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亲手写的劝降书,让“党八股”写手颜面扫地!

作者:佚名 来源:春秋管子 2024-05-01 1371

淮海战役被称为世纪大决战。

经此役,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国民党败局既定。

不过,在战役之初,毛主席和蒋介石对大势的判断却不是那样的。

在毛主席看来,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解放军方面准备不足,并不具备碾压式优势。

而蒋介石觉得“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

毛主席亲手写的劝降书,让“党八股”写手颜面扫地!

电视剧《大决战》剧照

然而,毛主席有经天纬地之才,粟裕有一副“好牙口”,淮海战役以国民党方面完败而告终。

毛主席称赞粟裕:“你们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这就是毛主席典型的、极有个性的语言风格,他的语言没有官话连篇、矫揉造作,也根本不屑去附庸风雅。

笔者稍作整理,将毛主席的讲话风格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毛主席的讲话有王者之气——他的讲话气吞山河,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

毛主席的讲话通俗易懂——他博学多识,晓古通今,他经常在写文章和讲话中引经据典,却深入浅出,擅长用最通俗的语言让听者听得明白;

毛主席的讲话风趣幽默——他的讲话不刻板、不乏味,不空洞,不枯燥,妙趣横生,始终把握主题、吸引听众;

毛主席的讲话警句迭出——他的讲话经常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淬炼出了许多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警句、名言,且被广为流传;

毛主席指挥军事行动的电文则是另外一种风格:干脆、直接,清晰明了,从不拐弯抹角、含含糊糊。

殊不知,毛主席还擅长讲“大白话”。

淮海战役期间,毛主席曾经写给杜聿明一封劝降书,信中说的就是人人都能听得懂、看得明白的“大白话”。

这封劝降书一开始就直奔主题。

杜聿明将军、邱清泉将军、李弥将军和邱李两兵团诸位军长师长团长: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十五日晚全军覆没,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

毛主席开门见山,直接提醒国民党“徐蚌会战”事实上的总指挥杜聿明等人-你们已经山穷水尽了!

邱清泉、李弥、黄维、黄百韬都是蒋介石的爱将,他们统领的几个兵团也都是国民党军中战斗力排名靠前的精锐部队。

毛主席写这封劝降书的时候,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已经相继被歼,杜聿明等人也已经穷途末路,四面楚歌。

毛主席亲手写的劝降书,让“党八股”写手颜面扫地!

电视剧《大决战》剧照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军第一个战役目标就是歼灭黄百韬兵团。

平心而论,黄百韬兵团绝非不堪一击的“软柿子”。

在国民党众多高级将领中,黄百韬是一个“另类”,他不属于保定、黄埔等任何派系。

在投奔蒋介石之前,黄百韬当过传令兵,因为勇敢善战,才一路爬升到师长的位置。

投奔蒋介石后,因为是杂牌出身,黄百韬一开始并没有受到重用。

皖南事变中,黄百韬积极为顾祝同出谋划策,因此得到了顾祝同的赏识,不久便升任整编第25师师长。

孟良崮救援张灵甫、豫东救援欧寿年,黄百韬比任何一个国民党将领都卖力,因此深受蒋介石赏识。

蒋介石不仅亲自颁发给黄百韬一枚青天白日勋章,还提升他为第7兵团司令官,让黄百韬感激涕零:“国家厚我,领袖厚我,唯死而已。”

这也是黄百韬在碾庄竭力死战的主要原因。

黄百韬死心塌地追随蒋介石,他手下的5个军、10万人马也可谓兵强马壮且顽固不化。

华野包围碾庄后,面对解放军优势兵力的围攻,黄百韬死战不退,足足撑了15天之久。

最终,华野6个纵队以伤亡4万的代价全歼黄百韬第7兵团,深知国军见死不救陋习的黄百韬自杀身亡。

战后,解放军四纵司令员陶勇说:“解放战争以来还没见过这么死硬的对手,这个黄百韬比张灵甫还要难缠。”

再来说说第二个被歼灭的黄维兵团。

黄维兵团总兵力12万人,是国民党王牌兵团之一,兵团下辖第18、第10、第14、第85四个军以及第4快速纵队。

全兵团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堪称国民党军主力中的主力。

11月26日,黄维兵团身陷解放军的包围圈,蒋介石命令其在双堆集固守待援。

12月1日,黄维兵团耗尽了粮草,只好拼死突围,然而,伤亡了3万余人,突围部队都未能冲出解放军的包围圈。

12月15日,解放军中野部队发动总攻,弹尽粮绝的黄维兵团最终大部被歼。

兵团副司令胡琏侥幸逃命,兵团司令黄维则当了解放军的俘虏。

至于毛主席在劝降书中提到的邱清泉和李弥,他们眼下正跟杜聿明一起在陈官庄艰难苦熬,度日如年。

毛主席在此用“大白话”告诉杜聿明:

黄百韬不可谓不“忠勇”,黄维兵团不可谓不“精锐”,但是,他们俩人“一死一俘”,都成了人民解放军的手下败将。

毛主席是想告诉杜聿明:你们如果继续顽固抵抗下去,你们必将步黄百韬、黄维的后尘!

毛主席亲手写的劝降书,让“党八股”写手颜面扫地!

电视剧《大决战》剧照

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的飞机坦克也没有用。

12月4日,人民解放军将杜聿明所部包围于以陈官庄为中心的狭小区域,这里南北只有5公里、东西不过10公里。

从12月6日到12月15日,杜聿明不止一次组织突围。

但是,他的突围部队每每损兵折将,却始终没能够冲出解放军的包围圈。

孙元良率第16兵团单独突围,结果大部被华野部队歼灭。

只有“长腿将军”孙元良一个人化装成老百姓逃出了包围圈。

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全歼黄维兵团,前来救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则连夜逃遁。

至此,杜聿明再也指望不上援兵。

毛主席用“大白话”告诉杜聿明:你们已经被包围了,突围是不可能成功的,顽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

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这就是大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

毛主席在劝降书中提到了“土飞机”、“土坦克”,这些“土飞机”、“土坦克”泛指人民解放军自创的“新式武器”。

这里特别要说一说传说中的“没良心炮”,它土得掉渣,却威力惊人。

“没良心炮”其实就是用普通汽油桶改装的炸药包投送器。

它的威力绝对惊人:

桶有多粗,口径就有多大;

炸药包越大,爆炸威力就越大。

点燃引线,炸药包就会在爆炸的瞬间飞出油桶,投向前方目标。

在围歼黄维兵团的一场大战中,解放军就使用了这种“土炮”。

黄维惊讶地发现,其苦心经营的野战防御地堡和地堡内的士兵竟然会被“土炮”一炮炸飞。

国民党兵还发现,许多被炸死的士兵七窍流血,身上却找不到任何伤口。

国民党军医因此断定,这些士兵不是被炸死的,而是被震死的。

国民党军士兵因此对这种“土炮”充满恐惧,称其为“没良心炮”。

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兵也不得不承认:“你们这个土玩意儿可比洋大炮厉害多了。”

为了对付国民党军的坦克、装甲车、野战工事和密集冲锋,解放军官兵还有不少奇思妙想。

他们用抛射筒改装火焰喷射器,也可以抛射几十公斤重的石头、投掷集束手榴弹,花样繁多,威力越来越大。

因此,毛主席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土飞机、土坦克比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更厉害!

你们的孙元良兵团已经完了,剩下你们两个兵团,也已伤俘过半。你们虽然把徐州带来的许多机关闲杂人员和青年学生,强迫编入部队,这些人怎么能打仗呢?

毛主席在劝降书中指出了杜聿明犯的一个致命错误。

黄百韬兵团被歼后,杜聿明带着20万大军正式离开徐州。

但是,杜聿明同时带上了10多万国民政府官员、家眷、学生等非战斗人员。

这哪里是战略转移,分明就是拖家带口的大搬家。

带着这支庞大、臃肿的队伍,杜聿明所部5天才走了100里路。

就在这时,黄维兵团被包围了,蒋介石命令杜聿明火速调头救援。

杜聿明与不少国民党嫡系将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对蒋介石的愚忠。

自从黄埔一期毕业之后,杜聿明从来没有违拗过蒋介石的命令,不折不扣地执行,无论对错,甚至心甘情愿为蒋介石犯下的错误背黑锅。

正因为如此,蒋介石才会把国民党中央军最后的机动力量放心地交给杜聿明。

接到蒋介石的命令,杜聿明虽然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服从。

杜聿明没有想到,自己的部队刚刚调头转向,华野的主力部队就逮住了他的尾巴,并很快将他的几十万人马合围在了陈官庄一带。

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全歼,杜聿明非但没能救出黄维,反而自己走进了“死胡同”。

毛主席亲手写的劝降书,让“党八股”写手颜面扫地!

电视剧《大决战》剧照

十几天来,在我们的层层包围和重重打击之下,你们的阵地大大地缩小了。你们只有那么一点地方,横直不过十几华里,这样多人挤在一起,我们一颗炮弹,就能打死你们一堆人。你们的伤兵和随军家属,跟着你们叫苦连天。你们的兵士和很多干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们当副总司令的,当兵团司令的,当军长师长团长的,应当体惜你们的部下和家属的心情,爱惜他们的生命,早一点替他们找一条生路,别再叫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了。

12月16日,为了不让傅作义集团下决心南撤,中央军委决定对杜聿明围而不攻。

华野各部队随即开始战地休整,同时对被围之敌发动宣传攻势、心理战。

让我们看看解放军重兵围困下的陈官庄吧。

此时已是天寒地冻,被围在陈官庄的20余万国民党官兵缺衣少食,仅靠一点空投物资维持生存。

刚开始,飞机投送来的是大米和面粉,由于可燃之物全被烧光了,就连老百姓的门板、棺材板都让国民党士兵拆来当了燃料,后来就只能改投大饼、饼干、罐头等熟食。

一些国民党空军飞行员害怕遭解放军袭击,不敢低空投下物资,通常在很高处就抛下物资回去交差了。

结果,很多物品没有投到国民党军营地,却飘落到了解放军的阵地上。

投下来为数不多的救命粮也被国民党军军官全部掌控。

他们或者独吞物质,或者拿这些物质做起了生意,高价卖给士兵……

实在没有可吃的食物时,国民党军的骡马就遭了殃,先后成为官兵们的腹中之物。

为了争抢食物,不少士兵甚至发生了火并,有随军记者看到,抢到食物的士兵居然就在同伴的尸首旁狼吞虎咽……

除了饥饿、寒冷,国民党官兵还得时刻提防解放军突然发起袭击,因此一个个提心吊胆,犹如惊弓之鸟。

再者,自从杜聿明收到毛主席发来的劝降书之后,解放军前沿阵地的大喇叭开始反复播放《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各路解放军部队也频频向包围圈内的国民党官兵喊话、劝降,发射传单,甚至给相邻阵地的国民党官兵送饭。

这个时候,白米饭、白馒头和“猪肉炖粉条”的威力已然胜过了任何武器。

在20多天的围困中,国民党军官兵军心涣散,他们恐战、厌战,不少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干脆直接缴械投降。

据统计,从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5日,杜聿明部投向解放军者共计1.4万余人。

此时的杜聿明已经焦头烂额,据杜聿明后来回忆,当时犹如世界末日一般,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毛主席亲手写的劝降书,让“党八股”写手颜面扫地!

电视剧《大决战》剧照

现在黄维兵团已被全部歼灭,李延年兵团向蚌埠逃跑,我们可以集中几倍于你们的兵力来打你们。我们这次作战才四十天,你们方面已经丧失了黄百韬十个师,黄维十一个师,孙元良四个师,冯治安四个师,孙良诚两个师,刘汝明一个师,宿县一个师,灵璧一个师,你们总共丧失了三十四个整师。

战至当下,国民党总共丧失了34个师。

这是毛主席提供给杜聿明的“国军战损数据”。

不过,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毛主席并没有告诉杜聿明另外一组数据:

整个淮海战役过程中,有数以万计的国民党官兵放下武器,并成为“解放战士”,在接受教育后加入人民解放军行列。

因此,此消彼长,国民党军日趋衰败,解放军兵力却越打越多。

其中除何基沣、张克侠率三个半师起义,廖运周率一个师起义,孙良诚率一个师投诚,赵壁光、黄子华各率半个师投诚以外,其余二十七个半师,都被本军全部歼灭了。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孙元良兵团的下场,你们已经亲眼看到了。你们应当学习长春郑洞国将军的榜样,学习这次孙良诚军长、赵壁光师长、黄子华师长的榜样,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是你们的唯一生路。你们想一想吧!

在列举了杜聿明不可能取胜的事实后,毛主席也给杜聿明指了一条生路——起义。

淮海战役最早、最为著名的起义要数贾汪起义。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刚刚打响两天,中共地下党员张克侠和何基沣就发起了贾汪起义,拉开了国民党军大规模起义的序幕。

解放军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得以迅速通过他们的防区,切断了黄百韬兵团与徐州的联系。

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被围歼,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毛主席曾高度评价贾汪起义:“这是淮海战役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

紧接着,中共地下党员萧德宣再立新功。

中共地下党员是黄百韬兵团下属第44军150师第119上校团长。

1948年11月,在萧德宣的一再劝说下,150师师长赵璧光率2560余人阵前投诚。

时间刚过一天,国民党军统南京站少将站长、中共地下党员周镐开始了另一次策反行动。

他的策反对象是国民党107军军长孙良诚。

孙良诚人称“变色龙”,他曾经先后投靠冯玉祥、汪精卫、蒋介石等人。

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后,孙良诚与解放军方面取得了联系,表示了率部起义的意愿。

但是,直到被华野苏北兵团韦国清部包围时,孙良诚仍然在观望中举棋不定。

为了给孙良诚最后一次机会,周镐冒险单刀赴会,他只身闯入107军军部,敦促孙良诚率部投诚。

在解放军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之下,孙良诚最终放下了武器,率107军向解放军缴械投诚。

此后,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军第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第85军23师黄子华部相继投诚。

第12兵团司令黄维后来这样说:“先有廖运周起义,继之黄子华投诚,特别是黄师投诚,我12兵团整个阵地体系彻底破裂。”

黄维坦言:“全军陷于悲观绝望气氛。”

毛主席亲手写的劝降书,让“党八股”写手颜面扫地!

电视剧《大决战》剧照

在写给杜聿明的劝降书上,毛主席还别有深意地提到杜聿明的老朋友郑洞国。

不久前,郑洞国在长春接受战败的现实,在最后时刻宣布脱离国民党。

郑洞国跟杜聿明是黄埔一期同学,两人关系一向不错。

杜聿明担任第5军军长时,郑洞国是第5军荣誉第一师的师长;

昆仑关大捷后,郑洞国随着杜聿明一起远征缅甸;

解放战争时,杜聿明出任东北“剿总”司令,郑洞国是“剿总”副司令,同时兼任国民党东北保安代司令、第一兵团司令等职务。

显然,毛主席特别提到郑洞国,是希望杜聿明效仿他的老同学、老朋友郑洞国,在最后关头做出明智的抉择。

于情于理,毛主席此举算得上是诚心诚意、仁至义尽。

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落款是:中原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

在劝降书最后,毛主席向杜聿明发出了最后通牒:

该说的都说了,该发生的也都发生了,国民党败局已定,这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了。

如果认不清形势,拒不投降,那就干净、彻底、坚决地消灭你!

据说,看完毛主席的劝降书后,杜聿明一言不发,低头沉思。

最后,他把那份劝降书递给了一旁的邱清泉。

邱清泉却一把撕毁劝降书,顺手丢进了火炉里。

这个“邱疯子”已经完全失去理智,决意要顽抗到底了。

杜聿明什么也没说,只是苦笑着摇了摇头。

1949年1月6日下午3点30分,华东野战军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

奄奄一息的杜聿明集团立刻土崩瓦解,兵败如山倒。

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彻底全歼,杜聿明则在逃跑途中被解放军俘虏。

战后,蒋介石怒骂“杜聿明愚蠢、误国”,杜聿明既不承认,也不争辩。

当了俘虏的杜聿明一度对抗改造,拒不接受自己完败的事实。

杜聿明的理由很简单:蒋介石如果认可自己的军事判断,接受自己的军事部署,鹿死谁手还说不定呢。

毛主席亲手写的劝降书,让“党八股”写手颜面扫地!

杜聿明被俘

那么,杜聿明究竟做出了哪些军事判断?

淮海战役爆发后,在粟裕虚虚实实的攻击下,国民党一时无法判断解放军的战役目的。

而杜聿明一到徐州就很快猜到了粟裕的战役意图,那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围歼黄百韬兵团。

杜聿明提出:以黄百韬兵团为饵拖住华野主力部队,以李弥兵团守徐州,调动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与黄维兵团合兵一处,以优势兵力包围中野的6个纵队。

杜聿明的如意算盘是:先吃掉中野这6个纵队,再回头援救黄百韬兵团。

杜聿明的这个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以放弃黄百韬为代价,以换掉中野的6个纵队。

但是,杜聿明的这个方案立即被蒋介石否决了,蒋介石绝对不允许杜聿明用黄百韬的10万精锐来冒险。

最后,杜聿明只能放弃自己的方案,执行了蒋介石钦定的战役方案。

结果,杜聿明的各路援兵受到解放军的顽强阻击,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

此后,杜聿明又向蒋介石提出设想:放弃徐州,撤退到淮河以南,依托淮河阻挡解放军的进攻,重整兵力,以图再战。

有军事专家分析,如果杜聿明果真带着这几十万人马逃过淮河,依托淮河天险死守防线,淮海战役的进程或将推迟。

然而,无论杜聿明如何解释,蒋介石都不予认可。

等到好不容易说服蒋介石时,杜聿明集团已经丧失了宝贵的时间。

然后,杜聿明在“拖家带口”撤退途中再次接到蒋介石“紧急驰援黄维”的命令;

然后,杜聿明救援黄维未遂,却被解放军围困到了陈官庄;

然后,杜聿明一败涂地,束手就擒......

淮海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的总兵力增长到了接近300万。

在此之后,解放军再也没有遇到过国民党军像模像样的抵抗,面对人民解放军这支正义之士、胜利之师的攻势,国民党军队几无还手之力。

因此,淮海战役被称之为大决战,它是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反转的关键节点。

回顾淮海战役,蒋介石几乎押上了他的全部家底,试图“毕其功于一役”。

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几个主力兵团打得不可谓不卖力。

可杜聿明终究还是输了。

杜聿明输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蒋介石的“微操”,国民党军执行力不到位,国民党将领见死不救、国民党失去民心等等。

那么,杜聿明究竟有没有看清楚毛主席的劝降书?

我想,在收到毛主席的劝降书之时他就看清楚了,因为劝降书里所说的都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直到被关进“功德林”,一直不服输的杜聿明才慢慢悟出了自己必败的原因。

毛主席亲手写的劝降书,让“党八股”写手颜面扫地!

特赦后的杜聿明(左二)

这个时候,杜聿明才算真正看懂了那封满纸都是“大白话”的劝降书。

杜聿明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不管蒋介石是否采纳自己的建议,不管国民党军改换何种战略部署,都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如今,淮海战役已经过去了70多年,回头再读毛主席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一种傲视天下、不可战胜的豪迈。

毛主席用大家都能看得懂的“大白话”告诉他的对手: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7
1
0
0
1
0
0
0