重阳节的诗,当数人们熟知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只是写独在异乡作客的孤独。至于其他知名诗人写重阳也多是忆旧或悲秋之类。同历史上的名人名篇相比,《采桑子·重阳》既写重阳又写战场,其格调、其构思、其意境可谓冠绝千古。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战斗豪情和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考。尽显一个成熟的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伟大诗人的浪漫。我们如果不知道毛泽东当时的处境,绝不会想到这是出自一个身处逆境之人的手笔。

 ()“郁闷而不悲观

另一首是写于1933年夏天的《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胸怀日月心自宽,毛主席逆境时写的三首词

《菩萨蛮·大柏地》

这首同前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妙。1933年,毛泽东进入不惑之年,这却是他政治生涯和人生中又一次陷入逆境时期。193210月的中央苏区宁都会议之后,他又一次被排挤出中革军委的领导之外,他的活动仅限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务方面。实际上,他被剥夺了党和军队的领导权。1933年夏天,他路过当年战斗过的大柏地。大柏地地处江西瑞金县城北六十里。大柏地战斗,是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后,于19291月,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于同年2月,对尾随的国民党赣军的一场战斗。取得了歼敌两个团,俘敌八百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的大胜利。这是红军离开井冈山的第一个大胜仗。此次旧地重游,自然会引起诗人的回忆和感慨。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意盎然的小山村:雨后的彩虹,是那么绚丽多姿,似乎是有人在手持彩练当空舞,而刚刚被雨水冲刷过的关山,却是阵阵苍。面对此情此景,他的思绪自然回到当年的鏖战急的战场;一下将读者视野从现实的小村,推到几年前的战斗场面,让人似乎听到了枪声和激烈的搏杀声。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轻轻两句,又将读者引领回到现实世界:一个静静的山村,仍然留有当年战斗的痕迹——“弹洞。这里隐隐含有对昔日胜利战斗的回顾、眷恋和颂扬。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前一段时间,就有人从所谓人性的视角出发,曾责怪毛泽东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不管不顾等等。其实,在诗人的眼中,村壁的弹洞正是人民用革命手段打翻旧世界的象征!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自然不同。今朝更好看这是一个革命家用哲人的眼光看世界。

短短的一首八句小词,平易晓畅,自然朴实,没有任何难解雕琢的词句。全篇是人们熟悉的自然景物,却构成了一幅高远辽阔的意境。写出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景物以及作者的独特感受。有写景,有叙事,而写景和叙事又都是抒情。可谓是情景交融——雨后斜阳,时临傍晚,彩虹高悬,山村静谧。一句谁持彩练当空舞,静中写动,用动写静,更显山村之静(不由让人们想到古人的鸟鸣山更幽的表达效果)。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又由动转静,动、静结合。一个经过战火洗礼的小山村如画一般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从这幅画中,看出作者情绪是那样的乐观旷达,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复杂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胜利战斗的亲切回忆和颂扬。毛泽东后来说当时心情是郁闷的,这种对当年战场的回忆,可能就是一种对郁闷的抒发和宣泄吧?但难能可贵的是郁闷而不悲观。

总之,词的主旨,主要还是通过对一场胜利战争的颂扬,来表达作者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情绪和必胜的信心。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自然充溢其中!

(三)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第三首是写于1934年夏天的《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毛泽东对这首词的写作前后有个说明,是正确理解这首词的关节点。其说明如下:

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胸怀日月心自宽,毛主席逆境时写的三首词

《清平乐·会昌》

这首词写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前夕,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写作背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毛泽东一手创建的红军,到1934年已处在生死存亡之秋,而毛泽东本人却仍被排除在军队领导之外,他的种种正确的军事主张得不到采纳。只能以他的崇高威信,对红军造成有限的影响。据《毛泽东年谱》所记载:毛泽东19344月下旬离开瑞金,前往中央根据地南线调查研究并指导工作。到达粤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会昌县文武坝,会见中共粤赣省委书记刘晓、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在听完何长工汇报南线军民反围剿的情况后,同他们共同研究总结了前一段的反围剿作战被动的原因,一同研究制定了反围剿的新的作战计划,作了相关军事、政治的指导。由此,使南线战局出现稳定并出现新局面。5月出席粤赣省委召集的会议,听取汇报后,针对斗争形势,作出了要深入开展查田运动等多项指示。6月上旬到会昌站塘的李官山视察,指导当地22师的军事工作。6月中旬回到文武坝。6月下旬,接到中央通知,立即回瑞金沙洲坝,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此词当在6月中、下旬从李官山视察回到文武坝,在离开文武坝之前的这段时间同粤赣省委的领导干部刘晓、何长工和警卫人员登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之后所作。这是诗人在中央苏区时期写的最后一首诗词,写作此词时,第五次反围剿已无胜利的希望,中央高层已有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

此词与192910月所作《采桑子·重阳》一样含有很强的哲理意味。首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开头就让人们精神一振。我在天还未明时登山,不要以为我是早行人。这莫道君行早是句俗语,后省略了更有早行人的语意。言外之意是,更有广大的战士们早于我就起来行军作战。紧接一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是一句意味深长,而又乐观通达的诗句。在《采桑子·重阳》中,毛泽东说人生易老天难老,而在这里却说踏遍青山人未老,前句讲的是大自然和人生的客观规律,而这句是对从井冈山斗争以来的回顾,表达了诗人仍然充满青春的豪情,而不言意;对前途仍然充满了信心。风景这边独好,向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解读为展望祖国大地,还是苏区这里好,二是解读为,整个苏区处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的危险困境之中,唯有这南线稳定。窃以为,通观全篇,这后一种解读似是更合情合理。

下阕,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诗人近看山峦俊秀,茫茫苍苍,一种自然之美,赏心悦目;远眺东南方,那里更加郁郁葱葱,比这里还要好,在困境中看到红军的前途。《清平乐·会昌》,总结了诗人从秋收起义以来艰苦的战斗历程,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政治家的广阔胸怀和军事家的战略眼光。既有能够身临前线改变南线被动局面的喜悦,也怀有对苏区出现困境的思考。当时苏区形势已如火烧眉毛。1934428日,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失守。中央红军处于节节败退的困难境地。毛泽东却只能坐视此危急形势,而无法插手。他登临会昌山,显然是欲排解郁闷,而山上的大好风光,令他忘却忧愁,但是他对革命的前途仍然充满信心,所以他的笔下并未见出悲观情绪,相反,读之仍令人奋发振奋。

这首词写得平易而见精深。全诗将景物描写寓于叙事之中,创造了一个动态的时空意境。诗人同大家拂晓启程,结伴登山,近看,高峰竞秀;远望,群山蜿蜒不绝奔向远方,同游者指指点点,南粤郁郁葱葱。语言晓畅明白,通俗易懂,没有典故,没有奇字。可是细品全词,内涵丰富,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尽在不言之中。既有对过去战斗生活的亲切回忆,又有对未来前途的展望;既抒发了青春不老的壮志,又表达了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思想和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可谓词中精品。

(四)胸怀日月心自宽

我们读完这三首词,掩卷细思,会发现它们有几个共同之处:

其一,聚焦当时社会焦点,关注战争,反映战争,歌颂胜利的战争。好诗在于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在19624月,《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他的《词六首》时,有个说明:这些词是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文采不佳,却反映了那个时期革命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心情舒快状态,作为史料,是可以的。这三首词共同的特点都是在于把视线放在对正在进行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关注,两首是战地重游,另一首也是含蓄地写战地。写战地是为了写战争。是着力表现那个时期革命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心情舒快状态诗言志。当时正在进行的人民革命战争,是党的工作中心。毛泽东虽然离开了军事领导岗位,但是仍一如既往地关注战争,研究战争,热情地歌颂胜利的战争。当时处于一般人认为的失意状态,却依然是以革命事业为重,以革命战争为重。这是难能可贵的。诗中不见小我的自我遣愁解闷的无聊抒怀,只有大我”——广大革命战士对正义的革命战争的积极参与和对革命战争胜利的喜悦。

历史上,多少失意的将相、文人骚客,当他们失意时,或嗟叹可怜白发生(辛弃疾)或发出了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总是离不开对小我的抒发。这同毛泽东的宽广胸怀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二、这三首词都富有哲理性。富有哲理性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点和灵魂之一。这三首词对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短暂的人生、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革命战争、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革命的前途,不是一般地去说教,而是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通过塑造的艺术意境,含蓄地表达出来。这充分看出诗人思想的成熟和深刻,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这也是诗人表现的乐观、通达、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的革命家风采本质体现。

其三、从艺术上讲,他们也有许多相同之处。首先,都有从平易见精深的特点。从平易见精深是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三首词没有用典,没有生僻的词句,统统是朴实无华的如实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塑造一个动态的、深邃、广阔的意境。各词含蓄蕴藉,不尽之意尽在言外,是毛泽东平易见精深的作品的代表。其次,词的意境开阔辽远,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南国的诗情画意。第一首写秋天的重阳节;第二首写夏天的雨后傍晚;第三首是写夏天的凌晨。各有时间、季节的特点,色彩鲜明。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生活的美感。看似山水诗,又似军旅诗,又似哲理诗,又似咏怀诗——是,又不是。其实,它就是集革命家、军事家、哲学家为一体的诗人,写的记事诗,同他写的其他全部诗词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

胸怀日月心自宽。这就是一个革命家在背运时的风采!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应有的思想境界!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1
0
0
4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